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传统武术有哪些之福州武术拳种大全

2020-03-11 10:05:41 作者:admin 来源:古武网

福建武术

 鸡拳

 象形南拳。据传发源于福建永泰县埔岭材,俗称'埔岭鸡法',据传为埔岭人谢友生在观察斗鸡的基础上,创编而成。后逐步传人福州、建瓯、建阳等地。约有二百年的历史。

 鸡拳手法多用指、爪、顶、掌、拳。动作有金鸡啄米、金鸡洗脸、金鸡踏斗、小鸡探宝、雄鸡出巢、母鸡护仔等;注重臂与掌的运用,动作有震翼、板翼、别翼、剪翼、展翼、弹翼及抖翼等,演练中时而还因势发出模访鸡的啼叫声。鸡拳的步法巧妙、多变。善用三角马、独立步和跳步。讲究手眼身步的配合,有“蹬眼即举手.摇身脚紧随”扣“眼为帅、项为旗、脚手为将兵”之说,攻防上强调“防中带攻”、“以守转攻”,讲究柔巧制胜,拳决讲“鸡法劲柔化为本”,又讲“鸡使巧法柔克刚”,实战中常蹦跳闪转。左偏右闪.乘虚而入,攻具不备。练习中还要求吞吐收连,以意导气,以气催力,运力周身。传统的练功手段独具一格,注重练独立功、一枝香功(即指功)、鸡爪功、排掌功、跳门槛功等。其徒手套路有三战、四门、七步、十八法及三十六手等。由简到繁,由易到难。

 狗拳

 地术拳是中国南方稀有的传统武术之一,又称“地术犬法”、“地龙拳”或“地躺拳”,民间俗称“狗拳”,相传明末清初,福建南少林寺对面有座白莲庵,相传由庵中尼姑四月神尼所创,当时庵中尼姑为护庵健身之术,艺不传人。该拳是根据女人身材娇小体力无法与男人对抗衡等缺点,观察模仿狗的格斗动作,翻滚跌扑,灵巧多变,快速凶猛,机警灵敏特点和人的反关节拿一点制全身及平衡性原理,悟出并创编了地术拳,经过僧尼常年磨练,俺中练地术拳的尼姑技艺日臻精湛,清初,由于南少林寺和白莲庵参加反清复明活动,被清政府下令焚烧寺庵,诛杀僧尼,四月神尼因此受迁连,避难福建永春县陈家,陈家老太待其如家人,四月神尼感其恩惠,将地术拳传授李老太之子陈彪,陈彪经过十年的日夜苦练,精通此术,视为武林秘技,只传子不传女,父子相承,密不外传。

 猴拳

 中国早在西汉时就有了猴舞和猴拳。西汉长信少府檀长清曾在一个盛大宴会上表演猕猴舞。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西汉帛画《导引图》上有“沐猴灌”的名目和图象,描绘的正是猴子的动作。明代戚继光着的《纪效新书 .拳经捷要》也有猴拳的记载。金铁庵在《醉八仙谱》中指出:“拳法之盛行南方者,以七红、八黑、大小天罡、猴拳最为普遍。”峨眉山风景奇秀,其中峨眉灵猴更是拳家的仿生对象。峨眉猴拳遍及全川,拳路较多。

 八宝拳

 八宝拳,全称“阴阳八宝拳”,开门于清代乾隆年间,创始人福建泉州少林寺至善禅师,乃少林南派名门之一。

 何谓“八宝”:天上日、月、星,人身三宝精、气、神,武家二宝精湛硬气功、娴熟技艺,共为八宝。何又加称“阴阳”?因八宝拳分阴拳和阳拳两大类别,故名。

 八宝大力金刚掌是此门硬气功特绝技,功成之后,拍掌能裂砖石,劈掌可断木棒,用于技击,威力极大,使敌胆寒。

 五祖拳

 五祖拳,是中国传统拳术中的南拳之 一。据说此拳是由蔡玉鸣(福建泉州人,1853-1910)综合了白鹤拳、猴拳、罗汉拳、达尊拳和太祖拳而成的,故称五祖拳。五祖拳的特点是多短打,门户紧,拳势烈。在练法上要求头上顶,两肩坠,心胸守,丹田聚。对桩 功要求很严,腿法中平,步形较高。

 五祖拳的拳法特点也综合了七种拳法的特性。猴手、鹤脚、玄女摇身骏胛、达尊罗汉步、太祖身以及和阳师的北派技法、道台夫人的下盘腿功,容入了七种优秀拳法,使得五祖拳很快就成为当时闽南最优秀杰出的拳种,蔡玉鸣因此成为一代宗师。

 2008年6月7日,五祖拳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泉州市武术协会获得五祖拳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龙桩拳

 又称龙拳和龙尊拳。特点:“吞吐浮沉,身技腰马,门户眼节,动静神气。”精义:“有桥断桥,无桥生桥,注重练神。”主练神。其不仅集合双手互搏术的守内、游外之功,同时还具备二次防御之功。福建省古田县杉洋镇是我省七大拳种之一龙桩拳的发源地。

