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是一种单刃的格斗兵器,人类使用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极其遥远的史前时代使用的石刀和骨刀,早期的金属刀脱胎于玉刀,周以后,直到两汉时期刀才逐渐走上战地。

刀的介绍

 长刃短柄的冷兵器,双刃者,我们称之为剑;单刃者,我们称之为刀。但在西方语言中,两者是不加区分的,如英语统名之(sword)。不知道世界上是否还有其他的民族也像中国人一样明确地区分剑和刀。如此区分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它使我们能够非常清楚地理出中国古代长刃短柄格斗武器的发展脉络。

刀的历史

石刀

 人类使用刀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极其遥远的史前时代。在周口店石器时期遗址中发现了许多长方形、椭圆形、菱形、三角形的石刀。所用的石料以石英石和砂岩为主。也有少量的隧石和水晶,还有用鹿骨和其它动物腿骨打制成的骨刀。锋刃都很尖锐。这些早期的石刀、骨刀既是劳动工具,也是随身携带的武器。到了传说的黄帝时代,石刀的磨制技术达到了相当高超的水平,被称为“玉兵”许多仪仗用的武器,都是用珍贵的玉石磨制成的,上面雕刻着精美的花纹图案。

 早期的金属刀脱胎于玉刀,形体较短,一般不超过20厘米,类以周代的削。商代的刀形较宽,刃端多上翘,甲骨文中的刀字与金文的刀字,和商代刀形很相似。当时的刀主要用来削物,屠宰牲畜,加工器物或防身自卫,并不能用于战阵。

 周以后,刀才逐渐走上战场。北京马平县自浮西周木椁墓中出一两把青铜刀,其中一把背微弓,全长41厘米,把长12厘米;另一把如冰刀形,长24厘米,其铸造技术粗笨,不如铜剑精巧锋利。

 秦代的刀

 在先秦时代,刀并没有成为军队中的主要装备武器。

 战国的刀

 战国末年,战车逐渐被淘状,骑兵开始驰骋于战场,骑兵作战主要靠挥刃砍杀,不利于直刺。因此,需要单面刃口、份量较重、刃背较厚的刀,作为骑兵格斗的兵器。

 汉代的刀

汉代的刀

 于是,在两汉时期,战场上出现了环柄的长刀,直背直刃,刀背较厚,刀柄扁圆环状,所以称为环柄刀,或环首刀。两汉时代刀的长度多在一米左右,1957-1958年洛阳西郊西汉墓中出士大量环柄刀,长度从85至114厘米不等。后来普遍加长到一米以上。长沙东汉墓呀,出土的刀,有的竟达128.5厘米。

 “汉制,自天子至于百官无不佩刀”.佩刀是一种表示身份等级的饰物,制造精美,“麟角凤体,玉饰金错”,刀上多刻有铭文。根据东汉仪制,天子百官的佩刀形制、装饰都有严格规定,不得逾制。《后汉书·舆服志》所载刀制:皇帝:通身金错花纹,木鞘、刀鞘外缠丝,上面有漆,嵌以金线,外缠沙鱼皮,鞘内涂雌黄,衬以织成五色花纹的毛毡。诸侯王:刀身错金,“环挟半蛟",黑色剑室。公卿百官:剑鞘、剑室全旧纯黑色。宫廷卫士、内侍:用白沙鱼皮包剑鞘头,黄剑室,饰以虎文。

 汉朝皇帝都喜欢佩刀,汉高祖当泅上亭长时,总是随身佩刀。东汉光武帝刘秀“怀半插,接见李轶”,可见刀总是不离他的身边。汉代皇帝向臣子赐刀,是一项宠勋、荣典。汉武帝曾把自己佩用的鸣鸿刀赐给东方朔。汉和帝刘肇把霍光年青时佩用的宝刀赐给班固。

 随着冶铁、铸造技术的发展,汉代的造刀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出现了三十炼、五十炼乃至百炼钢刀。山东苍山县曾发现一把有纪年铭文的长刀,刀身上有十八个错金隶书刀铭:“永初六年五月丙午造大刀吉祥宜子孙”.永初六年即公元112年,这把刀经鉴定,是以含碳量较高的炒钢为原料,经过反复多次锻打制成的。刀中的硅酸盐夹杂物约有三十层。也许就是将刀坯反复折叠锻打三十次的意思。在日本还发现过一把我国东汉钢刀,是汉灵帝中平年间产品(184-189年),刻着“百炼清钢”四个字。采用这种先进工艺炼出来的刀就是着名的百炼钢刀。

 两汉三国时期的刀

 两汉三国时期出现了一些着名的刀师,造出了许多名贵的刀。

 着名的阮家刀成为稀世之珍品。据说阮师作刀“受法于宝青之虚……以水火之齐,五精之陶,用阴阳之侯,取刚柔之和”,三年造刀1770口。制成后,阮师已经精衰力竭,双目竟然失明。这种宝刀“平口狭刃,方口洪首,截轻微无丝发之际,所坚刚无变动之异”.名闻海内,“百金求之不得”.魏武帝曹操于建安中年,延请名师,花了三年时间,造了百辟宝刀五把,分别镌刻龙、虎、熊、马、雀型花纹,作为标志,曹操目己留、用两把其余三把分别赠给曹王、曹植及饶旧侯。曹植曾为此写了一篇《宝刀赋》,称赞这五把宝刀:“陆斩犀革,水断龙舟,轻击浮截,刃不截流”.锋利程度“逾南越之巨阙,超有楚之太阿。”

 吴国地处江南,历来出产名刀宝剑,吴大帝孙权曾亲自督造三把宝刀,一名百炼,二名青犊,三名漏景,总是随身佩带。他于建安二十五年八月在武昌告诫百官“存不忘亡,安必虑危”.

