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

冷兵器指的是使用起来不会发热的兵器,如刀剑一类的武器,世界冷兵器主要是中国和日本以及欧洲最为知名,冷兵器可分为刀、剑、长柄武器、盾牌、弓箭五大类。

中国冷兵器

中国冷兵器之战国兵器

中国冷兵器之战国弓

 

长沙出土的一件战国弓

 古代复合弓,用今天的术语来说,是一种“片簧”结构,其弹力自然远胜于单一材料、单一结构的弓。在东周楚墓中,曾经发现一些复合弓的实物,所用的材料及其结构与《考工记》所述非常符合。如长沙出土的一件战国弓,弓臂用四层竹片叠成,竹股外粘傅胶质薄片(当为角和筋),再丝线紧密缠绕,然后涂漆,弓臂两端装角质的弭,弓弦是丝质的。如加复原,弓高约80厘米。

 复合弓代表了古代制弓术的高峰。世界上对复合弓技术的详细记载,首见于《考工记》。在以后的2000多年中,不仅中国制弓术,即或是整个亚洲的复合制造技术,与《考工记》中的内容相比较,都没有根本性的变化。

中国冷兵器之战国弩

 

 春秋晚期,中国军队开始较多用弩。其时的《孙子兵法》提到了“甲宵矢弩”。孙子还用弩来比喻用兵:“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犷弩。节如发机。”意思讲,善于用兵的将帅,他所造成的态势是险峻的,他的行动节奏是短促而猛烈的。这种态势,就像张满的弩,时刻保持着巨大的威力;这种节奏,犹如触发了弩机,迅雷不及掩耳。《吴越春秋》则称,春秋末年,越王勾践曾聘名射手陈音教练士卒弓弩。及至战国时期,列国的军队普遍装备了弩。

战国弩

 战国弩的弩机都用青铜铸造。这是一种转轴连动式的装置,包括望山、牙、悬刀、钩心和键等部分。望山用于瞄准;牙用于卡弦,与望山铸成一体;悬刀即扳机;钩心联接牙和悬刀;键即轴销,将各部分合成一个整体并固定于弩贾后端的空槽内。张弦装箭时,手拉望山,牙上升,钩心被带起,它的下齿卡住悬刀刻口,这样就可以用牙扣住弓弦,将箭置于弩臂上的矢道内,使箭尾抵于两牙之间的弦上,然后通过望山瞄准目标,往后扳动悬刀,钩心脱离悬刀刻口,牙下缩,箭即随弦的回弹而射出。这是一种相当复杂而精巧的机械。弩弓的强度再大,只要轻轻扳动弩机,即刻便能发射,诚所谓“四两拨千斤”。西方学者甚至将它与近代的来福枪机相匹比,认为是古代冷兵器技术的最杰出成就之一。

 在战国时期的墓葬中,不仅出土有铜弩机,而且发现了一些保存比较完整的弩。如湖南长沙扫把塘出土的一件战国弩,木质的弩臂长51.8厘米,涂黑褐色漆,尾端下部有一个小握柄,与保护扳机的环形木圈相连。现代枪械扳机部位的设计,与此很相似。

 按照强度和张弦方式的差别,战国弩可以区分为两种。

战国弩可以区分为两种

 一种弩弓强度较小。仅以手有就可张弦上箭,称单张弩。(孙膑兵法)说弩可以“发于肩臂之间。杀人百步之外”,就是指此。另一种弩弓强度较大,仅凭臂力难以开张,而需将弩倒置于地上,用脚踩住弩弓,然后双手一齐往上提拉弓弦。如此足踏张弦的弩,称为撅张弩。在汉代的画像石上,有这样张弩的图像。《战国策·韩策一)记苏秦之言称,韩国制造的强弓劲弩名闻天下。着名的弩有黯子、少府、时力、距来,都能远射“六百步以外”,这大大超出了弓和攀张弩的射程,必然是暇张弩无疑。所以苏秦又说,韩国的步兵“跖劲弩”、“超足而射”。这都是指足踏张弦。

 由于强弩张弦难度大,发射速度慢,因而往往将弩手编为三组:第一组瞄准射击,称为“发弩”第二组张弦后处于待发状态,称为“进弩”第三组张弦,称为“上弩"当第一组射击完毕。就退为第三组,第二组则进为第一组,第三组进为第二组,如此循环不断,以保持射击的连续性。近代欧洲的火枪手,因装填弹药费时,也采用了类似的三排制。

 不难看出,安装有青铜弩机,大量装备中国军队的弩,不仅是先进技术的体现,也是具有高度组织性的先进战术的标志。

中国冷兵器之汉代兵器

中国冷兵器之汉代剑

 

汉代兵器剑

 手持青铜剑的武士们在战场上纵横驰骋了一千多年,他们在古代战争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英勇战斗场面。后来“战国至于秦时,攻争纷乱,兵革互兴,铜既不充给,故以铁足之。铸铜既难,求铁甚易,是故铜兵转少,铁兵转多,年甚一年,岁甚一岁,渐染流迁”,及至到了汉代,铜剑逐渐为铁剑所代替。

 汉以后,随着炼钢技术的发展,钢剑的质量有了进一步提高,军队中普遍装备了钢剑。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出上的钢剑,反映了汉武帝时铸剑技术的高度水平。这把剑是用块炼铁为原料,反复在木炭中加热渗碳,折叠锻打而成。刃部经过淬火,刚硬锋快,可是剑脊却没经淬火,仍保持韧性。汉代的剑多在一米以上,我们从汉墓的壁画刻石中可以看出,汉人佩剑从腰部曳地,其长度应在三尺以上。公元前164年汉文帝铸三剑,长三尺六寸。汉武帝元光年间铸五剑埋于五岳,皆长三尺三寸。

 三国时代,魏王曹操,蜀主刘备,吴主孙权都很重视炼剑,冶炼出了许多出名宝剑。曹操原有“倚天”、“青虹”二剑,均“断铁如泥”,十分犀利。一把赐给夏侯恩,一把随身佩带。曹操本人对制剑很感兴趣。早期ha在襄邑起兵时,曾经亲自与工师共作卑手刀。他监造的剑器不仅锋利无比,而且装饰美观。他曾赐给征东大将军羊侃一把珍珠镶嵌的珠剑。魏武帝的几个儿子,也都好剑。曹巫“幼学击剑,阅师多矣“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二月,他“造兹良金,令彼国士”制造三把当代绝伦的百辟宝剑,“一名飞景、一名流采虹、一名华铤”.均长四尺二寸,剑首“饰以文玉,表以通犀’成后,用清漳河水淬火,淬后复炼,炼后复淬。或不入水淬冷却后重炼使杂质汰尽,钢质纯正,锋刃柔利,如此反复百次:称为“百辟”。据说曹丕的百辟剑炼成时,“五色骇炉,巨囊自鼓。云物仿佛,飞鸟翔舞”.曹丕曾经送给孙权一把宝剑,“明珠标首,兰玉饰靶”,装饰精美。光熠耀人。蜀主刘备也很重视造剑,公元221年(章武元年),他令人“采金牛山玄铁”铸成八口宝剑,他本人留用一口,其余七口分赐给太子刘禅、鲁王刘永、梁王刘理、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吴主孙权监造过许多有名的剑。公元226年(黄武五年),采武昌铜铁造成千口剑,万口刀,各长三尺九寸。他随身经常佩用的有六口着名宝剑:“一日白虹,二日紫电,三日辟邪,四日流星,五曰青冥,六日百里”。