 达尊拳

 达尊拳流行于福建省闽南带,特别是漳州地区,据传自唐以来,开元寺就有习武健身的寺规,达尊拳就是该寺所习武术的重要内容之一。清乾隆年间,又得御林军教头林南洲(漳州人)传授的军伍器械。清同治三年,开元寺毁于兵火,幸存的僧众迁往漳州南门龙眼营的通元庙(该庙至今尚存),使开元武术包括达尊拳得以流传。

 连城拳

 福建省连城县的地方传统拳术。连城拳可分为:黄氏拳、林氏拳、项氏拳、巫氏拳四种.综观“连城拳”的风格特点,可见其架势适中,以中下磐为主,身活步健,运手莫测,防守严密,前后兼顾,进退有法,拳势猛烈;讲究吞吐浮沉,门户紧,来势凶,吞三分,吐三尺,进如猛虎出山,退似猫儿戏鼠,子午中正,步隐腿快,肩灵拳活,腰拧劲发,肘手连攻,有轻而不浮,沉而不僵和兼南北二家之长,既舒展又凌厉的特点。连城拳内容丰富,完整系统,有拳术、器械、对练等几十个套路。

 金狮拳

 金狮拳是稀有传统拳术,又名狮形拳。属于福建南派少林驮门的象形拳之一,现已濒于失传。它是南少林韦陀门派中的一个支流,广泛流传于福州、长乐、永泰、闽候、连江等地。金狮拳的特点,是仿效猛兽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并与拳术的基本功相结合创编而成。此拳的独到之处在于生动逼真地表现了狮子形态,如摇头摆尾,狮子戏球等动作,整个体态造形生动有趣。体现了狮子在奔跑、跳跃、捕食时敏捷和勇猛的气魄,不仅模仿逼真,而且有足够的武术意识和功力。

 虎形拳

 虎形拳又称虎桩,是福建省的传统拳术,属于象形拳之一。主要流传于福州、永泰、长乐、连江等地,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后又传至浙江、江西等省,还传至日本、美国及东南亚一带。1897年,日本国琉球上地完文来福州跟随虎形拳的一代宗师周子和学拳达十三年,回国后将虎形拳与流行日本当地的拳术融汇结合,演变成今天的“上地流空手道”。

 宗鹤拳

 宗鹤拳是传统拳术中南拳中的一种,是福建省拳术,宗鹤拳的最大特点是宗。宗是方言,难以用确切的文字来表达,只能说个大概,我们知道,狗从水里爬上岸时,身上总是发出一种弹抖之劲,把身上的水在片刻之间弹掉、抖净,狗的这种动作叫“狗宗身”,这种弹抖之劲就叫“宗劲”。所以我们说,“宗”有“弹、抖、撞”的含义。

 鸣鹤拳

 鸣鹤拳的源流始于白鹤拳,是福建拳术。白鹤拳是流传于中国东南沿海一带、港澳台地区乃至东南亚等地的一种传统武术。其精辟的拳论和丰富多姿的拳法,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尤其是它创始和演绎过程中神话般的传说。

 食鹤拳

 食鹤拳是传统拳术之一,属于南拳,属于福建拳术。掠之为食,是清代少林弟子方慧石子女方七娘根据白鹤的生活习性,融合少林拳法创出的白鹤门拳法中的一种。白鹤门拳法内容分为四种,飞鹤拳法;鸣鹤拳法;宿鹤拳法;食鹤拳法等。食鹤--表达白鹤全身形意,因鹤要食,必须会飞、会鸣、会宿、才能达到食之目的。食也代表白鹤攻击之意,七娘再加上碎步法,更使食鹤拳锦上添花,更加精巧奥妙。白鹤门之飞、鸣、宿、食之拳法源由七娘於沙莲寺之碧碎莲庵领悟而传出,又名曰:碧莲者又有碎步法。

 儒拳

 儒拳为南拳拳术之一,是福建地方拳术,由福建少林寺和尚四百年前传至广东湛江。主要流行于广东湛江、韶关一带。内容包括双头棍、双刀和拳术。特点是粘连、挑打和上挑下打。手型有风眼、虎爪、单指、掌、抓爪;步型有弓步、马步、虚步、跌步、插步(交叉步) ;腿法有铲腿、标腿;身法有懒虎伸腰、饿虎蹦栏、狮子腾山。儒拳上体发力较多。

 东安拳

 东安拳是传统拳术中的南拳之一,源于南少林。属湖南拳术。据传,于清朝嘉庆年间由福建省云游的王和尚传到湖南,后由东安县拳师王已成继承发扬光大。至1959年东安县体委李德植深入民间与老拳师文明华等,结合武术各种流派,取其精华,并吸收和发展了跳跃,奔跑动作,不断改进而成。1977年曾系统整理,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3年再版。东安拳代表人物有王已成、李德植、文明华、文芳顺、周海泉等,在湖南全省各地有流传。

 鱼拳

 属福建地方拳术,全套27式。

 鹤拳

 鹤拳是南拳一种。原称“白鹤拳”,清康熙(1662-1723)年间,福建(现霞浦县)方七娘创,原籍浙江丽水人。南拳是明代以来在南方流行的一大类拳种的总称。它以福建、广东为中心,广泛在长江以南地区流传,所以称作“南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