 要求“刀剑不离于身”,时刻提高警惕,不可轻忽。吴将董元成曾经“白打铁作一刀”,征讨黄祖时,元成拔刀砍击黄祖的蒙冲斗舰,致将船头砍成两截。分流而去,人们称这把刀为“断蒙刀”.

 蜀国也很重视造刀。大将关羽惯用的那把号称“万人敌”的钢刀就是他自己采都山铁炼成的。张飞“自命匠炼赤朱山铁为一刀,铭日:“新亭侯蜀大将也’.老将黄忠的军刀,色赤如血,锋刃无比。在矢中战夏侯渊时,曾在一天之中用此刀斩杀百余人。蜀国最有名的兵器制造家蒲元,有一次诸葛亮命他在斜谷造钢刀三千把。蒲元“熔金造器,特异常法”,刀成之后,蒲元嫌“汉水钝弱”,不适宜淬火之用,派人去成都取爽烈的蜀江水来淬火。有一人取回水后,刚一淬火,蒲元就发现不对头,找来取水的人说:“这水怎么掺进了涪江水,不能用了。”取水的人硬说没有掺进涪江水。捕元拿刀往水中一划说:“掺进去八升,是什么原因?”取水者忙伏地叩头谢罪说:“我在渡过涪江时,背的水桶翻了,怕回来后交不了差,就掺进了八斗涪江的水”.通过·这则记载我们可以知道,三国时代的淬火技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蒲元造的刀锋利绝伦,他曾经作过一次试验,在竹筒中装满小铁球,举刀一挥,“应手露落,若薙生刍”当世称之为“神刀”。

  十六国时期的刀

 十六国时期的步兵、骑兵都装备刀。各国帝王都不惜重金制造精美的佩刀。公元363年(甘露四年),前秦符坚用了五千个工造了一把宝刀,铭日“神术”.公元331年(建平二年)后赵石勒花五百两黄金,用了一万个工,造了一把刀,其耗资之巨,恐怕创造了刀剑史上的最高记录。西夏主赫连勃勃命令叱千阿利为将作大匠,督造百炼钢刀,背刃有龙雀环,用黄金镂成龙形,长三尺少九寸,铭曰“龙雀大环刀”.

 晋代的刀

 为了提高刀剑的韧性,免使折断。早在晋代以前就创造了用生铁与熟铁合炼成钢的灌钢法。晋张协《七命》中说:“楚之阳剑,欧冶所营,邪谿之铤,赤山之精,销逾羊头,鍱越锻成。乃炼乃铄,万辟千灌。丰隆奋椎,飞廉扇炭”,这里所说的“万辟千灌”指的就是灌钢和百辟的方法。北齐秦母怀文,发展了灌钢法,造出着名的宿铁刀。其法,“烧生铁精以重柔挺,数宿则成钢。以柔铁为刀脊,浴以五牲之溺,淬以五牲之脂”.这是一种和铸铁脱碳、生铁炒炼不同的新的制钢工艺,先把生铁熔化,浇灌到熟铁上,使碳渗入熟铁,增加熟铁的含碳量,然后分别用牲尿和牲脂淬火成钢。牲畜尿中含有盐分,淬火时比水冷却快,淬火后的钢质坚便;用牲畜脂肪淬火时冷却慢,因此钢质柔韧。经过这两种淬火剂处理后,钢质柔韧,刀刃刚柔兼得,可以“斩甲过三十扎”。隋唐以后。灌钢法代替了百炼法,刀刃的锋利程度得到了提高。

 唐代的刀

 唐开元之间,“军中初用陌刀”.据《唐书·李嗣业传》载,唐代军中有陌刀队,并设有陌刀将。陌刀两面有刃,通长一丈,重十五斤。李嗣业善用这种新式的长柄大刀。高仙芝讨勃律时,李嗣业和田珍被任命为左右陌刀将。张兴守饶阳时,“持陌刀重五十斤”守城,往往“一举刀辄数人死”.还有一种长一丈的大刀叫做“拍刀”,一挥可杀数人。

 南北朝时期,短柄铁刀出现新的式样,其突出特点是柄末端没有圆环。山西太原北齐姿欲墓壁画中的人物,所佩就是这种刀。至唐代,无环首短柄铁刀日益流行,逐渐成为刀的主要类型。其基本形制是刀身窄而直,刀尖下斜,柄、身相交处设椭回形护格。刀柄构造一般是在铁茎外包裹木把,缠绕丝绳,柄首包裹金属饰件,柄末端通常有一个小孔,以穿饰纽带,但不设圆环。敦煌第45窟中有一幅反映现实生活的壁画“胡商遇盗图”。强盗所执兵刃就是这种刀。陕西乾县唐章怀太子李贤墓壁画中的佩刀仪卫和持刀武士,所佩持的也是这种刀。

