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元时期导引养生的历史发展

2016-10-20 19:15:32 作者:张广德 来源:导引养生功

宋金元时期导引养生的历史发展


宋、金,元时期的导引养生功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
 

    文人学士的养生思想:

    这个时期文人学士的思想十分活跃,很多人不仅亲身实践研习导引,还著书立说,倡导导引。

      (1)苏东坡(公元1037-1101年),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字子M7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同时又是一位养生学家,他对养生之道很有研究。著作有《同养生》和《续养生论》。他在《跋MIN叔夜养生论后》户说:“东坡居士,以桑榆之末景,优患之余生,而后学道,虽为贤者所笑,然犹贤乎己也。以猫叔夜《养生论》颇中余病,故手写数本,其一赠罗浮邓炼师。”这段跋文,说明苏轼在流离颠沛的晚年,探感研习养阵学的重要性。

    苏轼在他的《上皇帝书》中说:“夫国之长短如人之寿夭,人之寿夭在元气,国之长短在风俗。”“是以善养生者,慎起居,节饮食,导引关节,吐故纳新,不得已而用药,则择其品之上,性之良,可以服而无害者,则五脏和平而寿命长。不将养生者,薄节慎之功,迟吐纳之效,厌上药而用下品,伐真气而助强阳,根本已空,优仆无日。”

 

    在这里苏东坡指出了“元气”在人的健康长寿上的重要作用。而“元气”的培养,必须坚持懊起居、节饮食、导引关节、吐敌纳新。不注意这些日常生活中的“节慎”,只想用药物来增强体质,其结果,只能助一时之“强阳,,而损伤了身休的“元气”,贻害至深。苏轼的这些观点,今天看来仍是符合科学道理的。

 

    他在《问养生》中还指出,养生之法在于“和”和.安修二字。他从大量的导引术势中,总结出一套简便易行的功法:“每夜以子后,披衣起,面东若南盘足,叩齿三十六通,握固,闭息,内观五脏,肺白,肝青,脾黄,心赤,肾黑,次想心为炎火,光明洞澈,下入丹田中,待腹满气极,即徐出气。惟出入均调。即以舌接唇齿内外,漱炼精液,未得咽。复前法闭息内观,纳心丹田,调息漱津,皆依前法,如此者三,津液满口,即低头咽下,以气送入丹田,须用意精猛,令津与气谷谷然有声,经入丹田,又依前法为之,凡久闭息,三咽津而止。然后以左右手热摩两脚心,及脐下腰脊间,皆令热彻,次以两手摩熨眼、而、耳、项,皆令极热,仍按捉鼻梁左右五七下,梳头百余杭,而卧熟寝至明。”苏东坡的这套养生功法是颇有道理的。

 

      (2)欧阳修(公元1007--1072年),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吉水(今属江西)人。他在反对宗教气功中的贪生迷信色彩的同时,对养生祛病健身的作用给予了正确的估价。他在《删正黄庭经序》评价养生术时说:“后世贪生之徒,为求养生者,无所不至,’至茹草木及日月之物光。又有以谓此外物不足恃,而反求诸内者,于是息虑、绝欲、炼情气、勤吐纳,专于内守,以养其神。其术虽本子贪生,及其至也,尚或可以全形而却疾。”

    欧阳修的养生观是顺应自然。他在《删正黄庭经序》中说:“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这是符合养生学观点的。

 

      (3)陆游(公元1125-1210年),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在85岁高龄时写诗云:“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固然反映了陆游一生的爱国热忱,但也说明了他人老不服老,人老心不老,虽年老而不衰。陆游的一生,写诗万余首,其中不少有关养生意境的描写,他年轻时能经常锻炼,所以身强力壮,到了晚年又能时时注意养生,所以他才老而不衰。如他在描写自己老年时的精神状态时写道:勺又十老翁心尚孩,看山看水不知回。”陆游当时已八十岁高龄了,但还自比为小孩,这是他无优无虑内心世界的反映。

