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导引养生的历史发展

2016-10-20 19:14:16 作者:张广德 来源:导引养生功

民国时期导引养生的历史发展


    早巳流行的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等功法以及一些导引养生功,在民国时期继续在民间流传,这里不作重复。兹将这一时期影响较大的人物和著作介绍一下:

 

    蒋维乔的《因是子静坐法》

    蒋维乔,号因是子,江苏省常州(武进)人,蒋氏少年体弱多病,青年时期患肺结核,经练功治愈。1914年他‘2岁时著《因是子静坐法》11918年出版《瘫子静坐法续编》,1954年他在香港又出版《因是子静坐法卫生实脸谈》,1955年(他83岁)出版《中国的呼吸习静养生按—气功防治法》等。他还组织过一些研究静坐的团体,面授或函授静坐法。因此,因是子静坐法在全国影响较大,流传较广。现将《因是子静坐法》梗概介绍如下:

 

    《因是子静坐法》包括静坐前后的调和功夫,止观法门和六妙法门等三部分。其要领是,静坐前首先应该做到调饮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五个方面。静坐时应达到“止观”、“六妙”。所谓u止观”,就是意守某物或自身某处到一切杂念俱止。又有所谓“观不离止”、u止不离观”。所谓“六妙”,就是一数(数息)、二随(随息,不再计数)、三止、四观(空若无息)、五达、六静(达、静指心如止水)。

    这些观点和做法,大多都是古代静坐功法的继承。据载,蒋维乔民青年时期因病,自己查阅中医书贫,于清·汪切庵著之《医方集解》一书内发现“小周夭,功法,即依法练习而获效。《医方集解》所载的功法是:先叩齿、搅漱,然后静心耿数呼吸三百六十次,以意引气,下仟脉,过尾间,闭目上视,至头顶,下鹊桥,至丹田,略定,再行,共三次,然后擦丹田等。之后蒋氏又修习佛教天台宗的止观法门,六妙法门以及密宗功法等。蒋维乔氏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著作出版了《因是子静坐法》。由此可见,这种静坐法,有一定的健康医疗价值,但这种主静观点,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别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大肆宣传,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因而受到了毛泽东《体育之研究》等文的批评。蒋维乔氏晚年对其静坐法不注意外功似也有所反省,而主张动静兼修。

 

    丁福保的《静坐法精义》

    丁氏于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著作出版了《静坐法精义》,本书引用宋、明理学家主静之说,辑录了明·高攀龙静坐之法,而其主要内容则宗《太乙金华宗旨》,其影响及流传远不及《因是子静坐法》。

 

    杨践形的《指道真诊》

    杨氏于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著作出版了((指道真逢》一书。其内容分论道、中、一、真、法门、师说、坐法、息法、心法、要诀、术语、医、青育考、五脏辨、导引术等十五章。广集博引,内容丰富。本书较为其体地提出了弛力法”,(即放松法).“坐时弛级筋肉,柔软身体,恍似浮藻,浮悬空中”,特别为老年男性练功提供了‘返还术,一法,其说为.“年近五旬,气血将衰,宜先从返还入手,··…先吐油一二,乃纳清,摄归绛宫令定,须万缘澄清,心神融会,后以意移入天目,凝定,杂念不起,即凝神不散,复由泥丸转玉枕,注夹脊,息心静养,专一不分,每日行待不断,速者数日,迟至半月,觉夹脊火识,或增痛象,遂送入两腰,侠跳动不已,随送入阴畴,又觉其中跳动,切莫眼他,张紫阳云.阴防一动百脉皆动,浑身通泰,鲜暖如醉,专志安居,久客初归,片刻凝定跳止,由观气根,从海底上升脐轮即止,仍下降海底,如此周派三寸一分半之间,每一吸入则内息迎升至脐与外息相交,全任天机,万勿稍沙意想,念起即散,虽坐无益,必从始重作。·安居海底则神化轰,黑化精,如此添油,返老还童,坐旬日增至百息,腰腹渐热,手足素冷者亦热,一阳初夏,先天器未可即采,姑懊月余后,若阳至即采,聚入泥丸,则阳增而阴仍阳,阴寡不包,阳必外越,惧鼻垂玉柱而坐化耳。修此法必持清心寡欲之戒,坤修与乾道不同者,离宫活午之阴生与坎宫活子之阳复,精血之变化异耳,返还之术一也。”

 

    此法在《性命圭旨》等书中已有论述,然《指道真诊》中描述地较为具体,可供练习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