 隋唐时期,短柄长刀通称为“横刀”。(唐六典·武库令)注:“横刀,佩刀也,兵士所佩,名亦起于隋。”另据(新唐书·兵志)记载,唐代军队,“人具弓一,矢三十,胡禄、横刀……皆一”。胡禄即箭服,可见横刀与弓箭是唐代兵士必备的武器。

金银锢荘唐大刀

 唐时,日本和中国交往密切,被视为先进文化标志的中国器物源源输人日本,特别是频繁来华的日本遣唐使,每次必携带大量中国物品返回。这些物品极受日本皇家珍爱,有一些作为皇室遗物被珍藏于奈良东大寺正仓院,一直完好地保存至今,其中,就有许多唐代的刀。正仓院所藏唐代短柄铁刀,大多无环首,而普遍装设护格。大致可分两类:一类外装简朴,属实战用器,如“铜漆作大刀”、“黑作大刀”等;另一类外装豪华,不仅装以角把,裹以纹革,而且镶以金银,嵌以珠玉,富丽堂皇,价值连城,均为贵宵的佩饰,其最突出的代表,便是通长98厘米、刀身宽2.7一3.4厘米的“金银锢荘唐大刀”。

 如果说汉魏六朝时期中国铁环刀的东传是中国古刀影响日本的第一次浪潮,那么唐代无环首铁刀的东传便是中国古刀影响日本的第二次浪潮。后来名声煊赫于世的日本刀,就是在“唐大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约到平安时代(公元794-1192年)中后期,日本刀才逐渐摆脱中国的影响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和传统:刀身由平直改为具有特定的弧度,并出现许多着名的制刀工匠。他们各有特点而形成谱系,其技艺情益求精,以至登峰造极。

 宋代的刀

 宋代刀的形制有了改进,刀头从狭长改为后斜形,并加上护手,去掉了大环和不适于实战的饰物。据《武经总要》载,长柄刀有掉刀,屈刀,眉尖刀等,生产数量也很大。

手刀

 宋代人称短柄长刀为“手刀”。北宋《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三称,手刀是军中常用的武器,“旁刃,柄短如剑”。也就是说,它是单侧有刃的短柄刀。该书中还绘有手刀的图像,形制与前代刀有很大区别:一是刀身加宽,特别是刀头部分较宽;二是刀尖呈上斜型,(武经总要》称之为“前锐后斜”。这种刀型的渊起,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江苏镇江东晋墓中曾出土一件铁刀,刀体较宽,刀尖上斜。但直到宋代,手刀才逐渐流行起来。

 福建泉州开元寺建于南宋时期的着名的东、西石塔上,有一幅猴面人身的佛教人物浮雌(或认为《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与此有渊源关系),手中即握着这种手刀。1982年四川彭山双江镇发现的南宋虞公着夫妇合葬墓中,有两幅风格写实的武士浮雕,均头戴盔帽,身着甲衣,腰带弓箭,手执短刀,刀形亦与《武经总要》所绘手刀极像,惟柄首呈圆环形。

 宋代手刀的实物,也有发现。1974年江苏丹徒出土一件南宋咸淳六年(1270年)造铁刀,刀尖上斜,柄首呈环形,装心形格,长83.3厘米,刀身宽4--4.6厘米,刀背厚0.5--0.9厘米。1982年,浙江淳安发现一批南宋时期埋藏的兵器(推测可能与方腊义军有关),中有八件刀尖上斜、柄首呈环形的铁刀,长82--87厘米,刀身宽4-5厘米,刀背厚0.6-0.7厘米,装心形、椭圆形或长方形格。这些实物刀尖上斜的幅度较小,接近于平头,刀身也还不是很宽,这说明刀型的变化有一个刀身逐渐加宽、刀尖上斜幅度逐渐加大的过程。及至后世,刀身愈益加宽,刀尖更为上斜,遂出现了民间俗称的“大刀片”,成为一种极富民族特色的刀型。

 有必要指出的是,千万不能以为宋代只有《武经总要》

 所图示的这种手刀。淳安出土的南宋兵器中,就还有刀身窄长、刀尖下斜的短柄铁刀。实际上,这也属于时人所谓“手刀”之列。

 元代的刀

 元代以后,各国的交往日益频繁,世界闻名的缅甸刀、波斯刀和日本的“倭刀”大批输入中国。对中国造刀型式、工艺都有很大影响。中国的刀剑传播域外,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日本、朝鲜、印度支那半岛诸国的刀制受中国影响很深,有的尺寸、形制都和中国刀相同。

 明代的刀

 明代军队虽然装备大量火器,但军中仍装备许多长柄的大刀,主要用来砍马。公元1467年(成化三年)令:原造长枪的,每三枪改造磨扎大砍刀一把。公元1500年(弘治十三年)令:各司府造斩马大刀9,400把,解交兵部备用。腰刀也是明军主要短兵器。茅元仪(明代人)在《武备志》中说:宋朝通用的八种军刀,今所用惟四种。“即长刀、短刀、钩镰刀、偃月刀。后一种以之操习示雄,实不可施于阵也。

戚继光腰刀

 “腰刀”一词最早见于记载北朝史事的(魏书·傅竖眼传),系指佩挂于腰间之刀,也即佩刀。但在宋代以前,这个名称很少见使用。及至明代,腰刀之称开始流行起来,到明代晚期和清代,就非常盛行了。明清腰刀,一般长约一米,装有椭圆形护格,刀体较窄。刀身微弧,两面有血槽,锋端尖利,柄首无圆环,以劈砍为主,也可刺击。这种刀型,当是唐代横刀的自然发展。传世有一件明代名将戚继光的腰刀,打造精良,刀身銮刻“登州戚氏”(戚家世袭登州卫指挥全事),是非常典型的制品。

