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为纯粹刺兵,制作极为简单,杀敌之效力颇大,故自汉以降,戈废戟衰,而矛制独存,今人犹复用之,其形制使然也。
从这段描述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古代冷兵器迭代的过程中,戈逐渐被淘汰,而戟也逐渐转为仪仗用具,失去了作为武器使用的意义,唯独矛几千年来一直被人们所使用。这让我想起了《道德经》中大道至简的道理,相比较戈和戟这些武器,矛的设计简单,是功能纯粹的刺击兵器,非常符合战场上效率第一的规则,因为任何多余的动作,或花哨装饰都可能让你瞬间丧命当场。
为了节省资源取代矛
关于枪的出现,以及是谁发明的,至今也没有找出确切的定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枪的出现要远远晚于矛,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中,矛与枪被同时使用,但没多久枪便后来居上,成为主流兵器之一。最早有关于枪和矛共同出现的记载,大致应该是三国时期。陈寿《三国志·张飞传》中记载: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
《魏书》中也同样记载:关西兵强,习长矛,非精选前锋,则不可以当也。
但根据后世描述,而与张飞同属于五虎上将的马超和赵云,拿手兵器却是枪,而马超是出身与关西兵的,这就造成了一定的混乱,那么马超和赵云用的是矛,还是枪呢?对于这点或许古人也是不知道的,为此现代学者,比如由日本人市川定春撰写的《武器事典》中就曾表述,矛与枪是相同的兵器,只是名称上不同而已,而正式有所区分的也是诸葛亮发明枪以后的事。
那矛与枪真的是同一种兵器么?这件事和诸葛亮产生了什么关系?
我们知道三国时期的蜀国偏居一隅,不论是人口还是资源都远远无法与北方的曹魏想比,所以诸葛亮想要北伐,就要对手里的这点资源精打细算,为此便有了诸葛连弩和木流牛马的发明。同时铁矿也是极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但由于三国时期的军阀混战,使冶铁行业遭到严重破坏。铁非常缺乏,以致出现了砍棺取钉,用木制刑具代替铁制刑具的情况。
蜀汉的领土内虽然有定笮(今四川盐源县南)、台登(今冕宁县东)、卑水(今会理县东北)等铁矿资源,也就是如今的攀枝花铁矿。但由于开采技术落后,对于军事需要仍是杯水车薪,于是怎样更高效的利用铁资源来打造兵器,就是蜀国的当务之急,相信诸葛丞相也为此操过心。
说到这里,正好引出了冷兵器枪出现。枪的种类繁多,如短刃枪、锥枪、短锥枪、抓枪等等。但总体上对比会发现,枪要比矛更加简洁,同样锻造一根枪,所需要的铁要远远少于矛,所制作的武器杀伤力却相差不大。所以枪的最开始出现,很可能是为了节省战略资源而被发明出来的。
有意思的是,枪,是一个形声字,木字旁,指的是木械,右边的仓,指的则是是粮仓,联合起来的意思便是“保卫粮仓的木械”,即粮仓巡护员的执法器械。而在古书《苍颉篇》中则有记载:枪,谓木两头锐者也。
东汉《通俗文》中也说到:剡木伤盗曰枪。
根据这两段话,我们可以推论出,在东汉时期,我们所熟悉的枪还没有被发明出来,枪这个字眼,在当时指的是尖锐的木质武器,或者说的更通俗一点,就是十分简陋的武器。这与为了节省铁料,而将矛简化,取名为枪到是很符合。当然在设计上枪也有一些独特之处,相较于矛扁平,枪的中央棱形更为突出,在刺击时更容易造成洞状伤口,而不是容易愈合的扁平伤口,这个原理与管制刀具三棱刀到是很相似。
所以综上,与其说是枪被发明出来,倒不如说是在拼消耗的长期战争中,矛被进一步改进,并被命名为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