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武术拳种和台湾武术发展史

2020-03-11 12:52:45 作者:admin 来源:古武网

台湾武术

 台湾武术之发展,有五个渊源或脉络。

 (一)早自明朝初叶即已纵横中国东海南海间的海盗,便以台湾为其补给站或中继基地,直到清嘉庆以后,其势才渐衰。海域武装,形成武术传统,是不待言的。这点虽因说来不甚光彩而为近人所讳言,其实却是渊源最古的一支。

 (二)明中叶以后汉人开始移垦台湾,与原住民争地,互有攻伐,当然也需仰赖武力。现今台湾地名中,叫做「围」「亭」「城」「堡」的,就多是昔年斗争之地,每个城堡围亭中多有武师教习武术、保卫地方,并逐步把原住民逼往山区。

 (三)汉人移垦者之间也不和睦。先是分闽客,闽南人与客家人械斗;再则闽南人中也分漳州泉州,彼此械斗。打了上百年,渐渐分出个势力范围。大抵泉州人多占有港口、漳州人据有平原,客家人势弱,便只能在丘陵地区发展;原住民则被赶到山上。除省籍械斗、漳泉府械斗之外,各姓间也斗,陈姓李姓林姓,打来打去。职业人士也有械斗者,如挑夫械斗、乐派(西皮、福禄)械斗等等。在彼此械斗期间,武术的重要性,也是不消说的。

 (四)明末郑成功驱走荷兰人开始经营台湾以后,台湾才开始脱离上述这种原始掠夺攻伐的丛林时代,开始有政府、法治、社会组织,武术的重要性相对地降低了许多。但明郑另开了一个新的传统与渊源,那就是天地会的抗清运动。

 天地会乃郑氏部将所创,活跃于闽广东南亚各地。迄今流传之各种反清复明故事、少林五祖传奇,多与天地会有关。闽台武术,沾溉于此一传统极深。武术界所说的「南少林」,其实就是由这个体系衍出,经小说《万年青》敷演而成的。这是台湾武术的第四个渊源。

 (五)一九四九年以后,各省人士随国民政府迁台,其中不乏精擅武术者。政府大员之侍卫武官,尤多武术名家,于是大陆各地之武术乃繁衍于台湾。例如太极、八卦、螳螂、八极及北派长拳等,以往皆台湾所无,自此乃盛行于南北各处。

 以上五条脉络,除最后一项外,均与福建渊源密切。早期台湾武师,往往都说是从唐山来,或称为唐山师傅,即指明了这个渊源。如着名的西螺广兴里振兴社,乃漳州府诏安人刘明善所创,人称少林阿善师。他于道光年间来台,传金鹰拳,晚年卒于台湾。同时稍后,西螺港尾地区,又聘了诏安人廖金生来台开设金狮连阵武野馆,传布鸡拳与白鹤拳,其后可能又回大陆去了。西螺还有一支,是由大陆来的高汉荣所传,传廖万得,嗣后开展出勤习堂体系,遍布宜兰、云林、台中等地。早在一九八七年就成立「勤习堂源流武道联盟」,统一教材,制定「阶段鉴定条则」,由入室晋一至入室晋五,最高者为长老顾问。该系统以长肢白鹤为主。

 这些都是闽南拳师入台授艺而成的。另一种则是台籍人士赴大学艺,如宜兰头城人林金狮到漳州太祖忠义堂陈泰成门下习太祖拳,返台后即在宜兰开设太祖忠义堂,目前已有四代传人。

 因拳术总体来源相近,故台湾各地武术反而不像闽客、漳泉间的畛域那么大,交流互动十分密切。如宜兰港尾振兴瑞狮团的金鹰拳原本由另一唐山来台之老鹰师所传,他过世后,弟子再由西螺聘师傅来传,故亦援用西螺阿善师振兴堂号。而西螺金狮馆虽以布鸡拳为主,但也奉祀白鹤先师。勤习堂以白鹤为主,却也奉祀宋太祖,入门拳即授太祖拳、狮阵亦称为太祖武术全阵瑞狮。跟勤习堂一样分布全省的门派德义堂,所授亦包括太祖、白鹤、五祖拳。且传播不限于南北,无太大的地域之分。

 这种传承极为可贵,因为早期福建拳种及拳风,往往藉此留存。如金鹰拳、布鸡拳,在台流传甚广,而大陆已然罕见。长肢鹤、短肢鹤,目前在福建也还流行着,但与台湾所传已有异同,亦可藉资比较。五祖拳部分,情况亦然。五祖点穴、五祖擒拿、五龙化枝、五剪梅、梅花散手,皆少见。

 传承之外,台湾这些拳种也有些发展之新貌。如德义堂第二代童金龙,原居嘉义,后迁高雄,自创柔拳道,便属于依传统而创新的。前文提到的勤习堂源流武道联盟,则是参考日本武术产业的做法,制定统一教材及段位制。这对大陆武术界应也有启示作用,目前少林武当太极八卦各门派正需在此着力。
 金鹰拳

 金鹰拳,全名五爪金鹰拳,此拳相传为岳飞训练士兵的拳法,最早在福建一带广为流传,尔后先民来台开垦,遂将此拳传入台湾,并在地生根数百年,为西螺七崁武术之一。

 清朝晚期,清廷在台湾已失去维护治安的能力,盗贼四起,并四处抢夺财物。西螺居民为了保卫身家财产,并不受歹人之害。于是将西螺二十五个村庄组织为七个区域的自卫组织,并请来拳师来传授武功,七崁之间守望相助,达到区域联防自保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