武学

武学是一门学术,包含了拳术、腿法、剑术、气功、内功、刀法、轻功等,从古代到现代的武学一直在民间流传不断,并且武学的学术也在不断的进步和良好发展。

武学之武术谚语

 武学之实战武术谚语

武术

    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便有十下

    技艺高超的武术家,在与人交手时.无需招架来手.更不给对手以招架的余地。而是避其锋锐,乘其前力刚过.后劲未发之际,只一下制敌于倾刻。如拢心拳,闪过对方来手。同时脚尖转90度,手随腰物135度-184度.我出一记长手便可直挞对方胸胁等处。清代武术大家郭云深的“半步崩拳打遍天下”,是很好的佐证。

    在双方功力相当的情况下,才会出现招架,而一旦用了招架扰要一式三招,三招九变,环环相扣,虚实并用,阴阳有方.全力以赴。得经过几个回合、几番周旋,才能决定胜负,这就是犯了招架,便有十下”。这种打法属消极防守,是拳械中的忌讳。在对方攻来时,若先招架或只顾招架而不是连消带打.就会被高手乘隙,而没有还手的余地,处于被动挨打之境。

    另外,招架势必两力相抵,形成双重、力滞,使巧劲变小或消失,故拳谚又云:“拳高不招架,拳低难还手”。

    “犯了招架,便有十下”也反应了武术连续快攻的特色。

    足来提膝 近便用膝 人退加踢

    足来提膝是以腿破腿、以膝破膝的防御之法,可以保护下阴部和胫骨,是对付撩阴腿、克膝腿的攻防兼备的用法。

    近便用膝是攻击之法。膝在伸直状态下,迎面只能承受60至70公斤的力量,但在弯曲后就能承担500公斤以上的力量,用来攻击,极为凶狠。膝里克外摆,可起到用膝打击的作用,也可控制对方膝关节的灵活;提膝可上顶击裆、击腹、击胸,亦可横击;用膝盖向外撇击对方的膝内侧;用膝盖向前跪撞对方的膝盖部。若膝手合用,则更易见效。例如.我拳被对方闪过,其顺势下蹲欲抱我腿,我可以手按其头,以膝击其面部,手膝同时进行,形成一股合力。亦可狸猫上树,双手抓、拉、按、压对方头部、肩部,同时两脚跳起,一脚踏在对方大腿或胯腹部,另一腿屈膝猛捣对方头、胸部,据实际情况见机而行。还可在把对方击倒之际,乘势下蹲,一手击其硕项,并以膝跪击对方的腹胸部。

    人退加踢,可补两臂长度不足,且顺势踢出,可借之力无穷,打击易于奏效。

    眼要明,心要毒,手要狠,只要平日练得熟

    眼要明,是指应敌时眼神要专注对方的动向,才能避其实而击其虚。眼不明,则看不到细微变化,易失去战机。眼到手不到,或手到眼不到,都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用。心要毒中的“毒”字,指的是果敢、善断、心灵,非歹毒之意。交手时,心情镇定,则应变自灵。手要狠,是指出手要果断有力,发现有机可乘时,心颤手出,刻不容缓,不得迟疑。

    眼明、心毒、手狠,关键在于胆大,胆人则气壮而心灵,视强敌如草芥。所以前辈武术家常说:“此道无他谬巧,端在眼毒手快胆把稳”。

    射人先射马

    语见杜甫《前出塞》诗:“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意思是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射人先射马,是古代骑乓交战的一条经验。这里所要谈的“马”则是武术中各种步型的统称。如四平马、二角马、丁字马、跪马等等。“马”是武术的基础.各家拳派很重视。马不稳则发拳无根,马不灵则变化迟缓,马不轻捷,则攻无退势无方;马若破击则重心失衡,就会倾跌头利。在交手中攻击对方的“马”.可动摇其根基,破坏其进攻,钳制其全身,意义非同寻常。

    交手时,敌我前脚之距离应在一脚掌之内,打击才能奏效,因此打人必须马到。且利用对方前脚踏在我前马一脚距之内这一规律,可判断对方进攻的距离,掌握闪躲时机,进行有效还击。此时我只要将身体(重心)稍后坐,对方之拳即落空。打拳还有步踏实后拳劲才发出的规律.此间空隙正可“射马”。故有“马不到,拳不到,马先到,拳才到”之说。

    敌欲动,我先动

    在技击中攻击的时机非常关键、动要快如迅雷,捷如猛虎,果敢准确。要伺机而动.“不见利不动”(《系辞》),绝不可轻举妄动。静要静如山岳,形静而意不静。静中寓动。无论功静,都要有理、有利、有节。

    动人之将动和动人之将静是进攻的两个诀窍,也就是后发先至和先发制人。下面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加以剖析。当神经受到刺激后,兴奋性随即降至零,若继续结予刺激,不论强弱,均不能引起反应,这一阶段是神经的“绝对不应期”。而肌肉的“绝对不应期”时间更久。敌欲动,即对方将动或刚动时,它的神经系统和所支配的肌肉组织,已接受了大脑皮层运动中枢传递来的兴奋,正处在绝对不应期。这样虽然一方察觉了另一方的劲路,但在瞬间内也难以改变肌肉用力的方向。退一步说,即使大脑中枢能发出新的冲动,这些处于绝对不应期的神经和肌肉也没有能力继续发生反应。故处在无能为力的被动局面。这就是动人之将动,或“敌欲动,我先动”的科学道理。

    至于动人之将静,是对方打来被我闪过。其功作结束之时,它的神经及肌肉的兴奋性低于正常水平,即相对不应期:此时它又因肌肉的收缩产生了局部乃至全身的惯性力,这两个因素都使对手不能迅速变招,是反击的有利时机。

    另外“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刚在他力前,柔乘他力后”等谚,也是对“将动”、“将静”这两个进攻时机的精确描述,也揭示了武术技击的内在意蕴。

    来是一大片.去是一条线

    即出手时弄得对方眼花缭乱,难辨真假,正弧疑之际,我突然之间尖刀直插,一发中的,这是“指东打西,引上打下”的变招。

    近人先进身,手脚齐到方为真

    拳论曰:能在一分进,不思一分存。临阵应敌,消极防御,只会处处挨打;主动进攻,才是积极防御,取胜的前提。而要进攻,就必须进身,上步身要到。手到步要到,身手步三位一体,周身一家,势如摧枯拉朽。进身的作用是:

    1.进身有稳固身体、增加力量的作用。因为进身距敌近,出拳不用前探,可以力发短爆;进身必然快速,且全身一齐前压,这就增加了冲量,使打击力量陡增、所以打人狠。

    2.进身可使对手防不胜防,有招使不出,我则胯靠身挤、肩撞臀打、肘击膝顶制敌于瞬间。

    3.进身是有效的防御,且利用进身闪躲,使敌招走空,不能连续发起进攻,我则以逸待劳。

    4.进身可以破敌擒拿。每一种擒拿法都须有适宜的力距、力点和使用时机,进身可破坏对方造成的这种关系,使对方无从下手。

    5.进身可制力大之敌。进身掖掌、靠打、摔跌是对付力大者的有效手段。

    6.进身可解群敌围攻。进身可改变敌优我劣的态势,变成一对一,以便各个击破。

    另外,“手到脚也到,打人如割草;手到脚不到,打上不得妙”、“拳打二步散战”、“当场不让步”(即交手时占据最有利的位置,才能做出最有效的攻击和防守)等谚,说明了拳法的关键在于手与步的紧密现合。交手时要肘手不离、肘膝相对,手领脚发,脚出手到,攻守同发;此手封,彼手打,手防上,脚攻下,攻守兼至。如勾踢腿,腿勾踢之时手须向相反方向击打,才能踢倒对手。正面卡脖和膝盖顶档须同时进行,方可成功。摘手踢肋、摘手踢档均是手脚齐到的战例。

    手是两扇门,全靠腿打人

    此谚出自“花拳门”。意为手法的作用有如门户,担负着防守的重任。但不是只守不攻,手的技击法最多。屈伸直冲,上下劈撩,左右摆贯等典型打法,实效性很强。

    手是如何起门的作用呢?这是因为,人体的上肢活动幅度大、灵活,在对方进攻时用.上肢来格档拨架进行防守.就远比甩腿方便。上自头部,下至膝髋,均可防护。又拳靠近对方的头面,可直接进行打击。手开可诱敌入毅.关可封闭来手,或忽开忽关,或虚或实,致敌眼花缭乱,用腿进攻。要发挥手的防守和御敌作用,须逐步强化尺骨:挠骨、腕骨及其周围肌肉群的坚硬性和力量,达到“两柄(前臂)似钢”在技击时,出手之臂要似曲非曲,似直非直,护住自己的中线,使对手无机可乘。

    上面己说过,手不只是管“守”,自然进攻击打就不是全凭腿了。此处谓“全凭”是对腿法的高度重视,这是因为,大腿法一长二重,攻击距离远,力度大;小腿法一暗二快,暗中出击,短快有力,防不胜汰且大小腿法相互为用,灵活多变,回环自如,可组成许多打法,可罩住人体上中下三路,攻击性非常强。

    再者,就是告诫练武者必须苦练下盘功夫,不然脚下无根,发也等于空发。行家所谓发于脚跟。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即是此意。

    拳打人不知,巧变敌莫测

    在攻防搏击中拳法应灵巧善变,风云莫测,出其不意.攻其无备,使其无法防招,首尾难顾;须指上打下,声东击西,以己之长克敌所短。拳打不知.是指打那些不知道的人。技击之道,除靠体力与胆力之外,还需要智力。需要斗智斗谋,其备丰富的知识、实战经验和远见卓识的才略。世界著名网球手博格有句名言:“思维方式决定胜负”。武术的内涵丰富精深,所涉及的学科亦非常广阔,练武者应进行品德修养、艺术修养;应具备哲学、历史、占代汉语、中医药学、现代医学知识;了解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知识:掌握现代体育科学理论知识,如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生理学等。

    “知”全在平素博学广闻,了解各家各派的长处、欠缺,这不但可使技艺大长,且在接手的瞬间即判断出对手所学及功力,以己之知打彼之不知。例如,交手中对方出铲拳,必为“螳螂”;出鸡心拳,为“形意”,接连顿足,知是“八极”;一扭屁股,定为戳脚。一旦识出对方招法,便可因招制直。对手擅腿法,我则必须硬攻直进挨身靠打,使其不得远离而无法起腿。这就是孙子所称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有意莫带形,带形必不赢

    在技击过程中,双方都是处于不停地运动之中,神宜含而不露,态如平静之水。如太用意则动作生硬、拘谨、露形,使自己的进攻防守意图显现,易被对方窥视伺击。在技击中常有因此逊于对方的,故有此说。

    拳打三分,脚踢七分

    在各个姿势的变换中,腿脚始终要支撑上身重量,保持身体平衡。再者“胳膊拧不过大腿”。腿的力度比胳膊大,腿居下方,离对方眼睛远,用腿攻击不易被对方察觉,若手脚巧妙配合,更易奏奇效。经验认为:“练腿为本”,“脚者,身体之基,脚站稳则身稳”,“练武先求腿力”。如不练腿则必“出势不疾,进退不灵.运用筋骨不易”。因此脚下的功夫就极为重要,腿功脚功的内容包括腿部关节柔韧性,灵敏度和力度(含硬度)的练习。腿要练得象胳膊一样灵活,达到“出腿似利箭.势猛如钢鞭”、“一腿力千钧”。故称:“若要武练成,功从腿上生”。

