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功缠丝太极拳不属于某一门派之太极拳,它是济南已故著名武术家陈济生先生生前在多年研练各式太极拳和深研太极球的基础上,结合早年练习八盘掌、游身八卦掌、迷魂掌和形意拳的体会,在实践中创编出来的,“为余毕生技法之精”(陈济生先生自序语),是太极武学系列中最年轻的一支。
静功缠丝太极拳无论是在健身还是在技击方面都颇具特长,与各式太极拳相比,其基本原理虽皆一致,但技术风格却有独特之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松静与缠丝两点。“静,就是要做到松、静以致忘我的境界,缠丝即全身各关节始终不停地相互配合转动,令全身肌肉不断地受到拧旋、拉长和放松的训练”(陈济生先生语)。由于缠丝是一个圆中有圆、圈内有圈,连绵不断变化的较多动作的虚实转化,这种不停的转化使某一肌肉在一瞬间处于紧张收缩,另一瞬间则又舒张放松,反映在中枢内则是支配同一肌肉的中枢兴奋与抑制的交迭变化,这就加强了中枢机能的灵活性。松静和缠丝锻炼的直接作用就是使大脑皮层的机能得到恢复和休息,使皮层内的兴奋与抑制过程由不平衡达到平衡;同时亦发展和改善了许多感觉器官的机能状态,特别是肌肉内的感觉得到了加强。研究脑电图和经络波的专家王德坤先生曾对太极拳练习者作了对比测试,发现练此套静功缠丝太极拳时与练其他太极拳时的经络波活动大不相同。练这种拳经络波不仅波幅和频率增加,而且波形和节律异常和谐完善;测试的结果证实了练习者的感受,专家称赞这种太极拳是和谐与美的统一。
“静者,内功之真谛也:缠丝者,技击之妙也”陈济生先生自序语1。故练习此拳时要求体松、心静、气深、动缓。初习阶段必求规矩,首先做到姿势正确.继之则要动作准确,过一分则顶、欠一分则丢:练时不猛动,无停顿,逐渐做到松静、慢匀、圆满、轻灵,进而做到“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有动似无动、无动似有动”,上下相随、内外合一的神意共融,以达“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之佳境。“因此,长期练习这套太极拳,可以祛病强身,做到不导引而寿;可以柔化运用,做到不招架而御”(陈济生先生自序语)”。
静功缠丝太极拳取缠丝劲创周身缠法致懂劲的训练系列;取八卦步创顺势活步太极致技击身法活便的效能;取易筋经入太极劲使周身气血纵横贯通,筋骨强壮,祛病延年。是陈济生先生毕生研究武术养生和技击的总结和创新。
其特点是:
1、中正:它有一系列对身心中正的要求。如鼻尖对肚脐,目视两手中间等。
2、大展:静功缠丝太极拳的姿势和动作更加开展,这主要是内外合练的方法,在松展可以起到易筋经的作用,同时适合于行气,练静功缠丝太极拳的人气感都特别强。
3、形意园合:静功缠丝太极拳内方外园,内方使劲力坚固,外园使劲力灵活,动作中有很多手指相对的动作,形成左右上下前后多维立体的整劲。
4、拳桩合一:静功缠丝太极拳做到了拳桩合一的境界,行拳似动非动,似静非静,在蠕动中求灵动,慢中生快,静极生动,其技击和养生效果俱佳。
静功缠丝太极拳练习内容有:功法、套路、推手、器械。功法中包含无极养生桩、拳桩合一法、太极球、兜桩、打桩等。套路中包含单练套路、对练套路和活步套路,单练套路中有十三式、二十四式、四十八式、一〇八式;以上各式套路均可活步练习。推手包括定步推手、活步推手和散推手练习。定步有单推手、双推手(四正)、拓三节推手、大缠推手;以上推手均可活步练习;散推手到高级阶段可以练习拦手、散手、化手和闪手。器械包括套路、对练和技击。套路有太极剑、刀、枪、棍、棒、大杆;以上器械均可对练,到高级阶段可进行活步剑、散剑和闪剑练习。
练习静功缠丝太极拳五步功夫
(一)学会架子,达到熟练.架子即拳架,包括姿势 动作.姿势即静止的定势,即身体各部位在空间的位置.初学时,一定要摆好姿势,同时要注意放松.动作即一个姿势向另一个姿势的转换过程.练习时一定要按规定的方向和路线走,随便改变运动方向,即达不到锻炼效果.学练者一定要做到姿势正确,动作熟练,运动自如.
(二)要绵绵不断,形似流水.练习时动作要连贯,柔缓,不间断,不起伏,好似行云流水,这样才能入"懂劲"之门.
(三)在练习过程中要做到缓慢均匀,要转动而不猛动,整套动作自始至终如同一势,无停顿,不断劲,一气呵成,静与缠丝贯穿始终.
(四)达到以上阶段的要求,就可进入高一级阶段练习,此阶段要求边走转边练习,做到步行手动,全身转动,潇洒自如若行云流水.