 明清时期,腰刀是最主要的短柄武器。戚继光在所着(练兵实纪杂集)中指出,马、步兵皆需配备腰刀。这在明代小说《水浒传》中也有反映。如第三回写史大郎夜走华阴县:“史进和三个头领,全身披挂,枪架上各人跨了腰刀,拿了朴刀,拽扎起……大开了庄门,呐声喊,杀将出来”—这是步卒;第十二回写青面兽杨志北京城比武,他“去后厅取来衣甲穿了,拴束罢,带了头盔、弓箭、腰刀,手拿长枪上马,从厅后跑将出来”—这是骑兵。同书中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清代的刀

 明末清初,满族八旗崇尚武功,佩带腰刀的风气极盛。清人绘制的清初帝王及开国功臣画像,大多佩有腰刀。在清初帝王中,乾隆帝尤爱刀剑。据北京故宫博物院现存实物和档案反映,乾隆在位期间,曾四次命内务府造办处成批制造刀剑,供他佩服把玩,总数达90件之多。其中,第一批所制有刀、剑各30件,乾隆十三年(1748年)开始设计,乾隆二十二年完成,历时10年之久。

乾隆爱刀

 乾隆皇帝对首批刀剑的制造,颇费心血,事无巨细,均要亲自过向。从最初的纸样、木样,直到数量、名称、年款、纹饰以及刀剑的皮鞘、什件、用金量、楠木箱和所附木皮加上的满、汉文字等,几乎整个过程无不按照御旨行事。

 每完成一道工序,例由造办处司库白世秀和七品首领萨木哈持进,转交总管太监胡世杰送至养心殿呈览。乾隆详细阅看后,每每降旨,诸如:“刀吞口上一面做刀名形象,一面做刀名字”;“西番花吞口剑,枝叶再画整壮些,锦地吞口俗气,另画好样”;“古式剑三十把……照盛古式刀三十把楠木箱式样,一样配箱盛装。钦此”。造办处臣工奉旨加工,改动,然后再呈览,直至乾隆满意为止。60把刀剑就这样反反复复,前后共用去了10年光景才最终完成,可见乾隆的重视程度和良苦用心。这在历代恐怕都是极为罕见的。司库白世秀也因此功被提升为员外郎。

 乾隆御制刀剑,每把“通长三尺左右”,“重最在二十三至三十一两之间”,皆以精铁精工锻制,外装极其豪华:刃身近格处用金、银、铜丝镶嵌出龙、凤、云、水或星辰、北斗图案以及刀剑的名称、编号、年款等;柄用木制,缠以丝带,或用白玉、青玉、墨玉等整块玉石琢制而成,并镶各种宝物;柄首、护格皆为铁质铰金,常饰镂空花纹;鞘为木质,蒙红、绿鲨鱼皮,或用金桃皮拼组成“人”字图案;鞘口、鞘末以铰金铁饰包裹,鞘上所装供穿绳佩挂用的附耳也为铁质铰金,并饰镂空花纹,古雅庄重,华丽精美,平时按名号分五件一组放入楠木箱中保存。盛刀之箱名为“湛愕韬精”、“箱愕含清”等,盛剑之箱名为“神锋握胜”。

 清代中后期,承平日久,武备废弛,旗人的尚武风气日渐消颓,但在重要的礼仪场合,如大阅庆典、秋弥隆礼、帝王巡幸、命将出征等,天子、王公、随侍和职官,仍或佩刀,以为身份地位的标志。自然,依身份地位的不同,所佩刀的规格也有区别,(大清会典)中便载有皇帝大阅佩刀、皇帝吉礼随侍佩刀、皇帝随侍佩刀、王公佩刀、职官佩刀等五种刀制。

 清代称长柄刀为大刀,而把双手握持的短柄长刃刀叫作长刀。清军中几乎人手一刀。武生练习武艺,首先要考核刀法。清朝的大刀有三种:一种是教练用刀,重约三、四十斤,有的重达百斤以上。刀形有如柳叶,刀背有六道波浪形凸起,刀柄铁铸,十分笨重,不能用于战场。第二种刀,刃部稍短小,较轻,刃背上部波折更多,中段有一钩刃向前突出。军中装备的主要是这种大刀。第三种为平刃大刀,刀体更小,刃背没有波折,也没有钩刃。上部略微凸起,多用于山地。

 清代短柄长刀的形制和明代长刀相仿,但长刃向上,不象明刀那样弯曲,仅仅刀尖略微向后背。按刀刃和刀柄的长度可分为梯刀、双手带刀、背刀、窝刀数种,形制基本相似。武官佩用的腰刀和明代的不同,刃形较直,下部微曲,刃长二尺二寸,宽一寸二分,柄长四寸二分,刀上有两条血槽。从形制上看,受欧洲影响较深。

 边疆的刀

 边疆兄弟民族擅长造刀,制成的长刀、短刀都很精美、锋利。土扈族进贡的大刀刃部很长,略有弯曲,长约2.85尺,柄长0.5尺。廓尔喀刀为直形,镶嵌花纹,长约2.5尺。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战刀刃部较为平直,很显然是从剑脱胎而来。各民族的刀具有独自的特点。

