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的原意如《博雅》所说:“权谓之锤”。《玉篇》也说:锤即"秤锤也”。后也泛指一般重物。可以想见,做为兵器的锤一般应都较重。可使打击力量很大。基本形状或应与秤锤相似,具体形状则有不同,一般锤柄都不甚长,挥舞较为方便。柄端通过金属链环绕手上,以免使用中脱手,锤也称作椎,即如《宋史》所载:岳云“每战以乎握两锥推,重八十斤,先诸军登城”。但一般称做椎的兵器,尚与锤有所不同。东汉《说文解字》所说:“椎。击也,又铁椎也。”则似乎又可以理解为将椎做为这类打击类兵器的总称了。这类兵器汉代即已出现,宋代相当发达。种类甚多。另外,在《兵器》书中载有清代“双椎,图一幅,即可表现古代锤的情况。
锤头不但形状互不相同,重量可能相差很大。岳云所用的“八十斤大锤”应是较重的,而有的则很轻。如《武经总要》中,即有被称为“骨朵”的兵器,也是在木柄上安装锤头而成。不过,也可将这种兵器归入棒类。
很多场合下,“椎”又专指的一种暗藏的金属打击兵器。它象锤一样很重,装有用来打击的锤头,但体积较小,便于隐藏,需要时迅速取出,有较大的突击性,历史上有几次与椎有关的着名事件,其中椎都做为刺杀之用。
《史记·信陵君传》中所载“窃符救赵”的故事中,信陵君窃得魏王兵符后,持符要求魏军统帅晋鄙交出兵权,晋鄙心存疑虑,不肯交出兵权,干是信陵君身边武士“朱亥袖四十斤(合现在10公斤左右)铁椎。椎杀晋鄙”.信陵君指挥魏军援救赵国。
《史记》中还记载了张良谋刺秦始皇的事,时为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外出巡视,车队行至博浪沙(现河南原阳县),缓慢行进时,突然飞来大铁椎,误中副车,将其打碎。这个大铁椎重达“一百二十斤”(约合现之30公斤左右).
在《战国策》及以后的古籍中,也有使用椎的记载。如清人赵禧所着《大铁推传》中,就叙述了一个不知名姓的游侠的故事。他所使用的大铁椎平时夹于“右胁”,“重四五十斤”,用“长丈许”链条牵引。拉开链条使用时又有些像流星锤了。
清代使用一种小型手锥,镌刻精美,装饰讲究,长不过六、七寸,便于携带,是用来防身的爱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