 汉代朝仪时,上至天子,下至百官,无不佩剑。上朝后“至殿阶解剑“曹植杂诗说:“美玉生罄石,宝剑出龙渊。帝王临朝服,秉此威百蛮”.后来刀剑并重,“剑在左,刀在右”。作为朝仪用的佩剑都很长。“建武二年,上赐冯异乘舆,七尺贝剑”.赤眉军起义时,曾缴获更始所佩宝剑,也是七尺长。

    文章来源《》。

中国冷兵器之汉代鸡鸣戟

 

鸡鸣戟

 还有一些铜戟,其援部略为弧曲,类似于雄鸡啼鸣时的拥颈之状,人们就俗称之为“鸡鸣戟”或“拥颈戟”。《方言》卷九谈论戈载时说:“其曲者谓之钩舒曼胡。”郭璞注:“即今鸡鸣句子戟也。”郑玄注释《考工记·冶氏》时也说:句子戟,“或谓之鸡鸣,或谓之拥颈”。自然,钩钎(句子)也是对这种援部略为弧曲之戟的习称。

 以上诸例,体现了古人命名兵器时仿像生物的习惯。而这类兵器名称,如果清楚其原委,往往颇为生动,富于意趣;否则,便如坠五里雾了。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鹤杯”。《方言》卷九说:“矛散细如雁胫者,谓之鹤。”散是矛头装柄的部位。河北易县燕下都战国晚期从葬坑出土的一件铁矛头,长66厘米;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两件铁矛头,长近70厘米:它们的散步都非常细长,确实有如鹤的足杆。

 需要指出的是,汉代人往往将戈也称为戟,许慎《说文解字》就说:“戈,平头戟也。”因此,他们也用雄戟、鸡鸣戟、拥颈戟等名指称援、胡形状类似的戈。为增强钩杀效能,戈也有相同的设计。

中国冷兵器之唐代兵器

中国冷兵器之唐代床弩

 

三弓床弩图

 唐宋时期,弩炮被广泛用于攻守城作战。唐人称弩炮为“绞车弩”或“车弩”。杜佑《通典》卷一四九说:“今有纹车弩,中七百步,攻城拔垒用之。”同书卷一六0又详细描述了其结构:在架了安装“十二石”强弩,以轴转车(即绞车)张弦开弓,弩臂上有七条矢道,居中的矢道搁一枝巨箭,“长三尺五寸”,“粗五寸”,以铁叶为翎,左右各放三枝略小的箭矢,诸箭一发齐起,“所中城垒无不摧毁,楼橹亦颠坠”(也见李筌《太白阴经》卷四)。

 宋人通称弩炮为“床弩”或“床子弩”。其时一架炮往往联装两张弓或三张弓,利用多弓的合力发射箭矢,劲力胜于前代。据今人的分析研究,多弓床弩的结构非常巧妙,弓弦的张设可能利用了滑轮。北宋的《武经总要》载有多种多弓床弩,其中最为强劲的三弓床弩又称“八牛弩”,需百余人绞轴张弦,箭矢“木干铁翎”世称“一枪三剑箭”,大概状如标枪,三片铁翎就像三把剑一样。床弩也可发射“踏橛箭”,成排成行地钉在城墙上。攻城兵士藉以攀缘而上。

    文章来源《》。

中国冷兵器之唐代戟

 

棨戟

 唐代以后,戟就被战场军人们淘汰出局了。根据汉代仪注,将领重臣可持戟侍立皇帝身边。可见在汉代开始戟演变成仪仗兵器。皇帝派出亲信大臣到外地巡视或率兵征伐,常常赐以棨(棨读qǐ,即古代用木头做的一种通行证)戟,以代斧钺,允许他专征、代表皇帝处决有罪官吏,为了表示隆重,皇帝亲赐的戟上,罩以赤黑绸布制的戟衣,所以这种有衣的仪仗用戟叫做棨戟。

 后来,棨戟渐渐演变为高级官员表示崇高尊贵身份的仪仗物。根据隋制;三品以上,门皆列戟。唐代以后,文武官员都以门前列戟为荣。按照唐制,只有官、阶、勋都在三品以上的官员,门前方可列戟。

 后来棨戟渐演变成为门戟,纯系仪仗之物。采用木头制作。架设门外的戟架上,皇帝宫殿门、国学、文宣王庙、武成王庙及各州公衙门口都设有门戟,以示隆重。仪仗用的戟,造型华型,多带戟刀,戏曲舞台上的武将手持方天画戟,就是按照这种戟的样子设计制作的。

    文章来源《》。

中国冷兵器之宋朝兵器

中国冷兵器之宋朝战斧

 

宋代战斧

 宋代的主要敌手是西夏、契丹、女真骑兵,而宋军的马匹、骑术都不行,多靠步卒取胜。一些将领常令“军士持大斧”抗击敌军铁骑的冲击。南宋名将杨存中曾以长斧战败了金人的拐子马:“金以拐子马翼进。存中曰:‘敌恃弓矢,吾有以屈之’.使万人操长斧,如墙而进。诸军鼓噪奋击,金人大败。”

 王德也曾以一万名长斧手,大破兀术的十万铁骑:“兀术以铁骑十万夹道而阵。德曰:‘贼右阵坚,我当先击之’.麾军渡桥首,犯其锋。一人披甲跃马始出,德引弓一发而毙。乘胜大呼,令万兵持长斧如墙而进,敌大败。”

 火器出现后,斧这种笨重的兵器不复在战场上应用。只是在皇帝的銮仪、大将的卫队中捧持,以示威仪。因此多在装饰艺术方面下功夫。在城市防御战和水战中,还利用战斧砍所敌人攻城器具,斩截敌舰帆缆,而在步、骑战中就很少使用了。

    文章来源《斧钺》。

中国冷兵器之宋朝棍棒

 

宋代棍棒

 宋太祖赵匡胤出身武将,善用棍棒,传说他靠“一条杆棒打出四百座军州”.宋军中装备多种形式棍棒。《武经总要》卷十六中,有七幅宋代棍棒图,有的棒首增加了刃器,有的两端包铁,有的鐏部加刺刃,棒杆缩短到四至五尺,变成短兵器,便于挥舞格斗,这样一来。杀伤能力显着提高。

    文章来源《》。

中国冷兵器之明朝武器

中国冷兵器之明朝剑

 

