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武器

中国古代武器最鼎盛的几个朝代分别是战国、汉代、唐代、宋朝、明朝、清朝、秦朝,这几个朝代因为战争而不断改进创新武器,并且流传刀如今已经形成十八般兵器。

 中国古代武器从石器时代就已经形成,从石斧、木棍、骨刀、木矛、弓箭等,到青铜武器时代青铜戟、青铜弩、青铜剑、刀、青铜戈、矛等,然后到钢铁兵器时代,钢铁刀剑、长枪、战斧等,历经几千年之久。

中国古代武器之战国兵器

中国古代武器之战国青铜剑

战国青铜剑

 到了战国,青铜剑已成为各国军队的必备武器装备,其冶铸技术达到了顶盛时期。河南山彪镇出土的水陆攻战纹铜鉴和成都百花潭出上的铜壶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不论是步兵或水军都装备了剑。为了增加剑刃的坚韧性和锋利程度,采用了先进的铸造技术,生产出剑脊和剑刃含锡量不同的复合铜剑。这种青铜剑的脊部含锡量只占百分之十左右,呈红色,比一般青铜质柔而坚,韧性大,格斗时经得起重力撞击而不致于折裂;刃部含锡量达到百分之二十左右,质脆而硬,刃口锋利,能洞穿坚甲而锋愕不摧。

 勾践剑出土后,曾经做过一次科学试验,以检验它的锋利程度;轻轻一挥宝剑,就把十儿层叠成一扎的白报纸截断。

 由于剑从防身自卫武器逐渐变成步兵近战格斗兵器,剑身随着实战需要越来越变长。原来在春秋时期,剑的平均长度只有50厘米左右,到了战国后期,剑身已加长到80至100厘米之间。

中国古代武器之战国连弩

战国连弩

 在中国民间,一直认为连发弩是诸葛亮发明的,因此而流行“诸葛弩”的习称。这种说法可能源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关于诸葛亮亮“损益连弩”的记载。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更说,诸葛亮“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但在中国古代,“连弩”一词始见于战国晚期。“连”者,本指所发射的箭矢连接有回收的绳索,犹如弋射,而非连发的意思。因此,李约瑟博士认为,诸葛亮所损益(也即改进)的连弩,应是一次发射十枝箭矢,而不是连续发射十枝箭矢。这或许可备一说。

 无论诸葛亮所损益的连弩是否连发弩,考古新发现业已证明,早在诸葛亮之前数百年,中国已经出现了连发弩。

 1986年,在湖北江陵秦家嘴战国楚墓中出土了一件奇特的弩,通长27.8厘米,高17.2厘米,宽5.4厘米,由弩臂、矢匣、活动木臂、青铜弩机和木弓等部分组成,弩臂一端有弯曲的手柄,弩机装于弩臂后部,木弓装于弩臂前部,矢匣和活动木臂装于弩臂上部,矢匣内可装20枝长14.3厘米的短箭,用时前后推拉活动木臂,可将箭矢连续发射出去。其结构和原理与明清时期流行的连发弩极为接近。由此可知,连发弩的发明,应能够上溯到战国时期。这是相当令人吃惊的。但如果想到早在春秋战国之际,墨子和公输般己能造出飞上天的木鸟,也就不觉得十分奇怪了。因为我们的先人在机械领域本有杰出的才能,这在武器制造中也多有表现,像青铜弩机的创制、连发弩的发明,都是例子。以后我们还将陆续谈到多弓床弩、杠杆抛石机、拍竿等中国古代独创的冷兵器军事机械。那时,我们对于我们的祖先在这个领域的出色贡献,就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了。

