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三十二势拳之七星拳势

2016-07-15 13:49:26 作者:admin 来源:网络

戚继光三十二势拳之七星拳势


七星拳势,技意取于“北斗七星阵”而演衍之。

北斗七星阵之原势为:七人占据七个位置,形如北斗七星,摆成攻防阵势,随阵势的变化,七人即可联手往复,又能流转不息。此阵讲究步法灵动、身心合一,最大特点是中枢为主,提领阵势的变化。
 

拳势,是将头、肩、肘、腕、胯、膝、踝七个部位喻意与北斗七星相对应,形成以身体为中枢的象形阵势,以相互密联,掎角互用,攻距击刺互用。讲求身呈七星,长短兼施,刚柔相济,擒纵有度,趋避有法,滚漏提缠,粘拿贴靠,勾采搂叠,以达到一点受击,六点解救,一处攻击,六处相助。正如戚继光所说的:前手打人,后手之功矣。也是戚家拳的先师所说:手迎彼,肘以攻;手出门,肘看家。互为照应,互为相顾,是为此意。
 

拳形已述:单鞭之后,右手以掌自后回收至左肩前,过左肩顺左臂擦推至左手,而后顺左臂擦回至左腋下,沉左肘而内转竖起小臂,右手外挂左肘,两臂撑圆横于胸前,右掌绕缠至左拳之上,微收再合力冲出,右掌绕切左腕,左拳内绕,右掌含着左拳背,左拳撑顶右拇指,右掌找左掌小指,两手以接触点为轴翻转至两拳扣合。
 

以拳架中两手的动作来看,显现了前手遇敌后手相助,即“头被制,尾相救”,以及“七星互为掎角”的技意。所以戚家拳的先师在释析该拳形时说:“掌走握拳之臂”,臂喻以彼臂,呈掌之手为我之手,是彼握拳击来,我接其臂顺其劲找其手而拿,此为“进来手接住肘再拿手”,谓之“顺线找敌”,又为“破一阵角,看着第二阵角”。“呈掌之手顺臂回”,则反矣!臂是我之臂,手为彼之手,是说:当我以拳进击,彼接我肘的瞬间,我随彼顺领之劲,绕肘转小臂,开其门户,再进我拳,则为:击尾首应,是触我肘而手以击。此便为:肘腕相应、手与臂互掎的七星阵喻意。所以戚公有大七星牌歌曰:覱牌砍刀,上步再覱牌砍刀。宾补这个拳形。
 

剪和剃,在戚公“短兵长用说”中多有所述,而戚家拳的先师对此势强调了“顺滚刷”的方法,正合戚公所言:尾相遇,顺滚至他手杀他身剃;剪打急起磕,起磕复剪打,临时取之力也。这已说明拳架中,手在臂上“往复”的意义了。
 

词曰:七星拳手足相顾,挨步逼上下堤笼。手足相顾,是以身体为中枢的七个部位的相互掎角,更是首尾相顾的蛇阵之法。挨步逼上下堤笼,是攻则上下齐动之意,“如曲中之拍位,故曰:我扼他旁,前手直当,后直加拨”,这就是拳势的其一技法。又言:中间有拍位,不用拨剃洗落,只撒手杀。便是“挨步逼”且是“上下堤笼”,都是前臂扼住,后手杀出,或剪或剃。是戚家拳架中的后手扶臂,改彼臂再直入;或后手磕后粘其臂,集合全身之力,直去前手,攻其身。
 

 “右掌前上外挂左肘,左臂左上剪领,两臂撑圆横于胸前,右掌绕缠至左拳之上,左臂翻转”,正是大七星牌歌“背牌擎刀绞丝,步回撒花盖顶收了,出牌见刀”。所以词曰:我自有搅冲劈重。左臂翻转而缠绕,是背牌;右掌挂肘而前,是擎刀;绞丝,是覱臂粘彼之后,底操而挂缠。有如:彼戳住不能脱,擎起彼劲,急用后手借力挂缠,达到尾铨首闸而急进。“挂肘、缠绕、两手各自向上擎划,再回收胸前”便是撒花盖顶,挑、撩、拉、劈、抡是该动作的内含所在,是防中有攻、攻中有防,是臂自根至梢的抡动、节节贯穿的攻与防,接“连攻”最为得势,是剪或剃。简言之:只有撒花盖顶,我才能以中枢带动枝梢的缠绕抡动将彼擎起,手顺势又能进击,此处防他处击;又能以“组合”的挑撩拉劈抡,将彼急进而双发之势大门绞开,我双手则黑龙入洞,便有冲劈之法。都是用在“旧力已过,新力未发之时”的剪和剃并用。又有简述:彼入,前手覱,后手操挂而绞,转身擎手,横打一击;双手擎起,复撩,剪步抢入冲劈。
 

该势拳形中,有未动步之嫌。是源于“撒花盖顶”之故,但以“蛇阵”用意,即戚家拳的本意,是在“中枢”稳坐阵心的前提下,达到“中土不离位”而控制四梢的七个“兵将”,达到相互掎角,联手合击,又能互相照应。所以,上方手的攻防,都无不照看着下部两腿的安危,而腿也在看管着手的变化,只有当两手不能取胜时,下盘之“星”,才有或救或攻。是谓合则俱合,这便是“似分实合”、“似未动,实在动”。
 

七星势,是以人体七个部位的共同协作而命名的拳势。七个部位是人体的重要穴位,也是人体大部分经脉路经的地方,而这些穴位是通过经脉一一贯穿的,比如手臂的经脉都是走肩膀,腿上的经脉必过腰胯。所以戚家拳的先师讲:炼此势,先以意引气由肩井向涌泉沉气,再由涌泉上升经尾闾分两肋上引经肩井、耳后高骨处到泥丸宫,对人体的心、肾、肺、肝、脾有很好的按摩作用,即能达到强身御敌之功效,又能更好的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以外在的活动七穴,带动了五脏六腑的强健和互为协调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