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的源流简介

2018-04-10 14:43:46 作者:郑勤、田云清 来源:神奇的武术

    武术,是一种以踢、打、摔、拿、绊、跌等技击为主要内容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源远流长.几千年悠久的历史,武术这一运动历尽了数不清的坎坷,始终顽强地繁衍在中国这片广阔的土地上.

 

    原始社会时期,人们为了获取生活资料,逐渐学会了使用拳打、脚踢、绊摔、擒拿等动作“手格猛兽”.尤其是私有制萌芽后,部落间的战争使人与人之间格斗的技术不断发展,从西汉时期的储具园雕《格斗》上看,就生动地展现了徒手相搏的场景.激烈的生存搏斗,要求人们掌握一定的攻防格斗的技能,而经过实践检验并能自觉运用的这种攻防格斗技能,就是武术的萌芽.

 

    武术发展史虽然与战争的发展史不同,但武术的发展却和战争发展过程中兵器使用的演变和攻防格斗技术的不断提高分不开,它是由战争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派生出来的.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逐渐由车战向步骑过渡,作战用的兵器由长戟、短矛、长矛、殳、戈(称“车之五兵”)过渡到刀、剑等花样繁多的短兵器。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各国都崇尚武功,提倡“拳勇”、“技击”.相搏取胜,除了技术,在《苟子·议兵篇》中还记载了战术的运用。“若手臂之捍头目,而覆胸腹也,诈而袭之与先惊而后击之。”从中可以看出徒手相搏己有惊上取下、佯攻巧打的战术运用.为了使武艺得以交流,每春秋两季,天下武艺高手云集在一起进行较量。《管子·七法》记述了当时的情景,“春秋角试……收天下之豪杰,有天下之骏雄”.“故举之如飞鸟.动之如雷电,发之如风雨,莫扫其前,莫害其后,独出独入,莫敢禁围”.描述武艺高强的在比赛中动作敏捷侧似鸟飞,勇猛得像雷电,发招时像急风骤雨,在他面前不能抵挡,在他后面也没法下手,单独较技时,也休想把他围住。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收缴了天下兵器,从客观上讲,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民间的练武活动.但士兵毕竞是出自民间,一定时期后又回到民间。士兵服役期间练武,解甲归田后,对于民间习武之风仍有影响,特别是其中杀伤性不太强的徒手的攻防技术经过加工提炼后仍发展起来.其中,“角抵戏”就是从春秋战国时的“相搏”中分化出来的项目之一汉初,农兵不分,也促进了群众练武活动.同时,为了抗击匈奴的侵扰,汉初统治者一直鼓励边民习武,对民间练武起了推动作用.由于练武活动盛行,民间曾涌现不少武术家以及不同技术风格的流派.从湖北省江陵县风凰山出土的秦墓中发现一木蓖,弧形背面有彩绘的“手搏”比赛场向,说明秦汉时期的手搏比赛己比较正规·

 

    两晋南北朝战乱频繁,民族迁徙杂居,促进了各种武艺的相互交流和吸收,南朝时始见“武术”一词.民间武术活动己有口诀要求,已能用较精练的语言把技击精华要点加以概述,对传授武艺起了积极作用。但当时由于儒、道、佛日趋合流,玄学盛行,官僚贵族信奉宗教,追求长生不老之术,其影响渗透到社会各阶层的生活中,如视剑为具有神秘色彩的法器,甚至以木剑代刀剑,用荒诞无稽之说取代练武。这在一定程度上又阻碍了武术的发展。

 