(五)在活步练习的基础上,要能够在不停的走转之中应用十三势,走中发力,做到内外合一,周身完整一致,随意应用,即将游身八卦与太极拳融为一体,达到珠联璧合的境界.
练太极拳的直接目的,是为使大脑皮层内的兴奋与抑制过程由不平衡趋向平衡,从而使大脑皮层得到休息,功能得到恢复.
从事脑力劳动的人,由于大脑皮层长期处于兴奋状态,不易转为抑制,所以容易患失眠症;脑神经的抑制过程减弱,便会患神经衰弱症.练习太极拳由于要求精神高度集中,全身肌肉放松 宽弛,又由于太极拳的每一姿势都是缓慢而连续的,它引起的不是某个肌群单纯的收缩,即在一个肌群中肌纤维不是同时处于收缩状态,而是轮换收缩,所以说太极拳有很好的镇静作用.
在正常条件下,骨骼肌是在神经中枢发放冲动,由神经纤维传递到肌肉时引起收缩的.为了引起一定姿势的紧张收缩,不仅需要由中枢发出兴奋冲动,而且也需要发出一定数量的抑制性冲动.例如:将一只手放在桌上,当你不注意它时,这手是安静的,毫无疑问,支配这手臂肌肉的神经中枢亦是处于安静状态的;如果你注意这只手,并使之抬起离开桌面,这时支配该手的神经中枢则发生兴奋,并随着运动神经传至手臂部肌肉,使之发生收缩,抬起离开桌面;若使手离开桌面,并在空中维持不动,这时支配该手臂运动的中枢内便发生了主动的抑制过程,你愈注意使之不动,所发生的抑制也愈强.如果手臂离开桌面这个动作是慢慢地进行的,要求用一分钟时间,为了完成这一分钟缓慢而持续的动作,除了需要由中枢发出兴奋性冲动外,还必须发出抑制性冲动,也就是说,此时中枢内,也具有相当强的抑制过程.
太极拳的生理价值,首先是锻炼与加强抑制过程.这种抑制是一个主动的抑制过程,是一个需要经历一定时间逐渐形成的抑制过程.这种抑制的发展,可使遭到破坏的兴奋与抑制的平衡得到恢复,因此它有治疗神经衰弱的作用.实践证明,当人们用脑过度,兴奋过程很强烈时,练够十分钟以上的太极拳,即可使大脑得到休息,使头脑恢复清醒.
练太极拳的过程亦是机体协调发展的过程,此太极拳有一百零八个动作,简化的有三十六势和二十四势、十三势。两人对练的有推手、缠手和四十八手。另外还有拦手和闪手。静功缠丝太极拳的高级阶段为活步太极,其姿势的变化多种多样,能使身体各部位都得到锻炼。
练太极拳必须注意虚实分明。所谓虚即肌肉放松,可以灵活移动转换;所谓实即肌肉处于紧张状态,或全身重心所落之处。如此套太极拳的第四势抱球第二动作,左足向前半步足跟着地,左足此时即为虚;慢慢踏实,重量移至左足,此时左足为实。右足慢慢平提跟步落实,右足由虚而转为实。如此虚实时常转换,不但使全身的肌肉都得到活动,而且不致造成疲乏。重要的是在建立这种肌肉活动协调的同时,首先在中枢内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在一瞬间内,中枢的兴奋和抑制的排列是这样,而在另一瞬间内,又发生了其他变化。这种变化不同于柔软体操,体操在每一节锻炼过程中,虽然也是建立协调机制,但是动作多重复,变化较少。而太极拳却是连绵不断,变化较多,协调机制的建立较难,特别是此拳的缠丝和虚实变化,使全身大关节协调转动,配合默契,使肌肉放松而拧旋拉长。某一肌肉的这一瞬间处于紧张收缩,另一瞬间则又舒展,这就反映了在中枢内支配同一肌群的中枢兴奋与抑制交替变化。所以说练太极拳可以加强中枢机能的灵活性,可发展和改变许多感觉器官的机能状态,特别是能使肌腱内的感受加强。
太极拳的动作多变,并且要求成圆弧形,使肌肉的紧缩与舒展交替变换,从而增进活动部位的血液循环,即使初练太极拳的人,亦很少出现上下肢肌肉酸胀现象,这就说明活动时各部位血流是舒畅的。
总之,在评定太极拳的运动价值时,应从两方面来考虑:首先这项运动能加强和锻炼大脑皮层的抑制机能及其灵活性。它的锻炼过程即是慢慢地建立复杂的协调机制、改善中枢机能、恢复兴奋与抑制的平衡作用的过程。其次,它的适用范围广,在医疗上也有它的价值,可以治疗神经衰弱、肺结核、肠胃机能失调、心脏病、关节炎、肝炎、肾脏病等症,太极拳亦可作为其它运动的辅助运动,加强协调机制,帮助锻炼身体各个部位的肌肉群。把练习太极拳作为放松之训练,特别适于舞蹈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