    《老学庵笔记》是陆游写的杂文集,他在这本书中记述了两则养生故事:

      “张廷老名琪,年七十余,步趋拜起健甚。自言夙兴必拜数十。老人血气多滞,拜则肢体屈伸,气血流扬,可终身无手足之疾。”

 

    “从舅唐仲俊年八十五,极康宁。自言少时因读千字文有所悟,i胃心动神疲四字也。平生遇事未尝心动,故老而不衰。”

    这两则老年养生的故事,前者是每天以数十拜锻炼肢体屈伸,后者是遇事镇静不动感情。这是老年养生的两个重要方面。这里他既是向他人介绍经验,又是对白己提出了要求。他在晚年的诗中颇有这方面的记述。“不动成A卧,微劳学鸟伸。”“呼童按摩罢,依壁欠伸余。”“拳拳奉天理,坦坦息心机。”“整书拂几当闲嬉,时取曾孙竹马骑。”“击壤林间送此生。”“未害朵颐临肉姐,但妨叩齿诵仙经。”诗中所说的“鸟伸Jt是导引,tc }口齿”是保健功,u击壤”、“骑竹马,是儿童游戏,都是老年人的轻微活动,而“黑卧分,“息心机”则是静坐式的养神,相当于静功。

 

    陆游在饮食养生中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经验。他说:“紫驼之峰玄熊掌,不如饭豆羹芋魁”(《悲欲行》)。他在《食粥》诗中也说:“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可见,陆游老而不衰的秘诀,就在于未老先防,从年轻时就注意锻炼,到了老年仍注意全面地养生。

      (4〕朱熹(公元1130-1200),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徽州姿源人(今属江西),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程颠,程颐)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世称“程朱,学派。他在从事教育之余,对“静坐”甚爱好。他说:“专一积久,忽有见处,便是悟。大要只是把心一定,不令散乱,久后光明自发。”(《朱子全书》六十卷)他参酌佛家的“坐禅”方法,主要以为“静坐”对于“居敬”工夫的养成大有用处。((宋元学案》中还记载他写的一道《调息蔽》:“预作调息L,亦是养心一法。盖人心不定者,其鼻嘘息气常长,吸气常短,故须有以调之。息数停匀,则心亦渐定,所渭持其志,无暴其气也。哉日:鼻端有自,我其观之,随时随处,容与猜猜。静极而嘘,如青招鱼,动已而吸,如百虫蛰。氮x开阖其妙无穷。”这里讲的是静功的具体练法和练功时的一些感觉,表明朱熹练功是有一定功夫的。

 

    2。医学家论养生:。

    南宋蒲虔贯,张锐,著名的金元四大医家刘完素、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等,均将导引养生作为医疗手段之一。

      (1)蒲虔贯,是一位道士,医学家,幼时身体虚弱,他极注意保健养生,著有《保生要录.)。该书写道:“养形者,形要小劳,无至大疲。故水流则清,滞则污。养生之人,养血脉常行,如水之流。坐不欲至倦,行不欲至劳,频行不己,然亦稍缓,即是小劳之术也。”又说:“此法事闲随意为之,各十数而已。每日频行,必身轻目明,筋节血脉调杨,饮食易消无所塑滞。体中少不佳快,为之即解,由引方太繁,崇贵之人,不易为也。今此术不择时节,亦无度数,乘间便作,而见效且速。”可见,小劳术是在古导引的基础上,删烦就简的产物。

    小劳术的做法是:“手足欲时其屈伸,两臂欲左挽右挽如挽弓法,或两手上下升举如拓法,或双拳筑空,或手臂前后左右轻摆,或头顶左右顾,或腰胯左右转,时俯时仰,或两手相促细细披如冼手法,或手掌相摩令热,掩目摩面。”

 