 抗日战争的刀

 辛亥革命以后,军队中装备了西式少枪,冷兵器退出了历史舞台。但许多地方军队仍然装备大刀,做为白刃格斗兵器。1937年,中国军队在喜峰口和日本军交锋。使用大刀砍杀了许多侵略军,一时中国的大刀队闻名中外。在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和赤卫队中,也装备一些大刀、梭标。八路军和新四军的骑兵部队都人手一口马刀。新四军彭雪枫将军善用马刀,常常跃马挥刀,亲自带领铁骑冲突敌阵,在他的雪亮刀光下,敌寇纷纷丧胆而逃。

刀的种类之冷兵器刀大全

 环首刀:汉帝国使用当时先进的锻钢技术制做而成的窄身、直刃、环首长刀,简洁明了、纤长挺直、结实锋利、剽悍实用,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近身冷兵器。当前出土的环首刀实物,其质量甚至超过明清时期的刀剑,可谓奇迹。钢铁环首刀自汉代诞生,一直沿用到唐代,是为唐代仪刀、障刀、横刀、陌刀之父。

 唐刀:唐帝国通过开明的政治和强大的军事力量,成为当时世界的中心,从唐初的统一之战到盛唐时期所有的对内对外战争,都出现于冷兵器历史上对后世影响巨大的武器——唐刀。刀之制有四,一曰仪刀,二曰障刀,三曰横刀,四曰陌刀。其中仪刀类似“龙雀大环”,属于礼仪用刀;障刀、横刀属于腰配实战刀,特别横刀,直接演化自环首刀,军中装备比率很高;陌刀属于大型刀,柄长刃长,杀伤力惊人,“人马俱裂”。

 短刀:刀的一种。短刀的刀身相对长于刀柄(刀把),刀柄只可一手或两手执之。单刃有单刀和双刀之分。单刀有斩马刀、柳叶刀、朴刀、雁翎刀、大环刀、虎牙刀等。单刀一般为单使,也有与其他兵器一起使用的。如单刀夹拐、单刀夹鞭、单刀碟、刀牌等。单刀一般式样较大,重量也大。双刀为二刀并用,其式样和重量都较刀单刀为小。双刀有鸳鸯刀、蝴蝶刀等。

 蝴蝶双刀:双刀的一种,又名合掌刀。刀与前臂同长,可藏于袖中或靴中;刃宽厚利于格挡和反手刀。仅在刀尖前数寸开刃,利于垂直刺入人体。在洪拳、咏春拳等都有此刀的应用(一说为咏春八斩刀用刀系有别于蝴蝶双刀的独立刀种,其用刀较之蝴蝶双刀要小。尚待考证)。

 九环刀:大环刀的一种。为步战所用。形状与一般刀相同,惟其刀身厚,刀背上穿有九个铁环,刀尖部平,不朝前突,刀柄略细弯度较大,柄后有刀环。

 大砍刀:为步战所用。与一般手刀相同,惟其刀背厚,刀刃锋利,刀尖部平,不朝前突,刀柄直,柄后有刀环。在抗日战争时期此刀仍然广泛应用于肉搏。

 马刀:为骑战所用之短兵器。马刀身狭,略带弯曲,刀把也长。可两手同时握把。马刀一般较轻,锋利无比,威力较大。

 朴刀:出现于宋代,广泛使用于清末。双手持握,是大刀的一种,有观点认为,该刀实际上是民间为了避开朝廷关于禁止持有长兵器而把长柄大刀改为短柄的产物。又名“太平刀”,在清末太平天国士兵中得到广泛使用。

 太极刀:太极刀传统称之为太极十三刀,因为太极刀套路不同于拳,剑有动作名称,它只有十三名歌诀,故称为太极十三刀。

 子母刀:刀身很短,刀柄处有一护手刀,称为子刀;母刀刀背笔直,刀身宽。子刀细小绕柄半圈,且有一刀尖。

 云头刀:刀身近柄持处小,刀刃弯曲向前至顶端,继续弯向刀背,刀头呈圆形,形似云头,故得此名。

 苗刀:又称“长刀”,我国传统兵器(注:“苗刀”并非“苗族尖刀”,更不是太刀一类)。长五尺,刃长三尺八寸、刀柄一尺二寸,因其刀身修长形似禾苗而得名,兼有刀枪两种兵器的特点。在戚继光抗倭的时候曾被广泛应用。

 斩马刀:宋代有名的步战用刀。从唐代陌刀演变而来。《玉梅》:“熙宁五年,作坊造斩马刀,长三尺余,镡长尺余,首为大环,上出以示蔡挺、挺奏,便于操击,战阵之利器也。五月庚辰,朔命置局造数万口分赐边臣。”

 双手单刀:刀身细长,刀尖锋利,与苗刀相似,刀柄直面长,可双手执柄。

 片刀:古刀名。《大清会典图·六十五·武备图》载:“片刀,通长七尺一寸二分,刃长二尺,阔一寸三分。上锐而仰,銎厚二分,柄长四尺七寸,围四寸。木质铜朱,末铁鐏长四寸。”如今所说的“片刀”大多数指薄刃砍刀。