    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本谚是指技击的进攻时机而言:争主动术语叫“争先手”。控制在武术中叫封闭,控制对方叫封闭对方。受到控制,叫被封闭。

    争主动就是要控制对方,这受着对方状态的制约,对方不允许你自由支配。争主动不但需有熟练的技术,还要按当时的客观态势,灵活恰当地运用战术.从容地处理突发的情况。在技击中先下手争主势“先发制人”,在通常情况下会取得一发即胜的技击效果。但先发制人不是必定就能胜利,对于这一看法应全面理解,否则交手中就会陷于被动境地。

    在后动中争主动,是对方争先我被动的态势,即防守中争主动。可采用不挡不架躲闪的方式;或用化解顺其力的方法进行反击。每一个动作都有开始、中间(过程)、结束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时间是极短的。争先手应在对方开始阶段前;不挡不架应在对方动作结束阶段;沾粘连随的解化应在对方运动过程中进行。如能处理好重心、力点、时间、空间等因素,掌握敌我双方的形势,就能创造获胜的条件,抓住对方失误的时机,这就是争先手的实际意义。

    技击的目的是“制人而不制於人”,就是在与对方欲接未接之时控制对方,井且有效地打击对方:就是制敌与击敌相统一,而不是“制於人”的下风局面。如果片面强调速度、力量、招法,不讲究控制人的技术,就是对传统技击之道的失真。

    远踢近打搂住摔

    这是一条战略性的搏击原则。远踢是指以腿蹬、踢、弹、踹、扫、结合、外摆等法来击打对方。优点是腿长、力大、攻势凌厉;腿在暗处(与上身比),防不胜防;击距较长,攻守相宜。腿的击打范围较大,可击目标较多,适于一人对多人的远战中各个击破。在一个人对付多人时,应尽量选择开阔地点,宜采用跑、躲、退的战术;最忌在屋中、墙角、死巷内,若被围住,应尽快设法突围。

    近打是指敌方逼近、无法回避时用拳击、肘打、肩扛、膝撞、头撞及腿法中的勾、挂、踩、踏、跺等技法击打对方。

    搂住摔是在被敌方楼住难以脱身时,用摔技将对方摔倒。以便脱身。

    踢和打攻击力强、杀伤力大,适用于远战、闪身战,是一人对多人的基本原则;摔法柏对来说亲伤力小,脱身慢,易被敌方围困,造成群殴,在一人对多人的搏击中不宜主动使用。

    阅读《中国武术谚语之实战》查看全文。

 武学之胆识武术谚语

武术

    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

    艺高人胆大,掌握了一定武术及散手技术.有恃无恐,其胆量就大.必胜的信心就足.信心足便气盛胆壮,气盛胆壮使拳技得以充分发挥,甚至超水平的发挥,这就是精神在则胆力生,胆力生则精神满,精神满则气势险,无俱无畏,勇往直前。一些平时胆小的人也因技艺提高,有功夫后,胆子也增大了。这正是“怯敌还是艺浅,善战必定艺精”(戚继光语〕的写照。

    胆与艺是相互联系的,戚继光《拳经》第一势开头便冠以“对敌若无胆向先,空自眼明手便”的语句,以及“两军相逢勇者胜”,“临敌不怯场,胆大胜胆小”,‘羊质虎皮功不就,凤毛鸡胆事难成”,“一胆二力三功夫”等谚,都把胆量放在首位,说明其重要性。如在散手搏斗中,若胆力不如人,即战胜对手的自信心和勇气不足,会出现畏惧掠慌和失望的心理情绪,则摄于内而怯于外,对方有隙而不敢乘,己之隙反被对方所乘而遭败绩。有些武艺挺好的人败于不如己的对手,常是这个缘故。相反,沉着冷静、自信、临敌不惧,胆欲大心欲细,正如自然门击法歌诀所说:“相对如婴儿,举于不能逃”又所谓“五行四梢合一处,放胆即成功”。总之,艺高必须胆大,才能充分发挥其武术技能,才能克敌制胜。

    胆是高度发挥力的精神因素,而精神的核心又是气,个人则表现为志气。文天样乃一文臣,虽身陷虏廷,但威武不能屈,全凭一股正气;所以,胆力与养气的关系,比之与武艺的关系更有一层深意。练武必须重视养气.即重视道德情操的修养。这种意志在行为上的能动表现为“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大无畏气质。

    独练时无敌似有敌,应敌时有敌似无敌

    这是领悟技击原理和克敌制胜的要诀。独练时无敌似有敌,是指独自练武时,始终要在心目中有一个假想的“敌人”在与自己搏斗,闪转腾挪、退守进攻,无不以这个假想的“敌人”为目标,从而做到心意、精神、气志、劲力与动作姿势的紧密配合,始能“无人人打影”。如此练习,才能悟得拳理。应敌时有敌似无敌,“入百万军中,视同无人”,并不是轻敌之意,而是指应敌时心平气稳,要以大无畏的精神和机智灵活的战术,果断出击给敌以重创,要有背水一战的决心,置胜负生死于度外,全力以赴,才能取胜。意拳〔大成拳)创始人王芗斋先生对此有形象化的精辟论述,即“假定三尺之外,七尺之内,四周围有大刀阔斧之巨敌与猛兽、毒蛇蜿蜒而来,共争生存之情景,须得以大无畏之精神应付之,以求虚中之实(即独练时无敌似有敌);如一旦大敌林立,在我如入无人之境以周旋之,则为实中求虚(即应敌时有敌似无敌),此乃技击之不二法门。”

    相打忘记跌法

    这句话出自明代程宗酞所著《耕余剩技·少林棍法宗·问答篇》,俗叫慌场。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例子,有些人并不会武艺,与人对抗还能取胜,而学了武艺后,反而不能取胜。这是因为不会招术的人,脑子里没有框框,举手便全力拼斗,依靠猛打愣冲常能占上风;而会武艺的人,遇敌思想用某招,或恐怕失利,或一心想取胜,思虑万千,斗志不坚,致使动作迟疑、缩手缩脚,结果反遭对方打击;还有因平日见识不厂,拳术不精,缺乏实战经验,一但遇敌.便心慌意乱,手脚失措,平日所学全都忘掉了,这些就是“相打忘记跌法”。

    在武术中临阵忘拳法的情况也常见,这除技术欠佳外,主要是意志、心理索质差。拳谚说:“脑居静为贵”。交手时一定要不为对方发怒等所动,要心定神安、不浮不躁,泰然自若,平日所学所练就能派上用场,处之裕如。另外,把招术练精练热,经常切磋较艺也是很重要的。

    阅读《中国武术谚语之胆识》查看全文。

 武学之练功武术谚语

武术

    练拳先练功

    此武术谚语十分精确、深刻,行之不虚,意义重大。这里的功有四个意思。

    一指武术基本功。即人体各部的练功法(手、眼、身、步、足)及初级套路。想学好武术,攀登武术的峰巅,必须苦练基本功,这是武术入门的阶梯,有些基本功要陪伴终身。

    基本功单调、枯躁,又苦又累。时间短不易见效,若急于求成或其他而过,就会得到些有拳无力,有眼无神,有形无意,有招无用的花拳绣腿。其动作幅度小,质量低,姿态丑,速度慢,协调性差和发劲不畅等。这不但不能用于防身抗暴,对强身健体的效果也不佳,其结果一是半途而发,二是从头重练,走不了必走的弯路。且随着年龄增长,筋肌、关节的韧性、弹性逐渐下降,所学拳术就会施展不出,正是“打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

    练拳不练功,如同水上浮萍,根无所据;练功再练拳,则本固枝荣。勤练基本功能提高身体素质和动作质量,为武术的深化奠定基础。幕本功中以腰、腿、臂功最重要。腰是人体的转轴,与发力、身法密切相关。腿为人体根基.如树木之根。手臂为攻守的兵丁。而每,二种功又包括许多素质,力量又是诸功之本。因之,三功(腰腿臂)力为功的核心。

    二指武术中的劲。劲是指将全身的力最从肢体某一部位发出,力是只能运用肢体的局部力量。运动速度和各有关肌肉一起动作是发劲的两个条件。而传统练功方法中的意识诱导是使肌肉放松和紧缩的最佳方法。在发劲前,用想象(意识)使有关肌肉,特别是肩、臂肌肉最大限度放松,从而获得最大限度的运动速度,发劲时使有关肌肉协调一致高度紧张参加发劲,经久苦练可以练成。有些人练武几十年,只有僵拙之力。而没练出武术的劲,这也是“拳无功,一场空”

    三指气功。气在体内与人体的生命活动,与各组织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密切有关。拳谚中常说:“无气不是功,无功不成拳”,“意到气到,气到力到”,“气与力合”等,都说明气在拳术中的重要作用。勤习气功,可调整人体机能,挖掘入体潜能;使人精满神旺,内气充沛,劲力倍增,耐力更好,打拳如行云流水,出招沉稳轻灵,声威逼人。

    四指功法。功夫的种类繁多,从实质上大致可分为内功、硬功、柔功、轻功等。功分内、外。内功主练气,为阿柔之劲,桩功、结跌静坐是也。外功主练力,为阳刚之劲,能将力周行全身,随意运用。此时皮肉坚硬,经得起跌打。外功又分软功和硬功。软功主练阴柔之劲,外衰与常人无异,击之如打在棉絮上,不易被打伤,但练习较难,如二指禅、殊砂掌等。硬功为阳刚之劲,又称阳功。全身肌肉棱绽,一望可知,一蓄力可使拳械弹出或折断。

    功夫的主要作用是锻炼身体的实力和灵活性。打拳上要是练习技击的方法。有些人练拳不练功,遇强敌拳脚虽然精熟却难制敌,到头一场空。有些人练功不练拳,功夫好却难伤敌,如无舵之船。

    一力降十会

    俗话说。蛮拳打死老师傅,力量是武艺的基础。只有在力量胜过对方或双方力量接近的条件下,快速、熟练、不失时机地运用技法,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若在力量上和对方过于悬殊,再巧妙的技法也是施展不出来的。古代的项羽、李元霸、武松均以其神力使敌丧胆.关公83斤的大刀,各智深60多斤的禅仗,都显示了过人的臂力。所以练武必须练力。应练出刚柔相济的劲力.即能将全身之力集中于发力部位的刚劲力,又要掌握柔化走脱的阴柔劲。这徉就能随心所欲,立于不败之地,

    人的力分为.“先大自然之能”的“本力”(即人自身所固有的力量)和拳术训练得来的功力。常人的气是通过心肺功能使氧气增加形成力,若心肺功能强火,吸收的氧气扰多,其力量就大,反之亦然。习武者的气则是在锻炼中练出的丹田真气(功力),即先天的肾气和后天的心肺呼吸之气的结合。这种气运到人体某一部位就会产生超乎异常的功能,拳家常称“丹田一叫力,泰山也能移”

    未学打人,先习挨打

    在以武会友和与人交手时,难免不挨打,若经不住打,就不可能在格斗实践中体会武术的攻防技法,提高搏击能力;还会败阵。即便是拳术高明、也不可能是“常胜将军”,因为强中还有强中手。所以,要学技击,先要学习挨打、跌的功夫。也包括通过跌扑滚翻练习,提高倒地时自我保护的能力;通过各种基本拳法锻炼,提高闪躲和防御能力。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语出《宋史·岳飞传》:“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是岳飞论战时答宗泽的问话。武艺纯熟精妙,用时方能得心应手。交手时全凭条件反射,战机瞬息万变,稍纵即逝,容不得半点犹豫,更不容思招想法。比如有人交手时步伐倚里歪斜、动作势大异常态,其运用之妙,全在一心。

