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拳的概括和手法和眼法和步法和呼吸和发力等

2018-06-04 11:31:54 作者:吴彬、何瑞红、李巧玲 来源:长拳入门与提高

长拳


    长拳是查拳、华拳、炮拳、洪拳、花拳等拳术的总称。它们之间虽然风格各异,但概括起来的共同特点是:姿势舒展、动作灵活、快速有力、节奏显明,并包括有窜蹦跳跃。闪展腾娜及起伏转折等动作和技术的拳术。长拳的动作幅度舒展,关节活动范围较大,对肌肉和韧带的柔韧性、弹性等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练习长拳能够发展肌肉弹性,关节的灵活性,以及脊柱伸屈的灵活性及柔韧性。长拳的动作大多数是由大肌肉群来进行活动的,要求肌肉的活动量大,而且肌肉活动速度快,因而对肺活量的要求也较高,因此,对提高心脏血液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机能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长拳的结构也较复杂,有伸屈、回环、平衡、跳跃、翻腾及跌扑等动作,这些较为复杂的动作,对于中枢神经系统、平衡器官、内脏器官以及神经与肌肉的协调机能,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样就促进并提高了这些系统的机能,全面地发展了身体素质。

 

    长拳的手法,须“拳如流星”,要迅速、敏捷、有力。这不仅是在拳、臂挥舞时要如此,而且在掌、腕的细致动作方面也要如此。即使是一个抖腕、刁手的小动作,也要做得非常干净利落,没有拖泥带水的感觉。上肢运动要达到“拳如流星”的这种要求,就必须松肩活肘,使肩、肘、腕等关节在运动的时候力求松活。长拳的运动特点,一般是有动有静的,既有招,又有势。“静如处女,动如脱免”,不动则已,一动就要非常迅速。“拳如流星”的要求,只是指活动的动作.而不是指所有的动作。要求整个拳路快而有章,快得疾,静得稳,在运动过程中有动有静,要突出长拳动静结合、快慢相间的特点。

 

    长举的眼法,须“眼似电”,要明快、锐利。眼法在长拳运动中不是单独活动的,它必须“眼随手动”“目随势注”。手法既要像流星般地迅快、敏捷、有力。眼睛的注视、随视等就要相应地像“闪电”般地明快锐利。这种手到眼到的眼法变化.不仅与手法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和颈部的活动有关。随着眼法的左顾右盼、上看下视,颈部的灵活及转头变换脸的快速及时,随之,也是非常必要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眼法还涉及到动作意向的问题。一般地说,长拳的动作都有它的意向,进则是攻.退则是守,即使是静止的拳势,也都含有伺机待动的意向。眼法是长拳动作的意向趋向传神的关键。比如:向前进攻的动作,眼睛一定要注视着前方,如果看着旁边,这动作就失掉了进攻的意向。在前进动作的过程中出现了突然向后转身的动作,这意味着回击从身后来的侵犯,这时就一定要先回头,目光向后一扫,然后再迅速转身接做下面的动作。如果目光不先向后一扫就转身出手,这个回击动作就不会传神。静止时的拳势,也必须使眼神向前注视,目光像“闪电“般的税利,这样才能把伺机待动的意向表露出来。长拳特别强调传神,因之眼法必须做到“眼随手动”“目随势注”,明锐似电。

 

    长拳的身法,须“腰如蛇行”,要柔韧、灵活。身法在长拳运动里,可分为闪、转、展、缩、折、弯、俯、仰等等。这些身法的变化多是主宰于腰。因此“腰如蛇行”的身法要求,一方面是要求各种身法在运动的时候要像蛇行那样灵活.有曲折、有变化,另一方面也要要求胸椎部位和腰椎部位的柔韧性加强,使动作做得既柔软又坚韧.柔软则灵活,坚韧则有力。动作做得灵活、有力,又富有曲折变化,就不会枯焕千巴了。

 

    长拳的步法,须“步赛粘”.要轻快、稳固。“先看一步走,再着一伸手”;“打拳容易,走步难”;“步不稳则拳乱,步不快则拳慢”,步法在长拳运动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便各种步法在运动时既要轻快,更要像胶粘在地上一样稳固,不掀脚,不拔跟。它不能受上肢、躯干活动的影响,反过来倒要给上肢、躯干的活动提供必要的稳固条件,这样,才能动而不乱。所以步法一定要轻快、稳固,做到“步赛枯”的要求,使下盘扎实。

 

    练长拳,需要精神充沛、饱满。要充沛饱满得像雷霆万钧,像江河的怒潮,要显示出鼓荡的“怒”的气魄。然而这种鼓荡的“怒”的气魄,义不是表现在脸面上,而是贯注在动静的运动中。精神饱满、气魄怒振,拳势才能雄健宏大。怒绝不是直眉横目、龇牙咧嘴的凶狠,这在长拳运动里是不允许的。要做到“怒“的气魄,必须具有武术的战斗意识,把自己摆进到一种充满战斗的场合里。这样才能使长拳的运动,气如雷君,势如浪涛,精足神满。

 

