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古代武器

日本古代武器是从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形成,有石矛、石斧、石刀、石棒、石镞、石剑等,随着日本历史的变迁和战争需要,日本古代武器中出现了闻名世界的日本刀。

 日本古代武器主要有刀剑、长枪、长矛、弓箭,以及盔甲,其中日本刀剑最为知名,日本的古代武器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也有学习中国和朝鲜的武器后形成的兵器,而朝鲜的武器大多数也是学习中国古代兵器形成的,所以归根结底中国古代武器对日本古代武器影响非常深远。

日本古代武器大全

 日本古代武器之石制武器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发掘事业与年俱盛,各种打制石兵、磨制石兵出土者日多。各处收藏者颇备。如京都帝国大学文学部所藏石兵中有石矛头、石斧、石镞、石锤、石刀、石棒、石剑,双孔石刀(石刨丁)以及无茎、有茎、双层茎石镞,均完整可鉴(图9)。

图9

 东京帝国大学及帝国博物馆所藏石兵亦多。近年日本考古学者不乏专论日本石兵之着作,如中谷治宇二郎氏所着之《日本石器时代提要》即其一种。其内容可以分为打制石器、磨制石器、玉器、装饰石器、异形石器、石剑、石棒、石镞型类及骨、角、牙制器等类。今专就兵器观之,日本出土打制石兵之较为重要而形式变化较多者,有石斧、石镞及石枪等类器(图5),形式迥不一致。

图5

 磨制石兵之较为重要而形式变化较多者,有长方形石斧、有角石斧(或称凸层石斧)、有孔石斧等类器(图6),形式互有差异。

图6

 石器时代之玉兵有玉戚、玉钩、玉圭、玉刀、玉锤、双孔玉锤或玉碾等器(图8)。装饰石兵有刻椭圆圈及刻文字之小石刀3具,已系铜器时代之石器,即上述玉兵恐亦系铜器时代之物,盖其形式非用金属器不克制之也。

图7

 异形石兵有人耳形青龙刀石斧(图6之17号)、凹腰香蕉形石槌或石匕首(图7之10、11号)、挖边荷叶形多头石斧等石兵。石剑及石棒,其磨工已近于后代化,中国虽尚无石剑出土,但长体石矛头即系中国石剑或石匕首也,日本石镞之型类,中谷治宇二郎氏仅据其茎之有无与分为3类,即有柄式(即有茎者)、无柄式(即无茎者)及中间式(即茎若有若无者),其中以有柄式为最多,无柄式次之,中间式最少,但其原图表仅以陆奥、信浓、肥后三地出土物为准,不知能否包括日本全国各地出土之石镞耳(三地共出土石镞567具。陆奥为381具,其中有柄式213具,无柄式105具,中间式63具,信浓为136具,其中有柄式29具,无柄式100具,中间式7具,肥后为50具。均为无柄式).日本出土之骨、角、牙制古代武器,有斧、镞、针、铦、钩、刃等器(图8)。

图8

 贝蚌兵器必有,但日本关于石器时代之着述中罕见图示其形者。木刀虽有一具,但恐非石器时代之遗物耳。

    文章来源《日本古代武器之石刀和石剑和石矛和石斧等》。

 日本古代武器之青铜武器

 日本虽尚无关于铜器时代之专书,但散见于其它着作及各国博物馆专刊之中者则亦屡见不鲜。如法国人若利(H. L. Joly)与日人稻田(Inada Hogitaro)合着之《刀剑及鲛》,佐膝虎雄所着之《日本考古学》,原田椒人与驹井和爱合着之《支那古器图考兵器篇》以及英国人尤莫福波洛斯(George Eumorfopoulos)之《远东青铜器》等着作中,均有日本出土铜兵图像可考。

图10

 图10所示日本出土各种铜兵即采自此等着述者,其中第2 ,3,4三号青铜大刀及第6,7两号古代圆头大刀均为英国高兰(Gowland )教授之藏器,不易见及。第1号斯基泰式双耳形柄青铜剑,日本出土者颇有所闻,此件系尤莫福波洛斯藏器(三、四十年以前,日本古物如钥兵等器遭欧美人购去者不少),颇有历史价值。第15,16.17.18四号青铜剑亦均系日本各地出土之物(出土地见图版附注),形似中国周初及周代以前之矛形剑,但其弧形柄及笠形柄则非中国所有之形状,想均系日本铜器时期之古代武器也。第8至第14号均为日本出土之各种短茎铜镞,其锋不尖锐而作圆头阔体形,此系日本铜镞及多数镶嵌金银之美术铁镞之普通形制。第19,20,21,22四号长茎镞则系日本羽后小屋村出士之铁镞,其形已近于汉镞,犹如日本之鸣镝亦类似汉器也(图12)。