    阅读《战国兵器》查看全文。

中国古代武器之汉代兵器

中国古代武器之西汉弓弩

西汉弓弩

 为提高瞄准的精确度,汉代人还将弩机的望山加长,上面刻出分度。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青铜弩机,望山高出郭面4.5厘米,分刻五度,每度间又刻出半度的标线,度线错金。这种刻度为瞄准提供了一个标尺。射击时,依据与目标物之间距离的远近,选定望山刻度中的某一条标线,将它与箭矢的端头和目标三点连成直线,即可使射出的箭矢准确中的。因为飞行的箭矢受地球引力和空气阻力的影响,总是以近于抛物线的曲线前进,所以发弩时,必须将弩臂前端微抬起,使望山、箭钱和目标物在一条直线上,射出的箭矢以高于瞄准线的轨道飞行,才能命中目标。望山刻度的出现,说明汉人对射法中这种纯粹经验的把握,已有定量的计算,并据此总结出相应的标准。宋代沈括曾见到海州出土的一件古弩机,望山上有刻度。他研究后指出:“原其意,以目注链端,以望山之度拟之,准其高下,正用算家勾股法也。”中国算学称直角三角形的短边为“勾”,长边为“股”,那么望山是“勾”,由望山底部至敬端是“股”,两者成为勾股的关系。

 出现于东周时期的青铜弩机,至此而臻于完备,中国弩的威力,至此也达到一个高峰。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李广率军与匈奴对阵。在死伤过半、箭矢将尽的危急时刻,李广亲以当时最称强劲的大黄弩狙击匈奴将领,连续射杀数人。匈奴骑兵震慑,解围而去。

 西汉文帝时,晃错上书言兵事,指出汉军与匈奴骑兵相比有五个长处,其中第二点和第三点都与弩有关:“劲弩长戟,射疏及远,则匈奴之弓费能格也;坚甲利刃,长短相杂,游弩往来,什伍俱前,则匈奴之兵费能当也。”弩因而被称为“中国之利器飞

中国古代武器之汉代的刀

汉代的刀

 在两汉时期,战场上出现了环柄的长刀,直背直刃,刀背较厚,刀柄扁圆环状,所以称为环柄刀,或环首刀。两汉时代刀的长度多在一米左右,1957-1958年洛阳西郊西汉墓中出士大量环柄刀,长度从85至114厘米不等。后来普遍加长到一米以上。长沙东汉墓呀,出土的刀,有的竟达128.5厘米。

 “汉制,自天子至于百官无不佩刀”.佩刀是一种表示身份等级的饰物,制造精美,“麟角凤体,玉饰金错”,刀上多刻有铭文。根据东汉仪制,天子百官的佩刀形制、装饰都有严格规定,不得逾制。《后汉书·舆服志》所载刀制:皇帝:通身金错花纹,木鞘、刀鞘外缠丝,上面有漆,嵌以金线,外缠沙鱼皮,鞘内涂雌黄,衬以织成五色花纹的毛毡。诸侯王:刀身错金,“环挟半蛟",黑色剑室。公卿百官:剑鞘、剑室全旧纯黑色。宫廷卫士、内侍:用白沙鱼皮包剑鞘头,黄剑室,饰以虎文。

 汉朝皇帝都喜欢佩刀,汉高祖当泅上亭长时,总是随身佩刀。东汉光武帝刘秀“怀半插,接见李轶”,可见刀总是不离他的身边。汉代皇帝向臣子赐刀,是一项宠勋、荣典。汉武帝曾把自己佩用的鸣鸿刀赐给东方朔。汉和帝刘肇把霍光年青时佩用的宝刀赐给班固。

 随着冶铁、铸造技术的发展,汉代的造刀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出现了三十炼、五十炼乃至百炼钢刀。山东苍山县曾发现一把有纪年铭文的长刀,刀身上有十八个错金隶书刀铭:“永初六年五月丙午造大刀吉祥宜子孙”.永初六年即公元112年,这把刀经鉴定,是以含碳量较高的炒钢为原料,经过反复多次锻打制成的。刀中的硅酸盐夹杂物约有三十层。也许就是将刀坯反复折叠锻打三十次的意思。在日本还发现过一把我国东汉钢刀,是汉灵帝中平年间产品(184-189年),刻着“百炼清钢”四个字。采用这种先进工艺炼出来的刀就是着名的百炼钢刀。