明朝武器剑

 明代军官以剑为佩饰,临阵交锋多用长枪,腰刀,长短并用,很少用剑进行格斗。现代某些历史小说家描写明代战争场面时,往往出现军中大将,策马挥剑,刀光剑影,东突西驰、力敌万人的雄武场面,甚至在一些历史故事影片、画册中,也以此为蓝本,把剑当成明军的主要格斗兵器,违背了历史真实。要知道,剑这种兵器,份量很轻,剑体很薄,只利直刺,斩杀无力,而且锋刃过于锋利,容易摧折,自从钢铁恺甲fJ世后,剑就不再是正式对阵杀敌的兵器,仅能用来防身自卫。如果李闯王提剑突阵,只怕战不上三个回合,那口剑就会折断了。

    文章来源《》。

中国冷兵器之明朝枪

 

明朝的枪

 明朝军队中虽然以火器为主,但是枪仍居“白刃之首”.当时军队装备的长枪主要有四角枪、箭形枪、龙刀枪等。还有一种手投的标枪,铁锋既重且大,柄则前重后轻,前粗后细,因而易于投掷杀敌。龙刀枪不仅可以砍人,也可以插人,是一种杀伤力较强的长杆枪。

    文章来源《》。

中国冷兵器之清朝武器

中国冷兵器之清朝连弩

 

清代连发强弩

 明清时期,社会上流行一种连发弩。它由弩臂、弓、扳手和可以在弩臂上滑动的箭匣都为木质,箭匣内可装十或十余二十机短箭。箭匣的底部挖有箭槽和供弓弦来回移动的坎缺,坎缺中装上一长条形小骨片,可上下活动,是为机牙。扳手用硬木或金属制成,其上的两个轴分别贯穿于弩臂中部和箭匣的尾部。平时弓弦托住箭匣中的箭。使用时先将扳手向前推,箭匣随之向前滑动,弓弦则沿箭匣底部的弦路往后移,到达末端,就落入坎缺内,因而被钩住,箭匣中的最后一支箭则落与箭槽,正挡住弦路。这时将扳手往后拉,弩机随之张开。当张到最大限度时,箭匣底面与弩臂相紧贴,机牙受机牙上升,便将弓弦从坎缺中顶出,遂将挡住弦路的那支箭全部射出为止。其结构简单而精巧,射速极快,因而它被称为“机枪式武器”,认为是一项非常完美而极富于独创性的设计。

 连发弩以轻便见长,《武备志》称“懦夫闺妇皆可执”,所装弓的强度一般很有限,弹里很弱,射程很远,故多用于射猎鸟禽或娱乐把玩。明宋应星所着《天工开物》中就绘有用连发弩射鸟的图画。它在实战中也有所应用。如《武备志》说这种弩“便捷轻巧,即付骑兵,亦可持之以冲突。”由于劲力弱,需将箭涂上“射虎毒药”,才能致人死命。明清时人还将连发弩的箭匣做得较宽,内装两排箭,可以双矢并发;或用它发射弹丸,故又称之为‘弹弩”、“连珠弩”。近人周纬所着《中国兵器史稿》记载的清末民初的弹弩,长约56厘米。

    文章来源《连珠弩之明清代连发强弩和战国连弩介绍》。

中国冷兵器之清朝长枪

 

清朝武器长枪

 清代的长枪笔形枪,钧形枪,矛形枪等。到清末,经战争的淘汰,种类繁多的长枪趋向于单一化,枪头一般为扁形,圆底,筒外加数个铜箍,其外形接近矛头,所以有人将这时的枪又叫矛。这种枪一直沿用到我国工农民主大革命时期。北方革命根据地叫做红缨枪,南方革命人民则叫做俊镖,尽管反动派、土豪劣绅的军队、民团中装备着洋枪,但是见到农民手中的长矛,仍然要吓得打颤。

    文章来源《》。

中国冷兵器之秦朝武器

中国冷兵器之秦戈和秦剑

 

秦朝兵器戈和秦剑

 秦剑

 秦兵马俑坑出土的青铜剑经测定,最短的83.6厘米,长的达到93.4厘米。战国时期的尺子比现在的尺短,每尺约为20厘米左右。所以当时的剑都在三尺左右,故称剑为三尺剑。在“荆柯刺秦王’的故事中,荆坷将匕首藏于督亢地图卷中,得以混进秦王宫殿,当他向秦王赢政(秦始皇)奉献地图时,“图穷匕首现”,于是荆坷手持不盈尺的匕首紧逼赢政,想刺杀秦王。秦王赢政虽然身佩卫身宝剑,但因剑身长三尺,一时拔不出鞘。只好绕殿柱规避,最后殿下的臣子暗抛囊袋击中荆柯,秦王才从背后拔出剑来,击伤了荆柯。从这则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古时的短剑和长剑各有各的用场,所以古代兵书上说:“一寸长一寸强,一寸小一寸巧“。

    文章来源《》。

 秦戈

 秦朝长兵,无异于战国,唯铁兵(如铁戟,各处均有出土实物)渐多耳。青铜长兵,如戈,如戟,如矛,或仍用战国遗器,则虽名为秦兵,实系战国之物,故舍而不论。

 若由秦自造,刻以年号者(秦兵多刻年份,亦仍系始皇一世二世以至万世之意),则确为秦代兵器。秦代自制青铜长兵中,铜矛与铜戟皆有出土而甚少,铜傲亦罕见,秦柞短也。秦戈则有之,如第四十六图版第二号戈,内上刻有“廿四年郁滩口万命右军工戈夏口竖”,此秦之“右军戈”也。第四号戈内上刻有“……左军……”等字样,此秦之“左军戈”也。惜拓本不佳,胡上几穿不明,戈形不如战国戈之精锐。第三号戈则近于周戈,胡仅三穿,始皇二十五年器也。执此数器以观,秦兵尚不如战国之兵也。

中国冷兵器之十八般兵器

   

   考古遗址证明了中国先民在距今约2.8万年已经使用弓箭,最初的弓仅用单片木材或竹材弯曲而成,缚上动物筋、皮条或麻质的弦,最初的箭只是削尖子的细木棍或细竹棍。

   

   弩是由弓发展而来的射远兵器,它由弓和弩臂、弩机三个部分构成,弓弩有连弩和弩车和三弓床弩三大种类,是古代战争中的利器,现代少数民族也在使用,制作容易。

   

   枪是武术长器械的一种,是由古兵器矛演化而来,枪的形状,功能和矛基本相同,早期的枪是用竹、木制成的,古代战场的枪包括枪杆在内由全铁制成,其攻击非常凶猛。

   

   棍是武术长器械的一种。古称,殳、挺、棒等。原始人类在狩猎的过程中,已使用天然的棍棒,随着上古战争出现,棍列为五兵之一,明代沿用了这类兵器并且改进了棍。

   

   刀是一种单刃的格斗兵器,人类使用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极其遥远的史前时代使用的石刀和骨刀,早期的金属刀脱胎于玉刀,周以后,直到两汉时期刀才逐渐走上战地。

   

   剑在几千年来一直是我国军队中的重要近战短兵器,也是一种人们都十分熟悉的古代兵器,剑的厉史悠远,使用灵活方便,两面有利刃,剑端有锋,既可横斩,又能直刺。

   