图12

    文章来源《日本古代武器之青铜大刀和青铜剑和铜箭镞》。

 日本古代武器之日本刀剑

 日本各地出土之古代武器铁刀剑,其刃尖特大而作人足形(图11之4号)或半圆缺口形(图11之6号),柄首有环(图11之4,8,9,13等号),或作大头形(图11之7号),均日本最古之刀剑也。日本古代以至唐时,虽刀剑并重,但仍专喜用刀而不甚喜用剑,宋以后则日本刀着名于世而愈重刀制矣。

图11

 日本近代之刀,刃不甚曲,且有近于直形者,古代之刀则不然,长刀、短刀之刃均甚曲(参见图13),且有曲作弓形较古波斯长刀尤曲者(图22之6号)。日本刀之形式及名称众多,其柄形与柄首形、鞘形与鞘尾形颇多变化,古器尤甚。至其武士佩刀之式,偏重肩甲及胯甲之后面,执弓式则箭略向下斜,均择要图示其实物及形象于图13及图22中且附加注释,阅之可得日本古刀剑之大致情形矣。

图13

 图14所示者为日本各地出土之各种刀环,颇类汉代之器,显有受中国文化之影响者。

图14

 日本古代战士之武装甚盛,其战马之武装卓有可观,故亦图示其大致(图20)。

图20

 日本铸造刀剑及其他兵器之技艺颇精,且深趋艺术化。在唐宋之时,其贵重刀剑之刃专重雕刻,或一面刻龙身绕剑形、一面刻一长剑形而加刻梵文及莲花,或一面刻老龙抓剑形、一面刻战神执剑形而上缀梵文,或仅于近柄处刻一执刃火神,或仅刻吉光、行光及达磨为铭(见图23),其胜刻之手工颇为精美,堪与其刃质之犀利优良相伯仲。

图23

 宋以后则日本名刀偏重花纹,其花纹可能脱胎于伊斯兰名刃之天然结晶平面花纹(Cristallisation)或马来名刃之人工焊接糙面花纹(Corroyage ),然均有变相。盖日本之花纹系于暗中发亮且偏处于刃之近锋口一边,至中部而止,虽堆云叠锦、起浪翻花而长及刃体,但近背及近锋两边均无花纹外露,既异于伊斯兰刃之花纹亦非如马来刃之花纹,可谓为日本刃之花纹而已。此种日本花纹刃之佳品极为珍贵,日本收藏家轻易不出以示人,图23所示之刃系英国收藏家哈定·史密斯(W. Harding Smith)之藏器,系于数十年前(大约明治维新以前)以重价购自日人之手者,今则难获矣(日本世家均有家徽,其武装及兵器上刻以为志,图24所示系其较着之32家)。

图24

    文章来源《日本古代武器之日本刀剑》。

 日本古代武器之长兵武器

 日本长兵以薙刀、大刀与矛枪为最。

 薙刀之刃尖曲向背,刃体直形,刃长不及尺而木柄极长,常在8尺以上,至今日人尚练习此种刀术。

 日本长柄大刀略如明代腰刀而体形直,但柄长于刃二三倍,其刃有长至1尺以上者,柄则长至5尺以上者亦有。

 日本矛枪较刀尤长,常有长至丈余者,其刃则甚小,略如清末之枪头形而略为圆窄,柄大刃小,非力小者所能挥使裕如也.

日本古代武器之日本弓箭

 日本古代武器之弓的历史

 在日本,在被称为石器时代末制作的铜铎上描绘的狩猎画上,发现了下部有“握”长弓的形象,据说这是在石器时代末期制成的。中国的魏志倭人传(3世纪前半)也有日本人使用长弓的记录。从古事记等的思想性,文化性的视点,弓矢作为表示威仪的行装占据了很重的位置,也可以说是后来宫中和武家的仪式中,弓矢的仪式被重视的主要原因。

日本弓

 4-5世纪的日本弓

 日本与中国的文化交流是在4-5世纪左右,应神天皇以后,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很大。中国关于弓的文献很多,周礼和后汉书,特别是礼记(中国儒教经书中的五经之一)中“射义”的思想对日本的弓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现在的日本弓道读本的开头也有记载。日本古代弓箭的威德思想和中国弓箭的“以射为君子之争”的射礼思想结合,作为日本宫廷仪式的射礼诞生了。武士时代产生了弓箭的礼的文化,不久与日本固有的武士文化结合在一起。平安时代中期(10世纪)的伏竹弓、平安末期(12世纪)的三张打等,在中国引进了制造合成弓的技术,竹子和木头的合成弓被制作出来了。

