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五纲之五行拳与河图和洛书原理介绍

2016-11-11 12:57:51 作者:尚济 来源:形意拳技击术

    河图

    伏牺时,有龙马出孟河,其背有点,如图3一1之象,二七在前,像南方丙丁火;一六在后,像北方壬癸水;三八在左,像东方甲乙木;四九在右,像西方庚辛金;五十在中,像中央戊己土;最中央之点,像太极含一气。
图3一1
    因五行各有阴、阳,故此《河图)可看做是由“先天阳五行”(图3一2)与“后天阴五行”(图3一3)二者相合而成的顺时针右转,即是五行相生的方向。
图3一2图3一3

    后天阴五行与先天阳五行相合,即成《河图》之象,其中暗寓天地万物“生”与“成”的哲理。《周易·系辞上传》第九章说: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强凋指出一三五七九为阳,二四六八十为阴,天生之,地成之,天地万物都是在“阴”、“阳”两种属性的矛盾运动中,交感变化而生,在“五行”五种属性的相生相克中而成。舍此而更无其他也。

 

    洛书

    禹治水时,有“神龟”出洛河,其背有纹,如图3一4之状。
图3一4
    九纹近头,一纹近尾,三纹近左胁,七纹近右胁,四纹近左肩,二纹近右肩,六纹近右足,八纹近左足,五纹在背中。

    将《洛书》之图简化成方块图,则成图3一5之形逆时针转,乃是相克之顺序。
图3一5
    五行中任一要素,即是克它之源,又是被克之物。每一要素都有“阴”、“阳”两个属性。于是在相克中,便产生了阴阳相错的相克形式。设以“○”表示阳:以“●”表示阴,则有如图3一6的相克状态。相克关系不是在一个固定的平面上循环,而循环一周后便进入另一层次,上升到更高一层,呈螺旋上升的状态。
图3一6
    可见《洛书》所包含的是事物间“相辅相成”和“互相制约”的关系,是客观世界中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
 

    前辈形意拳名家郭云深老先生云:“吾拳之道,旨在练之以改变人之精神气质。”其意即练五行拳之目的,在干祛病、健身、延年和养生,不徒做打、.斗、技艺之末也:,欲养生长寿,必先祛病健身;欲祛病健身,必先会调理阴阳;欲能调理阴阳,必先涵养道德;欲要涵养道德,必先返乎信,然后才能返本还元。什么叫“信”?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得明明白白:

    “忱兮惚兮,其中有物,杳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信就是人的本性,又叫天地之心,儒家叫做“中”,道家叫做“一气”,也就是浑然一体的“太极之气”。有此心则叮出死人生;失此心则将出生人死。通过《河图》、《洛书》阴阳五行相生相克之理,可以指导我们善养脏腑之气,以保持健强的体魄。

    人秉天地阴阳五行之气而生,故身中自有此阴阳五行之气。生身之初,体内具有精气神性情五种气质,纯属先天。一为元精,在五行属壬水,在五脏为肾;三为元性.在五行属甲木,在五脏为肝;五为元气,在五行属戊土,在五脏为脾;七为元神,在五行属丙火,在五脏为心;九为元情,在五行属庚金,在五脏为肺。元精、元性、元气、元神、元情,叫做“五元”。五元的外在表现叫做五德,即仁、义、礼、智、信。、仁乃柔慈之谓,与元性相应;义乃刚烈之意,与元神相应;礼乃圆通之意,与元情相应;智乃纯粹之意,与元精相应;信乃纯一之体,与元气相应。所以“五元”乃是五行之气,而“五德”可称五行之性。人在生身之先,混混沌沌,五气集干一处,称做太极一气。此五气、五性,即寓于太极一气之中。生身之后,婴儿孩提之时,虽系后天用事,间有喜怒哀乐之迹,但皆出于无心,犹能浑然一气,无有损伤,尚能保持其太极一气流行之象。待至二八之年,则先天气足,阳极而阴生,识神用事,人欲大起,五元五德,渐次剥削。元神变为识神,属二丁火;元情变为鬼魄,属四辛金;元精变为浊精,属六癸水;元性变为游魂,属八乙木;元气变为妄意,即外欲,属十己土。识神、鬼魄、浊精、游魂、妄意,叫做“五物”,由五物而产生了喜、怒、哀、乐、欲,谓之五贼。五贼相找则意乱心迷,精神体魄便日渐衰退,日复一日,趋于死亡。五行拳之道,在于练之以改变人之精神气质,外练形体,内练脏腑,调气血,萃精神,使弱者变强,其中最根本的原则还是克制外欲,消灭“五贼”,还元返本,归根复命,这也就是武林中代代相传的“未练拳,先练德”的真正涵义。用古人的话来说,叫做“借后天,养先天,以先天,化后天”。内修性,外修命,必先尽性,而后才能立命。