 仪刀:唐刀的一种(另一种为陌刀)。《唐六典》:“武库令刀之制有四:仪刀、鄣刀、横刀、陌刀。”始为禁卫军使用,晋时称为御刀,隋代定名为仪刀,以木或金银制成,仅供帝王仪仗队使用,故名。《制兵·刀》:“仪刀,古班剑之类。晋、宋以来谓之御刀;后魏曰长刀,皆施龙凤环。隋为之仪刀,装以金银,羽仪所执。”

 大横刀:唐代短刀的一种。多为帝王所赐,佩者以此为荣。《新唐书·五及善传》:“尔佩大横刀在朕侧,亦知此官贵呼。”

 蜀刀:汉代军的一种。刀首有环。《汉书·文翁传注》:“刀凡蜀刀,有环者也”。

 少林鱼头刀:全长三尺,形似鱼头样,是历代武士和僧徒炼武防身之器。

 连环刀:刀身宽大,刀背带环,环的数量不一,刀尖突出,锋利异常。护手圆盘形,紧裹刀身,刀柄稍弯,并系刀彩。其刀可砍可劈,可撩可扎,使用起来虎虎生风,铃铃有声。

 护手狼牙刀:其刀背形如狼牙且刀背直而不曲。刀柄处有一月牙弯刀护手。其主要用法有劈、扎、撩、绞、格、拦、推、架等。

 戒刀:僧人佩刀。只供中国古代僧人出行时割切三衣(袈裟)用,不得用以杀生,故称戒刀。

 拍髀:因佩带时拍髀旁,故名。《释名·释兵》:“短刀曰拍髀,带时拍髀旁也。”

 直背刀:其刀背笔直,刀刃弯向刀背,刀尖突出,刀刃锋利,刀柄略弯。其用法与一般短刀相似。

 服刀:多随身佩带。《汉书·九六上·西域传·婼羌》:“山有铁,自作兵,兵有弓、矛、服刀、剑、甲。”

 佩刀:多佩带于腰间。《释名·释兵》:“佩刀,在佩旁之刀也。”

 柳叶刀:即“吴钩”,按《中国古兵器大全(筱田耕一)》:“因刀刃形状似柳叶,故此得名柳叶刀”“这种刀刃呈曲线的曲刀,是春秋时代由吴王下令制造的。”该书另提及,此刀实际有可能出自商周青铜时代。然最迟唐代柳叶刀就已明确产生,盖因唐代李贺名诗《南园》为证——“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明清时期作为士兵佩刀。

 削:属于书刀,指一种长刃有柄的小刀,为青铜或铁制成,用来修削木简或竹简上的文字。汉行于东周和秦汉时。《考工记·筑氏》:“筑氏为刂,长尺,博寸。”

 鬼头刀:刀身宽,刀背略弯,刀尖突出,刀柄弯曲。

 钩刀:其式样与一般刀同。惟其尖上而成倒钩状。《齐东野语》:“令二壮士执钩刀,夜伏田中。”

 破风刀:刀身小,刀尖突出,刀刃锋利,刀背薄,刀柄弯曲。

 麻札刀:砍刀的一种,主要用来克制骑兵。平头厚刃,专砍马腿。《宋史·岳飞传》:“飞戒步卒,以麻札刀入陈,斫马足,遂大败之。”

 掇刀:《唐书·南蛮传》:“以千人为军,十军为部,强弩二首,枪斧铺之,劲马二百,越粮刀铺之。长戈二百,掇刀铺之。”

 割刀:《礼记》:“割刀之用,鸾也之贵,贵其义也。”《正义》曰:“割刀今之刀,鸾刀,古之刀也。今刀便利,可以为割物之用。古刀迟缓,用之为难,宗庙不用今之刀,而用古刀修古也。”

 猨刀:古代刀的一种。“猨”通“猿”。《隋书·礼仪志》:“行各二人,执金花师于楯,猨刀。”

 雁翅刀:古代兵器。步战用刀。又名金背大环刀。其刀背厚,刀头宽大,刀体重。刀背上有五至九个小孔,孔内有空穿铜环一枚。挥动时,环击刀背,连连作响,声似雁鸣。《玉海》:“乾道元道十一月二日,命军器所造雁翎刀,以三千柄为一料。”

 腰刀:刀长约三飞,刀身狭,柄短。明·茅元仪《武备志·军资乘·器械》:“腰刀造法,铁要多练,用纯钢自背起用平铲平削至刃,刃芒平磨无肩,乃利秒尤在尖。”腰刀多与藤片并用,故共称“腰也藤牌。”

 二人夺:刀鞘形似手枚,中藏利刀,合之为杖,二人分夺时,则刀离鞘可作防身之用。

 白杨刀:短刀的一种。左延年《秦女休行》:“休年十四五,为宋行报仇,左执白杨刀,右据宛鲁矛。”

 凤嘴刀,刀头呈圆弧状,刀刃锋利,刀背斜阔,柄下有鐏。被宋《武经总要》把其列为“刀八色”之一。刀形似凤嘴,故名。《武备志·刀·凤嘴刀》:“柄如剑,掉刀,刃首上阔,长柄施鐏。屈刃,刃前锐,后斜阔,长柄施鐏。 其小有别笔刀,此皆军中常用,其间健斗者,竟为异制以自表。