 12世纪的日本弓

 源赖朝建立镰仓幕府的12世纪,弓和马合一的武艺出现(骑射),作为武士身心锻炼及战斗技术训练,当时骑射比赛在日本盛行,骑射的举行在镰仓时代的历史书《吾妻镜》被记录。那个时代狩猎也很盛行,平安时代文射的弓箭变成了战斗专用的古代武器。

 14世纪的日本弓

 从吉野朝动乱到室町时代的14世纪,弓术发生了巨大的技术革新。

 后醍醐天皇时代,小笠原贞宗·常兴将武家社会传承下来的弓法集大成。确立了弓马术礼法的基准的小笠原氏,此后到德川时代担任将军家的弓马术礼法的师范。另外,室町时代的武将今川了俊的射术之书《了俊大草纸》中详细记录了当时的射法。日置流的始祖日置弹正大次也是这个时代的人,这个技法作为实用的弓术而普及。正次的射法不久被吉田重贤继承,之后又分为出云派和雪荷派。从雪荷到道雪分派,从出云派到印西派,大藏派等一边分派,由于许多俊才弓技急速地进步。

 并且,竹林坊的如成创立了竹林派,之后在尾张、纪州定居发展。像这样从15世纪到17世纪,从室町末期到德川初期的150年间,派生了很多流派。

 这个时代的弓术技术革新,在室町时代担任京都所司代的多贺丰后守,高忠所着的武术书《高忠闻书》中记载了回弓射法,并有竹木合成弯曲弓技术的说明。

 16世纪的日本弓

 织田和丰臣的16世纪,由于枪的传入,作为战斗具的弓的时代结束了。之后弓术的目的是锻炼身心,技法逐渐精妙。

 日本弓文化受到保护

 持续和平的江户时代,弓箭是“术”作为“道”的研修。另一方面,在西式操练和步枪时代的幕末,江户幕府教授武术的讲武所,以弓术不是实战的理由将其排除在外。但是,低级武士依然盛行弓马的练习也是事实。

 之后在1895(明治28)年,以保存古武道和奖励为目的,在京都创立的大日本武德会中包括了弓道。

 大正、昭和时代,弓道作为中等学校以上的学校教育,被正课和俱乐部活动所采用。之后在1941年(昭和16年),文部省将武道作为体练科,武道再次引导到与实战直接相关的方向,1945年(昭和20年)11月禁止了武道的授课。

 1951年(昭和26年)7月,文部次官通牒允许在学校实施射箭。1967年(昭和42年),根据体育局局长的通报,在高等学校采用弓道的正科。弓道在新的意义上的教育意义和体育意义被认可,作为学校体育而成立。

 今后,在近代科学的新研究和新武道理念的指导下,在加深教育意义的同时,开拓和普及新的弓箭文化。为此,日本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作为传统文化的弓道而不断努力。

    文章来源《日本古代武器之日本弓历史》。

 日本古代武器之弓的种类

 世界上的弓大同小异,主要分为长弓和短弓两大类。根据地域、民族的不同,使用的弓的种类有差异。长弓主要集中于东南亚,我国历史上以短弓为主,特别是马背上的少数民族,使用的都是短弓,日本在弥生时代以前,使用的弓箭长短都有,以160厘米为界。绳文时代早期挖掘出土的文物中,多为70厘米长的短弓,到了绳文时代晚期,弓的长度在130-170厘米之间。古坟时代后,基本以200厘米左右的长弓为主,但拉开的角度也变得非常小了。在日本正仓院收藏的奈良时代的弓箭中,大部分是超过200厘米的长弓,到了近代以后,日本弓基本以227厘米长为基础,根据人的身高,步兵、骑兵等的不同而略有不同。

 日本弓箭最显着的特点是“下短上长”,握持部位一般在上端往下三分之二处,形成了上弱下强的特点,因此使用日本弓箭,必须掌握熟练的技巧才行,这也许是日本弓道得以流传至今的原因之一。

  日本弓弩

日本弓弩

 不同的是,尽管弩曾是冷兵器时代射程最远的作战装备,但是弩在日本并未受到重视。据资料记载,弩在唐代由我国传八日本,只是在奈良时代到平安时代中期使用,其后逐渐被淘汰。

  日本弹弓

 除了弓弩以外,日本历史上出现的另外一种远距离武器是弹弓,这是奈良时代从我国传入的。但是,弹弓作为一种游戏性产品尚可,由于杀伤力很低,因此一直没有作为古代武器在日本流行。