    阅读《汉代兵器》查看全文。

中国古代武器之唐代兵器

中国古代武器之唐代的刀

 唐开元之间,“军中初用陌刀”.据《唐书·李嗣业传》载,唐代军中有陌刀队,并设有陌刀将。陌刀两面有刃,通长一丈,重十五斤。李嗣业善用这种新式的长柄大刀。高仙芝讨勃律时,李嗣业和田珍被任命为左右陌刀将。张兴守饶阳时,“持陌刀重五十斤”守城,往往“一举刀辄数人死”.还有一种长一丈的大刀叫做“拍刀”,一挥可杀数人。

 南北朝时期,短柄铁刀出现新的式样,其突出特点是柄末端没有圆环。山西太原北齐姿欲墓壁画中的人物,所佩就是这种刀。至唐代,无环首短柄铁刀日益流行,逐渐成为刀的主要类型。其基本形制是刀身窄而直,刀尖下斜,柄、身相交处设椭回形护格。刀柄构造一般是在铁茎外包裹木把,缠绕丝绳,柄首包裹金属饰件,柄末端通常有一个小孔,以穿饰纽带,但不设圆环。敦煌第45窟中有一幅反映现实生活的壁画“胡商遇盗图”。强盗所执兵刃就是这种刀。陕西乾县唐章怀太子李贤墓壁画中的佩刀仪卫和持刀武士,所佩持的也是这种刀。

 隋唐时期,短柄长刀通称为“横刀”。(唐六典·武库令)注:“横刀,佩刀也,兵士所佩,名亦起于隋。”另据(新唐书·兵志)记载,唐代军队,“人具弓一,矢三十,胡禄、横刀……皆一”。胡禄即箭服,可见横刀与弓箭是唐代兵士必备的武器。

金银锢荘唐大刀

 唐时,日本和中国交往密切,被视为先进文化标志的中国器物源源输人日本,特别是频繁来华的日本遣唐使,每次必携带大量中国物品返回。这些物品极受日本皇家珍爱,有一些作为皇室遗物被珍藏于奈良东大寺正仓院,一直完好地保存至今,其中,就有许多唐代的刀。正仓院所藏唐代短柄铁刀,大多无环首,而普遍装设护格。大致可分两类:一类外装简朴,属实战用器,如“铜漆作大刀”、“黑作大刀”等;另一类外装豪华,不仅装以角把,裹以纹革,而且镶以金银,嵌以珠玉,富丽堂皇,价值连城,均为贵宵的佩饰,其最突出的代表,便是通长98厘米、刀身宽2.7一3.4厘米的“金银锢荘唐大刀”。

 如果说汉魏六朝时期中国铁环刀的东传是中国古刀影响日本的第一次浪潮,那么唐代无环首铁刀的东传便是中国古刀影响日本的第二次浪潮。后来名声煊赫于世的日本刀,就是在“唐大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约到平安时代(公元794-1192年)中后期,日本刀才逐渐摆脱中国的影响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和传统:刀身由平直改为具有特定的弧度,并出现许多着名的制刀工匠。他们各有特点而形成谱系,其技艺情益求精,以至登峰造极。

中国古代武器之唐朝的剑

唐代兵器剑

 “待中以下通直郎以上,陪位则象剑”唐代的仪制与隋代大致相同。军队中虽然已不用剑,但文人、道士、士大夫都喜欢随身佩剑。着名的诗人李白。杜甫、贾岛都会击剑。那位“文起八代之荒”的韩愈,腰中也常悬一口寒光耿耿的利剑。他认为:“佩之使我无邪心。”古人送别时也往往以佩剑留赠挚友,作为永久纪念。

    阅读《唐代兵器》查看全文。

中国古代武器之宋朝武器

中国古代武器之宋朝的刀

 宋代刀的形制有了改进,刀头从狭长改为后斜形,并加上护手,去掉了大环和不适于实战的饰物。据《武经总要》载,长柄刀有掉刀,屈刀,眉尖刀等,生产数量也很大。

手刀

 宋代人称短柄长刀为“手刀”。北宋《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三称,手刀是军中常用的武器,“旁刃,柄短如剑”。也就是说,它是单侧有刃的短柄刀。该书中还绘有手刀的图像,形制与前代刀有很大区别:一是刀身加宽,特别是刀头部分较宽;二是刀尖呈上斜型,(武经总要》称之为“前锐后斜”。这种刀型的渊起,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江苏镇江东晋墓中曾出土一件铁刀,刀体较宽,刀尖上斜。但直到宋代,手刀才逐渐流行起来。

