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入而我无形
形指采取各种武术的任何形迹和破绽现象。形入,使对方暴露这种武术形迹和破绽。我无形,即我方不暴露这种形迹和破绽。
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了首先用示形的方法欺骗敌手,诱使其暴露战术企图.而自己不露直实形迹,使对方捉摸不定,敌人捉摸不透我。就要处处掘沟筑垒,其越小心防备,力量就越分散,智谋就越受限制。二是要调动对方而不被对方所调动,这就获得了控制对方的主动权,始能打击对手,压倒对手,赢得胜利。这是技击中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最高体现和要求。
总之,必须熟悉人我双方的全部情况,找出对方行动规律,即能对对方的行为了如指掌。在交手中依照对方行动、机动应变、挑动对方,以了解其反应策略、动静规律、技术强弱;对有意退却,须防其进攻;对进退自如者,应谨慎对待.宜寻其短,用己长,伺机出手。同时使我方行动不为对手所理解,从而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水平。示形诱敌的方法运用到极妙的境地,就看不到形迹,找不出破绽,就可以随心所欲,攻敌所不守,击敌所不意,捣敌所难守,攻则必胜。故云:攻以知彼为先,守以知己为本。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语本《孙子,谋攻篇》:“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毛泽东同志说:“中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子书上“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话,是包括学习和使用两个阶段而说的,包括认识客观实际中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决定自己行动克服当前敌人而说的,我们不要看轻这句话。”《毛泽东选集》一卷一七五页《老子·三十三章》也说:“知人者智,百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这些都说明“知己知彼”蕴涵着散打经验的广度和深度。所谓广度.指对各种拳路见多识广;所谓深度,即了解各种拳法的优和劣:以及对对手的了解,如身材的高大、矫小;长于用掌或用腿;善攻还是善守等等。虽然“知己容易知彼难”.但只有知其长,才能避其锐,知其短,才能攻其虚;以己之长,袭敌之短方可胜。所以说:知己知彼皆须知,一方不知也会失;逢敌能辨行家手,何愁胜利不此时。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语出《孙子·计篇》。毛泽东同志说“什么是不意?就是无准备。优势而无准备,不是真正地优势,也没有主动。懂得这一点,劣势而有准备之军,常可对敌举行不意的攻势,把优势打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四八一页)。也就是说搏击时,要在对方戒备松懈的状态下实施攻击,在对方意想不到的情况下采取行动,这就是技击取胜的奥妙。
中土常守,刚柔如意
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五行也。按五行归类,中定属土,位居中央。中定即中土,乃中心之意。中心:一指人体中心线,指人体中心部位腰腹(命门),中心如门轴,全身如门扇,轴动扇皆动。三指内劲由命门发出。“中土常守”即指守住中心、运用中心,端正中心线、稳定中心部位,不失中气、不失中力、不失中神,劲由中心发,以及中心与重心的协调。无论是行功走架,还是进退攻守,中土都不能离位。只有中土不离,两足才有根基,重心才有依托,身体方能协调平衡;否则,守不固,攻无劲,这是要言。
在搏斗中必须守护住自己的中线,防敌内侵;同时要着力敌之中线,以实现打击效果。
“中土常守”还指身法常处于中定之势.守我之静.御人之动。多动者消耗能量,多静者节省能量,这就象自行车,中长跑比赛一样,凡尾随的人可节省14至13的体力。武术竟技亦同此.能随人而动,就可人大节省体力、蓄积后劲。谚谓“先动消体力,尾随长后劲”
先退后进,蓄势察敌
“聪明的拳师往往退让一步,而蠢人则其势凶凶,劈头就使出全副本领,结果住往被退让者打倒”。退是为了更好的进攻.退可以改变敌我双方的态势,使不利我的因素,变为有利因素,退可以诱敌深入我之埋伏圈,退可以察敌攻,守之法度,退可以骄敌之心.乱敌之志,我则乘机出手矣。
以遇为直,后发先至
《诚斋易传》中说:“左次乃舍之谓也....盖善师者不必战,以守为战,亦战也;善战者不必进,以退为进,亦进也”。《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中讲:“楚汉之战、新汉昆阳之战、吴蜀彝陵之战、秦晋淝水之战等等有名的大战,都是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这些战争中的原则对散打格斗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交手中后撤躲闪不是被动退防,而是固守待进,对敌察颜观色,知己知彼。一旦时机成熟,当对手动机暴露,出现破绽时;立即以我为主,疾速进击,咄咄逼人,杀他个回马枪,无不胜也。
以一当十,以十当一
语见《史记·项羽本纪》。《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中说:
“我们的战略是‘以一当十’,我们的战术是‘以十当一’这是我们制胜敌人的根本法则之一。”这也是武术技击的战略战术。以一当十则勇猛顽强,气吞万里,以十当一则以绝对优势的技术,克敌制胜。
以我为主,攻防得宜
技击时应施以自己日常练习的方法,不应受人影响,轻易放弃自己所熟练的技术,而变换不熟练的技术,即以己之长才能与人抗衡。还须攻中补守,守中补攻,如“程咬金三板斧”,头一斧头为攻手,后两斧为补手。就是要补益自己,耗损对方,才能越战越强,这又叫作“因人自补,自立不败”。
强外攻内,声东击西
“声东击西”语本《通典.兵典六》(唐朝杜佑):“声音其东,其实击西。”声东击西,是造成敌人错觉之一法。这是兵家常用、熟知的方法,散打中亦是这样。引上打下,示左击右,忽东忽西,且阶即离,一正一奇,一明一暗,奇正互根;不攻而示之以攻,欲攻而示之以不攻;形似必然而不然,膝似不然而必然;似为而不为,似不可为而为之;欲重击而示之毫不介意。此假动作给对方造成刹那间的错觉,我恰因势而用招。沾上有,碰上发,我意占先去打他。如武松醉打蒋门神,所用的玉环步、鸳鸯脚正是此术。
要成功运用这一方法,就要使敌不知我的底细,并灵活采用,绝不可生搬硬套。
避锐击情,以逸待劳
语本《孙子·军争篇》:“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接着又说:“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意思是善于用兵的人,要避开来敌的锐气,待敌方士气消沉沮丧,兵力疲劳的时刻,乘机发动攻势。这里的“待”,不是守株待兔,傻呆呆地等待战机,而是避实就虚地积极调动对手,创造战机。武术散手正是这样。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在不利的形势下,勉强支撑就会充满危抓,而退却可以转败为胜,故称为走为上策。
后退并不是消极地逃跑,后退可以改变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引出敌方的破绽,为反击提供条件。《斯巴达克思》一书中载有:沦为伟斗士的斯巴达克思,在一次团伙角斗中,伙伴们都倒下去了.而对方还剩三个人。斯巴达克思的斗技虽然超众,但在三个强手的联袂进攻下,难于招架,险象环生。突然他急中生智,冷不丁抽身奔跑,三个对手则紧追不舍,因每人跑速不同,四人之间逐渐拉开了距离。斯巴达克思乘机打倒了第一个追上来的对手,接着又打倒了第二个、第三个。取胜的原因在于,他把一场一对三的劣势险局,变成了三场一对一的优势活局,取得了各个击破.以少胜多的结局。
格斗的法则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但这里还有怎样走和能否走得脱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