  丸木弓

丸木弓

 日本从古坟时代到平安时代初期使用的主要是丸木弓。丸木弓一般采用天然木材,未加弓弦时弓身的断面为圆形,因此被称为丸木,材料一般为梓木、檀木、槻木、栌木、榉木等。早期的丸木弓制作非常简单,将圆形的木棒浸油后制成弓胎捆上弓弦即可。弓身涂红漆或黑漆,为增加强度,弓身用带子缠绕以增加强度。在弓身下半部分内侧刻有浅的沟纹,既可以调整弓弦的弹力,也可防止弓身扭曲。

 丸木弓长在170-260厘米之间,一般长220厘米,短的供骑马使用,长的供徒步士兵使用。丸木弓的射程大约为300米,这与弓身材料的强弱有很大关系。丸木弓虽为单体弓,射程很近,但在70米以内,威力并不比合成弓差

 除在战场上作为武器使用外,在日本大化革新后,丸木弓在礼仪场合使用的也很多。奈良、平安时代盛行的宫廷礼仪活动中使用的都是丸木弓。当时还出现了专门从事仪礼射的世家,如伴氏、纪氏等。

 合成弓

合成弓

 从平安时代中期开始,随着武士的登场,战斗形态开始由徒步向弓马战转变,射程和威力都不济的丸木弓逐渐被淘汰,伏竹弓、三枚打弓等威力大的合成弓开始成为主流。根据竹木的组合形式不同,合成弓又可分为伏竹弓、三枚打弓、四枚打弓和四方竹弓。从外观上,合成弓和丸木弓的区别在弓身的弯曲上,合成弓的弓身两端向前弯,称为裹反,装上弓弦后,弓张开时称为张颜,拉开弓称为引成。合成弓的最大射程350-400米,有效射程约为180-200米,

 伏竹弓:以竹和木为主要材料,木材一般为栌木,在弓身外部附上一层竹片,因此称为伏竹。附在上面的竹片一般要经过干燥处理,竹片和木材之间用胶粘接在一起,胶是从兽皮和鱼的内脏中提炼出来的,粘接效果很好。

 三枚打弓:日本人在伏竹弓的基础上,为了增大弓的强度,除了在弓身外面附上一层竹片外,在内层也附上了一层竹片。多层复合后,弓的强度得到很大提高,但是弓身易开裂,易受到温度和湿度的影响。为了防止弓身受潮开裂,在弓身上涂油漆,称之为涂弓,未涂漆的弓则称为白木弓。涂漆的弓身再用白色的细藤条卷起,称为重藤之弓,一般卷的方法不同也标志着武将的身份和弓的用途的不同。根据弓身上藤条的位置和圈数的不同,重藤弓还有本重藤、里重藤、二所重藤、三所重藤等名称。

 竹四枚打弓:室町时代初期的产物,弓身全部采用竹子材料,内竹和外竹之间夹着两片竹片,竹片之间用胶粘接。

 四方竹弓:室町时代初期出现,弓身采用四角方木,四面附着四片竹片。竹四枚打弓和四方竹弓除具有丸木弓的强度外,弹性也很好。在竹的选材上也很有讲究,两年的竹子太软,五年的竹子太硬,而六年的竹子在发射弓矢后,回弹的能力会减弱很多。所以一般外竹片选用三年的竹材,内竹片选用四年的竹材,这样内竹的强度高,外竹柔软,弹性好

 弓胎弓

弓胎弓

 弓胎弓实际上也是合成弓的一种,大约在室町时代中期开始出现,现在日本弓道馆使用的都是弓胎弓。它主要指内竹和外竹之间夹着纵向排列的竹片弓胎,根据弓胎的数量多少,弓的名称也被称三本弓胎弓、四本弓胎弓等,弓胎两侧为侧木。随着弓胎数量的增加,弓的反弹力更强,射程也随之增加,最大射距可达到400-450米,有效射距约为200-250米。在江户时代举行的射箭比赛中,射手们为了取得好的成绩,都采用精心制作的弓胎弓。

    文章来源《日本弓箭的种类之丸木弓和合成弓和弓胎弓等》。

 日本古代武器之弓矢弓具

 日本弓箭矢

日本古代的箭

 日本古代武器弓的箭矢全长约为70-90厘米,从奈良时代到平安时代中期约长70厘米。镰仓时代开始采用大而结实的箭矢,长约为86厘米。箭矢上面的镞也开始变得粗大,重量和威力都增加了当时战斗用的矢重通常为50-70克,当时明军在抗击倭寇的战斗中,就曾吃过它的不少亏。实际上,在镰仓时代,日本的矢分为征矢和上差矢两种,征矢略轻小些,用于射击普通士兵,而上差矢的镞很大,用于射击敌将。