    蒲虔贯的小劳术,简便易行,便于准广,符合人体生理特点。

      (2)刘完紊(约一120-1200年),金代医学家,字守真,河北河间人,世刘河间他对热病和杂病的治疗很有经验,善于用清凉解毒药治疗寒热病,并创制了不少治疗伤寒热病的方剂,他在药物治病的伺时,推荐用“六字诀”来冶病。

      (3)张子和(约公元1156-1228年),金代医学家,名从正,雌州考城(今河南兰考东)人,他继承刘完素的学说而有新的见解,治病以祛邪为主,认为“先论攻其邪,邪去而元气自复。”。善用“汗”、u吐”、“下”三法,并渭三法能兼众法,切责医者滥用补药与平稳药贻误病人之非。著有《儒门事亲》。他在该书中指出:“凡是风寒之邪所发的疾病,在皮肤之间和经络之内,可用汗法,而导引是汗法之一。所以说:“导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

 

      (4)李东垣(公元 1180-1251年),金代医学家,名呆,字明之,号东垣,真正(今河北正定)人,从张洁古学医夕认为饮食不节,劳役所伤和情绪失常,易致脾胃受伤,正气衰弱而引起多种病变,又提出发热的疾病亦应分辨a外感”或“内伤”,治法上重视调理脾胃和培补元气以及扶正祛邪,丰富了内伤脾胃方面的理论和经验。著有《脾胃论》、

  《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等。他在《兰室秘藏》中论及:“木旺乘土”的病症时说:“当病之时,宜安心静坐,以养其气”,然后再配合中药治疗。他在《脾胃论》中也多次提到养气,以求补元。

 

    (5)朱丹溪(公元1281-1358年),元代医学家,名震亨,字彦修,委州义乌(今属浙江)人,家居义乌丹溪,故人称丹溪翁。早年即好医学,继从许谦学“理学”,后又从杭州名医罗知梯学习。他继承罗氏之学并有所发挥。著《格致徐论》,创论多种疾病的病机,是由“阳有余,阴不足”所致,治法上主张“滋阴降火”。他在《丹溪心法》中说:

  ‘气滞疾厥寒热者,治以导引。,,他是主静派,认为静则生阴以养水。在养生方面,他主张节制食欲,色欲,以使真阴得到保养。

 

    总之,宋、金、元时期,由于医家们重视异倡导养生导引,使其向科学化迈进了一步,开拓了实用导引的新局面。

 

    陈希夷和二十四式坐功:

    陈希夷(公元872-989),寿一百一十八岁。原名转,宇图南,号扶摇子,毫州真源人,宋初道士,曾隐居武当山,服气辟谷二十佘年,后居华山云台观,每睡常百余日不起。先后有世宗召见,妈号白云先生,明宗召见,赐号清虚处士,太宗再召,赐号希夷先生。他著有《指玄篇》八十一章,言导养及还丹之事。他在道教长生术和理学主静思想的影响下,创编了十二月坐功。其特点是按二十四个节气进行,共二十四式,在二十四势中,除了五月芒种和十一月大雪为站势外,其余全部为坐势。动作主要有按膝、捶背、伸展四肢、转身扭颈等身体操练,每势做毕,接着叩齿、漱咽、吐纳,每势均注明可治之症,并用经络理论说明其作用。这套健身功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多取坐势和完全按节气进行导引,未免有些死板。

 

    张君房和《云岌七签》:

    宋.张君房,安陆〔今属湖北)人,景德进士,官至尚书度支员外部,集贤校理等职,他从《大宋天宫宝藏》四千五百六十五卷中,撮其精要,辑为《云岌七签》一书,明·张营补辑,共成一百二十二卷。其中汇集了不少导引养生资料。如陶弘景《养性延命录》、孙思邀《摄养枕中方》、《太清导引养生经》、《宁先生导引养生法》、《彭祖导引法》、《王子乔导引法》、《婆罗门按摩法》、《胎息法》、  《玄鉴导引法》等各种服气法。特别是《养性延命录》所保留的“华佗五禽戏诀”是现在所见记述五禽戏动作的最早资料。这部书的刊行,促进了古代导引养生的发展。现将其《诸家气法》首章的《元气论并序》节录如下,以窥概貌:

 

 “人之元气亦同于天地,在人之身生于肾也,人之元气得自然寂静之妙,抱清虚玄妙之体,故能长生。生命之根,元气是矣。夫肾者神之室,神若无室,神乃不安,室若无神,人岂能健,室既固央,乃神安居,则变凡成圣。神自通灵,神乃爱生,而室不能固,致使神不得安居,室屋于是空废,遂投于死地矣。若人自以其妙于运动,勒于修进,令内清外静,绝诸染污,则大壮营室,神魂安居,神之与根,恒为营卫,身之与神两相爱护,所谓身得道神亦得道,身得仙神亦得仙,身神相须,穷于无穷也。夫元气者,乃生气之源,则肾间动气是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a,一名守邪之神,圣人喻引树为证也,此气是人之根本,根本若绝,则脏腑筋脉如枝叶,根朽枝枯亦以明矣。何:何谓肾间动气?答日:右肾谓之命门,命门之气,动出其间,乃元气之系也,枯神之舍也,以命门有其精之神,善能固守,守御之至,那气不得妄入,故名守邪之神矣,若不守邪,邪遂得入,入即人当死也,人所以得全生命者,以元气属阳,阳为营,以血脉属阴,阴为卫,营卫常流,所以常生也。·,·…夫混饨后有天地水三元之气,生成人伦,长养万物,人之法元号为三焦、三丹田,以养身形,以生神气,有三位而无正藏,寄在一身主司之务,上焦法天元,号上丹丹田也,分野自胃口之上,心隔以上至泥丸,上丹田之位受大之阳气,治于宜印,立中穴在胸夕主温于皮肤肌肉之间,;昔雾露之溉1。中焦法地元,号中丹田也,其分野自心下至脐,‘卜月。田之位受地元之阴气,治于胃脱,胃院穴在心下,主腐谷熟水,变化胃中水谷之味夕出血以营藏腑,身形如地气之燕焉。下焦法水元,号下丹田也,其分野Rlb中,下磅耽,囊及漏泉,下丹由之位受水元阳A,治于气海(在脐下一寸)府于气街(气街者气之道路也,三焦却A行气之主,乃四通八达之要大遴也)主运行气血,沈通经脉,聚神集精,动静阴阳,如水流就湿,浇注以时,亏气上腾,降而盯焉。”

 

    这里所说的“人之元气得自然寂静之妙,抱清虚玄妙之体,故能长生”,是不可取的。关于三丹田之分野理论,也属炼气者一家之说,有待进一步研究,但其中有很多内容是古人研究和实践的结晶,如能深求,必得保健洽疗之一助.

 

    陈直、邹核的《寿亲养老新书》:

    米元时期,《寿亲养老新书》对于老年人防病治病,养生益寿,颇有参考价值。《寿亲养老新书》四卷:第一卷为宋·陈直撰写,原名《养老奉亲书》。第二卷以后,为元·邹铱所续增,与直书合为一篇·更题今名。本书内容丰富,不仅在不同的季节里,吃、用、穿、住有不同的要求,而且更重5的是有“食治之方,医药之法,摄生之道”,从各方面加以叙述。其内容包括:

      《寿亲养老新书》卷一:饮食调抬第一,形证脉候第二,{%药扶持第三,性/毛好嗜节四,宴处起居第五,贫富祸福第六,戒忌保护第七,四时养老总序第八,春时摄养第九,夏时摄养第十,秋时iz-养第十一,冬时摄养第十二,食治养老序第十三,食治老人诸疾方第十四,简妙老人备急方第十五。

 

