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鹤拳对身体各部的要求

2016-10-11 09:50:14 作者:胡金焕孙崇雄阮宝翔 来源:鹤拳

宗鹤拳对身体各部的要求


    宗鹤拳运动起来也跟其他拳术一样,离不开全身各有关器官(骨骼、肌肉、肌腿和韧带)的配合。而这些活动都是由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皮层)来统一指挥的。

    练习宗鹤拳时不但要求劲由腰发.以气助力,还要注意全身各部位的互相配合,动作协调。要求做到手、眼、身、法、步、足、肘、膝、肩、胯,以及心、意、气,力、功的紧密配合,不断提高和改善各部器官的功能。

    宗鹤拳应该如何训练,身体各部位应怎样配合,还末有过系统的整理和记载。这里我们将老…辈的宗鹤拳师们的亲身体会和经验加以总结、归纳。由于宗鹤拳偏重于技击,所以我们也多从技击上着眼,尽可能结合人体生理特点进行分析。

    下面叙述一下练习宗鹤拳对身体各部的要求。

    肩

    肩是人的上臂和躯干相连的部位。肩关节由肤骨和肩胛骨构成,能进行屈、伸、收、展和内外旋等多种活动,是人体中致使活动范围最大的一个关节。

    宗鹤拳谚语有这样几句话:“沉肩坠肘,井井向上,龟背鹤身,虾退狗宗身。”“龟背鹤身”即是含胸拔背。

    由于宗鹤拳的每一个动作都具有技击性,非攻即守,故要求练功的人身体各个部位都要节节相连。“肩沉肘坠"在技击上有利于进攻与防守,且受敌面小,还有利于气沉丹田.

    沉肩,不但要沉,而且要松。也就是要放松关节,有意识地下沉,要求两肩的骨节微微地向内合.以形成含胸。只有松肩,才能做到沉肩;也只有做到沉肩,才能形成含胸。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才谈得上拔背.

    有了这种身法,气沉丹田后,才会有全身下沉之感,两足才能做到五点金落地,落地如生根,也才能达到要求练其两臂弹抖之劲,缩绷两腿之力。

    肘

    肘是人体上臂和前臂的交接部位。肘关节是由肪骨(上臂骨)远侧端,尺骨和挠骨(前臂骨)近侧端构成,能作伸和屈的运动。

    宗鹤要求坠肘。拳诀说:“两手如竹绳。”要想做到两手如竹绳,关键在于练肘.肘是第二防线,隐藏的攻击手,近战时可用肘进行攻击。当发劲时,两肘正确地屈伸,两手方能做到如竹绳似发出弹抖之劲,这是对攻击而言。对防守来说,坠肘可以护守身体两胁,减少受攻面,避免损伤.

    在南拳中,通常将肩比成根,将肘比成枝,将掌比成叶。在技击时,肘为中线,若肘被对手所制,则前不能呼拳,后不能应肩,即有致败的可能。因此只有正确掌握双肘姿式,在技击时才能发挥身上各关节的协同作用。

    腕

    腕处于前臂与手掌之间,内有腕骨八块,分列两排,其近侧排中的三块与挠骨下端构成侥腕关节。是较为灵活的一个关节,能作伸、屈、外展、内收和环转运动。

    宗鹤拳对于手腕的机能要求是很高的,不但要求灵活,而且要求多变。南拳在技击仁多讲五行〔金、木、水、火、土)变化,而这五行变化,上要取决于手腕。只有手腕变化后找到对方破绽,肘、肩及身体各部位才随之而变。在五行变化中,腕是先锋,若腕太弱易被人制,若太刚易被人柔克.故腕的动作也应当掌握好分寸(即刚柔相济)。这样身上的内劲才有可能通过手腕催达手指的顶端。故初学者用腕时,既不能太紧张。也小能太放松.应柔活而有韧性。

    手

    手通常可作为人体上肢的总称,但这里指的是腕以下的部分。

    手关节是由掌关节和指关节组成的,指骨与掌骨之间和指骨各节之间均有韧带连系,能作屈伸运动,它的动作变化又快又多。

    宗鹤拳常变的手型有:锤、掌、指,指又分单指、四指、五指等。

    1.宗鹤拳对于握锤(拳头),要求五指弯屈松握,手指松握拳,不至于使肩、肘有僵感。技击时,直待身上所发出的弹抖之劲经肩、肘、腕到达手指,即将击中对手的一刹那间,才迅速紧握拳头,把劲集中于拳面一点,发于对方身上,才能使之感到有如触电一般。