 福建泉州开元寺建于南宋时期的着名的东、西石塔上,有一幅猴面人身的佛教人物浮雌(或认为《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与此有渊源关系),手中即握着这种手刀。1982年四川彭山双江镇发现的南宋虞公着夫妇合葬墓中,有两幅风格写实的武士浮雕,均头戴盔帽,身着甲衣,腰带弓箭,手执短刀,刀形亦与《武经总要》所绘手刀极像,惟柄首呈圆环形。

 宋代手刀的实物,也有发现。1974年江苏丹徒出土一件南宋咸淳六年(1270年)造铁刀,刀尖上斜,柄首呈环形,装心形格,长83.3厘米,刀身宽4--4.6厘米,刀背厚0.5--0.9厘米。1982年,浙江淳安发现一批南宋时期埋藏的兵器(推测可能与方腊义军有关),中有八件刀尖上斜、柄首呈环形的铁刀,长82--87厘米,刀身宽4-5厘米,刀背厚0.6-0.7厘米,装心形、椭圆形或长方形格。这些实物刀尖上斜的幅度较小,接近于平头,刀身也还不是很宽,这说明刀型的变化有一个刀身逐渐加宽、刀尖上斜幅度逐渐加大的过程。及至后世,刀身愈益加宽,刀尖更为上斜,遂出现了民间俗称的“大刀片”,成为一种极富民族特色的刀型。

 有必要指出的是,千万不能以为宋代只有《武经总要》

 所图示的这种手刀。淳安出土的南宋兵器中,就还有刀身窄长、刀尖下斜的短柄铁刀。实际上,这也属于时人所谓“手刀”之列。

中国古代武器之宋朝的枪

宋朝的大枪

 宋朝的枪种类繁多,《武经总要》中记载了18种形制各异的枪,计有捣马突枪、双钩枪、单钩枪、环子枪、素木枪、鵶项枪、锥枪、梭枪、槌枪、太宁笔枪、短刃枪、短锥枪、抓枪(两种)、蒺黎枪、拐枪、拐突枪、拐刃枪等。

 宋代军队作战以枪为主,无论是中央禁军还是地方厢军都操练枪法。许多绕将都善于用枪。着名杨业父子都是使枪能手,后世传其枪法叫“杨家枪”.有些绕将,为了洞穿敌将重恺,常常特制份量很重的枪、槊,有的重达数十斤。公元999年(咸平二年),神骑副兵马使焦偓,“献盘铁槊,重15斤”,焦偓“试之马上,往复如飞”元代的隋世昌“锻浑铁为枪,重40斤,能左右击刺’。元末朱元璋起兵时,身携两枪作战,大的一支长一丈六尺,枪竿有一握粗,用以步战;另一支枪短一些,长约一丈二尺,施于马上,总是携带在身旁。这两支枪,以竹为竿,涂黑漆,上悬黑缨、黑旗。“每遇大敌,辄率晓骑冲中坚,绕敌后”.行伍中见到朱元璋枪上的黑旗。“士争奋,敌辄大溃:,朱元璋手持此枪作战,身历矢石,致使柄上留下三处刃痕,黑旗上有五处矢洞,成为朱元璋熠耀武功的历史见证。他即位后,这两支枪列在午门的中楼之后,留给后人,以激励斗志。

    阅读《宋朝武器》查看全文。

中国古代武器之明朝武器

中国古代武器之明朝的刀

 明代军队虽然装备大量火器,但军中仍装备许多长柄的大刀,主要用来砍马。公元1467年(成化三年)令:原造长枪的,每三枪改造磨扎大砍刀一把。公元1500年(弘治十三年)令:各司府造斩马大刀9,400把,解交兵部备用。腰刀也是明军主要短兵器。茅元仪(明代人)在《武备志》中说:宋朝通用的八种军刀,今所用惟四种。“即长刀、短刀、钩镰刀、偃月刀。后一种以之操习示雄,实不可施于阵也。