 日本的矢分为矢柄、镞、羽根、等(kuo)四个部分。在制。造箭矢的过程中,一般先要用火烤,把弯的竹材削直,然后进行打磨,为防止受潮,一般要在矢柄上面涂漆。矢柄制。造完成后在前端插上镞,后面切出箐,最后在尾部加上羽根,一个完整的弓矢就完成了。早期的矢柄采用苇草、柳条、筱竹等材料,平安时代中期后,基本上采用三年的竹材、矢柄的形状有三种,前后一样粗细的称为“文字”形,从前向后逐渐变细的称为“杉成”形,中间粗两端细的为“麦粒”形。

 矢羽主要用于保持矢在飞行中的稳定,用鹰、鹫、山鸡等的羽毛制成,古代的矢羽以两枚为主,近世则以三枚羽为主,为使弓箭在飞行时更稳定,矢羽一般有折弯的方向,箭矢正向旋转的称为甲矢,反之称为乙矢。矢羽除能保持弓箭飞行稳定外还是箭矢的装饰,日本的武士一般会在矢羽上绘上自己的家纹和标志,而那些贵族和武将们的箭矢装饰更是精美。

镞

 镞的材料也经历过竹、石、兽骨、鹿角等演变,直到日本掌握了炼铁技术后,铜和铁开始成为镞的主要材料。镞的形状从古坟时代到奈良时代中期也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变化总体而言,镞的形状可分为三种:一种是又细又长的,穿透能力强,一般命以鸟舌、柳叶、剑尻等名称;一种是“Y”字形的,主要用于狩猎时射鸟兽的翅膀和脚,在战场上也会执行些特殊的任务;另外一种是平根尖矢,主要用于在战场上射击身份较高的敌将。此外,日本还有一种镝矢,也被称为鸣矢,箭镞为一个中空的球形,上面开着几个孔,发射时会发出响声,既可以吓阻敌人,也可以用于联络。

 日本弓具

日本弓具

 弓具主要指携带弓矢的器具。日本的弓具有很多种,主要是胡籙(lu)、菔(fu)、空穗、弽(she)、弦卷等。

 胡籙是奈良时代盛行的弓矢携带具,包括平胡籙和壶胡繇两种。平胡繇源自我国,是一种立式矢具,可以放置21枚弓矢,壶胡籙是日本固有的,实际上就是一个箭筒,挂在腰上,可以容纳7枚弓矢,籙是由胡籙变化来的,在镰仓时代后开始使用,实际上就是箭箱上面加了用于背负的立杆。菔的携箭量很大,通常可携带16枚、20枚、36枚箭,据记载日本历史出现的菔最多可容纳50枚箭。空穗指利用中间挖空的植物的穗作为箭袋,一般容箭量为15枚,战国时期开始盛行。容箭量的多少实际上也和日本箭矢的演变有关,早期日本的箭矢很轻,因此武士的携箭量很大,到了中世后箭矢的重量增加,携带的数量也少得多了,到了战国时代,武士携带的箭矢基本上为1枚镝矢,22枚征矢,1枚尖矢,总数量不超过25枚。因此日本后期的箭具容量都少得多。弽实际上是一种护手工具,在射箭时,弓弦会很容易打手,因此用碟可以保护手指。弦卷也叫弦袋,用于携带备用的弦。

    文章来源《日本弓箭矢和日本弓具》。

日本古代武器之日本刀

 日本古代武器之刀的起源和发展史

 日本刀起源

 日本清水橘村氏坦然承认日本古代武器刀剑起源高丽与中国,而高丽古文化本自中国迁往,是不啻谓来自中国也。其言甚近于事实,徐福渡海赴日本时从人甚多,大概均携有周代战国时吴越之名刀宝剑,且或有谙铸造之术者相与仅去。日人至今尚处处尊吴,或者清水氏所称之舶来刀剑,在昔均为吾战国时吴国良工之制造品也。惟图21之三刀铜环兽皮,不类中国古产,其形式迥异三代或秦汉之器,亦不类北亚或西亚之古物,却与马来人或缅甸人之古刀形制相同,其中之下器直是马来之器,想系秦季以后之物而由缅甸人或马来人、东印度人输入日本者。此种马来刀或古缅甸一带民族所用之刀,背厚剑直而柄微弯者,至今尚可见于马来人所居各地。或者其初输入日本而合于日本人之嗜好,遂以日本之铁仿造厚背重剑之刀,渐渐放弃双剑之剑,积年既久,又因曾得徐福等人之传授而冶铸之术日精,遂开日本刀之纪元也。

日本刀

 关于日本刀起源,日人清水橘村氏曾于昭和七年(1932)刊布《刀剑大全》一书记述尚详,今译述其大意如下:

 关于刀之名义、刀剑之种类及其名称与实物之对应、名称于实物之区别,常为识者所苦。今日所研究尚未知刀与大刀、剑与宝剑之区别。古代及现代之学者对千此点似已作解决,然其所说则各不相同,诸家皆异其说,因之此等名称不能断定。迄于今日所存之古书中,《和名抄笺注》、《和训菜》、《本朝军器考》等所志比较正确。