    阅读《中国武术谚语之练功》查看全文。

武学之武功秘籍

 武功秘籍之岳武穆九要论武学

岳武穆九要论

 器上而通乎道,技精而入乎神,惟得天下之至正,秉天下之真精者,乃能穷神而入妙,察微而阐幽。心意拳之用,器也、技也。心意之体,道也、神也。器技常人可习,而至神道,大圣独得而明。岳武穆王精忠报国,至正至刚,其浩然之气,诚霈然充塞于天地之间。故心意之精,非武穆不能道其详。然全谱散失,不可得而见。而豪芒流落,只此九要论而已。吾侪服膺心意,得以稍涉藩圉,独赖其此耳。此论共九篇,理要而意精,词详而论辨明。学者有志,朝夕渐摹,而一芥之细,可以参天,滥觞之流,泛为江海。九论虽约,末始不可通微,何莫造室升堂也。

 心意拳一要论

 从来散之必有其统,分之必有其合也。故天壤之间,四面八方,纷纷者必有所属,千头万绪,攘攘者自有其源。盖一本可散为万殊,而万殊咸归于一本,事非必有然哉。且武事之论,亦甚繁矣。而要之千变万化,无往非势,即无往非气,势虽不类,而气归于一。夫所谓一者,下至足底,内有脏腑筋骨,而外有肌肉皮肤,五官百骸,相连而为一贯者也。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节攻之,中节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联,前后相续,所谓一以贯之者,其斯之谓欤。而要非勉强以致之,袭焉而为之也。当时沉静,寂然湛然,居其所而稳如山岳。当时而动,如雷如塌,出手而则如闪电,且静无不静,表里上下,全无参差牵挂之意。动无不动,左右前后,幷无抽扯游移之形。洵乎若水之就下,沛然莫之能御也,若火机之内攻,发之而不及掩耳,不暇思索,不烦拟议。诚不期然而然,莫之致而至,是岂无所自而云然乎。盖气以日积而有益,幷功以久练而终成。观圣门一贯之传,必俟多闻强识之后,才能豁然之境,不费格物致知之功,始知事无难易,用功惟自进,不可躐等,不烦急遽,按步就序,循次而进,百骸肢节,自有通贯,上下表里,自不难联络,庶乎散者统之,分者合之,四体百骸,终归于一气而已矣。

 心意拳二要论

 大地间森罗万象,新陈代谢,未有一往而不返者也,亦未尝有直而不曲者也。盖物有对峙,势有回还,今古不移之理也。尝有世之论捶者,而兼论气者矣,夫气主于一,何分为二,所谓二者,即呼吸也。呼吸即阴阳也。捶不能无动静,气不能无呼吸,吸则为阴,呼则为阳。主乎静者为阴,主乎动者为阳,上升为阳,下降为阴。阴气上行而为阳,阳气下行而为阴,阴气上行而为阳,阴气下行仍为阴,此阴阳之所以分也。何为清浊?升而上者为清,降而下者为浊,清气上升,浊气下降,轻清者为阳,重浊者为阴,而要之,阳以滋阴,阴以济阳,混其用而言之,为劲为气,分而言之,为阴阳,即所谓人不能无动静,口不能无呼吸,鼻不能无出入,而所为对待循环阴阳不易之理也,然则气分为二,而实在于一,有志于斯途者,慎勿以是为拘拘焉。

 心意拳三要论

 夫气本诸身,而身之节无定数,何分为三?三节云者,上、中、下焉。以一身言之:头为上节,身为中节,腿为下节。以头面言之:天庭为上节,鼻为中节,海底为下节。以中节言之:胸为稍节、腹为中节,丹田为根节。以下节言之:足为稍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以肱言之:手为稍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以手言之:一指为稍节,掌为中节,掌根为根节。至于足则不必论矣。然则自顶至足,莫不各有三节。要之,既莫非三节之所为,既莫非着意之处。盖上节不明,无依无宗,中节不明,浑身自空,下节不明,自家吃跌。岂可忽乎,至于气之发动,要皆自稍节起,中节遂之。根节催之,然此犹是节节而分言之也,若合而言之,上自头顶,下自足底,四体百骸。总为一节,夫何三节之有哉?又何三节中之各有三节云乎哉?

 心意拳四要论

 试于论身论气之外,而进论乎稍者焉,夫稍者,身之余续也;言身者初不及此,言气者亦所罕闻。捶以内而发外,气由身而达稍,故气之为用,不本诸身,则虚而不实,不行诸稍,则实而仍虚。稍亦可费讲乎?然此特身之稍耳,而犹未及乎气之稍也。四稍维何?发其一也。夫发之所系,不列于五行,无关于四体,似不足论矣;然发为血之稍,血为气之海,似不必本诸发以论气,要不能离乎血而生气,不离乎血,即不得不兼及乎发,发欲冲冠,血稍足矣。抑舌为肉之稍,而肉为气囊,气不能行诸肉之稍,即气无以冲其气之量,故必舌欲摧齿,而后肉稍足矣。至于骨稍者,齿也。筋稍者,指甲也。气生于骨,而联于筋,不及乎齿,即未及乎筋之稍,而欲足乎尔者,要非齿欲断筋,甲欲透骨不能也。果能如比,则四稍足矣。四稍足而气亦自足矣,岂复有虚而不实,实而仍虚者乎。

 心意拳五要论

 今夫拳以言势,势以言气,人得五脏以成形,即由五脏而生气,五脏实为性命之源,生气之本,而名为心肝脾肺肾也。心为火,而有炎上之象;肝为木,而有曲直之形;脾为上,而有敦厚之势;肺为金,而有从革之能;肾为水,而有润下之功;此乃五脏之义,而必准之于气者,皆各有所配合焉。此所以论武事者,皆不外乎斯也。其在内胸膈为肺经之位、而为诸脏之华盖。故肺经动,而诸脏不能静。两乳之中为心,而肺包护之,肺之下,胃之上,心经之位也。心为君,心火动,而相火无不奉合焉。两肋之间,右为肝,左为脾,背脊十四骨节为肾,此固五脏之位也。然五脏之系,皆系于背脊,通于肾髓,固为肾。至于腰,则两肾之本位;而为先天之第一,尤为诸脏之根源。故肾水足,而金木水火土莫不合显生机,此乃五脏之部位也。且夫五脏存于内者,各有其定位,而具于身者。亦有其专属,领顶脑骨皆肾是也。两耳亦为肾,两唇,两腮,皆脾也。两鬓则为肺,天庭为六阳之首,而革五脏之精华,实为头面之主脑,不啻一身之座督矣。印堂者,阳明胃气之衡,天庭欲起,机由此达,生发之气,由肾而达于六阳,实为天庭之枢机也。两目皆为肝,而究之上包为脾,下包为胃,大角为心经,小角为小肠,白则为肺,黑则为肝,瞳子为肾,实亦为五脏之精华所聚,而不得专为之肝也。鼻空为肺,两颐为肾,耳门之前为胆经,耳后之高骨亦为肾也。鼻居中央之地,而为土,万物资生之源,实乃中气之主也。人中为血气之会,上冲印堂,达于天庭,亦至要之所。两唇之下为承浆,承浆之下为地阁,上与天庭相应,亦肾经位也。领顶头项者,五脏之道途,气血之总会,前为食气出入之道,后为肾气升降之途,肝气由之而左旋,脾气由之而右旋。其系更重而为周身之要领。两乳为肝,肩为肺,两肘为肾,四肢属脾,两肩背膊皆为脾,而十指则为心肝脾肺肾是也。膝与胫,皆为肾也。而脚跟为肾之要,涌泉为肾穴也。大约身之所系,凸者为心,心窝者为肺,骨之露处皆为肾,筋之联处皆为肝,肉之厚处皆为脾。象其意,心如猛虎,肝如箭,脾气力大甚无穷,肝经之位最灵变,肾气一动快如风。此其为用也,用其经,举凡身之所系属于某经者,终不能无意焉。是在当局者,自为体验,而非笔墨之所能罄者也。至于生克制化,虽另有论,而究其要领,自有统会,五行百体,总为了元,四体之心,合为一气,奚必昭昭于某一经络,而支支节节言之哉。

 心意拳六要论

 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内三合也。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膝合,外三合也。此为六合。左手与右足相合,左肘与右膝相合,左肩与右胯相合,右之与左者亦然。以及头与手合,手与身合,身与步合,亦系外合,心与眼合,肝与筋合,脾与肉合,肺与身合,肾与骨合,亦系内合。岂六合而已哉。然此特分而言之也,总之一动而无不动,一合而无不合。五行百骸一在其中矣。

 心意拳七要论

 头为六阳之首,而为周身之主,五官百骸莫不本此是赖,故头不可不进也。手为先行,根基在膊,膊不进则手而脚不可前矣,此所以膊贵于进也。气聚诸腕,机关在腰,腰不进,而气则馁而不实矣,此所以腰贵于进也,意贯周身,运动在步,步不进而意则索然无能力矣。此所以步必取其进也。以及上右必须要进左,上左必须要进右, 共为七进,孰非所以着力之地欤,而要之未及其进,合周身而毫无关动之意,一言其进,统全体而俱无抽扯游移之形也。

 心意拳八要论

 身法维何?纵横高低进退反侧而已。纵则放其势,一往而不返,横则裹其力,开拓而莫阻,高则扬其身,而身若有增长之势, 低则折其身,而身若有攒提之行,当进则讲;弹其力而勇往直冲。当退则退,凌其气而回转伏势。至放返身顾后,后即前也。侧顾左右。左右无敢当我哉,而要非拘拘焉。必先察乎人之强弱,运吾之机关,有忽纵而忽横,纵横因势而变迁,不可一概而推论。 有忽高而忽低,高低随时以转移, 不可执格而论。时而宜进, 故不可退,以馁其气。时而宜退,即当以退,而鼓其进。是进固进也,即退而实以助其进,若返身顾后,而后亦不觉其为后也。侧顾左右,而左右亦不觉其为左右矣。总之,机关在眼,变通在心。而握其要者,则本诸身,身而前,则四体不令而行矣。身而却。则百骸自莫不冥然而处矣。身法岂可置而不论哉。

 心意拳九要论

 今夫五官百骸,主于动,而实运以步,步乃一身之根基,运动之枢纽也。以故应战对敌,皆本诸身,而实所以为身之底柱者,莫非步。随机应变在于手,而所以为手之转移者,亦在步。进退反侧,非步何以作鼓荡之机,抑扬伸缩,非步何以示变化之妙。所谓机关者在眼,变化者在心,而所以转弯抹角,千变万化,商不至窘迫者,何莫非步为之司命钦。而要非勉强以致之也。动作出于无心,鼓午出于不觉,身欲动而步已为之周旋,手将动而步亦早为之催逼,不期然而已然。莫之驱而若驱,所谓上欲动而下自随之者,其斯之谓欲。且步分前后,有定位者步也;然而无定位者,亦为步。如前步进之后步随之,前后自有定位矣,若前步作后,后步作前,更以前步作后之前步,后步作前之后步,则前后亦无定位矣。总之拳以论势,而握其要者为步;活与不活,亦在于步,灵与不灵;亦在于步,步之为用大矣哉。

 武功秘籍之心意要诀武学

 捶名心意。心意者,意自心生,拳随意发,总要知己知人,随机应变。

 心气一发,四肢皆动。足起有地,膝起有数,动转有位。合膊望胯,三尖对照。心意气内三相合,拳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外三相合。手心、足心、本心,三心一气相合。

