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襄出场时还只16岁不到,小小年纪,已经灵慧奇异,风度举止都远远胜过姐姐郭芙。姐弟三人风雪寒夜被困风陵渡,反而意外地听闻众人讲说神雕侠的传奇事迹,她不顾郭芙阻拦,非要见见心目中的大英雄一面;等到见到,又说不出的投缘,她可不知道这就是杨过,是和她们家大有渊源的人。
杨过临分手时送她三枚金针,代表三个愿望,只要说出,他无不答应。郭襄立刻用了两枚,要求他以真面目相见,又让他生日那天来看她,使得杨过不禁摇头,觉得这些金针用得太过轻率。
只要见到金针,无论多难的事也会替她办到,这是杨过的心里话,可见这份诺言极其珍贵,不是随便给人的。偏偏郭襄就是不当一回事,要求他的全是一般人也能轻而易举做到的事。生日那天的大张旗鼓,是杨过一时高兴,发挥当世大侠的威风,郭襄自己从来没有这样的要求,她真正的愿望是“和你好好地说上一会子话“,反而没有实现,两人微笑相对片刻,就分了手。
第三枚金针,更不是索取,而是给予。杨过因为等不到小龙女,悲伤而跳下深谷,郭襄也跳了下去,脱险后的第二句话,就是取出金针,劝他不可自尽。
《神雕侠侣》中有这样情高意真的小郭襄,是很难达到的高度,反观《倚天屠龙记》一开始的郭襄就有雕琢感,又是吟诗,又是长叹,却可以看出心境的变化,杨过和小龙女团聚后绝迹江湖,郭襄思念难遣,走遍天下,希望见他一面。
她的故事结束得异常潦草,翻过一章,接下来已经是花开花落、时光飞逝的句子,一下子揭过六十年。难道就这样完了?每次看到这里都纳闷。一直到下文武当二侠夜话中,才闲闲点出:郭襄始终追寻杨过的下落,四十多岁时在旅舍偶听佛经而大悟,出家开创了峨嵋一派。
郭襄的追寻是不可能之追寻,试问有一天她就算见到杨过,又能怎样?即此已经可以明白这份追寻的虚幻,何况随着时间的流逝,心底只有更增加绝望的情绪,到最后不过是为追寻而追寻罢了。以郭襄的聪明,她不会不明白,所以说:“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痴就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固执,所以是该用佛法喝破迷障。事实上,经过一二十年的追寻,答案早就横在胸中,佛法只是外来的力量,犹如破梦的钟声。
然而我们是否因为这个落空的结果,从而否定郭襄,认为这是毫无意义的行为呢?要知道郭襄的追寻,原本就是一种充满理想化的追寻,常存寂寞和缺憾,总无法达到自己内心的期求。这种若有若无心灵上的困扰,同样存在于许多人身上。
我记得很久以前出版的一部《神雕侠侣》,是上中下厚厚的三本,褐色的封面上画着一只大雕,非常古朴,封二是蓝色的线描,一轮明月高悬空中,一个骑驴人在荒山野岭中渐渐走远,大有“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的意味。看着它就想起曲终人散的结尾,异样惆怅。有时候我觉得这个骑驴人就是郭襄——追寻也不是没有它的境界的。
郭襄开创峨嵋一派后,仍被称为“郭襄祖师”,并没有另起一个法名;她的徒弟是“风陵师太”;再传弟子周芷若使出的一招“黑沼猎狐”,是她为了纪念和杨过一道捕狐的趣事而创;峨嵋掌门信物铁指环代代相传,中有杨过玄铁剑上的玄铁。处处可以看出和从前的关联。可见她并不觉得一入佛门就四大皆空起来,只不过回复精神上的洒脱,自然也可认为她情深难忘,但我觉得这对升华到更高境界的郭襄来说,是太过浅薄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