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拳术发展到明代,已经非常成熟,许多技击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都提出和解决了。作为完善的拳术,必须解决“弱胜强”的问题,尤其是对体质不算强大的中国人更是如此。明代的少林拳完全意识到这一点,并提出一些主张,如刚柔的问题;也提出了外练和内修。然而,少林的外练和内修始终是分离的,而且一直没有脱离以力量为基础。所以,它没有明确提出“以柔克刚”的理念,因而也就未能彻底解决“弱胜强”的问题。《易筋经》虽然意识到这个问题,但也始终没有跳出“禅宗”的圈子,把理人(坐禅,即内修)和行人(外练)分离,提出“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但是,不能忽视少林拳术为内家拳的出现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根据明末清初大学者黄宗羲、黄百家父子《王征南墓志铭》和《王征南先生传》记载,说宋武当丹士张三峰精少林,“复从而翻之”,创造了“内家拳”。后来的太极拳、形意拳和八卦掌都把自己归到内家拳。
在20世纪30年代,唐豪著《少林武当考》,把内家拳研究引向对张三丰其人的争论。这正像他否定少林派武术中达摩一样,把内家拳的研究引人歧途。这个争论,以“太极拳是谁创造的?”为争论焦点,达到白热化,一直延续至今。研究中国传统武术史,必须对此作出明确的交代。
有人说,清初黄百家著内家拳谱,就像三国诸葛亮的“木牛流马”,尺寸具详,就是造不出来。又说,从拳势看与少林拳没什么不同。我们认为,持这种观点,不利于研究中国拳术的发展史,它一下子就把研究和考证的大门堵死了。事实证明,唐豪的研究沦人主观唯心论,把中国武术史的研究搅得一塌糊涂。今天,我们研究中国传统武术史,研究内家拳,必须摆脱这种误导。否则,无论是内家拳或外家拳,都无法搞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