 远不发手,捶打五尺以内,三尺以外。不论前后左右,一步一锤。发手以得人为准,以不见形为妙。发手快似风箭、响如雷鸣。出没如兔,亦如生鸟入投林,应敌似巨炮摧薄壁之势,眼明手快,踊跃直吞。未曾交手,一气当先,既入其手,灵动为妙。见孔不打见横打,见孔不立见横立。上中下总气把定,身足手规矩绳束,既不望空起,亦不望空落,精明巧灵,全在于活。能去能就,能柔能刚,能进能退,不动如山岳,难知如阴阳,无穷如天地,充实如太仓,浩渺如四海,炫曜如三光。察来势之机会,揣敌人之短长。静以待动有上法,动以处静有借法;借法容易上法难,还是上法最为先。

 交勇者不可思误,思误者寸步难行。起如箭攒落如风,手搂手兮向前攻。举动暗中自合,疾如闪电在天。两边挝防左右,反背如虎搜山,斩捶勇猛不可挡,斩梢迎面取中堂,抢上抢下势如虎,好似鹰鹞下鸡场。翻江倒海不须忙,单风朝阳才为强,云背日月天地交,武艺相争见短长。

 步路寸开把尺,劈面就去,上右腿进左步,此法前行。进人要进身,身手齐到是为真。发中有绝何从用,解明其意妙如神。鹞子钻林莫着翅,鹰捉小鸡势四平,取胜四梢要聚齐,第一还要手护心。计谋施运化,霹雳走精神,心毒称上策,手狠方胜人。

 何谓闪?何谓进?进即闪,闪即进,不必远求;何谓打?何谓顾?顾即打,打即顾,发手便是!心如火药拳如子,灵机一动鸟难飞;身似弓弦手似箭,弦响鸟落见神奇。起手如闪电,闪电不及合眸;打人如迅雷,迅雷不及掩耳。

 五行本是五道关,无人把守自遮拦。两手束拳迎面出,五关之门关得严。左腮手过,右腮手去;右腮手过,左腮手来。手从心内发,捶向鼻尖落,力从足下起,足起快时犹火作。五行金木水火土,火炎上而水就下,我有心肝脾肺肾,五行相推无错误。

 武功秘籍之交手法武学

 占右进左,占左进右。发步时足根先着地,足尖以十趾抓地,步要稳当,身要庄重。捶要沉实而有骨力,去是撒手,着人成拳。用拳要卷紧,用把把有气,上下气要均停,出入以心为主宰,眼手足随之去,不贪不欠,不即不离,肘落肘窝,手落手窝。(以意运气,以气催身,以身催手,蓄劲如挽弓,发劲如放箭,力由脊发,曲中求直,后发先至。)右足当先,膊尖向前,如是换步,亦如是势。

 拳从心发,以身力催手,手以心把。心以手把,进人进步,一步一捶,一肢动,百肢俱随。发中有绝,一屈浑身皆屈,一伸浑身皆伸,伸要伸得尽,屈要屈得狠,如卷炮,卷得紧,崩得有力。不拘提打,按打,烘打,旋打,斩打,冲打,锛打,肘打,膊打,胯掌打,头打,进步打,退步打,顺步打,横步打,以及前后左右上下百般打法,皆要一气相随。

 出手先占正门,此之谓巧。骨节要对,不对则无力。手把要灵,不灵则生变。发手要快,不快则迟误。举手要活(火),不活(火)则不快。打手要跟(狠),不跟(狠)则不济。存心要毒,不毒则不准。脚手要活,不活则担险。存心要精,不精则受愚。发作要鹰捉勇猛,外静(泼皮)胆大,机要熟运,切勿畏惧迟疑,心小胆大,面善心恶,静似书生,动如雷发。

 人之来势,亦当审查。脚踢头撞,拳打膊作,窄身进步,伏身起发,斜行换步,拦打倒身,抬腿伸发。脚指东顾,须防西杀,上虚下必实着,诡计指不胜屈,灵机自揣摩。手急打手慢,俗言不可轻,的确有识见。

 起望落,落望起,起落覆相随,身手齐到是为真。剪子般,望眉斩,加上反背,如虎搜山。起手如闪电,打下如迅雷,雨行风,鹰捉燕,鹞钻林,狮搏兔。起手时三心相对,不动如书生,动之如龙虎。远不发手打,双手护心旁,右来右迎,左来左迎,此为捷取。远了便上手,近了便加肘,远了便脚踢,近了便加膝,远近宜知。拳打足踢头至,把势审人,能叫一思进,莫叫一思停;有意莫带形,带形必不赢。

 捷取人法,审顾他形,拳打上风,手要急,足要轻,把势走动如猫行。心要正,目聚精,手足齐到定要赢。若是手到步不到,打人不得妙,手到步也到,打人如拔草,上打咽喉下打阴,左右两胁在中心。前打一丈不为远,近者只在一寸间。身动时如墙崩倒,脚落时如树栽根,手起如炮直冲。身要如活蛇,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中节而首尾皆相应。打前要顾后,知进须知退,心(腿)动快似马,(肾)臂动速如风。操演时面前如有人,交手时有人如无人。

 起前手,后手紧摧,起前脚,后脚紧跟。面前有手不见手,胸前有肘不见肘。如见空不打,见空不上,拳不打空起,亦不打空落。手起足要落,足落手要起,心要占先,意要胜人,身要攻人,步要过人。前腿似跏,后腿似添(忝)。(前腿似弓,后腿是蹬)。

 首要仰起,胸要现起,腰要长起,丹田要运气(起)。自顶至足,要一气相贯。胆战心寒者,必不能取胜。未能察言观色者,必不能防人,不察形势者,必不能先动。先动为师傅,后动为弟子。能叫一思进,莫听一思退。

 一理运乎二气,行乎三节,三节要停,三心要实,三尖要照,现乎四梢,四梢要齐,统乎五行。明了三心多一力(妙),明了三节多一方,明了四梢多一精,明了五行多一气。明了三节,不贪不歉,起落进退多变化,三回九转是一势。总要一心为主宰,(以心)统乎五行,运乎二气,时时操演(思悟),时时变化,朝朝盘打,勿误朝夕,始而勉强,久而自然。诚哉是言,岂虚语哉!拳术之道,终于此而已矣!

 武功秘籍之六合十大要序武学

 一曰“三节”

 举一身而论之,则手肘为梢节,腰腹为中节,足腿为根节。然分而言之,则三节之中,亦各有三节也。

 如手为梢节之梢节,肘为梢节之中节,肩为梢节之根节,此梢节之三节也。

 头为中节之梢节,心为中节之中节,丹田为中节之根节,此中节中之三节也。

 足为根节之梢节,膝为根节之中节,胯为根节之根节,此根节之三节也。

 总之,不外乎“起随追”而已。盖梢节起,中节随,根节追之,庶不至有长短曲直、参差俯仰之病,此三节之则,所以贵明也。

 二曰“四梢”

 四梢者,发为血梢,甲为筋梢,牙为骨梢,舌为肉梢。必使其发欲冲冠,甲欲透骨,牙欲断筋,舌欲摧齿,心一颤而四者皆至。四梢齐而内劲出矣。盖气从丹田而生,如虎之狠,如龙之惊。气发而为声,声随手落,一枝动,百枝摇,则四梢齐,而内劲无不出矣。

 三曰“五行”

 五行者,金木水火土是也。内对人之五脏,外应人之五官。心属火,心动勇气生;肝属木,肝动火焰冲;脾属土,脾动大力攻;肺属金,肺动沉雷声;肾属水,肾动快如风,此五行存之于内也。目通于肝,鼻通于肺,耳通于肾,口舌通于心,人中通于脾,此五行现于外也。故曰“五行真如五道关,无人把守自遮拦”,此真确论也。其所当知者,如手心通心属火,鼻尖通肺属金,火到金化,自然之理也,余可类推。天地交合,云蔽日月,武艺相争,先闭五行。又曰“四两可以拨千斤”,闭已之五行,即以克人之五行,此与四梢法相参。

 四曰“身法”

 身有八法,起落进退反侧收纵而已。夫起落者,起为横,落为顺也。进退者,进步低,退步高也。反侧者,反身顾后,侧身顾左右也。收纵者,收如伏猫,纵如放虎也。大抵以中平为宜,以正直为妙,与三节法相合,此又不可不知也。

 五曰“步法”

 步法者,寸踮过快溅是也。如二三尺远,即用寸步,寸步一步可到也。若四五尺远,则用踮步,必踮一步方能到也。若过身大力强者,则用过步,即起前脚,急过后腿。所谓步起在人,落过于人也。如有一丈八尺远,则用快步。快步者,起前脚而带后脚,平飞而去。溅步者,并非跳跃而往也,此马奔虎窜之意也,非艺成者,不可轻用,惟远不发脚而已。如遇人多,或有器械,即腿带脚并溅而上,连前脚带后脚,如鹞子钻林、燕子取水,所谓踩脚而起之说也。学者随便用之,习之纯熟,用之无心,方尽其妙也。

 六曰“手法、足法”

 手法者,出领起截也。当胸直出者,谓之出手。劲梢发,有起有落,曲而非曲,直而非直谓之起手。劲梢发,起而落者,谓之领手。顺起顺落参以领搓者,谓之截手。但起前手,如鹞子钻林,须束身束翅而起。推后手,如燕子取水,往上一翻,长身而落,此单手之法也。两手交互,拜起拜落,起如举鼎,落如分砖,此双手之法也。总之,肘发护心,手起撩阴,其起如虎之扑人也,其落如鹰之捉物也。

 足法者,起翻落钻、忌踢宜踩是也。盖脚起望膝,膝起往怀,脚打膝分而出,而其形上翻,如手之撩阴。至于落则如以石碾物,如手落之似拂眉是也。忌踢者,脚踢浑身是空;宜踩者,如置物于足下也,即足落如鹰捉是也。此足之法也,手足理相同,而足之为用,如虎行之无声也,龙飞之莫测焉,然后可也。

 七曰“上法、进法”

 上法者,以手为奇;进法者,以足为妙。总之,以身法为妙。其起手,如丹凤朝阳是也。其进步,如前步抢上抢下,进后步踩打是也。必三节明、四梢齐、五行闭、身法活、手足之法连,而视其远近,随其老嫩,一动而即至也。

 然其方亦有六焉,工顺勇疾恨真是也。工者,巧妙也;顺者,自然也;勇者,果断也;疾者,紧急也;恨者,忿怒也,动不容情,心一颤而内劲出也;真者,发定中见之真,而彼难以变化也。六方明,则上法进法得矣。

 八曰“顾法、开法、截法、追法”

 顾法者,单顾双顾上顾下顾,前后左右顾也。单顾者,则用截手;双顾者,则用横拳。顾上用冲天炮,顾下用卧地炮。顾前后,用前后梢拳,或用前后斩拳;顾左右,则用括边炮或括身炮。此以随机而用,非若他人之钩连捧架也。

 开法者,开左开右软开硬开是也。硬开者,如前六势之硬劲;软开者,如后六势之软劲。左开用里括,右开用外括。

 截法者,截手截身截言截面截心是也。截手者,彼手先动而我后截之也;截身者,彼身未动而我先截之也;截言者,言露其意而我即截之也;截面者,彼面露其色而我即截之也;截心者,彼眉喜面笑,言甘貌恭,而我察其有心,而迎机以截之也。

 追法者,上法进法追法,一气贯注,即所谓随身紧凑,追风赶月不放松是也。彼虽欲走而不能矣,何患其有杂计邪术乎!