 刀似剑,乃谓一面有刃者。其大者名大器、小者名克鞑拉,见《和名抄》。按《和名抄》所记有剑与刀二种,刀中似记有大器与克鞑拉二种。刀与剑原非纯日本物,虽不能断为确定不可移者,然此区别在今日似亦大抵得当。但在《笺注》,刀即大器,为断物之意义,乃刀剑之总称;克鞑拉系指非两面有刃之器,非大小之别名。新井白石亦于《本朝军器考》中谓刀剑之类别特多,有古所见而今不见者、有今所见而古不闻者,或名同而实异、或名异而实同,不可一概而论。故《笺注》所志亦不能强谓为臆言。采取双方之说以为参考,庶几可学。又日:《神代纪》有横刀、《万叶集》有志咏剑。此横刀与大刀等乎,抑古制之大刀似剑者乎?无论如何,横刀与剑等想无甚区别。

 关于名义,今日学者所考证与之大同小异,故此等之研究为第二问题。直说明古制之剑,此剑书中多有记载,实物亦略有残存。关于此等事项顺次说明之。惟可怪者,上古刀剑多属两面剑,而今日由土坟掘出上古之刀,两面剑者少而一面剑者却多。例如由肥前平户之志自岐山(《延喜式》所记载志自岐神社之某处)掘出之古刀(图21之上器),形状似天国(人名)所造之“小乌丸”,然其制造情形却近似后世所称冠落之物。此刀之剑背反转,锷柄均以兽皮制成,柄卷以钢丝,鞘合竹造成,外面包以兽皮。此乃天明四年(1784)平户人冈山彦辅所发现者,现今虽不能骤称为古代之真品,总之非新物也。次则丹波之土民由大江山地方掘出之物,其刀非两面剑而为一面之直剑,如图21之中器。虽不知是何时代,然以为系自景行天皇(71~130)至仲哀天皇(192~200)、推古天皇(554~628)治世之时期所用。

图21

 其次如图21之下器,由肥后之彦山掘出之古刀,此刀似《神代纪》之头[木通]剑,其头粗。此二者形状亦相似,但前者无装饰,后者颇技巧,似制作之处所不同或年代相隔乎?彦山之古刀亦为一面剑,有一顾之价值1)。实物以此三刀为最古,见于文字者为《古事记》之十握剑。十握剑乃伊奘诺尊斩轲遇突智神之刀,其后素盏鸣尊砍八头八尾大蛇亦用十握剑。素盏鸣尊斩蛇时,自大蛇之尾取出之剑,嗣后乃后之参诸于日神之天丛云剑。其剑与八尺琼曲玉、八尺镜为天孙降临所携之三种神器。而此天丛云剑后授于日本武尊重征之时,尊以之剃草,免贼夷之危难,自是为剃草之剑,纳于帝室。剑不但有十握,亦有九握剑、八握剑,四指为一握,则所谓十握、九握者乃其长度,非剑之名。后世量箭用指而称为几束者,系因此也。伊奘诺尊斩轲遇突智神之十握剑称为天之尾羽张,又名棱威之尾羽张;素盏鸣尊砍大蛇之十握剑称为蛇之鹿止;此外,又有所谓素盏鸣尊转地之蛇转锄之剑,此刀之形式似锄;又有所谓天蝇砍之剑,是亦素神砍蛇之刀。此等刀概为纳于备前国赤场郡石上的布都之魂神社者,但有无不得而知。又有大叶刈剑,一名神度剑,乃味相高彦根神天雅彦砍丧屋之剑之名;又有所谓旆灵之剑,乃给武瓮槌神高仓下(人名)之剑名,旆谓截断快利者也。

 以上现于神代及本邦固有有名之刀剑。稍降有百济供奉之日月护身剑、三公斗战剑、丙毛槐林剑、七星剑等名称。丙毛槐林与七星同其形,系一面剑,前者长二尺一寸五分,后者长二尺三寸,有血槽,以金属嵌为七星及丙毛槐林之文字。二刀皆天王寺之物而圣德太子之所御者也。

 刀剑之见于历史者如此。是故若谓刀剑是否为我国锻冶,吾人以为多半为舶来品。何以言之?观诸载于《万叶集》之刀剑歌多云高丽剑而非大和剑,至人代推古天皇誉赞马子之歌,如神乎苏我(地名)之儿辈,若为马则日向(地名)之驹,若为大刀则句礼(地名)之摩差比(宝刀名)。想以当时本邦刀剑锻冶之创始,亦因吴国之剑极锐利,大加赞美。次如天王寺之七星剑及丙毛槐林之剑则来自韩国,新井白石谓此刀刀背之铭为汉篆“丙毛槐丙子椒林”也。“丙子”为年号,“椒林”为锻工之名。又白石谓伊势神宫之玉缠横刀、须贺派之大刀等当为高丽剑。我国古代衣食住乃至工艺美术、百工之技术皆由中国传来,刀剑既非本邦特有之器物,则其初之锻刀皆为舶来品,乃任何人不能争论者。