      《寿亲养老新书》卷二。

      《寿亲养老新书》卷三:太上玉轴六字气诀,食后将息法,养性,用其茶汤诸法,晨朝补养药糜诸法,种植诸法。

      ((寿亲养老新书》卷四:保养,服药,贮药,炽阁,集方,食治方,妇人小儿食治方。现摘录部分内容,以供学习。

      《寿亲养老新书》卷一一饮食调洽节一指出:“主身者神,养气者精,益精者气,资气者食。食者,生民之夭,活人之本也。故饮食进则谷气充,谷气充则气血盛,气血盛则筋骨强。故脾胃者,五胜之宗也。四脏之气,皆察于脾。故四时皆以胃气为木。《生气通灭论》云:‘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捅泄为阴,。是以一身之中,阴阳运用,五行相生,莫不由于饮食也。若少年之人,真气壮夕或失于饥饱,食于生冷,以根本强盛,未易为患。其高年之人,真气耗竭,五脏衰弱,全仰饮食以资气血,若生冷无节,饥饱失宜,调停无度(注:指生活安排无节制),动成疾患。凡人疾病,未有不因入邪而感。所谓入邪者,风、寒、暑、湿、饥,饱、劳、逸也。为人子者,得不慎之?若有疾患,住先详食拨之法,审其疾状夕以食疗之,食疗未愈,然后命药  (注:用药),贵不伤其脏腑也。凡百饮食,必在人子躬亲调治,无纵ifs使,慢其所食(注;不要放任牌仆疏忽老人的饮食)。老人之食,大抵宜其温热熟软,忌其粘硬生冷。食后引行一二百步,令运动消散。……尊年之人,不可顿饱,但频频与食,使脾胃易化,谷气长存。若顿令饱食,则多伤满.缘衰老人肠胃虚薄,不能消纳,故成疾患。为人子者,深宜体悉,此养老人之大要也。”

 

      《寿亲养老新书》卷一·性气好嗜第四指出:“眉寿

  (注:九十岁日眉寿,指年老寿高)之人,形气虽衰,心亦自壮。但不能随时人事,遂其所欲。居虽温给,亦常不足。故多咨煎背执(注:咨煎是指老人的烦跺优急,背执是指老人孤僻固执,此句概言老人脾气),等闲弃怒。性气不定,此如小儿,全在承奉颜色,随其所欲。严戒脾使子孙,不令违背。若愤怒一作,血气虚弱,中气不顺,因而饮食便成疾患,探宜体悉,常令人随侍左右,不可令孤坐独丧,缘老人孤僻,易于伤感,才觉孤寂,便生郁闷。养老之法,凡人平生为性,各有好嘈之事,见即喜之。有好书画者,有好琴棋者,···4,一人之僻好,不能备举。但以其平生偏嗜之物,时为寻求,择其精绝者,布于左右,使其喜爱玩悦不已。··…今见所好之物,自然用于物上,日自看承戏玩,自以为乐。虽有劳倦咨煎,性气自然减可。

 

    《寿亲养老新书》·宴处起居第五指出:“凡人衰晚之年,心力倦怠,精神耗短,百事漱于施为,盖气血筋力之使然也。……凡行住坐卧,实处起居,皆须巧立制度,以助娱乐。栖息之室,必常洁雅。夏则虚敞,冬则温密。……其枕宜用夹熟色帛为之,实以菊花,制在低长,低则寝无掉风,长则转不落枕。其所坐椅,宜作矮禅床样,坐可垂足履地,易于兴居〔注。兴,起也,兴居:指起坐),·”…其衣服制度,不须宽长。长则多有Ell绊,宽则衣服不着身。缘老人骨肉硫冷,风寒易中。……虽遇盛夏,亦不可令担露,··。…以护睦理。”

 

      《寿亲养老新书》.戒忌保护第七指出:“·一尊年之人,一遭大惊,便至冒昧(引起冲撞昏乱等意外之事),因生余疾。凡丧、葬、凶、祸,不可令吊,疾、病、危、困,不可令惊,悲、哀、优、愁,不可预报,秽恶臭败,不可令食,··一动作行步,不可令劳,暮夜之食,不可令饱,阴雾晦V,不可令饥,……家缘冗事,不可令管。”