 九曰“三性调养法”

 盖眼为见性、耳为灵性、心为勇性,此三性者,术中之妙用也。故眼中不时常循环,耳中不时常报应,心中不时常惊省,则精灵之意在我,庶不致为人所误矣。

 十曰“内劲”

 夫内劲寓于无形之中,接于有形之表,而难以言传,然其理亦可参焉。盖志者气之帅也,气者体之充也。心动而气即随之,气动而力即赴之,此必然之理也。今以功于艺者言之,以为撞劲者非也,功劲者非也,及谓抖劲崩劲者皆非也,殆颤劲是也。撞劲太直而难起落,功劲太直而难变化,抖劲崩劲太促而难展招。惟颤劲出没,其捷可使日月无光,而不见其形。手到劲发,天地交合而不费其力。总之,运于三性之中,发于一战之顷,如虎伸爪不见爪,而物不能逃,龙之用力不见力,而山不能阻,如是上九法合而为一,而克人其有不利乎?

武学功法

 拳术武学

 擒敌拳
 擒敌拳是传统武术八极拳化繁为简取其精华而成,它主要作用是擒拿制敌,并且擒敌拳中还具有自由拳击和散打的风格,具有非常实用的实战价值和学习研究意义。
 军体拳
 军体拳是集世界传统武术之长演化而来,组合成了一套具有空手夺刃、防身制敌特点的实用拳术,军体拳的初级套路还具有观赏作用,而练到炉火纯青能以一打十。
 形意拳
 形意拳实战技法快速突然,是交手时先发制人的拳术,且动作严密紧凑简洁朴实。形意拳基本内容有五行拳和十二形拳,如劈、崩、钻、炮、横等,招招简单实用。
 截拳道
 截拳道是李小龙创立的注重实战的拳术,融合了传统武术咏春拳和现代拳击,截拳道是东方传统武术进化到现代的先驱,它以精简直接的理念为核心,而名扬世界。
 长拳
 长拳是招式大开大合的传统拳术,它有很好的表演和观赏作用,还有很好的远打实战作用,长拳也是古代棍术和刀法以及剑术的基本功,它包含了多种传统古拳术。
 内家拳
 内家拳有哪些功法,面壁蹲墙功是内家拳松腰的基本功,内家拳实战以柔克刚以静制动、拳随心动行云流水、以其所长化吾所短,所以内家拳术练法很多非常广泛。
 八极拳
 八极拳拳谱其动作朴实简洁,不招不架见招打招,果其是刚猛脆烈拳术。八极拳基本功以贴山靠和大架小架为主。八极拳实战教学八大招和金刚八势乃全套精髓也。
 咏春拳
 咏春拳拳谱是专注于快速制敌的拳术。咏春拳基本功木人桩打法尤为重要而实用。咏春拳实战教学小念头招式不多,但集中了拳术攻防最基本的手法精髓非常实用。
 太极拳
 太极拳是强身健体的内家拳术,太极拳实战并不是很强而是注重养生,我国体委编写的太极,和孙式太极、武式太极、吴式太极、陈式太极、杨式太极拳最为出名。
 五步拳
 五步拳是长拳类武术的基本简单练习方法,它的作用主要用于武术入门必学,提高四肢动作协调力,五步拳包含了拳术中最基本的弓步、马步、仆步、虚步、歇步。
 大成拳
 此拳无固定招法和拳套路,强调以意念引导动作,故名大成拳,又叫意拳,是形意拳演化而来,大成拳实战中属于内家拳,包含了意拳推手和浑圆桩站桩等基本功。
 通背拳
 通臂拳是以两臂相通的通臂劲而著称的拳术。通臂拳有白猿通背拳、祁家通背拳、少林通背拳等。通臂拳实战教学是以连手技击自由组合而冷弹脆快击倒敌人为主。
 心意拳
 心意六合拳是集搏击防身、养生健体于一体的优秀拳术。传说心意拳为宋人岳飞所创,而后明未清初山西人姬际可研练。多达杨氏、卢式、宋门、戴氏心意拳法等。
 少林拳
 少林拳拳谱是吸收各种拳术之长而形成,名扬天下传承久远。少林拳实战以攻防兼备而刚硬有力、招招制敌而连环不断为主。少林拳法基本功教学以拳术十法为本。

    阅读《拳术》查看更多拳术。

 内功武学

    瑜伽
    印度瑜伽是集修养心灵、情感、精神、呼吸、冥想的一套完善而科学的印度传统内功,印度瑜伽能很有效的保养身体内在,与我国的导引术一样,是上乘健身内功。
    打坐
    佛家禅定和道家打坐都是静坐入定为目的,都属于内功中的静功,佛家禅定有静坐、更有一指禅、二指禅静功,道家打坐的意义范围更加广泛且内容丰富适于养生。
    辟谷
    道家辟谷术并非什么东西都不吃,而是有规律的吃营养丰富的食物精华或补品,配合养生气功呼吸方法,辟谷方法是静功为主,又称自然辟谷养生、却谷、绝粒等。
    八段锦
    八段锦功法是古老的内功导引之术,有坐、立、文、武等不同练法,以健身气功八段锦和少林八段锦最为知名,特点是简单易学和锻炼时间短,以及动作优美连贯。
    五禽戏
    华佗五禽戏之所学,重在养内,乃内功也。五禽戏的好处主要是通过模仿动物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健身气功五禽戏的全套演练图解教学内容丰富,种类多且详细。
    易筋经
    达摩易筋经心法包罗万象,是内功之上乘。少林易筋经十二式是基本练法,有很多丰富繁多的教学内容。健身气功易筋经演练主要以易筋和易髓为目的达健身功效。
    丹道
    丹道养生是通过道家内丹功法修炼而行,丹道是最古老的内丹术名称,而内丹又可以叫作金丹,丹道周天功法就是修炼内丹的总称,总之所有的目的是在体内结丹。

    阅读《内功》查看更多内功。

 剑术武学

 剑道
 日本剑道最初起源于我国古代,之后流传到了日本,并且经过日本古代传承至今已经名扬世界,剑道对于我国古代和日本来说,都是传统武术中战场拼杀的真功夫。
 舞剑
 舞剑也叫做剑舞,是我国唐代盛行的一种剑术舞蹈,具有很好的观赏作用和健身作用,在古代盛行的舞剑之器有单剑、双剑以及长短之分,舞起来典雅而飘逸美观。
 太极剑
 32式太极剑法、42式太极剑法、陈式和武当太极剑法最为有名,虽然其招式动作和练法各有不同,但套路动作柔和舒缓的本源相同,能让人达到体静神舒人剑合一。
 武当剑
 武当剑法是流传广泛而传承久远的剑术,武当也是天下第一剑宗。武当剑法有练气之功效,动作不但优美还潇洒自如,早已在古代就闻名天下融入到普通人生活中。
 初级剑术
 初级剑术是学习剑术的入门,动作简单招式少而全,也是大学体育武术课要学习的,初级剑术可以单练也可以对练,是强身健体和表演效果极好的武术,适合初学。
 双手剑
 双手剑法是使用双剑作为武器的剑术,在我国古代就已盛行双剑剑术,但流传至今双剑剑术已经是寥寥无几,双手剑是要求两只手都有很好的力量和灵活性的剑术。

    阅读《剑术》查看更多剑术。

武学书籍

 拳术武学书籍

 《白猿通背拳》胡绍光张贵增 着(内部资料1992年)

 《祁家老门通背拳谱》张留圈 着(内部资料)

 《祁门通背拳谱》李宝明 着手抄本复印)

 《五行通背拳法势精要》修剑痴 着(手抄本复印)

 《通背拳法》 武田熙 着  (民国再版·中国书店1984年)

 《通背拳浅释》张殿华 着(民国再版·天津古籍1988年)

 《五猴通背拳(草谱)》符懋昆 着(内部资料)

 《纵横通背拳(草谱)》王之和 着

 《东方大侠张策》香河政协(内部资料)

 《徐氏通背掌法》徐永祥 着(天津科技出版社1997年)

 《白猿通背拳》隋世国 着(内部资料)

 《祁家通背拳》单长文 着(人民体育出版社)

 《通背拳》辽宁挖掘组(人民体育出版社)

 《通背拳连环秘技》任  刚 着(北京体育出版社)

 《通背拳》刘  波 着(北京体育出版社)

 《通臂二十四势》郭瑞祥 着  (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年)

 《通背拳术》青木嘉教 着(日本爱隆堂)

 《通背缠拳》徐奎生 等着(山西科技出版社2000年)

 《心意六合拳谱》(手抄本复印)

 《心意内功》胡耀贞 着(内部资料)

 《心意拳》马琳璋 着  (安徽科技出版社)

 《心意门秘籍》李新民 着  (人民体育出版社)

 《八极拳》齐德昭 孙生亭 着(人民体育出版社1984年)

 《中华武术文库·查拳》 山东体育运动协会编着(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年)

 《醉拳》蔡龙云 邵善康 着  (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年)

 《鹰手拳法》郭宪和 着  (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年)

 《梁山功夫》宋义祥 着(山东友谊出版社1997年)

 《三皇炮捶汇宗》张汉文 着 (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年)

 《三皇炮捶》张凯编着(北京体育出版社)

 《八门拳术》郝心莲 着(人民体育出版社)

 《炮拳·九环捶》郝心莲 着(北京体育出版社)

 《虎鹤双形》林世荣 着(民国影印复印)

 《鹤拳》  胡金焕 孙崇雄 阮宝翔 着(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

 《南拳对练》  陈耀佳 邱建国 着(广东科技出版社1982年)

 《黄啸侠拳法》  黄监衡 整理  (广东科技出版社1983年)

 《南拳·棍耙刀》曾昭胜 等编着 (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

 《南拳》曾昭胜 等编着  (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

 《福建少林狗拳》周金伙 着 (福建科技出版社1984年)

 《虎形拳》魏齐祺 胡金焕 孙崇雄 整理 (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

 《意拳拳谱》王芗斋 着(手抄整理)

 《拳道中枢》 王芗斋 着(内部资料)

 《意拳正轨》  王芗斋 着  (内部资料)

 《拳学新编》 齐执度 着(内部资料)

 《行功心解》 赵道新 着(手抄整理)

 《道新拳论》 赵道新 着  (手抄整理)

 《王乡斋专集选》宗勋武管中意武管(内部资料1995年)

 《站桩功法汇编》北京气功研究会(内部资料1980年)

 《意拳中国现代实战拳术》 姚宗勋 着(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8年)

 《健身良法—站桩》于永年 着 (知识出版社1982年)

 《站桩养生法》 于永年 着(地震出版社1989年)

 《大成拳》王国维 着(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

 《意拳气功》 王安平 着(安徽科技出版社1990年)

 《气功正宗站桩疗法》 秘静克 着(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年)

 《禅拳合一的中国武术·大成拳》胥荣东 着(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

 《意拳养生法》 晏耀辉 着(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年)

 《王乡斋养生健身站桩功》 孙长友 着(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年)

 《形意拳学》  孙禄堂 着(民国影印·1984年)

 《形意拳谱》宝  鼎 着(民国影印)

 《形意五行拳图说》凌善清 着 (民国影印·中国书店1983年)

 《形意拳杂式捶》姜容樵 着(民国影印)

 《形意母拳》姜容樵 着(民国影印)

 《象形拳法真诠》 薛  颠 着 (民国影印)

