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云深先生谈形意拳的明劲和暗劲和化劲

2018-04-17 14:02:03 作者:admin 来源:古武网

郭云深先生谈形意拳的明劲和暗劲和化劲


    练形意拳有三步功夫,即易骨、易筋、洗髓是也。易骨是固本的功夫。俗言,根深则叶茂,本固而枝荣。练之可使骨骼坚实。肌肉丰满,气质威严如泰山。易筋是练筋腾膜的功夫,增加肌键的柔韧性和弹力。俗云:“筋长一寸,力大无穷”。练之使其劲纵横连络,生长无穷。洗髓是上乘功夫,练之使其性空、体虚、气灵;意神统一,形势统一,气劲统一神气运用,圆活无滞,身体动转,轻如羽毛。拳经云:“三回九转是一式”,即指此也。

 

    1.明劲功夫

    明劲也就是拳中之刚劲。练明劲是易骨之功夫,与丹道练精化气的道理相合。人之初生,其性天真,无有私欲,先天统后天,后天顺先天,故身体健康,根基坚固。以后年事渐长,知识渐开,灵窍渐闭,血气盛行,正气衰弱,于是便先、后天不合,阴阳不交,以致身体筋骨不能健壮。昔日达摩大师传下《易筋》、《洗髓》二经,教人练之以强壮身体,以还其人生之初的本来面目。其后岳武穆王加人《易骨》,发展之成为三经。并将此三经制成拳术,进一步发明此三经道理之应用,使之既有虚空、灵通之本体,又有神化不测之妙用。此即拳经所云“静为本体,动为作用”之含义。因此拳是内外一气,阴阳浑成,刚柔相济,动静一源,体用一道,所以说静是本体,动是作用。静为道之本,静为动之体,只有静才能进行精神意志的修养,增强意识支配自我形体的能力。精神意识为生命之主宰,形体活动为生命之基础.二者相合,才能使人身这一小天地与阴阳变化、天地之理相合,人的气质乃得以变化:弱者可变强;柔者可变刚;悖者可变为和顺。练明劲,是将人身中散乱之内气,收纳于丹田之内,使之不偏不倚,和而不流。按照拳经中《九要》所规定的形式练习,不可随意更改,所谓“无规矩,不能成方圆。圆者以应其外,方者以正其中”是也。动作要上下相随,手足相顾,内外如一;动转要和顺而不可乖戾;起落要整齐一致而不可散乱。果能如此,便达到了明劲的要求。明劲虽是初步功夫,但它是形意拳一切招法和一切劲路的基础,也是健身、养生中重要的一环。拳经云:“练形而能坚,练精而能实”,这易骨之劲和练精化气之功.是万万不能等闲视之的。
 

    2.暗劲功夫

    暗劲也就是拳中的柔劲。练暗劲是易筋的功夫,与丹道中练气化神的道理相合。应先将明劲练好,再练暗劲。练时所用之劲,是将形气神合住,两手用力往后拉回(内中有缩劲),如同练虎钩时一般。其意又如拔钢丝。或两手前后用劲: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后拉;或右手往前推,左手往后拉.其意如撕丝绵,又如开硬弓时徐徐拉开之意。两手或右手往外翻横,左手往里裹劲;或左手往外翻横,右手往里裹劲.如同练蛇形时两手之动作。或两手往前推动,如推重车,推之动而不动之意。两脚之用力,前脚落地时脚跟先着地,不可有声,然后再落脚着地;后脚用力蹬劲,如同迈大步过壕沟之意。两脚之进退,明劲、暗劲步法相同,惟是明劲有声,暗劲则无声耳。练暗劲时,从总体上说,神气要舒展不可拘束,动作要圆活而不可停滞。内中大气鼓荡,贯于四梢;劲路则横竖斜缠,刚柔相济;神光默运而锋芒不露。练到至柔至顺,到达极处.便是暗劲之终、化劲之始的时候了。暗劲与化劲并无明显的分界,只不过是程度上的不同而已。
 

    3.化劲功夫

    化劲功夫是形意拳的高级阶段,是在暗劲的基础上再加向上的功夫,用丹道练神还虚之功。练至神形俱杳.以至于无声无臭。拳经云:“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指的就是化劲功夫。须知练化劲与练划劲不同,切不可混淆不清。划劲又叫短劲。练明劲练暗劲时.也有划劲。划劲是两手出人起落都较短,如同手往墙上抓去,往下一划仍回到自己身上来。练化劲者与前两步功夫在形式上无大区别,惟所用之劲不同。拳经云:“三回九转是一式”,三回指的是明劲、暗劲、化劲,九转指的是道家所谓的九转纯阳,化至虚无而还于纯阳的道理。练化劲时,周身四肢之动转、起落、进退,仍顺着前两步功夫的形式,规矩不可改变,惟不可用力,要专心于神、意之运用。但所谓不用力亦并非顽空,手足动作之力要有而若无,实而若虚。腹内之气.所用亦不着意,又非全不着意,要周身内外全用真意,意在积蓄其虚灵之神耳。何谓“真意”?即在杂念纷纭中,忽的一觉,显现一个无杂念的“念头”,此即真意。运用真意将气、劲、形统一于一体,便能晶莹透彻,无所不含,恍惚渺冥,自然感应。这便是《丹书》上所说的:“不见而章,无为而成,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其中妙境.全靠自己领悟。不可言传也。练到此时,便可无人而不自得,无往而不得其道。与人相较,亦无可而无不可也。故云,有形有意都是假,拳到无心方见奇。
 

    形意拳之道,不外神、气二字。其理与丹道可合而为一。丹道是静中求动,动极而复归于静;拳术是动中求静,静极而复归于动也。其初练之时,似颇不相同,至练神还虚之时,则完全一样了。文武之道,皆是刚柔相济,随时消息,顺中用逆,无过不及.从容中道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