    《寿亲养老新书》·春时摄养第九指出:“春属木,主发生,宜戒杀,茂于恩惠以顺其生。春,肝气任,肝属木,其昧酸。木能胜土。土属脾,脾主甘。当春之时,其饮食之味,宜减酸益肝,以养脾气,肝气盛者,调嘘气(注:道家吐纳法之一)以利之,顺之则安,·逆之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春时,遇天气焕暖,不可顿减棉衣,缘老人气弱骨疏,怯风冷,易伤肌体。”“夏时摄养第十,,指出:“夏属火,主午长夏。夏心气旺,心主火,味属苦。火能克金。金属肺,肺主辛。其饮食之味,当夏之时,宜减苦增辛,以养肺气。心气盛者,调呵气以琉之。则之则安,逆之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太阳,指太阳经脉。这句话的意思是,夏属火,阳旺,但只能疏导,不能抑制,否则阳气不生,心气内泄,也会致病)。盛夏之月,最难治摄,阴气内伏,署毒外蒸,纵意当风,任性食冷,故人多暴泄之患。”秋时摄养第十一”指出:“秋属金,主于萧杀,秋肺气旺。肺属金,金能克木,木属肝,主酸。当秋之时,其饮食之味,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肺气盛者,调啊气以泄之,顺之则安,逆之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冬时摄养第十二”指出:“冬A水,主于敛藏。冬肾气旺,肾属水,味属咸。水克火,火属心,心主苦。兴冬.之时,其饮食之味,宜减咸而增苦,以养心气。'a-气ifl:者,则吹气以平之,顺之则安,逆之则少阴不藏,肾之水独沉。”

 

    《寿亲养老新Tj ))卷三·太T.玉轴六字气诀指出:气··…以六字气诀,治五脏六腑之病。其法:以‘呼,而自泻出脏腑之毒气;以‘吸,而目采天地之清气以补之。当日小验,旬日大验,年后万病不生,延年益寿,’养生之宝,非人勿传

  (指非得可靠之人,切勿滥传)。‘呼,有六日,呵、呼、嚼、l虚、嘻、吹也。‘吸,则一而己。‘呼,有六者.以

  ‘呵,字治心气,以‘呼,字治脾气,以宇治肺气,以‘嘘,字治肝气,以‘嘻,字治胆气,以‘吹,字治肾气。此六字气诀,分主五脏六腑也。凡天地之气,自子至巳,为六阳时。自午至亥,为六阴时。如阳时,则对东方勿尽闭窗户,然忌风入,乃解带正坐,叩齿三十六,以定神。先搅Li中浊津,漱二三百下,候口中成清水,即低天向左而明之,以意送下。长泪泊至腹间,即低头开口,先念‘呵,字,以吐心中毒气。念时,耳不得闻‘呵,宇声,闻即气祖,及损心气也。念毕,仰头闭口,以鼻徐徐吸天地之清气,以补心气。吸时耳亦不得闻吸声,闻即气粗,亦损心气也。但呵时令短,吸时令长,则吐少纳多也。吸讫,即低头念‘呵,字,耳复不得闻‘呵,字声。呵讫,又仰头以鼻徐徐吸清气以补心,亦不可闻吸声。如此吸者六次,即心之毒气渐散,又以天地之清气补之,心之元气亦渐复矣。再又依此式念‘呼’字,耳亦不可闻‘呼,声。又吸以补脾耳,亦不可闻吸声。如此者六,所以散脾毒而补脾元也。··一如此者,并各六次,是谓小周。小周者,六六三十六也。三·卜六而六气遍,脏腑之毒气渐消,病根渐除,祖气渐完矣。”

 

    这些高年颐养之法,不无小补,固为人子所宜究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