 《形意拳术》 李剑秋 着(民国影印)

 《岳氏八翻手》  王新午 着 (民国影印)

 《形意拳术抉微》 刘殿琛 着(民国影印·中国书店1983年)

 《孙禄堂武学录》 孙禄堂 着(人民体育出版社)

 《河南正宗形意拳》裴锡荣 编(香港麒麟图书1981年)

 《形意拳术》李天骥 着  (人民体育出版社1980年)

 《形意拳散手炮》沙国政 着(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

 《形意拳理论研究》曹志清 着(人民体育出版社)

 《五花炮(车派)》 杨吉生 述(山西人民出版社)

 《山西六合心意拳》 张友林 着(山西科技出版社)

 《宋氏形意拳》 宋光华 着(山西科技出版社2000年)

 《戴氏心意拳》郭瑾刚 着(山西科技出版社2005年)

 《形意拳真传图谱》李金波 着(北体大出版社2003年)

 《太极拳阐宗》王新午

 《太极拳考信录》徐震

 《太极拳谱理董辨伪合编》徐震

 《泰国拳》董子红编着1991年

 《拳经拳法备要》张孔昭

 《太极拳运动》国家武术运动司1964年

 《拳经》白朝蓉译1988年

 《少林拳术精义》健生1988年

 《少林长护心意门拳》素智 德虔1989年

 《少林金刚拳》素智 德虔1989年

 《少林红拳》王西乾1984年

 《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 张  通 述(古本影印中国书店1998年)

 《太极功》宋书铭 着(手抄本复印)

 《太极拳谱》  王宗岳 等(古本再版·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年)

 《太极拳与内家拳》 唐范生 着(南京国术馆再版)

 《王五公太极连环刀法》 唐  豪 着(民国影印)

 《陈氏太极图说(四册)》 陈  鑫 着(民国影印)

 《陈氏太极拳图说》 陈  鑫 着(上海书店影印)

 《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吴孟侠 吴兆峰 着(人民体育出版社1958年)

 《太极拳讲义》 姚馥春 姜容樵 着(民国影印)

 《太极拳体用全书》杨澄甫 着(民国影印·上海书店1995年)

 《陈微明太极拳遗着汇编》 陈微明 着(民国影印·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年)

 《太极拳术》 陈微明 着(民国影印·华东师大出版社1992年)

 《太极拳释义》董英杰 着(民国影印·上海书店1995年)

 《太极正宗》 吴志青 着(民国影印·上海书店1995年)

 《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 陈炎林 着  (民国影印·)

 《国术太极拳》  吴图南 着  (民国影印)

 《吴图南太极拳精髓》吴图南 着(民国再版·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年)

 《太极剑》 吴图南 着(民国再版·山西科技出版社2005年)

 《太极刀》 吴图南 着(民国再版·山西科技出版社2005年)

 《太极拳纵横谈》陈广智 着  (手抄资料)

 《太极拳讲义》  吴公藻 编(民国影印·上海书店1985年)

 《太极拳全书》  陈鑫 王宗岳等(人民体育出版社)

 《太极拳架与推手》 刘晚苍 刘石樵 着(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

 《太极拳研究》  唐豪 顾留馨着(人民体育出版社)

 《太极保健秘旨》 (李派)王友虞 着  (中国展望出版社1987年)

 《中国武术大观·王培生》 王培生 着(湖北科技出版社)

 《中国武术大观·张耀忠》 张耀忠 着  (湖北科技出版社)

 《吴氏太极拳》 王力泉(培生) 着(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

 《吴氏太极拳》王辉璞 编着(科学普及出版社)

 《吴氏太极拳》 规定套路编写组(人民体育出版社1980年)

 《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集》 李经梧 主编  (河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

 《武氏太极拳全书》  姚继祖 着(山西科技出版社1999年)

 《武氏太极拳》 郝少如 着  (人民体育出版社)

 《武式太极拳拳解与论述》 翟维传 着(山西科技出版社2006年)

 《武式太极拳桩功》 翟维传 着(山西科技出版社2006年)

 《武式太极拳老架》  翟维传 着  (山西科技出版社2006年)

 《武式太极拳小架》翟维传 着(山西科技出版社2006年)

 《武式太极拳推手》  翟维传 着(山西科技出版社2006年)

 《武式太极刀》   翟维传 着  (山西科技出版社2006年)

 《武式太极十三连环剑》 翟维传 着  (山西科技出版社2006年)

 《武式太极杆》翟维传 着  (山西科技出版社2006年)

 《武式太极拳37式》 翟维传 着(山西科技出版社2006年)

 《武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翟维传 着(山西科技出版社2006年)

 《武派太极拳体用全书》 吴文翰 着  (北体大出版社2001年)

 《太极内功》 李经梧 张天戈 着(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年)

 《杨氏太极拳述真》 汪永泉 讲授(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年)

 《太极拳法研究》  沈  寿 着  (福建人民出版社)

 《太极拳推手问答》 沈  寿 着  (人民体育出版社1986年)

 《太极拳常识》  周稔丰 着   (人民体育出版社1978年)

 《陈式太极拳》  沈家桢 顾留馨 着(人民体育出版社)

 《怎样练习简化太极拳》顾留馨 着  (上海教育出版社1963年)

 《怎样练习太极拳》顾留馨 着  (上海教育出版社1977年)

 《正宗吴氏太极拳》 吴英华 马岳梁 着(北体大出版社2000年)

 《全佑老架太极拳》 汪  波 着(上海书店出版社)

 《太极拳对练》  沙国政 整理  (人民体育出版社1983年)

 《太极拳规范》    马有清 编着  (友谊出版公司1983年)

 《太极拳械精华》  张继修 着(北京体育出版社)

 《牛春明太极拳》 牛筱灵 着   (浙江科技出版社)

 《杨氏太极拳述真》 汪永泉 讲授  (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年)

 《杨氏太极拳体用图解》   崔仲三 着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杨氏太极拳》   崔仲三 着(青岛出版社2002年)

 《陈式太极拳精选》 冯志强 编  (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年)

 《陈式太极拳精选》  冯志强 编 (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年)

 《陈式太极拳入门》  冯志强 编  (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年)

 《孙氏太极拳剑》  孙剑云 着  (山西科技出版社1998年)

 《陈式简化太极拳》   田秀臣 阚贵香 编(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年)

 《陈式太极拳体用图解》 马  虹 整理(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年)

 《世传陈式太极拳》  陈小旺 着  (人民体育出版社)

 《陈氏太极拳技击法》 马  虹 着(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年)

 《陈氏太极拳械汇宗一》   陈正雷 着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陈氏太极拳械汇宗二》 陈正雷 着(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陈氏太极拳械汇宗三》 陈正雷 着(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陈式太极拳养生功》  陈正雷 着(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年)

 《吴式太极拳拳械述真》 李秉慈 着  (北体大出版社)

 《杨式太极拳》  崔仲三 着(青岛出版社)

 《杨氏太极拳体用图解》 崔仲三 编(北体大出版社2002年)

 《太极拳论谭》沈  寿 着(人民体育出版社)

 《中国太极气功术》  马秀棠 着  (陕西科技出版社1986年)

 《杨氏秘传太极长拳》 张楚全 编着(人民体育出版社)

 《张三丰原式太极拳》 张  奇 着  (北京体育出版社2002年)

 《杨氏太极拳法精解》 陈龙骧李敏弟 着  (四川科技出版社1992年)

 《广播太极拳》  张文广 编着(河南科技出版社1985年)

 《太极拳》    空军学院训练部  (内部资料  估计1980年)

 《陈式太极拳体用全书》 黄康辉 着(北体大出版社2001年)

 《养生太极推手》   黄康辉 着(北体大出版社)

 《怎样教好练好简化太极拳》   (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年)

 《太极拳气功入门》  李文涛 着  (江苏科技出版社1984年)

 《和氏太极拳谱》 和有禄 编着  (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年)

 《千思百问太极拳》 高壮飞 若水 着  (中国海关出版社2005年)

 《综合太极拳》  邱兆恒 着(陕西科技出版社1987年)

 《陈式太极长拳与短拳》都文才 着(科学普及出版社1990年)

 《陈氏太极拳精选》   (人民体育出版社)

 《太极拳运动》  (人民体育出版社1962年)

 《32式太极剑》     (人民体育出版社)

 《42式太极拳及其防身应用》  (北京体育出版社)

 《42式太极拳剑》    (北京体育出版社)

 《四式太极拳(英文版)》  (人民体育出版社)

 《武术太极推手竞赛规则》  (人民体育出版社)

 《太极拳竞赛套路》  (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年)

 内功养生武学书籍

 《内功秘籍》清·王祖源 记(光绪七年刻本  复印)

 《内功图说》清·王祖源 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7年)

 《养生随笔》  清·曹庭栋 着  (上海书店1981年影印)

 《性命圭旨全集》(北京白云观翻印)

 《大成捷要》劳山道人 玄中子 朱文彬 识(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中国古典气功集成·一》 王昭洲 袁卿武 编注  (西北工大出版社1988年)

 《参同直指》(兰州古籍书店影印发行1988年)

 《养生导引法》明·胡文焕 校正(中医古籍出版社1986年)

 《(东方修道文库)内练秘诀》明·柳华阳 着  (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

 《冈田式静坐法》蒋维乔 译述  (商务印书馆出版民国28年)

 《气功科学尝试》陈涛  编着(科技卫生出版社1958年)

 《峨嵋十二桩释密》周潜川 编撰(山西人民出版社1960年)

 《气功疗法和保健》秦重三 着  (上海科技出版社1959年)

 《保健气功》胡耀贞 编着  (人民体育出版社1962年)

 《气功疗法实践》刘贵珍 着(河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

 《内养功疗法》唐山气功疗养院(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

 《马礼堂养气功荟萃》马礼堂 着(湖南科技出版社1990年)

 《养气功》马礼堂 主讲  (湖北科技出版社1986年)

 《养气功问答与实战》马礼堂 着  (人民体育出版社1987年)

 《马礼堂养气功》马礼堂 主讲  (学术期刊出版社1988年)

 《气功养生法》焦国瑞 着  (上海科技出版社1964年)

 《气功医疗保健尝试(一)》(北京市总工会体育部1979年)

 《实用气功》曹钟刚 着  (河南科技出版社1983年)

 《二十八式易筋经》常维祯 着  (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年)

 《易骨经易筋经健身功法》 常维祯 着  (科学普及出版社1991年)

 《道家养生长寿功法》靳  彬 编  (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88年)

 《道家气功宝典》俸怀邦 周晓云 编着山西科教出版社1990年)

 《易筋经》马凤阁 编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年)

 《古代养生长寿术·道家秘传回春功》边治中 着(上海翻译出版公司)

 《边氏功法·道家秘传养生长寿术》  边治中 着  (农村读物出版社1988年)

 《中国古代养生长寿术》边治中 编  (上海翻译出版社1986年)

 《中国道家秘传养生长寿术》边治中 着    (中国建设出版社1988年)

 《龟蛇气功》  周稔丰 编着  (天津大学出版社)

 《名家气功选》 庞鹤鸣 着   (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年)

 《五禽戏》  (人民体育出版社1978年)

 《五禽图》项扬惠 编着  (重庆出版社1983年)

 《易筋经》(人民体育出版社1977年)

 《气功自我控制疗法》韩秋生 编着福建人民出版社)

 《气功修练经穴图说》刘福信 刘渺 编着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年)

 《中国民间武功治病锦方》(武林杂志出版)