 日本刀发展史

 关于日本刀历史,清水氏以舶来品为最早时代而分为三期8时代,兹将其表泽列出如下:

 第一期:1.刀剑舶来时代。

 2.归化人打制时代。

 3.邦人打制时代。

 第二期:1.天国以后。2)

 2.元历以降建武顷间。3)

 第三期:1.南北朝以后。

 2.足利时代。

 3.织田、丰臣时代。

 第二期中日本名工良匠辈出,冶殷之术日精,又有日本天皇之提倡、巨同之资助,故至第三期其术愈精,所谓刀之利可以切须断膝已成普通童谚,铸造者亦日益增多,已非远东各国及南亚洲诸民族所可冀及矣。

 1)按,英国研究东方古兵器专家塔顿爵士(LOrd Egerton of Tatton)曾谓曰本刀系源出缅甸。今观此三古刀之形式颇近于缅甸及马来之古兵器,而日人亦公认刀与剑非纯日本物,或竟来自缅甸乎?

 2)天国系文武天皇(697~7O6年在位)时大和之铸剑名工。

 3)元历为安德天皇(1180~1184年在位)之年号仅一年(1184)。建武系后醍醐天皇(1318~1338在位)年号,共4年(1334~1337)。

    文章来源《日本刀起源于什么时候和日本刀发展史历史介绍》。

 日本古代武器之刀的分类

日本古代武器刀剑

 日本古代武器刀剑之种类,似可分为下列各种:

 (1)玉缠横刀:此刀为伊势大神宫之神宝,柄与环均以五色玉镶缠。又副铃八玉二个、鲋鱼皮鞘。

 (2)节刀:据日本《本朝军器考》,凡大将出征时均授以节刀。节如牦牛之尾,使者所执也。日皇宫有二宝剑,曰:日月护身剑及三公斗战剑。往古王政盛时,征夷大将军及遣唐大使等出发时仪仗甚严,天皇亲临佩剑而授与节刀焉。

 (3)仪刀:仪刀为仪仗、仪式所用之兵器。古太刀及长刀有为仪仗之用者。武士入参禁卫时、军中出兵列兵仗时。其威仪之具为仪刀。后世有用木刀者,如天皇即位,庭上所立者。

 (4)[食芳]太刀:此亦为仪仗之用,如一种装饰剑。节会、大赏会之际用之。古物[食芳]剑有木制者,系天皇敕赐诸大臣上殿佩带之物。

 (5)莳绘大刀:此为昔关东卫府太刀之称,极为华美。三位以上之人佩者可用金饰,四位以下用银饰,白鲛为柄。于节会、大赏会、贺使节、任大臣、立后、御幸时佩之上殿。其名目有螺钿太刀、木地螺钿太刀、平尘太刀、薄尘太刀、黑漆太刀、沃悬地太刀、海部太刀、鹦鹉太刀、苇手绘太刀、琉璃柄太刀、水精柄太刀、[木通]螺钿太刀等等名目。此等真刀与江府所造刀同,用生铁造刃,鞘上筚篥形位极细致。

 (6)野太刀:野太刀之名称出于近代,古代无之。凡武太刀、白太刀、黑太刀、丝卷太刀均属于野大刀一类。与装束时佩带之[食芳]太刀、莳绘太刀、卫府太刀有别。然有螺钿莳绘等野太刀,与纽小刀、匕首、打刀、腰刀等同称。

 (7)打刀:打刀一名锷刀,刀长锷利,须视持刀人之臂力以定其长短。此为战阵带铠时所用之刀。

 (8)大太刀:大太刀为镰仓幕府时代前后所出之刀。田山重忠所用备前作之太刀,平四寸,长三尺九寸(其后元弘、建武之间有长至五尺六尺者),皆泽山所出之战场用刀也。当时武士兼佩小太刀,大小二刀不离。大太刀且有长至七尺者,然不多见,因太长则腰佩、出战不便也。

 (9)鞘卷:此谓拔刀时其刃卷鞘而出之义。此刀武家所用,军阵之中与野太刀并重。鲛鱼皮饰而锦布装,并以赤铜、鱼子、玉缘、毛雕为饰,并副以大切羽、小切羽、胴金模样等柄头,鞘有莳绘唐草类。