    隋唐五代时期,手搏、角抵备受重视.隋唐都实行“府兵制”.武则天又开创武举,倡导练武,促进了群众的练武活动。手搏与角抵发展较快,比赛几乎形成制度,在正月十五及七月中元节之际,多有手搏、角抵比赛.《隋书》记载了当时比赛的热闹场景:在大业六年,来自各地的武艺高手云集在端门街,各献“天下奇技”。一比就是几天,甚至“终月而罢”。唐代如韦肇在《驾幸明楼试武艺绝伦赋序》中记叙了比武的实况:“于是拜手稽首,足之蹈之.聘拔于非常之日,争锋于拔类之时……左旋右抽.摆两肩于敏手.奋姆增气,示众目以余威……盘过身之矛,所投皆中……是以诣阙者数百计,而升时者才二三焉。”五代时有的君主不仅喜好角抵戏成癖.还亲自参加角抵比赛活动.据宋代调露子著《角力记》载:“后唐庄宗性多能,癖好徘优并角抵戏,或云自能此戏。尝诏王门关曰胜与作对,供养太后,又先约之曰,卿不可多让.门关退谢者数四.又谓之曰,卿一拳倒者与节制,及出手,果一拳下而仆,导除幽州节度使.”

 

    两宋时期,由于内受封建军阀统治,外受强敌契丹、西夏和女真的侵扰,战乱频繁,尚武风气促进了武术的发展。统治者把武术当作统治人民,维护其统治的手段,而人民则把武术作为防身抗暴、防止外族侵略的工具。因此,民间练武活动如雨后春笋般发展扩大,特别是练武组织“社”的出现,大大促进了武艺交流,使武艺在民间扎了根。同时由于商业的繁荣,在城市中,街头巷尾出现了打场练武.热闹非凡。表演的武艺有角抵、使拳、踢腿、使棒、弄棍、舞杖、舞刀枪、舞剑及打弹、射弩等。对练叫“打套子”,有“枪对牌”、“剑对牌”等.集体项目也发展较快。对抗性的攻防技术,由于受到宋理学说倡导“主静”之说的影响,却逐渐走向衰微。

 

 

    元代,传统武艺却受到较大摧残.元人来自游牧部落,其统治阶层对中国固有的武艺并不赞赏,又由于为维护其统治,生怕人民起来造反,所以不但严禁百姓习武练艺,连私藏兵器、出猎都要治罪。武艺多以秘密家传方式冒生命危险暗中传授。由于戏曲对武艺的需要,戏剧中的套路技术仍有所保留。同时,不少会武的民间艺人,为求生计转而把武艺也带到戏班中去了。“十八般武艺”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元代的戏剧中。套路技术被舞台艺术化了,手到、眼到,手眼相随的配合,身法以及套路演练技巧都有所发展提高.

 

    明代,武术从元代奄奄一息的状态逐步恢复生机,因为当时已开始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新兴工商业城镇不断兴起,文化交流不断发展。不少武术家寻师访友.磋商技艺.并出现了不少武术专著,流派林立,不同风格的拳术、器械都得到了发展。最早套路的完整形成,明代始有记载。套路中有势、有法、有歌诀、有招式的动作图,也有动与静的运动路线图,便于学习领会交流,并对手、眼、身法、步、劲力、梢神、技法等诸方法都有要求。套路便于传授、观看、交流,吸引更多人练习武艺,因此套路成了练武的主要内容.“十八般武艺”在明代也有了具体内容,逐渐规范化.明代还出现了“内家”与“外家”之说,表明“劲力”、“技法”等出现了新的内容.明代是武艺集大成、大发展时期。

 

    清代统治者和历代一样,一方面加强军队的武艺训练,另一方面严禁民间练武。但山于清代农民起义频繁,练武的组织以“社”、“馆”的形式大最出现。“社”、“馆”把练武活动作为重要内容,使武艺在“社”、“馆”的内部有机会得到交流、传授和发展。但由于迷信保守,有的秘不公开,以至不少武艺辗转传闻乃至失实。总的来说,清代武术发展由于民众基础深厚而远远超过前代.人们利用各种形式传授武术,所以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劈挂拳等多在清代形成.并且整体观的武术技术理论己经形成,各有自己的理论体系.
 

    民国初期,习武开禁,拳技之风蓬勃一时。各种私立拳社广泛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把武术作为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加以继承和发展,使武术成为尽人皆知的体育项目,数月达到300余种。

 


武术发展时期表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古老的太极与武术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