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式太极拳

2020-03-17 08:34:47 作者:admin 来源:古武网

武式太极拳全套教学

  1. 武式太极拳一二式起势和左右揽扎衣
  2. 武式太极拳三四式左单鞭和提手上势
  3. 武式太极拳五六式白鹤亮翅和左右搂膝拗步
  4. 武式太极拳七八式进步左搬拦捶和如封似闭
  5. 武式太极拳九十式白鹤亮翅和抱虎推山
  6. 武式太极拳十一十二式左右野马分鬃和手挥琵琶
  7. 武式太极拳十三十四式对心掌和右单鞭
  8. 武式太极拳十五十六式左云手和玉女穿梭
  9. 武式太极拳十七十八式高探马和左右分脚
  10. 武式太极拳十九二十式转身右膝脚和按势
  11. 武式太极拳二十一二十二式青龙出水和闪通背
  12. 武式太极拳二十三二十四式左单鞭和左云手
  13. 武式太极拳二十五二十六式左下势和左金鸡独立
  14. 武式太极拳二十七二十八式右下势和右金鸡独立
  15. 武式太极拳二十九三十式践步打捶和翻身二起脚
  16. 武式太极拳三十一三十二式左右披身伏虎和肘底看捶
  17. 武式太极拳三十三三十四式左右倒卷肱和青龙出水
  18. 武式太极拳三十五三十六式左拍脚和转身十字摆莲
  19. 武式太极拳三十七三十八式跳步指裆捶和左下势
  20. 武式太极拳三十九四十式上步七星和退步跨虎
  21. 武式太极拳四十一四十二式转身摆莲和弯弓射虎
  22. 武式太极拳四十三四十四式上步右搬拦捶和如封似闭
  23. 武式太极拳四十五四十六式双摊捶和收势

武式太极拳发展简史

武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是太极拳中极其重要的流派,特别是其太极理论,对太极拳的发展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至今仍为各家所采用,对太极拳技术发展至关重要。

 武式太极拳创始人为河北永年县人武禹襄(1812- 1880)。据记载,武为永年旺族,虽系儒生,但生性喜武技,早年练习洪拳具有相当基础,后资助同乡杨露禅去陈家沟学拳。并同杨学拳,相传杨露禅初学拳归故里,还不敌武禹襄,所以有“杨露禅三下陈家沟”之说。但是,后来武禹襄从杨学拳“仅得其大概”,所以决定亲去陈家沟学拳,途中得知陈长兴(杨露禅之师)已老,而改道去赵堡镇学拳于陈清平,学习陈式新架月余,备悉理法,又得《太极拳论》于舞阳县盐店,更有大悟,道返回永年,与其兄弟们及甥李亦畲历经研习,终于不但“心知”而且“身知”,终于独创严格遵循太极拳原理与法则的武式太极拳。

 由于武家不以传拳为业,所以传人较少,武禹裹仅传于外甥李亦畲,李仿武之法,不断亲身实践,并将心得体会贴于墙上反复推敲修正,对武式太极拳发展作出了贡献,因此现也有人称之为“李式太极拳”。李亦畲又传邻居郝和,由此,武式太极逐渐得以传播,月前的武式太极拳多由郝家传出,所以也称“郝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不同于陈式架也不同于杨式大架,其主要特点是:动作外形拳势紧凑,古朴简洁;动作过程起承开合,节序清晰;动作气势中正雅致,势不可侵;动作速度舒缓适中,势断意接;动作劲力势势贯劲,劲力内含。

 练法上强调每势以起、承、开合贯穿,严格遵循太极原理,突出中止竖掌、左右手各管半边,折叠、内劲、内动的要求和特点。

武式太极拳套路简介

 套路结构特点

 (1)竞赛性整个套路很大程度上突出考虑了竞赛性,着重了可比因素,个别动作的难度有所增加。

 (2)传统性基本上。保持了传统武式太极拳的动作特点,如出手不过足尖,两手各管半个身,实脚转动,起承开合技术等。

 (3)合理性全套的段落安排及练习宗旨有合理性,符合一般竞赛的要求。

 第一段,以基本动作为主,突出武式风格特点;第二段,动作方向多。

 变,突出腿法难度及平衡能力;第三段,起伏窜跃,突出击响腿法;第四段步法转换灵活,有发劲动作。

 主要技术提示

 武式太极拳有自己突出的特色,每个动的过程都有“起、承、开、合”的要求,从动作外形看在一个个节序之间似有稍顿的现象,但实意并没有断,只是在贯劲,追求内动、内劲,而且每个动作都有这四个过程,有时是几个完整拳势被列人,但同样要有起承开合过程,这是一个重要特色。

 防止练习时每动节序不清,动作不到位,一滑而过,失去武式风格。练习时,首先要动作外形上区别开四个过程,可以断开练,然后逐渐再连贯。

 两手不出足尖也是武式的特点之一。武式有严格的要求,要求手不出尖,很多习惯练其它式的人开始不容易做到,解决关键在思想|.认识,再从技术上找,其主要应从关节角度上找,以及通过体表的标志慢慢养成习惯。

 左右手不相逾越的要求,也往往是其它式太极拳爱好者和初学者不容易做的,技术关键在腰的带动上,这应从身法上去练习,适当时可以用标志限定手的轨迹。

 武式的身法特点也十分突出,要点有:涵胸、拔背、裹裆、护肫、提顶、吊裆、松肩、沉肘、腾挪、闪战、尾闾正中、气沉丹田、虚实分清。这些在具体动作中,再扼要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