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谚语之练功

2018-08-08 15:17:53 作者:admin 来源:古武网

武术


    练拳先练功

    此武术谚语十分精确、深刻,行之不虚,意义重大。这里的功有四个意思。

    一指武术基本功。即人体各部的练功法(手、眼、身、步、足)及初级套路。想学好武术,攀登武术的峰巅,必须苦练基本功,这是武术入门的阶梯,有些基本功要陪伴终身。

    基本功单调、枯躁,又苦又累。时间短不易见效,若急于求成或其他而过,就会得到些有拳无力,有眼无神,有形无意,有招无用的花拳绣腿。其动作幅度小,质量低,姿态丑,速度慢,协调性差和发劲不畅等。这不但不能用于防身抗暴,对强身健体的效果也不佳,其结果一是半途而发,二是从头重练,走不了必走的弯路。且随着年龄增长,筋肌、关节的韧性、弹性逐渐下降,所学拳术就会施展不出,正是“打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

    练拳不练功,如同水上浮萍,根无所据;练功再练拳,则本固枝荣。勤练基本功能提高身体素质和动作质量,为武术的深化奠定基础。幕本功中以腰、腿、臂功最重要。腰是人体的转轴,与发力、身法密切相关。腿为人体根基.如树木之根。手臂为攻守的兵丁。而每,二种功又包括许多素质,力量又是诸功之本。因之,三功(腰腿臂)力为功的核心。

    二指武术中的劲。劲是指将全身的力最从肢体某一部位发出,力是只能运用肢体的局部力量。运动速度和各有关肌肉一起动作是发劲的两个条件。而传统练功方法中的意识诱导是使肌肉放松和紧缩的最佳方法。在发劲前,用想象(意识)使有关肌肉,特别是肩、臂肌肉最大限度放松,从而获得最大限度的运动速度,发劲时使有关肌肉协调一致高度紧张参加发劲,经久苦练可以练成。有些人练武几十年,只有僵拙之力。而没练出武术的劲,这也是“拳无功,一场空”

    三指气功。气在体内与人体的生命活动,与各组织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密切有关。拳谚中常说:“无气不是功,无功不成拳”,“意到气到,气到力到”,“气与力合”等,都说明气在拳术中的重要作用。勤习气功,可调整人体机能,挖掘入体潜能;使人精满神旺,内气充沛,劲力倍增,耐力更好,打拳如行云流水,出招沉稳轻灵,声威逼人。

    四指功法。功夫的种类繁多,从实质上大致可分为内功、硬功、柔功、轻功等。功分内、外。内功主练气,为阿柔之劲,桩功、结跌静坐是也。外功主练力,为阳刚之劲,能将力周行全身,随意运用。此时皮肉坚硬,经得起跌打。外功又分软功和硬功。软功主练阴柔之劲,外衰与常人无异,击之如打在棉絮上,不易被打伤,但练习较难,如二指禅、殊砂掌等。硬功为阳刚之劲,又称阳功。全身肌肉棱绽,一望可知,一蓄力可使拳械弹出或折断。

    功夫的主要作用是锻炼身体的实力和灵活性。打拳上要是练习技击的方法。有些人练拳不练功,遇强敌拳脚虽然精熟却难制敌,到头一场空。有些人练功不练拳,功夫好却难伤敌,如无舵之船。

    一力降十会

    俗话说。蛮拳打死老师傅,力量是武艺的基础。只有在力量胜过对方或双方力量接近的条件下,快速、熟练、不失时机地运用技法,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若在力量上和对方过于悬殊,再巧妙的技法也是施展不出来的。古代的项羽、李元霸、武松均以其神力使敌丧胆.关公83斤的大刀,各智深60多斤的禅仗,都显示了过人的臂力。所以练武必须练力。应练出刚柔相济的劲力.即能将全身之力集中于发力部位的刚劲力,又要掌握柔化走脱的阴柔劲。这徉就能随心所欲,立于不败之地,

    人的力分为.“先大自然之能”的“本力”(即人自身所固有的力量)和拳术训练得来的功力。常人的气是通过心肺功能使氧气增加形成力,若心肺功能强火,吸收的氧气扰多,其力量就大,反之亦然。习武者的气则是在锻炼中练出的丹田真气(功力),即先天的肾气和后天的心肺呼吸之气的结合。这种气运到人体某一部位就会产生超乎异常的功能,拳家常称“丹田一叫力,泰山也能移”