 (10)胁差:胁差系插腰之刀,为近代所出之物。古代有守刀、短刀、怀刀、隐剑等插腰之器,系密置怀中之物。其长大抵仅八九寸,可以破铠。近代胁差较大,分为大、中、小三种,尺寸均较古代为长,于是亦不能密藏怀中而显然插于腰外矣。

 (11)兵库锁太刀:此类刀系以金或银饰其柄与鞘之全部。兵库锁者谓古时禁卫中兵库寮之义,刀成而纳藏兵库也。故其手工装饰均极细腻,与兵库寮其他兵器如甲胄剑等同重,兵库锁名垂至今,后世以为细工之称。

 (12)丸鞘太刀:此谓鞘如船形并常包金也。

 (13)细太刀:细太刀非实用之刀,系仪式用而饰金之太刀,重臣佩之。

 (14)佩太刀:佩太刀为常佩之刀,与出战之野太刀不同,须视佩者之身体大小长短及腕与手之长短以为制刀之尺寸,俾便于常佩而美观。其长度大概至长三尺、至短二尺,普通在二尺数寸之间。

 (15)银剑:银剑与银作太刀大概均为上古礼式进物。德川时代有大和国多武峰总献上银剑之事。

 (16)黑作太刀:其鞘与锷均涂黑色,与黑太刀同。

 (17)长伏轮太刀:谓其长及筋金也。

 (18)锦包太刀:以锦布为鞘袋,并以锦坚缝包卷刀柄。

 (19)守刀:守刀极小,密藏怀中,长仅六寸五分左右。以锦布包其栖鞘,件便入怀。

 (20)革卷太刀:鞘用革包坚缝之,皮上饰金物作施卷形,鲛柄涂黑。

 (21)中平太刀:此为战场使用之太刀,较长于佩太刀而较短于大太刀,故谓之中平。

 (22)葬礼刀:短刀无锷,白绢为袋。德川时代武家用胁差,以白纸包其柄。

 (23)大小:此为织田信长、丰臣秀吉时代始用之物,其长短在刀与胁差两者之间,类于古代腰刀。

 (24)木刀:木刀或称木太刀,系看而不用、佩而不拔之刀。木雕涂漆,外表类于真刀。或有以竹为刃者,大概儿童所佩或无力置备真刀之人佩之(然日本昔时医士亦佩之)。

    文章来源《日本刀分类种类及日本刀的名字大全》。

日本古代武器之日本盔甲

 日本古代武器的装备极盛,但其佳品均深藏宫殿、神庙或世家私库中,见及匪易,逞论购买。

图16

 然在明治维新以前,亦有为欧美人乘间易去者,其较古者则以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文学部之所藏者为最,均系铁质而式样极为简单。计有护背护胸铁衷甲、护肩护胸铁胸甲及铁宵(盔)等器(图16),均日本各地之出土物,完整无缺,未见有雕刻之迹,或系早期铁工所制。

图17

 原田椒人及驹井和爱二氏曾图示东京汤池敬吾氏所藏有沿边之铁宵一具(图17),疑系元宵,但峨然日本式,或系宋元间之日本宵,欧美博物馆及收藏家藏有日本武装及兵器者颇多,尤以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及意大利佛罗伦萨斯梯伯特(Stibbert)博物馆之所藏者较为可观。

 法国古兵器专家夏尔·毕丹(Charles Butten )所收藏者较少,但亦各色俱备。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所藏之日本武装,最古者系公元7世纪或更早之武装,其全体甲青及佩刀大弓均隋唐时之日本武器(图18之左图),殊属不易得之品;次古者为10或11世纪之日本武装,得自日本某寺,庞然大恺,雕绘俱佳,已非如上器之简单朴素而紧小矣,其双忆角铁宵直至16世纪(自宋迄明)犹然。

图18

 17世纪时始变更之(图18之右图);再次为12世纪之日本武装,原系美国迪安氏(Dean)之藏器,胸甲雕绣人形,宵恺装演亦精,其外形则较10世纪之武器为小(图15);
图15


 再次为16世纪之日本武装,似脱胎于12世纪之器而形式有异,雕绣以鸟兽为多,装饰秀雅(图19之左图);再次为17世纪上半期即德川时代初期之日本武装,其胸甲又返归无膝绘之黑板式而与腿甲、腕甲相映衬,耳甲、肩甲及胯甲则均改为大甲片,未见有人物鸟兽之雕绘,仅缀有家徽,胃形则迥异于前代,钵高而圆,两旁有耳,颇似明代纱帽,顶装月牙形锐角一具,形制特别,所握短刀之形仍甚曲也(图19之右图)。

图19

    文章来源《日本古代武器之日本盔甲大全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