    返还之道,即是按照《洛书》五行错综之理,以阳克阴,返阴还阳。返还之法,先从中央戊土开始,始于上而终于土,从中始,从中终,所以练拳首先要克制人欲,修养此天地之心,培育内中纯一的无气之气,诚一不二,则元气端而生信。所以,五行拳拳经云“出手横拳”,此乃指有意无形的先天之横,乃是调脾之功。练时心中空空洞洞,万虑俱息,元气足,气可化精;肾精足,化为不精之精,谓之元精;元精见端而生智,这便是戊土克癸水,于是阴水返阳。若智不妄用,无贪无求,心平气和,但求其拳中之“真”,乐其拳中之“真”,则元神见端而生礼。智中出礼在《洛书》即为壬水克丁火,而阴火返阳。火在五脏为心,在五拳为炮,练的是一气之开合,此拳虽发爆炸之力,但仍要和而不怒,燥气悉化,方为至善。盖在中医理论中,心之涵义不只是心脏,并包括了思维器官在内,《内经》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君明则十二官皆安,元神见端,礼中出义,在洛书即为丙火克辛金,使阴金返阳。义乃元情之见端,心平气和,人我两忘,喜而不留,情不为动,由肺气和,而劈拳顺。若义不过偏,通权达变,则义中生仁,在《洛书》是谓庚金克乙木,阴木返阳,肝气得舒,所以崩拳属木似箭,虽猛烈而劲要舒展,气要通达,木形有曲直,而气要直养。体现出义中出仁,但仁不过懦,一往直前,诚一不二,无恶无欲,又返乎信。是谓甲木克己土,土复返于阳,又归于中,止于其所止,不动不摇,此之谓“真土出现”,五气朝元。拳经中说,横拳练的是一气之团聚,即是此意。五行归于一气,一气居于正位,亦即其气归于神龟中心一纹处,在此立定脚根,渐渐便得到练气化神,练神还虚之妙。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要祛病延年,必须了解人的心身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使人体调节系统有效地工作,使人体经常处于生命稳态。要想使人体经常处于生命稳态,就需要人体控制中心(大脑)和调节机构(经络)产生大量的良性信息,同时经络通道在单位时间内能够通过足够的信息量。《洛书》中以阳克阴,返阴还阳之道,也正是对人体生命稳态控制中心(大脑)的锻炼,使其能够产生足够多的良性信息,以克服外来的恶性信息。五行拳的动作,可视为一种导引之功,疏通经络,以扩大信息通道。

 

    孔夫子说过: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这里的性,指的就是元性,乃不性之性,其体柔慈。此性从先天而发,又谓之“真意”,五行拳之道也要“率性”。郭云深先生曾说:

    人之初生,其性天真,无有私欲,先天统后天,后天顺先天,故身体健康,以后年事渐长,知识渐开,灵窍渐闭,正气渐衰,于是先后天不合,阴阳不交,以致身体不能健壮。练五行拳之道无它,无非通过意识修养和肢体动作,将人身中散乱的内气,收纳于丹田之内,使之不偏不倚,和而不流,则人身与天地之理相合,气质乃得以变化,恢复到初生时的婴儿状态。

 

    所以,练五行拳要遵从《河图》、《洛书》、五行相生相克之理,要顺乎人性动作之自然,依照一定法则,身休力行,要至柔至顺,周身内外全用真意,以尽人之性,积蓄虚灵之神,以至于无声无臭,神形俱杏,方得渐返还于先天,得“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之境界,亦得“尽性众命”之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