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式太极拳全套教学
- 一二式:吴式太极拳一二式起势和右揽雀尾
- 三四式:吴式太极拳三四式左单鞭和提手上势
- 五六式:吴式太极拳五六式白鹤亮翅和左右搂膝拗步
- 七八式:吴式太极拳七八式手挥琵琶和进步搬拦捶
- 九十式:吴式太极拳九十式如封似闭和十字手
- 十一十二式:吴式太极拳十一十二式左揽雀尾和右单鞭
- 十三十四式:吴式太极拳十三十四式右下势和金鸡独立
- 十五十六式:吴式太极拳十五十六式左右倒卷肱和右海底针
- 十七十八式:吴式太极拳十七十八式左闪通背和撇身捶
- 十九二十式:吴式太极拳十九二十式肘底看捶和左右野马分鬃
- 二十一二十二式:吴式太极拳二十一二十二式玉女穿梭和左云手
- 二十三二十四式:吴式太极拳二十三二十四式右高探马和右分脚
- 二十五二十六式:吴式太极拳二十五二十六式左分脚和左右打虎
- 二十七二十八式:吴式太极拳二十七二十八式右蹬脚和双峰贯耳
- 二十九三十式:吴式太极拳二十九三十式斜飞势和右迎面掌
- 三十一三十二式:吴式太极拳三十一三十二式十字拍脚和搂膝左栽捶
- 三十三三十四式:吴式太极拳三十三三十四式左海底针和右闪通背
- 三十五三十六式:吴式太极拳三十五三十六式右云手和左高探马
- 三十七三十八式:吴式太极拳三十七三十八式回身指裆捶和左下势
- 三十九四十式:吴式太极拳三十九四十式上步七星和退步跨虎
- 四十一四十二式:吴式太极拳四十一四十二式左迎面掌和转身摆莲
- 四十三四十四式:吴式太极拳四十三四十四式弯弓射虎和退步搬拦捶
- 四十五式:吴式太极拳四十五收势
吴式太极拳发展简史
吴式太极拳是从杨式太极拳所传的拳式发展而成的。吴式太极拳创始人是吴鉴泉,吴鉴泉学拳于其父全佑(1834- 1902),全佑满族人,先学杨露禅所传杨式大架拳式,后又拜杨班侯学习,班侯幼年居永年,从武禹襄读书兼习太极拳,班侯也吸收武禹襄的特点,他传给全佑是杨式小架。吴鉴泉继承其父所传杨式小架太极拳,经过不断改进修润而逐渐形成其晚年定架的吴式太极拳,现在广泛流传的吴式太极拳都源于此。
吴式太极拳特点是:动作外形开展适中,紧凑有度;动作气势端庄典雅,小巧灵活;动作衔接细腻和顺,轻松自然;动作速度均匀和缓,绵绵不断;动作劲力以柔为主,兼有内劲。练法上突出柔练。
吴式太极拳虽然架式小巧,但具有大架功底,开展而紧凑,紧凑又不显拘紧,侧重柔化,在国内外有较广的流传。
吴式太极拳套路简介
套路结构特点
(1)对称性整个套路动作分布以矩形场中线为准,前后、左右对称,单个动作左右肢对称的有16 个,充分反映了对称性。
(2)继承性。
全套动作合理地吸收传统吴式太极拳套路中不重复的36个拳势,很好地继承并保留了传统风格特点。在动作排列顺序是也较好地保留了传统套路的结构,但是又有所改进。
(3)合理性全套动作段落安排合理。第一段以练习基本功架方法为主,突出“揽雀尾"、“搂膝拗步”动作;第二段路线方向多变,以退步为主,重点动作有“倒卷肱”、“野马分鬃”、“玉女穿梭”;第三段步法细腻,突出腿法动作的难度,主要动作有“云手”、“蹬脚”等;第四段起伏转折,形成高潮,由“下势”、“跨虎”、“摆莲”等组成。
主要技术提示
吴式太极拳有鲜明的技术特色,主要表现在身型上,“斜中寓正”,即讲究弓腿、重心偏向前腿。如搂腿拗步,倒卷肱、上步揽雀尾斜飞势等,看上去上体稍向前倾,而实际上头前脚后,从头顶(百会)到后脚跟,中间通过裆部,形成三点连成-条斜向地而的直线,即所谓“斜中寓正”。
步型上突出川字步型,即两脚掌平行,脚尖脚跟都向前,弓腿时膝与脚尖上下相对,弓出的弓步两脚如同踏在“川。”字两端上,虚步时象“小”一样,虚脚点在中竖上,还有一一个特点,吴式太极拳中有马步,也叫桩步,其它各式没有此步型。
手型上强调虎口张圆,拇指上竖。
练习中,注意防止为了追求“斜中窝正”而斜中不正,出现俯身折腰撅臀的毛病,没有顶劲,软缩,弓步时前膝超出脚尖,后脚跟拔起。
解决的方法,首先正确理解吴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增加典型动作的单势练习,同时,辅以踝关节的柔韧练习,如压踝揉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