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的介绍
矛,古代叫做矟,后世称做枪,是一种直而尖形的长柄刺兵器。它由矛身、骹、柲、鐏四部分组成。
矛身,就是矛头带刃的部分。中线起脊,有的两旁留有血栖。刃身下口是骹(銎),略呈圆锥形,用来安插矛柲。柲为竹制或木制,长为二丈或二丈四尺。为了防矛头脱落,两旁常有两个环纽或留出两个小孔,以便用绳索将矛头绑牢在矛秘上,或用钉子钉牢。柲端有鐏,用来插地。
矛的发展
矛的出现很早,远在原始社会,人们利用拾取到的尖形石块或兽骨、兽角绑在木杆或竹杆上,用来猎取林中野兽,或捕杀水下鱼鳖,这就是矛的雏型,当时的矛头井役有定型。
夏代是否有铜矛?还没有出土文物可以证实。但是我们从殷墟出土的商代前期青铜矛来看,不仅制造工艺精美,而且型式很多,推测商以前可能有了青铜制的矛头。
安阳殷墟出土的青铜矛都是双刃的,长20多厘米,最长的为26.6厘米。銎套和矛刃儿乎一般长,有的呈锥状,有的柲端插透于銎尖,有的平底柲仅能插于銎的底部。
商代的矛,无论在制造技术上或是雕饰上都很精美,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到了周代,矛的刃部加长,锋部变得更结实厚重,出现了双隅、三隅或四隅的锋刃,銎部减短,两侧的环被取消,形式简化,但种类增多。
周代的铜矛分为酋矛、夷矛二种。酋矛,柄长二丈,是步卒使用的武器;夷矛长二丈四尺(均周尺),兵车上使用的武器,是“五兵”中最长的一种兵器。
《考工记·庐人》说:“凡兵(器)无过三其身”,所谓“三其身”
就是三倍于身长的意思,人身长八尺,二丈四尺正好相当人的身长三倍。驾驭兵车交锋,两车各驾四马,迎面驰来,手持长柄矛的兵士往往占优势,所以古代兵家说:“一寸长,一寸强”.
但从已出土的矛柲看来,实标上并没有那么长,车战用的矛一般多在280厘米以上;步卒用的短柄矛,在165-220厘米之问;至于坑道战斗中的短矛就更短小了。1971年从长沙春秋晚期楚墓中发现两支带柄的矛,一支柲长297厘米,木柄;另外一支柲长280厘术,竹柄。湖北随县曾侯乙墓中出土的战国楚矛,其柲长达四米以上。一周尺折合为0.227-0.231米之间,这种形制的矛恰是古书中所说的“丈八矛”。
战国时期出现了钢铁铸造的矛。据荀子说,南阳一带出产的铁矛十分锋利,刺到人身上“惨如蜂蜇”(《苟子·议兵篇》).
在湖南长沙黑槽门二号楚墓中发掘的战国铁矛头,长约19厘米,宽约2.9匣米。河北省易县燕下都遗址四十四号墓出土的铁矛经化验,是用铁块炼钢制成的。
汉以后,铁矛逐渐代替铜矛,成为军队的重要装备。原来的铜矛锋部圆钝,刺击时主要靠重力才能洞穿甲盾,杀伤敌人,因此,矛头较长且重。钢制的矛头出现后,前锋锐利,矛的长度逐渐缩短,重量逐渐减轻。从晋以后,矛逐渐演变成枪。
在中国古代兵器的大家族中,矛可以算得上是老寿星了。从原始时代的石矛到人民革命战争时期的俊镖、红缨枪,历经了上万年的历史风雨,仍然一直在疆场上搏斗,为保卫中华民族的生存和自由独立,为争取被压迫劳动大众的解放事业,立下了卓越的功勋。
矛和枪的区别
通过仔细的观察,我们发现枪和矛还是有一定区别的,但是很细微,这两个东西定义也有重合的地方,所以从大体上来说:
1.枪头更细长尖锐,矛有一个比较大的头。
枪杆和矛杆一般来说枪杆韧性较为强,但也有硬枪,所以枪矛主要区别还是在于头。一般来说,枪头轻,短,小,中脊隆起,杆子进入到枪头的一半,属于轻头武器。而矛头多数长,重,中脊不隆起,属于重头武器。
2.枪的头和套之间有一个留情结,矛大多没有,推测是为了防止高速冲刺的时候产生贯穿,防止刺入过深拔不出来的。
3.矛和枪的区别关键在于杆的软硬,而不在于是否有红缨。红缨主要是装饰性的东西,实战用途不大(当然耍出枪花也有扰乱对手视线,以及刺中对手时遮挡鲜血的作用)。而且矛也有个别带缨的。
杆的软硬差异导致了枪和矛用法的完全不同。矛是重兵器,杆以枣木等硬木或精钢制成,基本没有韧性。最重的钢杆长矛重量可达七八十斤。使用者需具备极大臂力才能发挥威力。除了可以用于击刺对手,打、砸也是重要的攻击手段。它的历史远比枪长得多,早在西汉就逐渐在我国军队中取代了戈的地位,成为士兵常用的重要装备。
