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家拳的产生及源流概述

2016-09-22 13:57:05 作者:admin 来源:古武网

内家拳的产生及源流概述


    有关内家拳提法最早见载于明末清初的史学家黄宗羲( 1610年一1695年)于康熙8年(1669年)所撰的《王征南墓志铭》.

    “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而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内家

    又据清雍正13年(1735年)出版的《宁披府志·张松溪传》记述。

 

    “盖拳勇之术有二:一为外家,一为内家,外家以少林为盛,其法主于搏人,而跳跟奋跃,式失之辣,故拄往为人所乘。内家则松澳之传为正,共法主于御敌,非遭困厄则不发,发则所当必靡,无机可乘,故内家之术尤善。”


    从以上记述可以看出,所谓内外家是着重于战术上的区分.内家是指在战术上主张以静制动,后发先至的拳术,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主于防御型的打法,它是相对于少林主于搏人的进攻型特点而言的.其实所谓内外家在技击上也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战不过攻防,术不过奇正,形不过虚实,所有的拳术都是为了制人而不制于人,只是各自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技术特点。一般来讲,人们习惯把那种主于搏人,以动为主,先发枷人的拳种称之为外家拳;而把那种主于御敌,以静制动,后发先至的拳种称之为内家拳。位得注意的是,早先的内家拳与今人所讲的以内练为主的拳术是有本质的区别的,它主张乘势借力,柔化刚发,犯者即仆.完全不同于那种软绵绵,慢吞吞的拳术。前者注重技击实战,而后者则注重调息养生,二者不可混为一谈。

 

    内家拳相传为宋元之际的武当丹士张三丰所创.传说三半在武当山修道时见蛇鸽相斗,蛇蟠身于地,以静待动,引而不发,每当飞鹊俯身啄击,蛇乃径摇身首闪避,二物争斗,历久不止‘三丰道人由此悟通玄机,他恨据阴阳变化原理,结合蛇鹊争斗之体悟,创立了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的内家拳.


    另在黄宗羲之子黄百家所著《内家拳法》一书中也有三丰造拳的说法。


    “自外家至少林,其术精矣,张三丰既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


    前面已经谈到有关张三丰创立内家拳的说法最早见载于黄宗羲所撰的《王征南墓志铭》.特别重要的是文中还详细地记载了内家拳的流传过程、流传区域及众多的代表人物:

 

    ‘三丰之术百年后流传于侠西,而王宗为最著,温州陈州同从王宗授之,以此教其乡人,由是流传于温州.嘉靖间张松溪为最著。松澳之徒三四人,而四明叶继美、近来为丈魅,由是流传于四明.四明得近泉之传者为吴昆山、周云泉、单思南、陈贞石、孙继桂.皆各有受投,品山传李天目、徐岱.天目传余波仲、吴七郎、陈茂t,云泉传卢绍咬,负石传董扶典,夏枝溪;继状传朵玄明、姚石门、僧耳、僧尾;而思南之转则为王征南。”
 

    如此详实的记述是、十分难能可贵的,需要十分严谨的治学态度,


    又据《宁波府志·张松溪传》记载:

      “松溪,邺人,善搏,师孙十三老,其法自言起于宋之张三丰·…由三丰而后,至嘉靖时,其法遂传于四明,而松澳为最著。.


    文中还详细地记述了内家拳的流传过程及内家名少!i张松溪的高深技艺和优良品行(原文附后),作为一个习武之人能在府志中立传扬名,是十分难得的。


    黄百家学艺于王征南,他在《内家拳法》中说:      “王征南先生从学于单思南,而独得其全,余少不习科举业,喜事甚,闻先生名,至宝幢学嫣。’

 

    从以上记述不难看出,内家拳是客观存在的,它的形威和发展曾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绝非文人墨客凭空杜撰。它是众多武林志士在长期斗争实践中,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广采博学,融汇贯通而逐渐形成的,是'汗和智慧的结品,是中华武术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