 大理刀:少数民族兵器。有谓:“蛮刀以大理所出理佳……今世所谓吹毛透风乃大理刀之类。”大理刀有铎销,柄部饰金,极名贵。

 云贵刀:少数民族兵器。短刀的一种。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云南刀,即大理所作,铁青黑沉沉不錎,南大最贵之,以象皮为鞘,朱之上,亦书犀毗花纹,一鞘两室,各函一刀,靶以皮条缠束,贵人以金银丝。”

 壮族尖刀:少数民族兵器。短刀的一种。刀身长一尺二寸,刃向外曲凸,刀身最宽处为一寸二分。刀背一面有锋,锋与刃尖之间有三个凹形齿口,刃较为锋利,铁护手呈“S”形。柄以木制,长四寸半。铜制柄首呈棱形状。

 阿昌刀:按《龙泉霜雪(钟少异)》:“云南陇川县门户撒坝的阿昌族擅制刀,所产刀在西南地区享有盛名,世称‘户撒刀’或‘阿倡刀’”。平时可弯曲而系于腰间。取用时则自然挺直。质地精良,尤以刀鞘与刀把制作考究,有木制、皮制、铜制、银制之不同,饰以精美的传统民族图案。

 苗族尖刀:少数民族兵器。短刀的一种。刀长一尺二,向外曲凸。刀背随刃而曲,两侧有两条血槽及两条纹波形指甲印花纹,刃异常犀利,柄长三寸至四寸,用两片木料,牛角或兽骨夹制而成,以销钉固定。苗家演练时常以笋笙伴奏。

 环刀:元代蒙古骑战用刀,其刀刃身略弯,柄小而稍扁,较犀利。

 峒刀:少数民族兵器。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峒刀,西刀州峒及诸外蛮,无不带刀者,一鞘二刀,与云南刀同,但以黑漆杂皮为鞘。”

 傣族刀:少数民族兵器。在生产工具短砍刀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成为长刀。这种刀极为锋利,既是劳动工具,也是练功和自卫的武器。

 景颇尖刀:少数民族兵器。景颇刀历来精细别致,种类亦多,长短不一。刀形有直、曲两种,均有血槽。刃尖呈斜形,斜度各异。柄有木制、骨制、角制几种。刀鞘为木质,工艺精美,有龙及其他花纹凹雕,鞘上系有三道铜或银箍。也有细竹篾编制的箍,鞘上系有皮带作背挎之用。

 僳僳族弯尖刀:少数民族兵器。短刀的一种。这种刀大小不等,也刃近似直形,刃尖向背曲凹,刀锋锐利。刀柄稍向背曲凸,以木制或角制而成。

 黎刀:少数民族兵器,短刀的一种。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黎刀,海南黎山所制,刀长不过一二尺,靶长乃三四寸。织细藤缠束之。靶端插白角片尺许,如鸱鹗尾,以为饰。”

十大名刀排名

 一、唐刀

 中国古代真实存在过的名刀许多人都还在为唐刀没有入选世界三大名刀而耿耿于怀,尤其是以唐刀为原型的日本刀入选,更让人气愤。抛开对于日本的成见,日本刀的工艺和制作水准是我们需要承认和学习的,但是中国的唐刀也并不差,而且能大规模的运用到作战中去,在中国十大名刀排行榜唐刀就是当之无愧的王者。

 中国古代真实存在过的名刀唐刀为军队战刀,最大的作用就是作战,其制作工艺严格,并且还要考虑到战斗时的另一个用途,那就是破甲以及耐用。破甲则需要硬度,并且刃口窄,耐用则需要韧性,所以唐刀采用了最先进的包钢工艺。以百炼钢为外皮,中间夹熟铁,部分刃口采用局部淬火技术,即刃口坚硬可以劈砍破甲,同时刀身韧性不变形,耐用。这也是和日本刀最大的区别,唐刀位列大规模的装备于军队,牺牲了许多复杂的工艺和美观程度,但是在性能上好不落下风,最终入选世界十大名刀排行榜也是人们对于它的肯定。

 二、鸣鸿刀

 中国古代真实存在过的名刀许多人都对鸿鸣刀提出了很大的质疑,质疑的不适中国十大名刀排行榜第二的位置,而是鸿鸣刀是否真的存在。小编可以肯定的说鸿鸣刀绝对是在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关于鸣鸿刀的记载,初见于《洞冥记》:“武帝解鸣鸿之刀,以赐东方朔,刀长三尺,朔曰:此刀黄帝采首山之铜,铸之雄已飞去,雌者犹存,帝恐人得此刀,欲销之,刀自手中化为鹊,赤色飞去云中。”

 中国古代真实存在过的名刀这段话记述了鸣鸿刀的来历:汉武帝晚年,把帮助自己建功立业的鸣鸿刀拿出来,赐给了东方朔。考虑到这把刀对于朝代兴衰更替的巨大影响,武帝希望在自己百年之后,由谙熟方术占卜的东方朔来妥善处理,以免给后世带来不良的影响。

 鸿鸣刀由首山上的铜矿石打造而成,长约3尺,汉代的一尺约合现在的21.35--23.75cm。鸣鸿刀长约3尺,相当于现代计量单位的64.5-71.25cm。

 三、青龙偃月刀

 中国古代真实存在过的名刀关二爷的御用宝刀,随着他戎马一身,杀敌无数,可以说青龙偃月刀是中国十大名刀排行榜中最具传奇性的。根据《三国》中的描述,青龙偃月刀重八十二斤,又名冷艳锯,关羽用其斩杀了不少武将,所以后世也称青龙偃月刀为关刀。在关羽被杀后,青龙偃月刀被东吴将领潘璋夺走。后来,关羽的儿子关兴杀潘璋为父报仇,夺回青龙偃月刀。因此,关羽和青龙偃月刀被互相视为象征。

