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时期导引养生的历史发展

2016-10-20 19:17:47 作者:张广德 来源:导引养生功

    到了汉代,导引养生功理论有了新的发展。《汉书·艺文志》载有《黄帝杂子步引》十二篇及《黄帝岐伯按摩》十卷,这可能是先秦流传下来的有关导引养生专著,可惜后来亡佚了。

 

 《淮南鸿烈》中的养生观:

      《淮南鸿烈》又名《淮南子》,是汉初皇室淮南王刘安集门客所著。全文二十一篇。是一部包罗万象的论文集。其中包括不少养生方面的观点。如《本经训》篇曰:“天地宇宙,一人之身也,六合之内,一人之制也。”《精神训》篇曰:“头之圆也象天,足之方也象地,天有四时、五行、九耀、三百六十六日,人亦有四支、五藏、九窍、三百六十六节。夭有风雨寒署,人亦有取、与、喜、怒。”这种比喻虽然有些牵强附会,但从“天人相类”、“天人相应”的宇宙整体观来看是很有价值的。

 

    《淮南鸿烈》认为形与神也是统一的。“以神为主者,形从而利,以形为制者,神从而害”(《原道训》)。告诉我们,就形与神而言,神为主宰,以神制形,则于生命有利,反之,如果以形为主宰,以形制神,就会对生命产生有害作用。这种“神贵子形也,故神制则形从,形胜则神穷”的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

   此外,《淮南鸿烈》中提出的“静淇恬淡,所以养性也”(《椒真训》)。69以恬养性,以摸处神,…人大怒破阴,大喜坠阳,薄气发疮,惊怖为狂,优悲多患,病乃成积”〔《原道训》)。“血气者,人之华也,而五藏者人之猜也,··一耳目a于声色之乐,则五脏摇动而不定,五藏摇动而不定,则血气滔荡而不休矣。血气滔荡而不休,则精神弛骆于外而不守矣。精神驰骋于外而不守,则祸福之至,虽如邱山,无由识之矣(《精神训》)等等理论,主要是强调无为无欲的养生观,虽然有一定的消极因素,但对静气功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

 

    马王堆帛书画和竹简:

    1972年初至1974年初的两年间,长沙马王堆一号、三号汉墓先后出土了大量的帛书画、竹简达十二万余字,与养生有关的有《养生方》、《却谷食气篇》和{(导引图净,为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哲学思想,研究先秦导引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

      (1)《养生方》:

      《养生方》竹简、木简共二百支,分甲乙两篇。原件无标题,整理者根据内容整理为《十问》、《合阴阳方》、

  《天下至道谈》与《杂禁方》。

      《十问》阐述了生理、病理、抗衰老、延年益寿的原理和劳与逸、营养与药物、饮食与睡眠等辩证关系。同时还阐述了许多a食气”及“朝日月而翁其精光,的导引之术,是难得的先秦养生学之精华。

      《合阴阳方》将性生活应注意的问题总结为“十动”、 '十节,‘十修”、“十已”。提出了要合乎自然之理达到有益而不伤身的性保健理论。

      《天下至道谈》的内容巾,也有《十动》的记述,大略与《合阴阳方》相似,讨论了性保健的问题—即“一七损八益”。《天一『至道谈》云:“不能用八益而去七损则行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五一f-而起居衰,六-[一耳目不聪明,七十下枯上竭,阴气不用,深泣留出。”意思是说,如果不能用勺、益”而避免“七损”,那么四·I·岁便阴气开始衰退,五二!一岁就起居衰老,六十岁就两眼昏花,耳朵失聪,·七十岁就气血枯竭,房事不用,血脉而不畅。

      “八益”即所谓“一日治气(理气),二日致沫(味),三日智(知)时,四日畜气,五日和沫,六曰窃气,七日寺嵌(待盈),八曰定倾。”

      “七损”即所谓一臼闭,二日泄(应作涤),三日渴,四日勿(应作废),五日烦(躁也),六曰绝(竭也),七日费(损也)。”

    性生活如能做到这样,就会有益无害。正如《养生方》所云:“善用八益去七损,耳目聪明,身体轻利,阴气益强,延年益寿,居处乐安。”当然,这些提法是否科学,尚待进一步研究,但《养生方》的出土,为我们研究这方面的间题提供了宝贵资料。

 

      (2《却谷食气篇》:

      《却谷食气篇》,由于文字残缺,只能了解其梗概。所谓“却谷”,就是指不吃粮食,而以石苇代替。正如文章中所说:6却谷者食石苇。朔日食质,日加一节,旬五而止。月大始挠,日去一节,至晦而复质,与月进退。”意思是说,却谷者不吃五谷而吃石苇,每月初一食一节,以后每天加一节,直到十五日为止,到_了十五日月圆以后,每日减服一节直到月底,恢复到月初服一节的量,按月亮的圆缺而增减。很明显,这是说却谷时的具体做法。“石苇”是一种草药,有通利小便,主治X闭的作用。