    2.掌在初练时,不论是收还是伸,均应有意识地放松,让掌心成窝形,这在南拳中称之为虚掌。直待出击之时才突然伸直,劲达掌心,即成实掌。

    平时练习之时,虚掌与实掌应有所区别,不能练成虚而不实、柔而不刚。或刚而不柔的软劲或死劲。

    3.宗鹤拳的指法可分为:单指、四指和五指等。单指是伸食指,四指微握;四指是拇指弯曲,伸四指,四指放松地分开;

    五指是五个手指自然伸直分开。

    不管是什么指,都要求做到放松,保持一定的柔劲;直待出击时,使劲发透,达于手指的顶端,似一条绳索抖出后,到达顶端那一点才最有力。

    胸

    胸部的姿势在武术中可分好几种。不同的拳种,要求也不一样。最常见的有凹胸、挺胸、含胸等,宗鹤拳要求的是含胸的姿势。

    含胸要求胸部既不挺出,又不凹进,即龟背鹤身。这种要求是由宗鹤拳的运动特点和呼吸特点所决定的。

    初学者平时练习时,只要掌握好不挺胸也不凹胸,松开两肩,有意识地使两肩稍向内合,微微地含胸,练的日子长了,白然就会成含胸。

    背

    宗鹤拳的身法,既要求含胸,也要求拔背,两者是不能分开的。长期采用这种身法训练.不但有利于技击,还能促进健康,也有利于加快动作速度。

    拔背要求练习者在初学时背部要放松下沉,以利于蓄劲和发劲。拳谚“力由腰起,劲由脊发”如果背部肌肉能做到放松下沉,相应地肩部肌肉也会更加放松舒展

    肩的松展同样会连锁反应到其他部位。所以背部的动作正确很重要。初练时一定要有正确的指导.如果把含胸练成凹胸的话,时间长了.会变成小驼背,不但形体不美,还影响身体健康。

    腹

    腹部主要指的是小腹正中,即气海穴。练宗鹤拳的人都知道,宗鹤用气,气沉丹田,丹田就是小腹正中的气海穴,丹田功就是引胸式呼吸为腹式呼吸。天长口久持续地练下去,就会感到腹部有一股暖气血流,而这样的气流运行于全身各部使全身有微热之感。

    由于丹田位于小腹正中,故训练丹田功的意守部位一定要准确。每当吸气之时定要深长有力,当气体进入肺部时,小腹要微微地上提,特别是脑中意识要强,也就是说在训练时脑中要时刻保持小腹上提的意识感。当出气时结合发声,同时小腹慢慢地下沉。训练时永远保持这种呼吸方法,日久腹部自然会逐渐充实、圆满,并富有弹性。这样训练儿年后,就会不断地增强腹肌的韧性和收缩性。

    初学宗鹤拳的人,最重要的是注意吸气时放松腹部,也就是放松腹肌,使气到达丹田,并意守丹田。当然也不是说意守丹田就完事了,还得配合正确的身法与动作。‘掌握了正确的训练方法和姿势,使气往丹田沉,发劲时两足便有生根之力,稳如泰山,意到足,气到足,劲到足,再发到所要发的部位。

    练习时要以足为基,劲由腰发,意到劲即到,全身发出弹抖之劲.在与对方交手时先以五行变化,找其弱点,趁势而入。击中欲击部位。

    腰

    腰在武术中是一个很关键的部位,也是人体运动的主轴。它是人体胸腹之间的部分,通常指腹后壁部位.腰是连结上下肢运动的主要枢纽,对于全身的运动变化,以及将劲力推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宗鹤拳对子腰的要求是四个字:松、沉、挺、活。只有腰松,劲才会弹抖;只有腰沉,步才会稳健,气才能下沉(气沉丹田),两足才能生根;只有腰挺,上身才能直而有力(不至于轻浮摇摆);只有腰活,变化才能圆活自如。拳诀说:“足是轮,腰是轴,时刻留神在腰间。”武术家们常说:“气是腰之源头。”肾位于后腰,古人常说:“腰好肾心壮,肾壮腰必活。”肾壮则必然精足,精足也必气足身壮。我们说的松腰,井非松而无力,而是松中带有三分硬,即柔中有刚。

    宗鹤拳的发劲是借助腰带动全身发出的.“宗劲”。但这种发劲还必须配合正确的运气方法,经过千锤百炼,才能成功地使全身每块肌肉发出弹、抖、撞之劲。

    臀

    宗鹤拳要求收臀,使臀中正。囚为料部和腰部紧紧相连,密切配合,臀部的姿势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腰部。臀部歪或斜,腰部自然直不了。臀部又是腰部以至整个卜身的后座,故腰在带动全身发劲时必然离不开臀部所产生的坐力。