   矛,古代叫做矟,后世称做枪,是一种直而尖形的长柄刺兵器。矛的出现很早远在原始社会,人利用拾取到的尖形石块或兽骨、兽角绑在木杆或竹杆上,这就是矛的雏型。

   

   盾牌在上古神话中是战神刑天的武器,盾是防御性兵器,在上古盾的表面涂漆多制成净狞的兽面,以恐吓敌人,春秋时代,盾成为军中主要卫体护具,直至现代也用盾牌。

   斧钺

   斧和钺是一种劈砍兵器,斧是在石器时代作为石制武器和劳动工具,发展之后钺才在作为王权的象征形成,斧和钺都具有武器的作用,钺的武器作用主要用于刑法之威慑。

   

   戟是一种戈、矛合成一体的长柄兵器,是古代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兵器。它的柲前安置直刃,旁边枝生横刃,可钩、可啄、可刺、可割,身兼四用,杀伤力比戈和矛都强。

   

   棍棒古人称为殳,又叫做柞、杖、棓、后来才叫棍、棒。早期的殳,是一根坚实的、带有八棱的粗木棒,长约一丈二尺左右。到了战国时期,出现了铁头或全用铁铸的殳。

   

   戈是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一种长柄格斗兵器,戈的构造很特殊,垂直装柄,横刃有锋,交战时既可以横击、啄刺,又能后拉勾杀,所以又叫做钩兵器,古人称为句(勾)兵。

    阅读《十八般兵器》查看全文。

欧洲冷兵器

欧洲冷兵器之刀剑

 欧洲冷兵器之罗马剑

维京弓箭

 罗马军团士兵使用的标准剑被称为角斗士。这就是“角斗士”这个名字的由来,“角斗士”的意思是“刀剑斗士”。罗马剑是一种中等长度的冷兵器(约75厘米,刃约50厘米),双刃,刀尖非常锋利。它重约1公斤。

 罗马剑柄是木头做的,有时是骨头做的,剑被保存在一个由皮革包裹的木制剑鞘中,有时也会被包裹在青铜或锡制的剑鞘中。剑鞘上有环,这样剑就可以用带子系在士兵的腰带上。

 剑的全称是西班牙短剑,意思是西班牙剑,因为罗马剑最初来自西班牙。它不是用来在战斗中砍杀,因为没有足够的空间,士兵可能会打自己的人,所以,罗马剑用来刺击。

 常见的罗马剑:体重:1.2-1.6千克(2.6-3.5磅)。长度:64-81厘米(25-32英寸)。叶片长度:60-68厘米(2.0-2.23英尺)。宽度:4-8厘米(1.6-3.1英寸)。

 罗马的斯巴达剑比普通的剑稍长,斯巴达剑是罗马骑兵的主要利剑,是一把直而长的剑,长度在0.75到1米之间。

    文章来源《罗马剑》。

 欧洲冷兵器之希腊剑

希腊剑

 希腊剑经历了三个不同的时代,分别是古希腊时代、古典时代和希腊化时代。大约在公元前8世纪,希腊人在哥林多、底比斯和雅典定居下来。随着希腊每个城市人口的增长,居民们被迫互相争斗,战败者被迫成为胜利者的奴隶。

 在古希腊时代,那里的剑是由铜和青铜制成的,这种剑在当时的奥尔、查洛斯和相克农都有使用。

 在古典时代,希腊的刀剑发生了巨变,就是在这个时期,雅典和斯巴达在公元前500年联合起来与波斯人作战,在这个时期,希腊人开始用铁来制作他们的剑,这导致了剑、匕首和长矛的产生。

 希腊化时代最着名的是亚历山大大帝,亚历山大和他的士兵携带长柄长枪和剑。

    文章来源《希腊剑》。

欧洲冷兵器之长兵器

 欧洲冷兵器之罗马短矛

 罗马短矛是军团的主要武器之一,它是一种标枪,设计用来投掷的,在短矛之后,士兵开始用剑与他的敌人进行面对面的战斗。

 罗马短矛长约2.5米,矛身是木制的,顶部有一根50厘米长的细金属杆,顶端有一个尖头。金属矛头被固定在一块金字塔形状的木头里,在短矛底部有一个钉子,用来把短矛插在地上。

 下面的图片显示了一幅画,一个士兵拿着他的短矛。

士兵拿着他的短矛
 短矛问题

 有时,敌人会捡起已经投掷出去的短矛,然后扔回杀伤罗马人,为了阻止这种情况的发生,罗马人制造了未经锤炼的铁矛,这意味着它不锋利而且更重,所以它倾向于冲击,不能被敌人当成投掷武器使用。短矛尖经过了锤炼,所以很硬,也很危险,但不锋利。

    文章来源《罗马短矛》。

 欧洲冷兵器之维京长矛

 长矛是维京时代最常用的冷兵器,在这期间,矛头有多种形式。

维京长矛复制品

 上边的照片显示的是现代复制品,典型的维京时代晚期。

11世纪的矛头

 上方的照片显示的是11世纪的矛头,早期的矛头长约20厘米(8英寸),后期的矛头长约60厘米(24英寸)。

维京时代矛头

 上面的照片显示了各种各样的维京时代矛头,说明了大小和形状的变化。照片中最顶端的长矛长38厘米(15英寸),给人一种比例感。

 矛头用铆钉固定在木杆上,流传下来的矛头上的凹槽表明,矛杆通常是圆形的,直径为2-3厘米(约1英寸)。

 也许我们能做出的最好的猜测是,维京时代的矛身和枪头加起来有2到3米长(7到10英尺)。

 维京长矛被用作刺击武器,刺击是肉搏和一对一战斗中最常见的攻击方式,在大规模战斗中也很有用。

    文章来源《维京长矛》。

欧洲冷兵器之盾牌

 欧洲冷兵器之希腊盾牌

 在公元前8世纪末,古希腊人发明了一种巨大的圆形盾牌,从此统治了希腊,并一直延续到希腊化时代,它通常被称为阿尔戈斯盾牌,这种盾牌防御的同时还可以作为冷兵器使用。

 希腊盾牌结构

 希腊圆形盾牌的盾是圆的,直径大约有一米多。它是凸面的(根据古代资料来源的说法是“中空的”),有一个中央夹层,通过它可以放下左臂,同时手抓住盾牌边缘附近的把手。通常,在相对的边沿上有另一个把手,它可能是备用的。这种盾牌类型与古希腊的重装步兵有关。

 阿尔戈斯盾是用厚木板做的(大概大部分是橡木)。边缘是平的,一般用青铜加固,整个外表面覆盖着一层薄薄的青铜。展示伊特鲁利亚人的这种盾牌,目前在罗马教廷博物馆(Museo Gregoriano Vatican),展示的是由青铜组成的盾牌。