戚继光腰刀

 “腰刀”一词最早见于记载北朝史事的(魏书·傅竖眼传),系指佩挂于腰间之刀,也即佩刀。但在宋代以前,这个名称很少见使用。及至明代,腰刀之称开始流行起来,到明代晚期和清代,就非常盛行了。明清腰刀,一般长约一米,装有椭圆形护格,刀体较窄。刀身微弧,两面有血槽,锋端尖利,柄首无圆环,以劈砍为主,也可刺击。这种刀型,当是唐代横刀的自然发展。传世有一件明代名将戚继光的腰刀,打造精良,刀身銮刻“登州戚氏”(戚家世袭登州卫指挥全事),是非常典型的制品。

 明清时期,腰刀是最主要的短柄武器。戚继光在所着(练兵实纪杂集)中指出,马、步兵皆需配备腰刀。这在明代小说《水浒传》中也有反映。如第三回写史大郎夜走华阴县:“史进和三个头领,全身披挂,枪架上各人跨了腰刀,拿了朴刀,拽扎起……大开了庄门,呐声喊,杀将出来”—这是步卒;第十二回写青面兽杨志北京城比武,他“去后厅取来衣甲穿了,拴束罢,带了头盔、弓箭、腰刀,手拿长枪上马,从厅后跑将出来”—这是骑兵。同书中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中国古代武器之明朝的盾

明代的盾

 明代军中多使用轻型盾牌,如手牌、挨牌、燕尾牌等。每面长五尺,多用白杨木、松木制造,阔约一尺左右,还有藤条编织的圆形藤牌,径约二尺,周缘略高,这样箭射中后,不容易滑脱中人。

 明代大将戚继光十分重视盾牌的作用。他在招募、选拔兵士时,必用‘少壮便捷’的壮丁充当藤牌手,“健大雄伟”的当长牌手。他在指挥步战时,队伍的前面“二牌并列,狼筅各跟一牌,以防拿牌人后身”。他令伍长手持挨牌在前,余兵照鸳鸯阵紧随牌后,其挨牌手低头执牌前进。“如已闻鼓声而迟疑不进,即以军法斩首;其余兵仗牌刀遮抵于后,紧随牌进交锋。筅以救牌,长枪救筅,短兵救长枪。牌手阵亡,伍下兵通斩”。

 在编组基层战术分队时,戚继光把牌手放在前列,后面排列长枪、狼筅、短刀手,互相密切配合,以长济短,以短救长,刀牌结合,使敌人无机可乘,这就是鸳鸯阵法的要点。在东南沿海抗俊之役中,手持刀盾,排成姆鸯阵的戚家军屡建奇兵,成为“威镇八闽”的一支劲旅。

    阅读《明朝武器》查看全文。

中国古代武器之清朝武器

中国古代武器之清朝的刀

 明末清初,满族八旗崇尚武功,佩带腰刀的风气极盛。清人绘制的清初帝王及开国功臣画像,大多佩有腰刀。在清初帝王中,乾隆帝尤爱刀剑。据北京故宫博物院现存实物和档案反映,乾隆在位期间,曾四次命内务府造办处成批制造刀剑,供他佩服把玩,总数达90件之多。其中,第一批所制有刀、剑各30件,乾隆十三年(1748年)开始设计,乾隆二十二年完成,历时10年之久。

乾隆爱刀

 乾隆皇帝对首批刀剑的制造,颇费心血,事无巨细,均要亲自过向。从最初的纸样、木样,直到数量、名称、年款、纹饰以及刀剑的皮鞘、什件、用金量、楠木箱和所附木皮加上的满、汉文字等,几乎整个过程无不按照御旨行事。

 每完成一道工序,例由造办处司库白世秀和七品首领萨木哈持进,转交总管太监胡世杰送至养心殿呈览。乾隆详细阅看后,每每降旨,诸如:“刀吞口上一面做刀名形象,一面做刀名字”;“西番花吞口剑,枝叶再画整壮些,锦地吞口俗气,另画好样”;“古式剑三十把……照盛古式刀三十把楠木箱式样,一样配箱盛装。钦此”。造办处臣工奉旨加工,改动,然后再呈览,直至乾隆满意为止。60把刀剑就这样反反复复,前后共用去了10年光景才最终完成,可见乾隆的重视程度和良苦用心。这在历代恐怕都是极为罕见的。司库白世秀也因此功被提升为员外郎。

