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体育学院于1958年建院之初即开展了武术课程教学,1979年开始招收武术专项学生,教育教学形式主要有院代表队训练、专选课和普修课教学。1998年武术系正式成立,是我省高校中最早的同类武术学院,2003年更名为民族传统体育系,2013年恢复武术系名称。多年来为省内外各级各类学校、体育企事业单位、武术馆校和健身俱乐部等培养了大批武术专门人才。
2000年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是当时我省高校中唯一体育类省级改革试点专业,2005年11月通过结项验收,同行专家鉴定意见为:“研究水平和成果居省内领先水平,部分专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民族传统体育专业2007年被省教育厅评为省级特色专业,同年民族传统体育学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标志着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再上新台阶。
“十二五”期间,武术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德能兼修、文武并进”的办学理念,秉承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正确处理规模、质量、效益的关系,专业建设平稳发展,基本形成以本科生教育为主体,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办学为两翼的专业办学格局。
二、师资状况
通过培养、引进和聘请等方式,武术系建设了一支思想素质过硬、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学历职称高、教学效果好、科研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28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4人,高职称教师比例达到53.6%,讲师9人,助教2人。
教师中有博士3人,在读博士2人,硕士18人,45岁以下教师均具有硕士学位,主讲教师100%达到岗位资格的要求。运动健将9人,武术7段2人,6段3人,国家级裁判5人。拥有硕士生导师6人,中国健身气功协会委员1人,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民族传统体育分会执委1人,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精英计划”培养对象1人,院级学术带头人1人,青年学术新秀1人。
专任教师致力于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有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基本功大赛第一名2人,全国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微课教学大赛三等奖1人,院级优秀教师3人,院级优秀教练员2人,院级师德标兵2人,院级教学名师1人,院级教学优秀奖6人。获得全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2人,二等奖2人,三等奖1人,优秀奖1人。
三、科研情况
“十二五”期间,武术系教师主持和参与不同层次教改、科研课题20余项,其中省部级3项,省高校教改项目1项,省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1项,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1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参编全国体育院校统编教材3部,编写自编教材讲义3部。获山东省软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山东高校人文社科奖二等奖1项,山东省文化厅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院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近20篇论文入选国际国内学术会议。2个学生科研团队获批2015年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
四、竞赛训练成绩斐然
武术系有武术套路、武术散打、中国式摔跤、健身气功4个代表队。在国际比赛、全国锦标赛、全国冠军赛、全国体院比赛、全国高校比赛和省内各类比赛中,在校生共获得国际国内比赛金牌近80枚,银牌50余枚,铜牌近60枚,培养运动健将近60名,一级运动员100余名。
目前,中国式摔跤和健身气功项目已经形成了明显的优势与特色。
五、社会服务
武术系多名教师担任全运会宣讲团讲师,赴全省17地市开展全运会宣讲与培训工作。多名教师20余次担任国内、省内武术、健身气功等项目裁判员培训班主讲教师。8名学生参与2008北京奥运会外围安保和水上项目志愿服务,3名学生参加2013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少年中国》表演,舞龙舞狮代表队受邀多次参加日照市春节晚会、专题文艺晚会演出。武术系承担全省体育高危行业资格证书培训与鉴定100多人次,每年全院承担武术套路、散打、中国式摔跤等项目二级裁判员培训100余人次。
六、国际合作办学
受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委托,分别对津巴布韦、马拉维、加蓬、坦桑尼亚、丹麦、马尔代夫、乌干达、摩洛哥、关岛、利比里亚、多米尼加、塞内加尔、厄瓜多尔、安哥拉等国家武术教练员进行了武术专题教育教学培训。
近年来,武术系教师分别赴法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关岛、多米尼加等国家和地区进行武术、健身气功的海外教学及宣传工作。
积极开拓国外办学资源,为培养高水平人才创造条件。2012年与韩国湖原大学武道学部建立合作关系,每学期互派留学生。
七、专业办学特色
经过多年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逐步形成了“文武并进”的专业办学特色。
1.“武舞相融”:传承发扬武术表演的优秀传统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武术系部分教师与学生曾多次参与各种武术表演、武打影视剧的拍摄,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武术表演队、龙狮队除了参与省市展演外,还为我院各种大型活动提供表演。
2.“教竞结合”:形成武术特色教学模式
加强武术套路、武术散打、中国式摔跤、健身气功、舞龙舞狮等项目的教学、训练 竞赛相结合,促进教学质量和训练水平不断提高。
3.德武相彰”:形成尊师重道的德育模式
将武德教育贯穿于教学、训练、竞赛的全过程,要求师生在上下课、见面、比赛等场合行“抱拳礼”,把学武术与学做人结合起来,自觉地调节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言论行为,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4.“练养用融合”:形成实践化取向的学习模式
从素质教育和大学科发展的视角,在培养方案中设置专业限定选修课, 即武术套路、武术散打、中国跤、传统养生功法等不同项目互学互选的“练养用一体”的专业学习体系,通过不同项目技术的学习,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综合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