 希腊盾牌纹章

 希腊盾牌的一个特点是它经常带有纹章,希罗多德认为是迦利亚人发明了盾形纹章,但这一观点通常被现代历史学家所摒弃。

 不管盾形纹章是谁发明的,它们最早出现在八世纪晚期的陶器上,并与圆形的盾形纹章联系在一起。由于双握结构,允许画一个清晰的画面。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希腊盾牌都有纹章,有很多的盾牌表面留下空白或者只涂一种颜色。其他盾牌的特点是抽象的图案,如螺旋或一些平面圆。但最引人注目的是盾牌上面有动物、怪物或(更罕见的)人形的纹章。虽然这些纹章中的大部分看起来像是画上去的,但也有一些青铜纹章的例子,比如奥林匹亚的泛希腊神殿的纹章,是用青铜薄片切割而成的,具有雕刻的细节。

蛇发女怪希腊盾牌

 左边是公元前425年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雅典人从斯巴达人手中夺取的盾牌的铜面,目前在雅典的阿古拉博物馆。右边是奥林匹亚的青铜盾徽,中间是蛇发女怪(蛇发女怪的头),周围是翅膀;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希腊盾徽有时是用来吓唬对手的,蛇发女怪盾徽也许就是这种情况。

 在其他情况下,希腊盾牌纹章与盾牌的主人有关,因此一定具有某种个人意义,在某些情况下,不难猜出:例如,狮子象征着力量和勇气,而蛇象征着智慧和不朽(因为蛇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蜕皮,古希腊人相信它们会不断地提升自己)。

 古希腊名将亚西比德(约公元前452-404年),据说他的金盾牌上有一个挥舞着雷霆之箭的爱神(普鲁特)的形象。厄洛斯是阿芙罗狄蒂的儿子,在拉丁语中被称为丘比特,通常携带箭。亚西比德的盾徽毫不隐晦地暗示了他的性能力。正如汉斯·范维童子军所指出的,盾形纹章在公元前五世纪被一些人批评为“自夸和侵略”,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智者的盾是‘朴素的’,而普通士兵的盾则是简单的白漆。

300勇士

 在电影《300勇士》中,如同在弗兰克·米勒的漫画原着中一样,斯巴达人手持印有希腊字母的盾牌。事实上,他们直到伯罗奔尼撒战争前后才开始使用这些符号,也就是在电影中所描绘的那个时代大约50年后。他们还穿着红色的束腰外衣,而不是这里显示的斗篷。他们戴的科林斯式头盔也不符合任何已知的类型:主要的问题是凸起的前额板。

 直到公元前5世纪末和公元前4世纪初,一些希腊国家才开始在他们的盾牌上佩戴国徽。其中最着名的是底比斯人,他们用赫拉克勒斯的大棒装饰他们的盾牌。除了他们,我们还听说锡昆人在盾牌上画西格玛斯,曼蒂尼人使用三叉戟。并非巧合的是,这样的符号也被用在硬币上

 然而,对于其他城市,包括雅典,很少有证据表明盾牌上广泛使用了某种国家象征。有些人试图将盾牌纹章解释为代表特定的家庭,主要是基于阿提卡陶器上描绘的盾形纹章,但这些大多被证明是徒劳的。最有可能的是,大多数城邦的每个战士都画上了他认为最能代表自己的纹章。

    文章来源《希腊盾牌》。

 欧洲冷兵器之维京盾牌

维京盾牌

 维京时代的战场是一个可怕的地方,在那里,一个战士要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箭矢和配备着各种致命武器的多个攻击者。并不是所有的维京人都有盔甲,即使是那个时代最好的盔甲也无法抵挡许多直接攻击。因此,盾牌可能是维京人携带的最不可或缺的工具。盾牌既是防御武器,又是进攻的冷兵器。一旦装饰起来,它就传达了使用者的身份或为何而战,有时还会被画上符文或象征来带来胜利的图案。

维京盾牌

 维京盾牌在战争的开始阶段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双方在最原始的战场中彼此相关,与剑、矛或斧头配对,以打破敌人的防御。即使是那些不屈不挠的狂战士也使用盾牌,而那些挥舞着强大的双手丹麦斧的人,仍然背着盾牌。在维京人的船的舷墙上展示的盾牌成为维京人最容易辨认的标志之一。

 维京盾牌的特点和构造

碗状的手柄

 维京盾是圆形的,主要由木头制成,中间有一个碗状的手柄,是用铁做的,这个手柄为战士的手提供保护,同时可以让战士的手在盾牌后面紧紧抓住盾牌。与古希腊或中世纪骑士的盾牌相比,维京盾牌在稳定性和作为武器方面有缺点,但在机动性和战术选择方面有优势。

 维京盾牌的尺寸从直径的24英寸到38英寸不等,因此每个战士都能在覆盖范围和重量之间得到合适的平衡。小盾牌适合单兵作战(就像文艺复兴时期的圆盘大小的盾牌),但不适用于战场,而沉重的盾牌不能快速移动。关于维京人的盾,考古学和文学记录是不一致的,传说中的盾牌通常是由菩提树制成的,重量轻,但坚固而灵活。然而,我们找到的盾牌大多是用各种木材制成的,包括普通的松树。

 后来修订的法律,以及10世纪的一首法兰克诗歌,规定盾牌应该是由薄木板层叠在一起。考古记录并没有发现很多这样的例子,有趣的是,普遍存在的现代胶合板可能源于中世纪盾牌制造技术的进步。

 所以,普通的维京盾是由一到几根支撑的木头连接在一起制成的。木制的盾牌通常会被一层皮革或亚麻布覆盖,当这种覆盖物固化后,它会收缩并收紧护盾。边缘也有衬里,通常是用皮革做的,以减少很可能发生的剥落。尽管人们普遍认为盾牌的边缘是用铁丝做的,但这方面的考古证据很少,而且铁质的边缘会增加盾牌的重量,制造成本也会大幅增加。

    文章来源《维京盾牌》。

欧洲冷兵器之弓箭

 欧洲冷兵器之维京弓箭

维京弓箭

 维京人的冷兵器包括矛、斧头、剑、弓箭,最初,维京人使用弓箭狩猎,但据记载,他们有时也在战斗中使用这些武器,就像在电影里一样,弓箭手在近距离战斗前使用弓箭杀死远处的一些敌人。

 维京时代的弓是由一个D型木材制成的,通常是紫杉、榆树,甚至苏格兰松树也被使用,弓的强度变化最大可达100磅左右。

 弓是用木头做的,在弓的背面保留了一层边材,使弓在缩紧的情况下更有弹性,有助于防止折断。

 弓弦通常有3至4毫米厚,由3股细线制成。

 维京人常用弓箭的大小通常在1米到1.8米之间,而箭矢的大小大约在70厘米左右。维京人喜欢使用长弓,因为这使他们能够从200米的远距离射击。

    文章来源《维京弓箭》。

 欧洲冷兵器之罗马弓箭

 罗马弓箭手通常来自罗马的雇佣兵,这些人不如军团士兵训练有素,受人尊敬,因为他们不是罗马帝国的公民。

 罗马弓箭手使用复合弓作战,就像亚洲大草原上的骑兵一样。罗马弓箭由木头、骨头、牛角和肌肉层制成,非常结实有弹性,对于同等大小的武器来说,它们有很强的冲击力。罗马弓箭两端较硬的部分和握把使弦有更大的支撑力,使弓在发射时不会弯曲,从而提高了精度。