 《中国古代房事养生学》   周一谋 着(中国文化出版公司1990年)

 《气功强身法》蒋敏达 王崇行 等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年)

 《十八罗汉功》  王国祥 传授(科学普及出版社1985年)

 《中国气功学概论》赵宝峰 等着(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年)

 《气功秘旨》  莫文丹 着(广西科技出版社1989年)

 《十二点点穴气功》李汉明 编着(湖北科技出版社1988年)

 《练功十法》   庄元明 编  (上海文化出版社1981年)

 《练功十八法》国防科委翻印(国防科委翻印资料1981年)

 《不老回春功》田漠岗 编着(学苑出版社1989年)

 《丹道养生功》   李锡堃 传授  (北京出版社1990年)

 《医家秘传气功》黄润田 着  (中国人口出版社1993年)

 《太极棒气功》关永年 着  (人民体育出版社1984年)

 《形神庄气功》  庞  明 编着  (安徽科技出版社1987年)

 《自发五禽戏动功》梁士丰 着(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

 《实用养生法》曲  元 着(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

 《千家气功精粹》  藏单飞 编(奥林匹克出版社1990年)

 《静坐讲义》畅怀法师 缉述   (长春市般若寺1988年)

 《王松龄气功养生法》赵继承 编  (沈阳出版社1991年)

 《气功自控法》孙明武孙星垣 着(山东科技出版社1982年)

 《气功精选续篇》陶熊 张朝卿 登编   (人民体育出版社1987年)

 《道教内丹养生术》洪?谟 着  (上海书店出版1991年)

 《道家传统气功精粹》刘静平 等编着(学苑出版社1990年)

 《密宗秘法》邱  陵 编着(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89年)

 《中医长寿之道》科学广播第三辑(广播电视出版社1984年)

 《中医运气学程绍恩 编着  (北京科技出版社1985年)

 《金刚气功》杨少清 编着  (湖南科技出版社1982年)

 《马家气功》  马  春 着(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

 《强身气功》马  春 着(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年)

 《中国鹤翔庄气功》  赵金香 着(北京出版社1987年)

 《新编专辑之鹤翔庄功法》 赵金香 着  (河南鹤翔庄功法组1984年)

 《灵妙三十六无上至尊道引术》鲁海星 着 (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年)

 《万苏建八卦循导功》  万苏建  等着(人民军医出版社1989年)

 《小功法治百病宝典(丛书之一)》李和生 编着  (山西科技出版社1990年)

 《气功三百问》  林厚省 骆佩钰 着(广东科技出版社1987年)

 《中华气功点穴疗法精秘》 黄孝宽 编着(北京体育出版社)

 《神手奇术》霍永华 王建斌 着  (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年)

 《点穴与解穴》王建斌 霍永华 着  (东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

 《中华气功点穴疗法精粹》黄孝宽 编着(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8年)

 《新气功疗法(中级功)》郭  林 讲授   (安徽科技出版社1988年)

 《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南怀瑾 着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

 《气功自我控制疗法韩秋生 编  (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

 《中国气功粹义》吉良晨 着   (学苑出版社1991年)

 《道德经》老  子 着    (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

 《仙家秘传祛病功》李远国 编  (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年)

 少林武学书籍

 《达摩易筋经》(台湾中央图书馆珍藏抄本)

 《拳经》(民国影印·天津古籍1987年)

 《少林正宗练步拳》吴志青 着(民国影印·中国书店1983年)

 《少林拳术秘诀》尊我斋主人 着(民国影印·中国书店1983年)

 《六通短打图说》金一明 着(民国影印·中国书店1983年)

 《擒拿法真传秘诀》徐畏三 口述  (民国影印·中国书店1983年)

 《十路弹腿》马永胜 着   (民国影印·中国书店1983年)

 《教门弹腿图说》吴志青 着  (民国影印·中国书店1985年)

 《六合弹腿图说》(民国影印·中国书店1985年)

 《石头拳术秘诀》(民国影印·中国书店1985年)

 《练打暗器秘诀》金倜庵 着(民国再版·北京体育学院1989年)

 《混元一气功》金警钟 着  (民国影印·天津古籍1989年)

 《少林刀枪棍法》程冲斗 着  (古本再版)

 《少北武术纲要》张荣时 着   (内部资料)

 《少林武术精华》德虔 孝延 编着  (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年)

 《少林十三抓》  刘胜魁 等编着   (中国展望出版社1984年)

 《一路华拳》  蔡龙云 着  (人民体育出版社1983年)

 《二路华拳》  蔡龙云 着  (人民体育出版社1983年)

 《三路华拳》蔡龙云 着  (人民体育出版社1983年)

 《四路华拳》蔡龙云 着   (人民体育出版社1983年)

 《嵩山少林拳法》梁以全 着   (山东教育出版社)

 《连手短打、达摩杖》高德江 编  (黑龙江出版社1982年)

 《炮捶、大红拳》高德江 编    (黑龙江出版社1983年)

 《擒拿与解脱、火棍》高德江 编  (黑龙江出版社1983年)

 《少林太祖长拳、拳击法》 高德江 编   (黑龙江出版社1983年)

 《少林拳技击》李承祥 撰稿   (黑龙江日报1983年)

 《少林拳法》李承祥 撰稿  (黑龙江体育报1983年)

 《少林气功》德禅法师传授(河南科技出版社1985年)

 《少林寺拳棒阐宗》蔡龙云 着   (浙江科技出版社1983年)

 《少林气功》德禅法师 传授  (河南科学出版社)

 《少林棍法大全》(北京体育出版社)

 《中外少林武术名人》德  虔 编  (北京体育出版社)

 《少林刀术精华》   德  虔 着   (北京体育出版社)

 《少林剑法秘诀》德  虔 着  (北京体育出版社)

 《弹腿对练》方长生 编  (科学普及出版社1983年)

 《内劲一指禅》  王瑞亭 着  (陕西科技出版社1987年)

 《少林武功·醉拳》(中国嵩山少林寺1980年)

 《罗汉神打·武松脱拷》(少林寺出版80年代本子)

 《北派少林拳入门》秦庆丰 编着(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年)

 《少林十大健身功法》秦庆丰 编着  (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年)

 《少林点穴法》    德  虔 编着  (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8年)

 《练功与养生(王子平)》 吴承德 乐秀珍 着  (人民体育出版社1982年)

 《少林武功》   少林武功编写组  (科学普及出版社1983年)

 《少林擒拿法》素喜 永祥 传授     (河南科技出版社1983年)

 武当武学书籍

 《武当内家对手剑法》李景林 传(文字整理)

 《武当剑法大要》李景林黄元秀  (民国影印·天津古籍1988年)

 《武当绝技秘本珍本汇编》李天骥 编(吉林科技出版社)

 《武当剑》  陈湘陵 编   (人民体育出版社)

 《武当武功》裴锡荣 李春生 编(湖南科技出版社1984年)

 《武当剑术》李天骥 编(人民体育出版社)

 《武当太极拳与盘手》裴锡荣 编(人民体育出版社)

 《武当秘传短兵绝技》游明生 赵蓉 着(北京体育出版社2002年)

 《秘传内家拳精选》游明生 着  (北京体育出版社)

 《秘本文武八段锦图说》邓钟山 着(山西科技出版社2005年影印)

 《秘本虎啸金钟罩图说》邓钟山 着(山西科技出版社2005年影印)

 《秘本浑元阴阳五行手图说》邓钟山 着(山西科技出版社2005年影印)

 现代武技武学书籍

 《李小龙技击法》李小龙 着(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年)

 《中国功夫百样通》王颖 编着  (长征出版社)

 《穴位擒拿术》徐裕才 着 (警官教育出版社)

 《擒拿与反擒拿》杜仲勋 杜振高 着(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8年)

 《武术散打技法》佟庆辉 着 (北体大出版社1987年)

 《中国散手》(人民体育出版社)

 《防卫技击学》徐友安 着 (北京出版出版社1987年)

 《武术散打技法》佟庆辉 着 (北京体育出版社)

 《娥眉散打术》习云太 等着(四川科学出版社)

 《硬气功技击术》安在峰 着  (北京体育出版社)

 《散打与擒拿》高占武 着 (广东高教出版社)

 《拳击》  张立德 王国钧 编着(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年)

 《现代拳击指南》乔小泉 着  (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年)

 《全国武术馆校教材(第四册)》 (北京体育出版社1997年)

 《武术运动基本训练》蔡龙云 着(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年)

 《长拳对练单刀对枪》(人民体育出版社)

 《甲组枪术图解》(人民体育出版社1975年)

 《甲组枪术图解》(人民体育出版社1976年)

 《初级长拳》(人民体育出版社1974年)

 《初级长拳》(人民体育出版社1976年)

 《武术传统套路选编》(人民体育出版社)

 《武术》全国体育学院人民体育出版社)

 《武术散手竞赛规则》(人民体育出版社)

 《武术竞赛套路规则》(人民体育出版社)

 《武术(下)》 (人民体育出版社)

 《武术(英文版)》(外文出版出版社)

 《柔道入门》李其彪 等着(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年)

 《图解柔术柔道新教程》宾彦红 等着 (海南国际出版社1996年)

 《截拳道训练教程》石天龙 等着(北京体育出版社)

 《截拳道两节棍技法汇宗》 李向伟 编着(北体大出版社2003年)

 《李小龙两节棍》温  戈 编着  (北体大出版社2001年)

 武术典籍武学书籍

 《纪效新书(十八卷本)》戚继光 着  (古本影印·解放军出版社)

 《中国兵书集成·纪效新书》 戚继光 着(古本影印·解放军出版社)

 《武备要略》四库禁毁书丛刊(北京出版社)

 《国术源流考》  褚民谊 着  (正中书局印行1936年)

 《练功秘诀》金一明 着(民国影印)

 《金台拳谱》金  台 着  (民国影印)

 《苌氏武技书》苌乃周 着(据中正书局1936年影印)

 《灵空禅师点穴秘诀》   薛  颠 着(民国影印)

 《中国技击精华》  金一明 着(民国影印)

 《国计论略》  徐哲东 着  民国影印)

 《国术概论》  吴图南 着   (民国影印)

 《北京武术拳械录全四册》北京武术院 (挖掘整理内部资料复印)

 《少林72艺与武当36功》   妙兴大师许本善道长(人民体育出版社)

 《清静布气气功·64门绝技》徐星俊 着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中国武术大观·邵善康》   邵善康 着  (湖北科技出版社)

 《中华武术世纪精华第一卷:胜战天机》(原子能出版社2003年)

 《中华武术世纪精华第二卷:内功举要》(原子能出版社2003年)

 《图解中国拳法·秘法铁砂掌》龙青刚 着  (益群书店印行中华民国79年)

 武术知识武学书籍

 《中国武术实用大全》康戈武 着  (今日中国出版社)

 《中国武术史》中国武术史编写组  (人民体育出版社)

 《燕都当代武林录》北京武术院(台湾出版出版社1998年)

 《中国民间武术家名典》中国书林编译中心  (新华出版出版社1994年)

 《中国当代武术名人志(一二)》孟宪堂编  (百花文艺出版社)

 《武术文化知识手册》康戈武  等编  (人民体育出版社)

 《戚继光》  谢承仁 着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

 《武侠奇人传》上下姜容樵 着   (中国书店影印)

 《国术名人录》金恩忠 着     (民国影印)

 《王子平与武术》王菊蓉 着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

 《说剑丛稿》  马明达 着 (兰州大学出版社)