    长拳的呼吸,须“气宜沉”,要“气沉丹田”。这是因为呼吸在长拳运动中关系着运动的持久性,也关系着劲力的催动,即所谓以气催力。长拳运动结构较复杂、动作快速、运动最大,这个特点决定了长拳运动对氧的需要量较大。如果不善于掌握和运用“气沉丹田”的腹式呼吸的方法,就容易使气血上涌,使气息在胸间游动。气往上浮则内部空虚,空虚则气促,气促则吸人的氧不足,权不足则力短,力短就不能使运动持久,呼吸就会短促,头晕恶心,面色发白,动作紊乱,运动的平衡性也就遭到破坏。所以,在运动的时候要注意运用腹式呼吸,善于“蓄气”,这样才能使运动持久,才能保持运动的平衡。长寿的呼吸方法,除了“沉”以外,还有提、托、聚三种。在一般悄况下,由低动作转人高动作时,应该运用“提.法;在高式或低式的静止性动作出现时,则应该运用“托”法;在刚脆短促的动作出现时,就应该运用“聚”法;在由高动作转人低动作时.又应该运用“沉”法。这些呼吸方法随着动作而进行变化的时候,却始终要遵循着“气宜沉”的基本要求。,

 

    长拳的劲力,要顺达。如果用劲发力不顺,也会使运动僵硬、死板。长拳运动最忌“僵劲硬力’,强调“力要顺达“。用力顺达,须从“三节”着手。三节,以上肢来说.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以下肢而言,脚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比如甩手、出手、抖手等动作,必须是“梢节起,中节随,根节追”,三节均动,劲力才能顺达。又如,弹踢腿,它必须是“起于根,顺于中,达于梢”,三节贯通,才能使力顺而不僵硬。所以一定要掌握“三节”.掌握用力顺序,劲力才能顺达。

 

    长拳的技术,需要“功宜纯”。这里指的“功”是指力量、速度、耐力、灵敏等身体家质和运动的各种技巧。所谓“纯”,就是指“纯一不杂”,炉火纯青。“功宜纯”是对长拳技术质量所提的要求。要使技术质量达到纯青的地步,重要的一条就是在技术规范化的前提下加强锻炼的实践,才能使身体素质和运动技巧不断地得到提高,才能使技术质量由不纯逐渐到纯。

 

    “四击”,是指武术中的踢、打、摔、拿四种技法。凡是含有技击动作组成部分的长拳,在内容方面一般都是离不开这四种技法的范畴。这四种技法则各有各的具体内容与运动方法。踢的技法有蹬、踹、弹、点、缠、摆、扫、挂等;打的技法的有冲、撞、挤、靠、崩、劈、挑、砸、撑、拦、搂、采、挒、勾、抄等;摔的技法有掤、拱、揣、滑、倒、爬、拿、鸽、勾等;拿的技法有刁、拿、锁、扣、封、闭、错、截等。这些内容都有它们的运动方法。

 

例如踢法中的蹬、踹、弹、点等,属于屈伸性腿法,然而蹬的运动方法是脚尖朝上,脚心朝前,力点在脚服部;跳的技法则是脚尖朝左(或右),脚心朝前,力点在脚掌心。

 

    长拳对踢、打、摔、拿四种技法具体内容的运动方法要求非常严格,要求踢打合法,不允许蹬踹不分,方法不明,模糊不清。如果不是严格地遵守这些运动方法的规定,就不可能表达出它们不同的真实意义,这就失去了长拳技击动作的意向。所以,练习长拳必须熟悉、理解和掌握各种技击动作的具体内容和运动方法,掌握它们不同的路线、方位及力点,熟悉它们不同程度的用劲和运动逮度。

 

    长拳在运动时,有动势、静势、起势、落势、立势、站势、转势、折势、轻势、重势、快势、缓势十二种动静之势。以事物的十二种形象来比喻这十二种动静之势,借此作为规范化的格式来提出对技术的要求,这就叫做以形喻势。传统的富于形象思维的规范化的格式是:

    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立如鸡.站如松,转如轮,折如弓.轻如叶,重如铁,缓如鹰,快如风。

    以上总称为“十二形”。活动之势.要使运动气势像江海的浪涛那样激荡.滔滔不绝,在万马奔腾之中仍有明朗感和稳定感,做到“动要有韵”“动中有静”。静止之势,要使其塑造得像大山那样巍峨,似乎任何强大的力量都推它不动似的。跳起之势,耍有猿猴纵身时的那种机灵、矫健、敏捷的意味。落降之势,则耍像喜鹊落到树枝上时的那样轻稳。单腿独立之势,特别是从活动性动作转入到静止性的独立动作时,要像鸡在奔走时突然听到了什么,立刻停步卷曲起一只脚来那样,显示出动作的安定稳固。两脚站立之势,要像苍松那样刚健、挺拔.在静止中含有活动的意味,所谓“静中有动”。旋转之势,要像车轮绕着轴心那样转动,善于创造和掌握运动的轴心,这样才能达到“圆”的要求。折叠之势,是指扭身拧腰等转折的动作,要像弓那样越折越有力,含有较强的反弹力。轻帆之势,要像树叶那样轻,才能达到“飘们的要求。沉重之势,要像钢铁砸下那样沉重,但“重而忌狠”,不能咬牙切齿。快速之势.要像一阵疾风那样,但“快而忌毛”。快易生躁,火爆可以藏拙,但毕竟会使动作产生不准确的错误‘缓慢之势,要像鹰在空中盘旋那样梢神贯注,慢中有快,但“缓而忌温”。“慢易生懈”,要防止动作产生松懈现象。以十二形喻十二势。既形象又生动,易于理解,只要慢慢地体会,能够促使技术水平逐渐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