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春拳的黐手并非只练“摊、膀、伏”三下,只是盘手时才特别练习这三下手法。黐手时,什么咏春手法都可以用,盘手时,则只用“摊、膀、伏”三下,黐手的开始,一定是“摊、膀、伏”重复又重复地盘着手,到一轮过手、攻防互见后,又回复到“摊、膀、伏”重复又重复地盘手。只能说,黐手时,最多出现的,是重复“摊、膀、伏”的盘手动作,并不能说“只练”。
不同的拳种,有不同的代表手法,能成为该拳种的代表,一定是重要手法。蔡李佛有挂、扫、插,白鹤派有穿、抛、极,迷踪拳有甩、拍、滚、掳,太极有拥、撅、挤、按,形意有劈、崩、钻、炮、横,通背有摔、拍、穿、劈、钻等。而咏春,则以“摊、膀、伏”为最重要的手法。
提到“摊、膀、伏”,不能不提一个相传是咏春传人的“摊手五”。“摊手五”一般都认为他姓张,因此又称“张五”.然而,关于“张五”的“摊手”,却有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他“跛手”,“摊手”则为瘫痪了的状貌.有的说他北人南往,言语不通,经常以“摊手”表示无法沟通。当然,也有一些认为这就是咏春的“摊手”。麦啸霞在《广东戏剧史》记述道:
“名伶张五因愤清廷专制,每登台,辄发挥革命论调,以抒其抑塞不平之气,清廷嫉之,将置之于法,五遂易服化装,逃亡来粤,寄居于佛山镇大基尾。时广东戏剧,未形发达,内容外表,具体而微,摊手五乃以京戏昆曲授诸红船子弟,变其组织,张其规模,创立琼花会馆。摊手五不特文武兼资,演唱皆妙,又擅武技,宗少林派,故广东武戏身形手法皆近少林。后人纪念摊手五创业之功,咸称张师傅而不名。”
“擅武技”,肯定没有瘫痪。能“授诸红船子弟”,大抵言语亦通.今观粤剧戏班所练的基本拳套,有类似“小念头”一摊三伏的动作,“摊手五”的“摊手”,极有可能就是咏春的“摊手”.而以此作为诨名,则“摊手’肯定有其代表性。咏春门内常说:“练好摊、膀、伏,不到你不服!”意谓练好这三下手法,便能克敌制胜,敌手不得不甘拜下风。这句话,有许多的意味。其一,这三下手一定是代表手法,不然不会常常挂在口边;其二,只消三下手,便能令对手无计可施,动作少,成效大,威力惊人,其三,三下手经常相提并论,彼此间肯定有密切关系,三者配合起来,当更见威力。因此,若“摊手五”真的以咏春摊手名世,那么,他一定也精于膀、伏。
此言何出?当敌我双方在黐手般的近距离摆出“曲手留中”的架式来对峙时,“四门”中的“低外侧”、“低内侧”两门,基本上不用多理.被对方“曲手留中”的前锋手威胁着.谁也不敢抽手打下,自己的手一旦抽离,对手的前锋手便瞬间打到。因此.在近距离的对峙中,“高外侧”、“高内侧”两门最为重要,而“摊、膀、伏”三下,就能有效地全面看管这两门。摊手看守自己的“外侧”,伏手看管自己的“内侧”,摊、伏两下占领了“高外侧”、“高内侧”两门的底部,再多添一下膀手,便把“高外侧”、“高内侧”两门的顶部都授盖了。三下手有水平线,有直线,有斜线,合起来是一个三角立方体.三下手在变换时,特别是由摊转膀,手肘便在自己上半身的外围画了一条弧线,摊、膀互动,自己的胸前便出现了四分一个球体,左右两手合作,便形成二分一个球体,那球体,便是自己“高外侧”、“高内侧”两门的动力屏障,更是近距离对峙中的全面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