 罗马弓箭的威力远不如中世纪晚期的骑士们所使用的弓箭。罗马弓箭的拉弓强度约为90磅,是后来英国长弓威力的一半。

罗马弓箭的箭头

 作为冷兵器而言,罗马弓箭的箭头也相对复杂,弓箭手使用不同的箭头取决于他们面对的对手。

 对付没有盔甲的敌人,比如中欧的日耳曼部落,他们使用能够有最大限度伤害的宽头箭,将肉和血管切开。

 面对东方重装的军队,他们使用更窄、更尖的箭矢,对肉体的伤害较小,但能够刺穿盔甲。

 箭杆既可以用木头做,也可以用芦苇或藤条做,箭头用一根木桩固定,这样箭就不会因撞击而碎裂,也不会失去力量。

 除了弓箭之外,每个罗马弓箭手都有一副护腕,以保护手腕不受弓弦的伤害。他们也有皮革的手指护套或一个金属的拇指环来拉绳子。

 罗马弓箭手通常来自罗马的雇佣兵,这些人不如军团士兵训练有素,受人尊敬,因为他们不是罗马帝国的公民。

 罗马弓箭手使用复合弓作战,就像亚洲大草原上的骑兵一样。罗马弓箭由木头、骨头、牛角和肌肉层制成,非常结实有弹性,对于同等大小的武器来说,它们有很强的冲击力。罗马弓箭两端较硬的部分和握把使弦有更大的支撑力,使弓在发射时不会弯曲,从而提高了精度。

 罗马弓箭的威力远不如中世纪晚期的骑士们所使用的弓箭。罗马弓箭的拉弓强度约为90磅,是后来英国长弓威力的一半。

 罗马弓箭的箭头也相对复杂,弓箭手使用不同的箭头取决于他们面对的对手。

 对付没有盔甲的敌人,比如中欧的日耳曼部落,他们使用能够有最大限度伤害的宽头箭,将肉和血管切开。

 面对东方重装的军队,他们使用更窄、更尖的箭矢,对肉体的伤害较小,但能够刺穿盔甲。

 箭杆既可以用木头做,也可以用芦苇或藤条做,箭头用一根木桩固定,这样箭就不会因撞击而碎裂,也不会失去力量。

 除了弓箭之外,每个罗马弓箭手都有一副护腕,以保护手腕不受弓弦的伤害。他们也有皮革的手指护套或一个金属的拇指环来拉绳子。

 罗马人如何使用弓箭手

 罗马弓箭手的使用根据指挥官和当时的情况而有所不同。

 在凯撒的统治下,它们主要的任务是防御,保护其他军队免受骑兵的攻击或保护侧翼。

 罗马人(维斯帕先)把罗马弓箭手训练成了一种更加独立和决定性的战斗部队,他们一次抵挡住了犹太军队的猛攻,另一次占领了一座山,隔着山向另一座山提供火力掩护。

  在提图斯领导下的耶路撒冷巷战中,他们守住了街道的尽头,用冰雹般的箭矢杀死了敌人。

 与匈奴人的战斗使罗马人采用了骑射方式,骑射弓箭手成为罗马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时甚至成为核心战线。

 射箭一直是罗马战争的一部分,对罗马弓箭手来说,不幸的是,直到罗马帝国衰落,他们的价值才被公开承认,现在才被认为他们是所参加军队的核心。

    文章来源《罗马弓箭》。

日本冷兵器

日本冷兵器之直刀

日本直刀

 日本直刀,是指刀身上没有弯曲的笔直形状的刀,在日本,平安时代中期以前的刀形就是这种形状,之后的刀身开始变得弯曲,称为太刀。

 弥生时代

 日本直刀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弥生时代后期的中叶,从坟丘墓等遗迹以西日本为中心出土,尾部上有铁环的“环头大刀”,除此之外,没有环的直刀也出土了,多数被认为是来自中国大陆的航海大船载品。

 古坟时代

 铁制的刀剑冷兵器在日本生产是在古坟时代以后,但是在古坟时代的前半代,比起直刀,而直刃和双刃的直剑更多。双刃剑在5世纪末之前废弃,古坟时代后期以后使用了直刀。同时代后期的直刀被称为“装饰大刀”,大量出现在刀柄装饰有金、银、铜等华丽的刀。直刀除了作为武器使用之外,也有用于仪仗的刀,刀身上刻有文字。

 虾夷人称直刀叫蕨手刀,他们经过毛拔形蕨手刀和毛拔形太刀进化成日本刀。

 飞鸟、奈良时代

 从天智天皇、中臣镰子等人发起的乙巳之变附近出土了切刃造的直刀来看,飞鸟时代已经制造出平造、切刃造的直刀。

 直刀长度的变化是在古坟时代,直刀的柄长15厘米以上会被双手持刀使用,但是到了6世纪后叶,柄长10厘米以下的单手直刀成为主流,刀身也在75厘米以下。

 北海道的直刀在本州、四国、九州,平安时期以后,随着弯曲刀的出现,直刀渐渐被废弃,而在北海道,直到13、14世纪为止,这个时候开始出现的虾夷刀、虾夷造直到15世纪确立为止(《日本考古学第39号》2015年5月所收关根达人佐藤里穗《虾夷刀的成立与变迁》)。

 知名直刀

 丙子椒林剑:大阪四天王寺收藏,东京国立博物馆寄存。

 七星剑:大阪四天王寺收藏,国宝

 水龙剑:重要文化财产

 武王大刀:用于唐乐的大刀。刀刃长二尺二寸一分。“东大寺武王天平胜宝四年四月九日”

    文章来源《日本直刀》。

日本冷兵器之太刀

太刀

 日本刀中刃长大约在2尺(约60厘米)以上的刀,是指太刀。这种冷兵器日本在博物馆等展示时,太刀的刀刃向下(两端向上)展示。

 太刀的分类

 太刀:现代指刀身2尺以上、3尺(约90cm)以下的刀身。

 大太刀:也叫野太刀,指刀身超过3尺的太刀,5尺(约150厘米)左右为大太刀。大型的太刀也有10尺(约3.3米)以上的。镰仓时代很喜欢制作,后来被改成了通常的长度3尺以下,现存的太刀很少。

 小太刀:刀身不满2尺的小太刀,形状大多是直的,在现代,与胁差的区别是模糊的,关于其存在的理由有各种说法。

 知名太刀

 鬼丸国纲(天下五剑,御物)。小乌丸(小鸦丸、御物)。大典太光世(天下五剑,国宝)。三日月宗近(天下五剑,国宝)。童子切安纲(天下五剑,国宝)。念珠丸恒次(天下五剑,重要文化财产)。不动国行。二铭则宗。严岛友成。念珠丸恒次。濑登太刀。鬼切安纲。沃悬地杏叶螺钿太刀。三鳞纹军库锁太刀(兵库锁太刀)。群鸟文兵库锁刀(兵库锁刀