杆的软硬差异导致了枪和矛用法的完全不同。矛是重兵器,杆以枣木等硬木或精钢制成,基本没有韧性。最重的钢杆长矛重量可达七八十斤。使用者需具备极大臂力才能发挥威力。除了可以用于击刺对手,打、砸也是重要的攻击手段。它的历史远比枪长得多,早在西汉就逐渐在我国军队中取代了戈的地位,成为士兵常用的重要装备。
但这也只能区别区分很明显的枪和矛,古人是先造兵器后起名字的,不排除有一些介于矛和枪之间的产物,但是大体上就是这么区分的。
文章来源《长矛和长枪的区别》
枪为什么取代矛
矛为纯粹刺兵,制作极为简单,杀敌之效力颇大,故自汉以降,戈废戟衰,而矛制独存,今人犹复用之,其形制使然也。
从这段描述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古代冷兵器迭代的过程中,戈逐渐被淘汰,而戟也逐渐转为仪仗用具,失去了作为武器使用的意义,唯独矛几千年来一直被人们所使用。这让我想起了《道德经》中大道至简的道理,相比较戈和戟这些武器,矛的设计简单,是功能纯粹的刺击兵器,非常符合战场上效率第一的规则,因为任何多余的动作,或花哨装饰都可能让你瞬间丧命当场。
为了节省资源取代矛
关于枪的出现,以及是谁发明的,至今也没有找出确切的定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枪的出现要远远晚于矛,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中,矛与枪被同时使用,但没多久枪便后来居上,成为主流兵器之一。最早有关于枪和矛共同出现的记载,大致应该是三国时期。陈寿《三国志·张飞传》中记载: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
《魏书》中也同样记载:关西兵强,习长矛,非精选前锋,则不可以当也。
但根据后世描述,而与张飞同属于五虎上将的马超和赵云,拿手兵器却是枪,而马超是出身与关西兵的,这就造成了一定的混乱,那么马超和赵云用的是矛,还是枪呢?对于这点或许古人也是不知道的,为此现代学者,比如由日本人市川定春撰写的《武器事典》中就曾表述,矛与枪是相同的兵器,只是名称上不同而已,而正式有所区分的也是诸葛亮发明枪以后的事。
那矛与枪真的是同一种兵器么?这件事和诸葛亮产生了什么关系?
我们知道三国时期的蜀国偏居一隅,不论是人口还是资源都远远无法与北方的曹魏想比,所以诸葛亮想要北伐,就要对手里的这点资源精打细算,为此便有了诸葛连弩和木流牛马的发明。同时铁矿也是极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但由于三国时期的军阀混战,使冶铁行业遭到严重破坏。铁非常缺乏,以致出现了砍棺取钉,用木制刑具代替铁制刑具的情况。
蜀汉的领土内虽然有定笮(今四川盐源县南)、台登(今冕宁县东)、卑水(今会理县东北)等铁矿资源,也就是如今的攀枝花铁矿。但由于开采技术落后,对于军事需要仍是杯水车薪,于是怎样更高效的利用铁资源来打造兵器,就是蜀国的当务之急,相信诸葛丞相也为此操过心。
说到这里,正好引出了冷兵器枪出现。枪的种类繁多,如短刃枪、锥枪、短锥枪、抓枪等等。但总体上对比会发现,枪要比矛更加简洁,同样锻造一根枪,所需要的铁要远远少于矛,所制作的武器杀伤力却相差不大。所以枪的最开始出现,很可能是为了节省战略资源而被发明出来的。
有意思的是,枪,是一个形声字,木字旁,指的是木械,右边的仓,指的则是是粮仓,联合起来的意思便是“保卫粮仓的木械”,即粮仓巡护员的执法器械。而在古书《苍颉篇》中则有记载:枪,谓木两头锐者也。
东汉《通俗文》中也说到:剡木伤盗曰枪。
根据这两段话,我们可以推论出,在东汉时期,我们所熟悉的枪还没有被发明出来,枪这个字眼,在当时指的是尖锐的木质武器,或者说的更通俗一点,就是十分简陋的武器。这与为了节省铁料,而将矛简化,取名为枪到是很符合。当然在设计上枪也有一些独特之处,相较于矛扁平,枪的中央棱形更为突出,在刺击时更容易造成洞状伤口,而不是容易愈合的扁平伤口,这个原理与管制刀具三棱刀到是很相似。
所以综上,与其说是枪被发明出来,倒不如说是在拼消耗的长期战争中,矛被进一步改进,并被命名为枪。
文章来源《枪为什么取代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