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阴阳学术与武术的关系

2018-04-10 14:43:22 作者:郑勤、田云清 来源:神奇的武术

    中国古典哲学,从其结构分析.太极阴阳和五行学说是其两大源头,再与三才、四象、六合、八卦思想互为补充,从而建构起其理论人厦的基木框架.尤其是其中的阴阳学说,它是古典哲学有关世界万物生存变化理论的关联点,且山此派生出大量的范畴.《辞海》阴阳条:“中国哲学的一对范畴,阴阳最初的意义,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
 

    古代学者认为:人类与宇宙万物皆由阴阳互动而成.《易经》最核心的内容就是阴阳学说.《周易。系辞传》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就是阴阳,阴阳代表两种物质势力,它含有对立之意。阴阳八卦的本质并非唯心论,而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我国古代贤哲在观察宇宙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中,体验到万事万物总是在“无平不破,无往不复”、“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的相对状态,运动变化着.而创造出“一阴一阳谓之道”的哲理,以阴阳去概括一切,作为自然界的根本规律。这一理论的建立,是中国古代哲人的天才思维成果,它虽带有一定的模糊性,也缺乏科学的依据,但它却是不可证伪的。人们用从万物生长、人类繁衍等日常现象中所得到的感受去体验那恍恍惚惚的真理.反过来,作为一种思维定势.以经验主义为致思途径的华夏先民们,也习惯于用这套理论来阐释形形色色的人千世界,由它又形成了我们这个社会在理论上对世间万物的“分类原则”和“联系原则”,形成了我们这个民族特殊的思维方式,形成了我们这个民族独具特色的天文学、地理学、社会学、伦理学、导引养生学、中医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在这种文化土壤和氛围中,传统武术理论与古典哲学契合起来.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武术可以分为“内家”和“外家”。“内家”中的代表拳为“太极”、“八卦”和“形意”,它们无一不与阴阳相关.我们以太极拳为例说明:太极拳起于明末(有关太极拳的起源目前众说纷纭,此处依照唐豪先生等人的观点)。从早期陈王庭的《拳经总歌》来分析.它似脱胎于戚继光的《拳经》歌诀,通篇并无阴阳五行之说。直到18世纪末叶,才由山西人王宗岳援引宋儒太极学说阐述太极拳理.到民国初期,陈盘在前人理论基础上积十三寒暑撰成《陈氏太极拳图说》一书.他以太极阴阳五行学说为主,参照三才、四象、六合、八卦之理,又杂合洛书、河图,把拳理与天象、地理、人事融合在一起,从而建构起一个无比复杂庞大的太极拳理论体系。他说,“开合虚实即为拳经”,“一开一合拳经尽矣”,“一开一合,有变有常,虚实兼到,忽现忽藏”,“一动一静,是尽拳中之妙”。所谓动静、开合、虚实,都是根据《易经》的阴阳学说而来,是它在拳术中的具体化和形象化的说法。后来演习者将此奉为圭桌,在亲身的习练中去体验某种竹理。
 

    不管何种拳术,总以强调健身为第一要义,这就是说要维持体内的阴阳平衡.所以,无论外家拳还是内家拳,都强调“气沉丹田”,或“内练精神气,外练身法步”,“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这样,“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阴阳学说不仅与拳术理论、武术锻炼密切相关,就是在武术技击中,也无不内含阴阳学说.在技击中,无论是防守技巧(即顾法、破法),还是进攻技巧(即摔、打,擒、拿、点等),都离不开阴阳变化。“道经”中云:“道通窍不通,修道枉劳神.”“拳经”中也有“练拳不练艺,磨破铁鞋白费力”的说法。拳为运动之道、健身之方,术为驭人之法、胜人之妙.然而,妙从何来、术从何得呢?就在于阴阳的互易变化之间。欲求艺术之途,必循阴阳之路,乃是妙诀的新生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