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出土的帛书《经脉》简介

2016-10-20 19:06:31 作者:admin 来源:古武网

    马王堆8号汉墓出土的经络著作,计有《经脉》古佚书两种,古诊断学佚书两种,今按不同特点分别定名为《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乙本)和《脉法》、《阴阳脉死候》。其中“经脉”佚文的共同点是:只有十一脉。主病及其治疗均为灸法。故称“十一脉灸法”。

 

    1.足臂十一脉灸经

    文中脉写作“温”。“温”字从“目”,这个古老的名称后来医书中没有流传下来。因为经脉中出现了这个奇怪的“温”字,所以也有人将它叫做《经温经脉》篇的(图11)。
图11
 

    十一个脉的循行部位,主治病病候及其治病等都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所记十二经脉文字很有出入。总的说来,帛书内容较《灵枢》简略,其中最大的差异是经脉循行的方法不同,如足三阳脉在帛书中其循行的方法均由足上行至头部,而《灵枢》则由头部下达足部,如帛书足泰阳温(《灵枢》作足太阳膀胱脉)。其循行方位是:“起于外踝屡中,上贯髆出肺枝至目内毗”。而《灵枢》则说:“起目内毗,经下央脊至足……”。

 

    在治法中,帛书提出了灸法治疗,如足泰阳温,其病,足大趾废,胻内廉痛,股内痛·一诸病此者皆灸足(厥)阴温”等。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经脉只有脉而无穴名,而且所有十一脉都没有与五脏六腑联系起来,但《灵枢经》则不然,它一与脏腑的关系已经联系起来了,如“脾足太阳之脉”,“小肠手太阳之脉”……等等。说明上面《足臂十一脉灸经》较今本《黄帝内经》中十二经脉的记述显得更为原始,一而且是一种时代较早的灸经抄本。

 

    2.阴阳十一脉灸经

    有甲、乙本,内容其本相同。但这两卷灸经没有“足”、

  “臂”字样,而只有“肩”、“耳”、“齿”、“脉”之称。而且“温”字也以“脉”字代替。但值得说明的是,关于脉的循行方向,在《足臂十一脉灸经》中完全是遵循四肢末梢(手部足部)起始,止于躯休中心部(胸腹部或头部)的原则,即向心性方向。但在《阴阳十一脉灸经》中,这种循行方向的基本原则已不存在,而且开始出现个别的两条脉,即肩脉(相当于手太阳脉)和足太阴脉在相反的循行方向上改变。其中肩脉改为由头部起始,经上肢外侧,止于手部,也就是均改为山躯休中心部向四肢末梢部的方向循行,即远心性方向。到了《经脉篇》则有更大的调整。

    此外,在《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的后面述抄录了{(脉法》和《阴阳脉死侯》两种论述脉法的诊断学著作。

    脉法共12行,约400字左右。此文具体内容谈到“贬法”等。
 

    3.阴阳脉死候

    一共只有4行,约100余字,但内容却情辟地论述了“五死”等各种候症,如:肉、骨、气、血、筋等不同症状。两部灸经的成书年代,至少可上溯到春秋战国之际,甚至更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