 乾隆御制刀剑,每把“通长三尺左右”,“重最在二十三至三十一两之间”,皆以精铁精工锻制,外装极其豪华:刃身近格处用金、银、铜丝镶嵌出龙、凤、云、水或星辰、北斗图案以及刀剑的名称、编号、年款等;柄用木制,缠以丝带,或用白玉、青玉、墨玉等整块玉石琢制而成,并镶各种宝物;柄首、护格皆为铁质铰金,常饰镂空花纹;鞘为木质,蒙红、绿鲨鱼皮,或用金桃皮拼组成“人”字图案;鞘口、鞘末以铰金铁饰包裹,鞘上所装供穿绳佩挂用的附耳也为铁质铰金,并饰镂空花纹,古雅庄重,华丽精美,平时按名号分五件一组放入楠木箱中保存。盛刀之箱名为“湛愕韬精”、“箱愕含清”等,盛剑之箱名为“神锋握胜”。

 清代中后期,承平日久,武备废弛,旗人的尚武风气日渐消颓,但在重要的礼仪场合,如大阅庆典、秋弥隆礼、帝王巡幸、命将出征等,天子、王公、随侍和职官,仍或佩刀,以为身份地位的标志。自然,依身份地位的不同,所佩刀的规格也有区别,(大清会典)中便载有皇帝大阅佩刀、皇帝吉礼随侍佩刀、皇帝随侍佩刀、王公佩刀、职官佩刀等五种刀制。

 清代称长柄刀为大刀,而把双手握持的短柄长刃刀叫作长刀。清军中几乎人手一刀。武生练习武艺,首先要考核刀法。清朝的大刀有三种:一种是教练用刀,重约三、四十斤,有的重达百斤以上。刀形有如柳叶,刀背有六道波浪形凸起,刀柄铁铸,十分笨重,不能用于战场。第二种刀,刃部稍短小,较轻,刃背上部波折更多,中段有一钩刃向前突出。军中装备的主要是这种大刀。第三种为平刃大刀,刀体更小,刃背没有波折,也没有钩刃。上部略微凸起,多用于山地。

 清代短柄长刀的形制和明代长刀相仿,但长刃向上,不象明刀那样弯曲,仅仅刀尖略微向后背。按刀刃和刀柄的长度可分为梯刀、双手带刀、背刀、窝刀数种,形制基本相似。武官佩用的腰刀和明代的不同,刃形较直,下部微曲,刃长二尺二寸,宽一寸二分,柄长四寸二分,刀上有两条血槽。从形制上看,受欧洲影响较深。

中国古代武器之清朝武器

清朝武器剑

 清代的宝剑也是武将的装饰品,其外形和唐剑没有什么区别。康、乾以后,边疆少数民族王公向清廷进献许多各民族铸造的宝剑,带有浓厚的民族特点,这些剑虽然都各有特点,但从其体形上看,仍然未脱汉剑的案臼。

    阅读《清朝武器》查看全文。

中国古代武器之秦朝兵器

中国古代武器之秦剑和秦戈

秦朝兵器戈和秦剑

 中国古代武器之秦剑

 秦兵马俑坑出土的青铜剑经测定,最短的83.6厘米,长的达到93.4厘米。战国时期的尺子比现在的尺短,每尺约为20厘米左右。所以当时的剑都在三尺左右,故称剑为三尺剑。在“荆柯刺秦王’的故事中,荆坷将匕首藏于督亢地图卷中,得以混进秦王宫殿,当他向秦王赢政(秦始皇)奉献地图时,“图穷匕首现”,于是荆坷手持不盈尺的匕首紧逼赢政,想刺杀秦王。秦王赢政虽然身佩卫身宝剑,但因剑身长三尺,一时拔不出鞘。只好绕殿柱规避,最后殿下的臣子暗抛囊袋击中荆柯,秦王才从背后拔出剑来,击伤了荆柯。从这则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古时的短剑和长剑各有各的用场,所以古代兵书上说:“一寸长一寸强,一寸小一寸巧“。