 

      “食气”,即服气,采气。该篇中提出了食气要根据季节和不同的气候进行。“春食—去浊阳,和以以(饶)光,朝霞昏清可。夏食—去阳风,和以朝霞、行暨,昏清可。秋食—去口口、霜雾,和以输阳、饶光,昏清可。冬食—去凌明,和以杭滋、(输)阳、铣光,输阳输阴,吞清可。”这段记载,主要是说明春夏秋冬四时食气相适宜和应避忌的气候和时刻。意思是说,春天练功切忌在阳光阴暗浑浊的气候下进行,最适宣在朗月当空和朝霞满天的气候下进行,早晚均可。夏天练功切忌在有热风的气候下进行,最适宜在日初和阳光偏西的时候进行,早晚均可。秋天练气功切忌在有(凉风)和霜雾的气候下进行,最适宜在有明亮的阳光和月光下进行,早晚均可。冬天练气功切忌在冰冻酷寒的时刻进行,最适宜在清露初凝、阳光暖人和明月当空的气候下进行,以便吸取日月之光,早晚均可。

 

    该篇还指出:“为首重、足轻、体轮(痛),则峋吹之,视利止。”这里的“利”作好转讲。

    这段文字大意是说,练习却谷食气时,如果出现头脑昏沉,两脚轻m,肤体发痛等症象时,就练习响吹(指气功),直到好转为止。

    峋吹如何练呢?该篇又说:“食气者为峋吹,则以始卧与始兴。凡峋中息而吹:年H-者朝廿暮廿,二日之暮二百,年姗者朝姗暮拼,三日之暮三百。以此数准之。”

    大意是说,食气的人练呼吸,应在每天晚上将卧和早晨刚起身时为宜。凡练呼吸,年龄在二十岁的人早晨作二十遍,晚上作二十遍,每二日晚上需作二百遍,三十岁的人早晚各作三十遍,每三日晚上作三百遍。其他年龄的人按此标准类推。

 

    从该篇的内容来看,与《史记》所载张良“性多病,即导引不食谷。”“学辟谷导引轻身”有相同之处。可见,辟谷在汉初上层已有一定的影响。

      (3)((导引图》:

    《导引图》是目前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关于导引健身术势的一幅帛画(图1一1)。这幅帛画,宽50厘米,长约l,4米,上面绘有四十四幅男女形象的各种姿势,分列成四排,海排十一人。每个姿势均有文字说明。按其性质可把这些动作粗略分为四种类型:

    ①模仿动物的形象:如“熊经”、“信”(鸟伸)、“鹤背”、“鹤口”、“龙登”、‘援坤”等。这就给后世出现的“五禽戏”找到了较早的渊源关系。“熊经鸟伸”在秦以前早有流传记载,但未见形象说明,现以帛图填补了这个空白。

 

    ②体现调息的方法:《导引图》中有“援坤”、“仰神”等类似近代功法声呼吸的某些术势。如“仰神”,绘着一个男子,直立挺胸,两臂举向后上方,作仰天长啸状。这与《导引图》同书于一福帛画上的《却谷食气》篇中所记载的,’食气为峋吹,则以始卧与始兴……”相一致。

    ③辩症施功:帛画中多处记载着“引膝痛”、“引脸积”、“引温病”、“引脾病冲、“引聋,、“引项”的导引术势。“引”,隋代巢元方说:“引之者,引此旧身内恶邪伏气,随引而出,故名导引。”目的在于排们日身恶邪伏气”。所以,’引”就是用导引来治病的意思。不同的病有不同的引法,如“引脾痛”,帛图上画一人蹲坐式,双手各里双膝外以下,表明脾病应从膝下的足三里处引出。这与中医针灸的“肚腹三里留”的治病原则相一致,也说明《导引图》的医疗价值是宝贵的。

 

    ④、描述人体运动的姿态:帛画中有屈伸、屈膝、体侧、腹背、转体、跳跃等各种动作,.还有使用棍棒、盘碟、沙袋和球类的动作术势。如图中“以杖通阴阳”,画的是一个穿裙的妇女,两手持双棍,弯腰下俯,棍垂身触地,利用棍棒使双手呈直线状竭力展开,使上体位置下移,下半身位置上移,用以“调和阴阳”。这实际上是讲的采用器械的医疗方法。
导引图

    总之,从马王堆《导引图》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我国的导引历史悠久,丰富多彩,而且也体现出了我国的导引具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是一项很有医学价值的医疗保健体育。

 

    华佗五禽戏:

    华佗在继承古导引的基础上,创编了简便易行的“五禽戏”。他说:“吾有一术,名曰五禽之戏:一日虎,二曰鹿,三日熊,四日猿,五日乌。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以著粉,身体轻便而欲食。普(指华佗弟子,吴普)施行之,年九十佘,耳目聪明,齿牙完坚。”说明华佗的“五禽戏”对身体是很有益处的。

    华佗是东汉时期的医学家,精内、外、儿、针灸各科。同时又通晓养性之术。他对学生吴普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臂犹户枢,终不朽也。是以古仙者为导引之事,熊经鸥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他的“五禽戏”正是继承了前人导引的理论和实践而提炼发展来的,对推动我国导引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时期还有不少进步的思想家、哲学家,在养生问题仁提出了不少卓越的见解。祖谭、王充就是其中两位杰出代表。

 

    桓谭的养生观:

    植谭,东汉哲学家、经济学家,著作有《新论》。他在《新论》中谈及的养生观点可归纳为以下2点:

    (1)唯物主义的形神观:在《新论》中说:“梢神居于形体,犹火之然烛矣。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又不能后燃其他。刀在这里桓谭用浊火为例,以烛比喻人之形体,烛上所燃之火比喻为人的精神,认为有烛方能燃火,有了形体才能有精神,如呆烛烧完了,火就熄灭。同样道理,人体死亡,精神也就随之消亡。这是形体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唯物史观在养生学中的具体体现,实为可贵。

      (2)养生有效,但是有限:这种观点在当时那种充满神学迷信、追求长生不老的年代里出现是有进步意义的,直到现在也是正确的。他在《新论》中说:“夫古昔平和之世,人民蒙美盛而生,皆坚强老寿,咸百年左右乃死……后世遥衰薄恶气,嫁娶又不时,勤苦过度,而筋骨血气不充强,故多凶v折,中年天卒。”说明人的寿夭是受先天、后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他从夜燃麻烛有凹缺,火欲灭,将烛

  “扶持转侧”,火乃复A中得到启示:人身如有亏蚀时,通过调整便可恢复健康。他又从“灯中脂索而炫燃秃(指灯油烧干),将灭熄”中领悟到:不管如何扶持转侧,烛总有燃尽的时候,“人衰老亦如彼秃灯矣。”因此他反对跨大养生的作用。他说:“人之养性,或能使堕齿复生,白发更黑,肌颜光泽,如彼促脂转烛黑,至寿极亦独死耳。……生之有长,长之有老,老人之死,若四时之代谢矣。而欲变易其性,求为异道(指求长生不老之术),惑之不解者也。”这种养生有效,然而有限的观点符合实际情况,是有科学道理的,是对养生练功包医百病和养生万能论的有力批判。

 

    王充的养生观:

    王充是东双时期伟大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哲学家,他与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和宗教神学进行了尖锐的斗争,他著有

  《论衡》留世。在这部书中有不少是论述养生的,很有价值。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唯物主义的寿命论:他在《论衡·物势》中说:“天不能生人”,“天地合气,人偶自生也,犹夫妇合气,子则自生也。”他主张人是由物质性的“气”生成,这种观点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

    王充反对人可以不死的神仙方术。他说:“物以春生、夏长,秋而熟老,适自枯死(《论衡·俩会》)。在《论衡·道虚冲中又说:“物无不死,人安能仙。”有血脉之类,无有不生,生无不死,以其生故其死也。沙他把生命看成是一种自然过程,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的思想,是对那种把人的生命、病、死归于神鬼主宰的唯心史观的有力批判。

      (2)唯物主义的形神观:他在《论衡·论死》中说:“精神依倚形体,”“死而形体朽,精神散,”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人与物同,死而精神亦灭,安能为害祸?”王充这种在养生学中的唯物史观,抨击了当时的神鬼统治,促使了养生学沿着唯物主义道  路向前发展。

    (3)强调注意卫生方能健康长寿:他在《论衡·言毒》中说:“美酒为毒,酒难多饮,蜂液为蜜,蜜难多食……故味腐腹,好色惑心”这是主张节制嗜欲,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他在《论衡·书虚》中说:颜渊(名回,孔子的学生)“发白齿落,用精于学,勤力不休,气力竭尽,故至于死。”又以秦武王举鼎为例说:a举鼎不任(负担不了),绝脉而死。举鼎而力,力由筋脉,筋脉不堪,绝伤而生,道理宣也。”说明过度劳思和强用其力都可以使人生病,甚至死亡。王充在《论衡·量知》中还说:“粟未为米,米未成饭,气腥未熟,食之伤人。”此外,他还强调天气无常,邪气伤人,即所谓“其病遇邪气也,其病不愈(《论衡·论死》)。在这里王充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闸述了影响人体健康的原因,这种思想较为全面,富有哲理,是可取的。

    纵观汉魏时期的导引和养生的理论和实践,是继先秦以来的大发展,对后世的导引养生理论体系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