    如果没有巩固中正的后座,当腰带功全身发劲时必然偏于一方或软弱无力。别说发劲达不到预定的效果.就连练拳时保持身体平衡都做不到。

    如果在技击中与对方交手,臀部不正就容易被对方击败。何况在近战时臀部还要时常出击,用臀部掩人。故宗鹤拳对于臀部要求一定要收敛,要中正。

    会阴

    会阴位于人体骨盆下方、两腿之间的区域,福建人常说一句话“南拳北脚,岭里令泡”(令泡即阴囊)。“岭里令泡”就是指练宗鹤拳的人很讲究练其提档、吊肚、

    宗鹤流派的训练对会阴有一定的要求,而这些要求和规定是鹤拳老一辈武术家们在实践中总结出来并代一代传下来的。

    训练时,在吸气使气沉丹田、意守丹田的同时,应有意识地将阴囊微收上提,同时肛门内收,使阴囊紧结圆实,时间练长后阴囊就会圆、实、提.这样就不会使阴囊皮肤松弛卜挂或左右摆动。

    练会阴之功,北方人称为吊腔,有的你为提档,福建人称之为抄档。

    只有练好档功,才能使下身活动自然,劲力顺达。特别是在气沉丹田时,档一定要有意识地上提,这样阴囊之气也会自然地上升,档劲自会足,两足自然而然地有力生根。这样必然导致上身各部的动作稳定协调;身法、手法、眼法、步法的变化就会更加自如。当发劲时由于档土提、圆实.劲力自然会发得更加透彻,有柔有刚,刚柔相济。

    胯(髋)

    人的两股之间为胯。上股与尻之间的大骨叫做髋。髋臼是骨盆的组成部分,髋臼和股骨构成能作各方向运动的髋关节。通常我们也髋关节称为胯。运动时腰部的灵活与否取决于胯,在练习时要求胯做到松而不僵。

    练习胯的灵活性,武术中是经常提到的,如“肩与胯合”,就是要求练习者在训练时身体要保持中正。拳谚说:“要想鹤拳好,三战里面找。”所谓“三战”,其实就是三正。也就是说练习者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使自己做到身正、头正、马正.只有这样,身体才能保持稳定,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失去平衡。

    另外,在练习时还得注意胯的宽度要保持与肩同宽,并和肩成一直线。胯式的正确与否不但会影响到上肢各部,而且还会影响膝关节和踝关节的位。如将胯拉得太开,膝、足两关节的位置就随即变化。

    如果胯练得僵硬,就无法将其弹抖之劲顺利地传至膝足两关节,这样膝足两关节也必然僵硬,下肢就不能正确地发劲.步法必定笨垂不灵活。拳谚说“练拳容易练步难”的道理也就在此。因此要练好步法,下肢各关节要很好地配合,动作还应准确。

    膝

    膝是大腿和小腿的交接部,可做伸展和弯屈等动作,屈膝时还可以做旋转动作。

    膝关节是人体中构造较复杂的一个关节,也是负担人体重量的一个重要关节。当人体下蹲或成马步时,它的负重就加大。在练习中时常需要单腿下蹲,这时膝关节所承担的重量就更大了。

    在南拳中,膝关节算是五撞中的一撞,它能随时起防守和进攻的作用。所以在练习时应经常地进行屈伸活动,从意识上尽量使之放松,严密配合腿部动作,使身劲能透达脚尖,加强发力。

    足

    南拳讲究“五点金落地,落地如生根”。就是说两足落地时人体应像树生根一样地稳。在迈步时则要求轻灵稳重,切不可重滞,虚实定要分明。

    足是步型、步法的根基。如果恨基不稳,必然使上肢动作不稳,步法也乱,直接影响身体重心的稳定。

    南拳在技击中,不像长拳那样双方大多是以拳来脚去见高低的,而多以五行变化,借对方之力改变对方的力点之后,使之失去重心,迅速出击制胜。故南拳对于双足(即步法)有着一定的要求。“身随足行,手随腰变”,上、下肢动作还必须严密配合。

    宗鹤拳的步法大多走三角马,不直来直去。它在进攻或防守中不断地改变自己的方位。不断地改变自己出击的力点。

    技击时手为先锋,手变则足变,手足相随,上下相随,所以练南拳的人一般是先学站桩走马,使之步法稳定灵活之后,才开始练习步法、手法、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