 《中国武术历史与文化》程大力 着  (四川大学出版社)

 《大成拳传奇》张宝瑞着  (团结出版社)

 《武林奇缘》胡南燕 张国堂 着  (花山文艺出版社)

 《太极杨舍命偷拳》宫白羽 着  (山西人民出版社)

 《中国武术故事》蒲  戟 着(花城出版社)

 《武林传奇》 万天石 着(湖南科技出版社1984年)

 《武林女杰》冯大彪 着 (北方妇童出版社1987年)

 《飞越苍穹——李小龙》 蔡宛柳 着  (山东画报出版社)

 《王者之门》杜文杰 着  (海南出版出版社1998年)

 《中国武术故事》 蒲  戟 选释  (花城出版社)

 《中国古代武术》 任  海 着(商务印书)

 《齐鲁讲武史话》 张  健 着齐鲁书社出版社1997年)

 《中国侠文化史》曹正文 着  (上海文艺出版社)

 兵器武学书籍

 《单刀法图说》程冲斗 着(明朝刻本复印)

 《剑经注解》于大猷 着(江西科技出版社2002年)

 《阴符枪谱》王宗岳 着(民国版本影印复印)

 《昆吾剑谱》李凌霄 着  (民国再版·天津古籍书店1988年)

 《贾氏青萍剑》郭长生 传授(牛增华整理 手抄复印)

 《写真太师虎尾鞭》姜容樵 着  (民国再版·山西科技出版社2005年)

 《双手剑》于承惠 着(内部资料整理)

 《达摩剑》王云五 着  (民国影印·天津古籍1988年)

 《龙行刀》刘志清 着(黑龙江科技出版社1984年)

 《达摩剑》赵连合授陈铁生编  (人民体育出版社1983年)

 《三环套月鞭》曹志清 着  (山西科技出版社2005年)

 《剑术》蔡龙云 着(江西人民出版社)

 《剑经注解》李良根 等注释  (江西科技出版社)

 《紫霞剑》吴彬 程慧琨 编着(人民体育出版社1982年)

 《五轮书》宫本武藏 着(英文版复印)

 《五轮书》宫本武藏着(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年)

 《说剑》庄  子 着(吉林文史出版社)

 《剑道》董子红 着(北京体育出版社)

 其他武学书籍

 《戳脚》   刘景山 演述(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

 《戳脚》  田永庚 传授  (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

 《子母绵掌》梁春霆

 《十八罗汉功》贺琳等

 《气功精选》人民体育

 《少林棍法阐宗》程宗猷

 《少林弩法阐宗》程宗猷

 《少林枪法阐宗》程宗猷

 《少林刀法阐宗》程宗猷

 《手臂录》吴殳

 《武术汇宗》万籁声

 《武艺精华》汤显

 《苌氏武技书》徐震

 《苌乃周武术学》徐震

 《通背拳翻子拳披挂拳》薛仪衡张福生王华锋  1987年

 《太极拳架与推手》刘晚苍刘石樵 1980年

 《武术入门》1983年

 《少林秘技72点血擒拿术》刘玉增编着1991年

 《戳脚》门惠丰编着1988年

 《中国武术史略》松田隆智1984年

 《名胜武林传奇》李松福1989年

 《吴氏简化太极拳》王培生1984年

 《八卦散手64路》蒋浩泉裴锡荣1983年

 《健身术》李振玺1989年

 《中国武术擂台散打》    董金明编着  中国书店1992年

 《绘图针灸易学》      清 李守先  中国书店1985年影印

 《清黄元吉养生静功心法注释》 邱陵编着  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

 《玄肤论》等10部气功养生丛书 唐宋元明清人着述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影印

 《南拳对练》  陈耀桂  邱建国80年代

 《剑术》蔡龙云1982年

 《擒拿与反擒拿》杜仲勋 杜振高1988年

 《太极拳常识》周稔丰 1977年

 《青年长拳》蒋浩泉 1981年

 《少林寺珍闻实录》薛后(电影少林寺编剧)1982年

 《乙组棍术图解》1963年

 《形意拳术抉微》刘殿琛1983年影印

 《中国武术故事》(从西汉到明清)1982年

 《擒拿与解脱》技击精华丛书80年代

 《太极拳对练》沙国政1980年

 《陈氏简化太极拳》田秀臣阚桂香编着1982年

 《气功疗法集锦(二)》1982年

 《八卦连环掌》戈春燕 1991年

 《曹氏八卦掌谱》卢景贵1988年影印

 《游身连环八卦掌》温仲石1990年

 《伏羲八卦拳》戚景涌等1987年

 《傅式龙形八卦掌》傅永辉1987年

 《乾卦八卦掌》黄志诚 崔长友1991年

 《八卦六十四掌八卦剑》刘兴汉1993年

 《八卦掌练与打》孙豹隐1990年

 《少林武术要略》永斋 王超凡 德虔1986年

 《南少林五祖棍》周志强1990年

 《岳家拳》湖北省挖掘组1987年

 《岳家神功与点穴绝技》张业金1994年

 《跌法入门》吴兴贵1988年

 《武当伤科》喻德元1989年

 《武当太极剑》裴敬珍1988年

 《武当内家特技》金子詜1989年

 《龙形拳》叶可声1990年

 《梅花螳螂拳》周永祥1985年

 《王芗斋与大成拳》王选杰 1985年

 《大成拳法要集成》王选杰1992年

 《续穴位点打拳术》王建斌1989年

 《三皇炮锤》赵根深 赵慎砚等1984年

 《鲁智深拳谱》根据1929年本子影印

 《五龙通花炮》武淑清1991年

 《武松脱拷》蔡龙云1984年

 《气功疗养汇编》米伯让1995世界图书影印本

 《阴阳八盘掌》任致诚1988年天津古籍

 《八卦掌散打术》剑仙1991北体学院

 《八卦龙形掌》林朝珍1991北体学院

 《精义八卦掌》郝心莲1988北体学院

 《梅花桩:基功成拳辅助功》韩建中1989科学普及

 《梅花桩技击步上盘练法棍法剑法》续集韩建中1989科学普及

 《上乘梅花拳》王鼎1990福建人民

 《武当剑》马杰1990北体学院

 《武当秘技:秘本珍本汇编》续集1989吉林科学

 《太乙金刚手》彭祖望1991北体学院

 《浑元散手迎手鞭杆》张希贵1991北体学院

 《少林秘技:秘本珍本汇编》1989吉林科学

 《少林七十二艺练法精选》曹文整理自金警钟本子1988山西人民

 《少林正宗七十二艺》德虔素法1990北体学院

 《少林六十四腿击法》王信得1983海丰出版中英对照

 《蔡拳》曾均兴190广东人民

 《刘拳》肖永定1989广东人民

 《中国硬气功精秘》赵祖源1990中国工人

 《通背拳术》郑剑锋1986辽宁科技

 《甘凤池技击法》郝心莲1990北体学院

 《中国孙膑拳》孟宪堂1995西苑出版

 《大红拳》汤吉人1985年中国书店影印

 《秘传武林轻功》张晓山1990北体学院

 《技击制敌32掌》陈盛甫1989北体学院

 《形意拳术大全》吴殿科1993山西人民

 《中国传统健身养生图说》李经纬1990中国书店

 《瑜伽论》室利(印度)1994商务印书

 《擒摔秘技》吴光贵1991北体学院

 《太极螳螂门揭秘》洪顿品1992北体学院

 《中国短打真传》蔺心维1991辽宁民族

 《气功疗法集锦(三)》陶秉福 杨卫和编着1984人民卫生

 《少林六合拳》德虔编着1987北体学院

 《少林兵器总谱秘本》素法  德虔 编着1989北体学院

 《中国式摔跤精华》李宝如 宋守今 着 1996现代出版

 《气功养生学概要》焦国瑞 着 1984福建人民

 《少林武术》河南武协编着1984河南科技出版

 《中国梅花桩训练大法》燕子杰 着1998青岛出版

 《中国梅花桩文武大法》燕子杰 着1998青岛出版

 《中国梅花桩成拳大法》燕子杰 着1998青岛出版

 《武术汇宗》万籁声着  (明国再版)

 《少林六合门》第一册  孙崇熊 等(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

 《少林六合门》第二册  孙崇熊 等(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

 《少林六合门》上   孙崇熊 等   (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

 《少林六合门》下  孙崇熊 等(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

 《万籁声技击教范》  万籁声 着  (山西科技出版社2003年)

 《万籁声武术教范》万籁声 着  (山西科技出版社2003年)

 《万籁声嫡传自然门内功技法》 万幕通等着  (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

 《万籁声技击法》梁超群 着北京体育出版社)

 《程派八卦掌歌诀》(资料整理)

 《梁派八卦掌歌诀》(资料整理)

 《郭氏八卦掌歌诀》(资料整理)

 《史氏八卦掌歌诀》(资料整理)

 《孙氏八卦掌歌诀》(资料整理)

 《尹氏八卦掌歌诀》(资料整理)

 《八卦掌杂论》(资料整理)

 《八卦剑学》孙禄堂 着(中国书店影印1988年)

 《八卦汇览》郭古民 着  (手抄本复印)

 《龙形八卦掌》黄柏年 着  (民国再版·山西科技出版社)

 《八卦掌真传》孙锡堃 着(民国再版·山西科技出版社2005年)

 《阴阳八盘掌》任致诚 着  (民国再版·山西科技出版社)

 《少林破壁》阎德华 着(民国再版·山西科技出版社)

 《曹氏八卦掌》卢景贵 着(民国再版·中国书店1984年)

 《八卦掌》   姜容樵 着  (人民体育出版社1963年)

 《八卦刀》郭振亚 着  (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

 《刘派八卦掌草谱》郭振亚 着(内部手抄)

 《樊氏八卦掌》文大生 整理  (内部资料复印)

 《卢氏结构》卢正文 着  (内部资料)

 《阴阳八盘掌》卢正文 着  (电子版)

 《健身益气法》沙国政 着  (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八卦散手六十四路》蒋浩泉 裴锡荣 着  (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年)

 《正宗八卦掌》林  遂 着(福建科学出版社1987年)

 《梁派八卦掌》李子鸣 遗着(人民体育出版社)

 《程派高氏八卦掌谱》高义盛 着(天津科技出版社1991年)

 《九宫八卦连环掌》郭古民传授吴岳编(北京体育出版社)

 《中国武术大观·沙国政》 沙国政 着(湖北科技出版社)

 《中国武术大观·王树田》 王树田 着(湖北科技出版社)

 《中国武术大观·吕紫剑》 吕紫剑 着  湖北科技出版社)

 《八卦八形掌》裴锡荣裴武军着  (湖南科技出版社1992年)

 《八卦内丹桩功》解佩启 着(奥林匹克出版社1992年)

 《游身八卦连环掌》刘兴汉 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年)

 《八卦九宫连环步连环腿》刘景良 编着(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

 《尹氏八卦掌释秘》刘永椿 编着(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年)

 《八卦掌精要》张全亮 着(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年)

 《八卦三合功》张全亮 着  (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年)

 《八卦掌72擒拿法》王尚智 着(北京体育出版社)

 《阴阳八卦掌·狮形掌》田  回 着(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年)

 《阴阳八卦掌·蟒形掌》田  回 着(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年)

 《杨氏八卦掌秘法》杨  维 着(山西科技出版社2005年)

 《中国跤术》傅永均 满宝珍 着(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年)

 《中国式摔跤》黄  斌 编着  (人民体育出版社)

 《中国跤》  纪富礼 着(北京体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