    文章来源《》。

 中国古代武器之秦戈

 秦朝长兵,无异于战国,唯铁兵(如铁戟,各处均有出土实物)渐多耳。青铜长兵,如戈,如戟,如矛,或仍用战国遗器,则虽名为秦兵,实系战国之物,故舍而不论。

 若由秦自造,刻以年号者(秦兵多刻年份,亦仍系始皇一世二世以至万世之意),则确为秦代兵器。秦代自制青铜长兵中,铜矛与铜戟皆有出土而甚少,铜傲亦罕见,秦柞短也。秦戈则有之,如第四十六图版第二号戈,内上刻有“廿四年郁滩口万命右军工戈夏口竖”,此秦之“右军戈”也。第四号戈内上刻有“……左军……”等字样,此秦之“左军戈”也。惜拓本不佳,胡上几穿不明,戈形不如战国戈之精锐。第三号戈则近于周戈,胡仅三穿,始皇二十五年器也。执此数器以观,秦兵尚不如战国之兵也。

    文章来源《秦朝兵器》。

中国古代武器之十八般兵器

   

   考古遗址证明了中国先民在距今约2.8万年已经使用弓箭,最初的弓仅用单片木材或竹材弯曲而成,缚上动物筋、皮条或麻质的弦,最初的箭只是削尖子的细木棍或细竹棍。

   

   弩是由弓发展而来的射远兵器,它由弓和弩臂、弩机三个部分构成,弓弩有连弩和弩车和三弓床弩三大种类,是古代战争中的利器,现代少数民族也在使用,制作容易。

   

   枪是武术长器械的一种,是由古兵器矛演化而来,枪的形状,功能和矛基本相同,早期的枪是用竹、木制成的,古代战场的枪包括枪杆在内由全铁制成,其攻击非常凶猛。

   

   棍是武术长器械的一种。古称,殳、挺、棒等。原始人类在狩猎的过程中,已使用天然的棍棒,随着上古战争出现,棍列为五兵之一,明代沿用了这类兵器并且改进了棍。

   

   刀是一种单刃的格斗兵器,人类使用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极其遥远的史前时代使用的石刀和骨刀,早期的金属刀脱胎于玉刀,周以后,直到两汉时期刀才逐渐走上战地。

   

   剑在几千年来一直是我国军队中的重要近战短兵器,也是一种人们都十分熟悉的古代兵器,剑的厉史悠远,使用灵活方便,两面有利刃,剑端有锋,既可横斩,又能直刺。

   

   矛,古代叫做矟,后世称做枪,是一种直而尖形的长柄刺兵器。矛的出现很早远在原始社会,人利用拾取到的尖形石块或兽骨、兽角绑在木杆或竹杆上,这就是矛的雏型。

   

   盾牌在上古神话中是战神刑天的武器,盾是防御性兵器,在上古盾的表面涂漆多制成净狞的兽面,以恐吓敌人,春秋时代,盾成为军中主要卫体护具,直至现代也用盾牌。

   斧钺

   斧和钺是一种劈砍兵器,斧是在石器时代作为石制武器和劳动工具,发展之后钺才在作为王权的象征形成,斧和钺都具有武器的作用,钺的武器作用主要用于刑法之威慑。

   

   戟是一种戈、矛合成一体的长柄兵器,是古代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兵器。它的柲前安置直刃,旁边枝生横刃,可钩、可啄、可刺、可割,身兼四用,杀伤力比戈和矛都强。

   

   棍棒古人称为殳,又叫做柞、杖、棓、后来才叫棍、棒。早期的殳,是一根坚实的、带有八棱的粗木棒,长约一丈二尺左右。到了战国时期,出现了铁头或全用铁铸的殳。

   

   戈是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一种长柄格斗兵器,戈的构造很特殊,垂直装柄,横刃有锋,交战时既可以横击、啄刺,又能后拉勾杀,所以又叫做钩兵器,古人称为句(勾)兵。

    阅读《十八般兵器》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