    文章来源《太刀》。

日本冷兵器之大太刀

 

大太刀

 在日本刀中,刀身3尺(约90厘米)以上的为“野太刀”,刀身5尺(约150厘米)左右的为大太刀。但是,根据刀身长度的分类方法因文献和研究人员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大太刀”这个词所指的刀剑的定义并不是固定的。

 流传下来的大太刀

 军记物语《源平盛衰记》,畠山重忠用的刀作为“身阔四寸(约12厘米)长九尺三寸(约182厘米)”的刀,“源义平”、武藏国对党大将的太郎,五郎的兄弟佩刀是“四尺六寸(约140厘米)的大太刀”,当时已经有超过三尺的记录。

 《太平记》中多记述了五尺以上的大太刀,最多会描写九尺三寸(约282厘米)。五尺(约150厘米)的大太刀,再配手刃长八寸的大斧,长山远江守长山的刀是五尺六寸(约170厘米),他弟弟挥舞着七尺三寸(约221厘米)的大太刀,从郎党福间三郎的描写来看,可以推测长寸的大太刀在实际战斗中使用的状况。

 战国时期,朝仓氏和长尾上杉氏,被称为“力士队”这是一群高个子组成的冷兵器部队编制,他们拿着大太刀拼杀被记录。朝仓氏的家臣真柄直隆,真柄直澄的兄弟,都是在战场上拿着五尺三寸(约175厘米)的大太刀奋战,两人都在姉川之战里,但那把大太刀却以“太郎太刀”、“次郎太刀”之名流传至今。有一种说法是,文龟(1501年)左右,越前国有个大力士,向佑定要了一把长五尺三寸(160.6cm)、宽二寸三分(7cm)、重五分五厘(1.7cm)的大太刀,佑定与佑清、佑包合作制作了名为备前长船的大太刀。

 现存的大太刀及日本大太刀排行榜

 太郎太刀

 上述的真柄直隆、真柄直澄所持的大太刀“太郎太刀”、“次郎太刀”分别现存。

 太郎太刀:刃长2215厘米,热田神宫收藏。

 次郎太刀:刃长166.7厘米,热田神宫收藏。

 真柄大太刀:刃长186.5厘米,白山比咩神社所蔵。

 志田大太刀

 刃长220.4厘米。被指定为重文的弯刀是最长的。弥彦神社(新泻县西蒲原郡弥彦村)所藏。该神社把此刀与其他的一把(刃长224厘米)一起展览,现有两把大太刀。

 柳生大太刀

 刃长4尺7寸8分(约145厘米)德川美术馆收藏。

 伊吹丸

 刀刃长3尺7寸3分(141.3厘米),刀茎1尺8寸。多摩地方的侠客,一之宫万平在武藏一之宫六所宫(现在的大国魂神社,东京都府中市)供奉的东西,大国魂神社收藏。

 备州长船伦光作

 铭“备州长船伦光”里“贞治五年二月日”刃长126厘米,翘曲5.8厘米,原宽4.4厘米,前宽3.0厘米,国宝日光二荒山神社宝物馆收藏。

 士武者

 三尺一寸(约91厘米),备中青江正恒作藤井市之丞广贞的佩刀。

 濑登太刀

 无铭(号濑登太刀)刃长126厘米,弯曲5厘米,重要文物二荒山神社收藏。

 弥切丸

 山金造波文蛭卷大太刀,弥切丸,刀长216.7厘米,翘曲6.4厘米,身长5.6厘米,刀身重量24kg,重要文物日光二荒山神社收藏。

 莲井太刀

 宽永时期的横纲,鬼胜象之介佩用,183.6厘米,正住寺收藏(和歌山市)。

 都万大太刀

 铭“备前则次外五人”总长一丈一尺八寸五分(约354厘米)、刀刃长八尺一寸二分(约246厘米),都万神社收藏。

    文章来源《大太刀》。

日本冷兵器之打刀

打刀

 在容易发生乱战的战国末期的冷兵器战场上,为了遇到敌人时能马上拔刀而将刀刃设计成向上,左手按住左腰的剑鞘,右手向前拔,形成了打刀,由于拔刀术的发达,产生了居合术。

 之所以被称为“打”刀,是因为打刀是从甲胄的缝隙中刺穿使用的,所以它是以砍为主要目的的武器。

 在博物馆等地展示时,也要把刀刃朝上(在刀两端向下的状态下)展示。一般在电视时代剧中(武田上杉~织田丰臣~江户时代幕末)登场的是打刀。

 进入室町期后,这种打刀开始流行,而在应永(1394年)制作的刀中,刀铭的也在剧增。应永27年(1420年)96岁去世的今川了俊所着的《今川大草纸》中记载,上轿时,太刀和腰刀(短刀)要立在左侧,打刀则立在右侧,可见坐轿的贵人也同时使用打刀。另外大永8年(1528年)的有奥书“宗吾大草纸”,有关于足利将军打刀的构造的说明,并且批判了向将军献上的物品和武将之间的赠答时使用打刀的风潮,有职故实家对此进行了批判这证明了打刀是越流行的。

 另外,这个时期还进行了将镰仓以前制作的古刀短时间磨后作为打刀使用,这就是着名的“磨上”。

 虽然有很多打刀存在,但是打刀是一种使用起来不方便的武器。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制作刀的年代和材质,以及制作刀的人不同,个体差异很大,使用方法也完全不同。

 打刀大多是江户时期制作的,刀身整体细长而薄,所以,不习惯的人使用的话,刀会很容易破裂,不是折断,而是碎裂。

    文章来源《打刀》。

日本冷兵器之胁差

胁差

 胁差是指约30厘米以上60厘米以下的刀,同样的胁差,根据制作的时代不同形状也会有很大的差异。

 例如,南北朝和室町时代的胁差是比1尺(约30厘米)稍长的平造,形状上接近短刀的形状,江户时代的胁差是接近2尺(约60厘米)的镐造,形状接近打刀。

 江户时代,武士在出席公共场合时,被称为大刀的打刀和被称为小刀的胁差是被规定的。反过来说,关心胁差大小差别的只有武士,但是关于胁差,武士以外的身份者也被允许拥有,所以这个时代产生了很多胁差。

 另外,比武士更有钱的富商成为了当时刀工的赞助者,因此产生了很多冷兵器以及肋差。

 胁差的作用

 虽然胁差与打刀或太刀本是应用于不同战斗,然而随着配戴“大小刀”成为常态,许多流派都发展出了一手持“大刀”、一手持“小刀”的战斗技术,称为“二刀流”,最知名者当属宫本武藏的“二天一流”。即使是专精于一刀的流派,有些也有战斗中途视情况使出胁差,突袭或辅助防御。

 仅使用“小刀”(胁差或小太刀)的武术,则通称为“小太刀术”。有些精通“小太刀术”的高手,即使在开阔地形对战三尺开外的大太刀、甚至长枪之类的长兵器,也会选择使用“小刀”应战。“中条流”的“小太刀术”就很有名,“中条流”中兴之祖暨“富田流”的开创者,富田势源,为其中的佼佼者。有些流派,例如“天道流”,还有使用两把“小刀”的技术,称为“小太刀二刀流”。