 关于《青龙偃月刀》的记载,最早出自《武经总要前集·器图》,根据图式,“掩月刀”之刀头阔长,形似半弦月,背有歧刃,刀身穿孔垂旄,刀头与柄连接处有龙形吐口,长杆末有鐏。作为重型兵器,偃月刀劈砍的威力巨大,但因太过笨重且制造成本昂贵,在格斗战场并不普及,在清代早期甚至变成了武举考核臂力的道具。

 而关二爷带不仅着它上战场,并且斩敌军上将首级如同胎囊取物,无愧武神之称!

 四、大夏龙雀

 中国古代真实存在过的名刀关于大夏龙雀的来历在有四种说法:1、朝帝挚所造之青铜巨刃,刀身上纹有古蛇图腾,是后部落时期的青铜精品。

 2、十六国时代,夏国国王赫连勃勃所铸。

 3、北魏时期并造五兵,器锐精利,乃咸百炼为龙雀大环,号大夏龙雀。

 4、晋朝时期,造百炼钢刀,为龙雀大环,号曰大夏龙雀。

 根据传说和记载来看,大夏龙雀确实是存在的,而且很有可能不止一把,刀长三尺九寸,背上就铭刻了古之利器,吴楚湛卢,大夏龙雀,名冠神都,可以怀远,可以柔迩,如风靡草,威服九区等篆字。

 五、毒匕寒月刃

 中国古代真实存在过的名刀毒匕寒月刃是荆轲刺秦王时所用的刀,最终没能成功,毒匕寒月刃的下落也不明。

 根据史料记载,毒匕寒月刃是战国时期徐夫人所铸,为了铸造毒匕寒月刃徐夫人闭门十天十夜,已达到忘我境界。而其锻造的毒匕寒月刃,光芒四射,摄人心魂,无坚不摧,销铁断金。毒匕寒月刃名声传到了赵王耳中,赵王命使者携万金买刀,但徐夫人不愿卖。赵王大怒,当夜命人杀了徐夫人夺取宝刀,后荆轲用此刀刺秦王失败,转入秦王手中,秦国灭亡后便不知去向。

 六、新亭侯刀

 中国古代真实存在过的名刀新亭侯刀是张飞命人用赤朱山上的山铁所铸宝刀,其上所写“新亭侯”。当时张飞正值壮年,神采飞扬,常拿此刀此处夸耀,引起了一阵铸刀潮流。只可惜,张飞浮躁,为手下二将所害,而新亭侯刀也随之流落东吴。

 看似克死主人的“邪器”,与日本的名刃“妖刀村正”有得一比。其实不然,张飞曾执此刀,纵横沙场,惩奸除恶,经年累月受其正气渲染,能引天地正气,专斩天下妖邪。

 七、昆吾刀

 中国古代真实存在过的名刀昆吾是用昆吾石冶炼成铁制作的神刀,传言刻玉须用昆吾刀。《山海经。中山经》:“伊水西二百里有昆吾之山,其上多赤铜。晋郭璞注:此山出名铜,色赤如火,以之做刃,切玉如割泥也。”

 攻玉是个什么概念呢?先说说玉石究竟有多硬。西洋人于清末时制定了一套称作莫氏硬度的指标来测定不同物质的硬度。比如石墨硬度是2,金银为3,钢铁4.5,蛋白石6,石英7,尖晶石8,刚玉9,钻石10。而大多数的玉石的硬度是6-7,也就是说想用金属刀具刻玉基本上是妄想。昆吾刀的锋利足见一斑。

 八、虎翼刀

 中国古代真实存在过的名刀虎翼出现在上古时代,造刀者身份不详。此刀自诞生起就象征着邪恶的力量,祸乱天下。夏末暴君桀获得此刀后,暴政伊始,民不聊生。后供奉在夏朝太庙。史料记载,商汤在攻进夏朝太庙的时候,突然天色大变,鬼哭神嚎,妖风来袭,造成商朝士兵死伤惨重。但相传在数千年后,其在北宋时期被铁匠发现并重铸为正义之刀。而虎翼刀也与龙牙刀、犬神刀一起并称三大邪器。

 九、龙牙刀

 中国古代真实存在过的名刀龙牙刀也是三大邪器之一,造刀者和身份不详,相传锻造龙牙的原料中,使用了许多恶毒之物,并有多种诅咒缠缚。后被北宋朝着名铁匠韩蕲在一处深山之中发现,其时“碎铁中隐隐有黑气,触之即发”。后由韩蕲与宫廷铸剑师合力重铸,耗时一年零八天,由大宋天子御批存放于开封府。

 十、庖丁菜刀

 中国古代真实存在过的名刀庖丁解牛的故事我们小时候就学过,但是他的刀我们都不了解。其实呢,他的刀,也是一把宝刀,但是却被他拿来当菜刀用了好多年了。庖丁菜刀,用几十年就跟新的一样,十分锋利。但是它却是最普通的铁刃和最常见的木柄制成。这把刀宣扬的却是道家经典的养生之道。这么完美的刀,果断排进中国古代十大名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