    未学打人,先习挨打

    在以武会友和与人交手时,难免不挨打,若经不住打,就不可能在格斗实践中体会武术的攻防技法,提高搏击能力;还会败阵。即便是拳术高明、也不可能是“常胜将军”,因为强中还有强中手。所以,要学技击,先要学习挨打、跌的功夫。也包括通过跌扑滚翻练习,提高倒地时自我保护的能力;通过各种基本拳法锻炼,提高闪躲和防御能力。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语出《宋史·岳飞传》:“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是岳飞论战时答宗泽的问话。武艺纯熟精妙,用时方能得心应手。交手时全凭条件反射,战机瞬息万变,稍纵即逝,容不得半点犹豫,更不容思招想法。比如有人交手时步伐倚里歪斜、动作势大异常态,其运用之妙,全在一心。

    长拳带短打

    既要善于远距离进攻,又要善于近身甚至贴身拼搏,前者是利用手和腿的长度,采用实击或猛击的方法进攻;后者是说用肩、肘、膝等部位的撞击法,还要精通摔跤术和擒拿法。在远距离的攻防和近身贴身的攻防之间,转接要非常敏捷紧凑,不能有所停顿和脱节。

    要学拳须站桩

    站桩功是武术的墓础,桩功有“筑其基,壮其体”的作用。古人说:“欲求技击妙用,须以站桩换劲为根始,所谓使其弱者转为强,拙者化为灵也。”苦练站桩:可增强体力,提高兴趣,掌握捷径;可调和气血、气沉丹田、心静神清,促进新陈代谢;可培养内在力量和调正呼吸,叮使练习者体会和掌握身体各部姿势要领,提高本体感觉能力,建立正确的动力定型;可增加下肢肌肉力量及膝关节内、外侧韧带的强度,使足胫有力,下盘稳固;可提高身体素质(休力、耐力等)及抗病能力;可帮助习武者功力达到超人的境地。谚云:“练拳要站桩,功力响当当”。

    有桩功交手时就不会出现根本动摇,上重下轻,动则欲跌的弊病,所以要“未习打,先练桩”。这就是武术家和摔跤家常说的“桩劲儿”或叫“根”

    打拳不溜腿 一世冒失鬼

    溜腿又称踢腿,是武术基本功之一。有以下几种作用。

    1.准备活动,练到浑身见汗可使“筋骨柔”,此时韧带和关节活开了,再打拳。

    2.表现技术、拳术中的各种动作,只有腰胯柔活才能准确完成。溜腿也是基本动作,在攻防演练中非常多见,如高举控腿、劈叉、朝天蹬、倒踢紫金冠、肚合腿、穿白腿等。

    3.提高拳艺,踢高腿能增强下肢肌肉的实力,并使韧带增长,从而提高两腿的灵活性。而武术运动多以下盘为基础,溜腿则是最佳的增强腰腿功力的方法,也是提高武艺水平的重要手段。在技击中,用腿进攻防守,髓关节必须有高度的柔韧性,才能实现,因此需要溜腿。

    先动根,后动梢

    此谚意为“欲动梢节,必先动根”,它反映了武术运动的规律,即身法在步法之前。如果单注重步法轻身法,步法就会非飘即滞,也就违反了运动规律。在瞬息万变的搏击中,一旦出现飘浮、呆滞的情况(醉拳的飘浮战术除外).挨打是无疑的,只有以身法为主,并与步法、手法、脚法等的密切配合,在散打中才能进则势如破竹,退则隐化无踪。

    先动根,后动梢也是一般人体的运动规律:梢的运动,必须有根的催动,所以谚语总结说:“出拳肩先动,出腿胯先移”。出拳、出腿之前。身体有关部位会出现相应的反应,称为先兆。武技越高先兆越不明显;武技低,则先兆明显而易于观察:武技低则身手不协调.暴露了自己的战术意图,常使技法落空。在交于中如能观察先兆,便可掌握主动,使对手不能顺力消摆或闪化变形。而操得胜之券,

    步为架,手为势

    步与手合成架子叫做架势,也叫架落,还称姿势。步定后着重在手,手是击敌的天然兵器,全身好似一杆枪,“腿步为枪杆,手为枪之矛。”练手功要在硬度、力量、速度三个方面,即练其形,练其力,练其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