 胁差除了用于近身战斗,在距离拉开时,也可能被当成投掷武器。

 胁差的分类

 胁差刀刃短而直,刀柄仅供单手握持,刀装通常采用近似于打刀的形式,可视为较短的“打刀”。依长度概分为:

 大胁差:1尺8寸-2尺(54.5厘米-60.6厘米)

 中胁差:1尺3寸-1尺8寸(40厘米-54.5厘米)

 小胁差:1尺-1尺3寸(33.3厘米-40厘米)

 胁差,尤其是大胁差,与小太刀在形制和用途上都很相近,加以江户时代的法令让原本常用太刀刀装的小太刀也多改作打刀刀装,两者间的分别又更模糊了。在现代日本的法规里,将长度较短的日本刀,包含小太刀,都归类为胁差。

    文章来源《胁差》。

冷兵器排名

世界冷兵器排名

 第一名:中国弓箭和弓弩,原因是古代中国弓箭士兵多,能万箭齐发。
 第二名:中国长柄武器,原因是中国古代长矛、长枪都比欧洲的长,欧洲人把长枪当标枪用。
 第三名:欧洲阔剑,原因是阔剑又长又宽,在加上欧洲士兵有铠甲,近战很厉害。
 第四名:欧洲盾牌,原因是欧洲盾牌配合欧洲十字剑,以及欧洲铠甲。
第五名:欧洲铠甲,原因是设计结构保护好,材质好。

中国冷兵器排名之十八般兵器排名

 第一名:弓箭,原因是能连续远程发射。
 第二名:弓弩,原因是远程发射力度强,精确度高。
 第三名:戟,原因是足够长而且钩杀效能力强(方天画戟你懂的)。
 第四名:戈,原因是古战场常用,交战时既可以横击、啄刺,又能后拉勾杀。
 第五名:枪,原因是足够长,以刺为主要攻击方式。
 第六名:矛,矛是枪的前身,排在后面是因为矛没有枪锋利。
 第七名:叉,原因是足够长,主要以插为攻击。
 第八名:钯,原因是足够长,主要以砸为攻击。
 第九名:棍棒,原因是足够长,铁棍能直接让人毙命。
 第十名:斧,原因是足够长,但挥舞速度慢。
 第十一名:鞭,原因是足够长,可远可近攻击。
 第十二名:剑,原因是左右可砍,迎击可刺。
 第十三名:刀,原因是左右可砍。
 第十四名:锏,原因是比大锤轻便。
 第十五名:大锤,原因是攻击力量大,但挥舞慢。
 第十六名:盾牌,原因是防御。
 第十七名:钺,钺是斧的前身,但没有斧的杀伤力,主要用于彰显王权。
 第十八名:殳,殳是棍棒的前身,因为是木棍所以排最后。

    文章来源《十八般兵器杀伤排名》。

冷兵器最新内容

罗马弓箭手和罗马弓箭介绍
罗马弓箭手和罗马弓箭介绍罗马弓箭手通常来自罗马的雇佣兵,这些人不如军团士兵训练有素,受人尊敬,因为他们不是罗马帝国的公民。 罗马弓箭手使用复合弓作战,就像亚洲大草原上的骑兵一样。罗马弓箭由木头、骨头、牛角和肌肉层制成,非常结...
欧洲冷兵器之维京弓箭介绍
欧洲冷兵器之维京弓箭介绍维京人的冷兵器包括矛、斧头、剑、弓箭,最初,维京人使用弓箭狩猎,但据记载,他们有时也在战斗中使用这些武器,就像在电影里一样,弓箭手在近距离战斗前使用弓箭杀死远处的一些敌人。 维京时代的弓是由一个D型木...
欧洲古代罗马盾牌之罗马士兵盾牌介绍
欧洲古代罗马盾牌之罗马士兵盾牌介绍罗马军团使用的罗马盾牌有很多种。早些时候,它们是椭圆形和扁平的,但在英国入侵(公元43年)的时候,大多数是矩形和弯曲的,就像圆柱体的一部分。 罗马盾牌大部分是用木头做的,用几层胶水粘在一起做成弧形。为了增...
欧洲冷兵器之维京盾牌
欧洲冷兵器之维京盾牌维京时代的战场是一个可怕的地方,在那里,一个战士要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箭矢和配备着各种致命武器的多个攻击者。并不是所有的维京人都有盔甲,即使是那个时代最好的盔甲也无法抵挡许多直接攻击。因此,盾牌可能是...
欧洲古代希腊盾牌介绍之希腊圆盾
欧洲古代希腊盾牌介绍之希腊圆盾在公元前8世纪末,古希腊人发明了一种巨大的圆形盾牌,从此统治了希腊,并一直延续到希腊化时代,它通常被称为阿尔戈斯盾牌,这种盾牌防御的同时还可以作为冷兵器使用。 希腊盾牌结构 希腊圆形盾牌的盾是圆的,直径...
欧洲古代冷兵器之维京长矛
欧洲古代冷兵器之维京长矛长矛是维京时代最常用的冷兵器,在这期间,矛头有多种形式。 上边的照片显示的是现代复制品,典型的维京时代晚期。 上方的照片显示的是11世纪的矛头,早期的矛头长约20厘米(8英寸),后期的矛头长约60厘米(24英寸)。...
欧洲古代冷兵器之罗马短矛
欧洲古代冷兵器之罗马短矛罗马短矛是军团的主要武器之一,它是一种标枪,设计用来投掷的,在短矛之后,士兵开始用剑与他的敌人进行面对面的战斗。 罗马短矛长约2.5米,矛身是木制的,顶部有一根50厘米长的细金属杆,顶端有一个尖头。金属矛...
欧洲古代冷兵器之罗马短剑匕首
欧洲古代冷兵器之罗马短剑匕首短剑是罗马士兵用作第二武器的冷兵器。罗马人的主要武器是矛、标枪和剑。 罗马短剑长约20厘米,宽约5厘米,是铁制的。有些罗马短剑更长更瘦。下面是一幅真正的罗马短剑的图片。 罗马短剑的鞘通常是由铁(或木材和皮...
欧洲古代冷兵器之维京剑
欧洲古代冷兵器之维京剑维京人的剑稍长一些,大约95厘米,重2.5磅,刀片本身的平均长度为74厘米,维京人的剑是其他地方流传来的冷兵器,一直使用到公元600年,之后维京人原创衍生出来的剑一直使用到公元1000年。 维京剑的剑柄形状各异,由...
欧洲古代冷兵器之希腊剑
欧洲古代冷兵器之希腊剑希腊剑经历了三个不同的时代,分别是古希腊时代、古典时代和希腊化时代。大约在公元前8世纪,希腊人在哥林多、底比斯和雅典定居下来。随着希腊每个城市人口的增长,居民们被迫互相争斗,战败者被迫成为胜利者的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