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禽戏是导引术,导引的盛行为五禽戏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所以,先梳理导引的发展历程很有必要。所谓导引,是呼吸运动和躯体运动相结合的一种医疗体育方法,是修炼者以自力引动肢体所作的俯仰屈伸运动(常和行气、按摩等相配合),以锻炼形体的一种养生术,与现代的柔软体操相近似,属气功中之动功。早在原始时代,先民们为了表示欢乐、祝福和庆功,往往学着动物的跳跃和飞翔姿势舞蹈,后来发展成为锻炼身体的医疗方法。
据《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昔陶唐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堵塞,不行其原,民气郁于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宜导之。”这段文字表明尧的时代人们就已知道跳舞可以舒筋壮骨,强壮身体,并用来治疗寒湿痹症,筋骨酸痛等病症了,实为导引之雏形。(庄子·刻意)云:“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表明神仙家将导引和行气术相结合进行养生,从而出现了像彭祖那样长寿的人物。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滋”就指出了运动养生的道理,认为人体也应适当运动,通过运动,可以帮助消化,通利关节,促进血液循环,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此后,至迟在战国时期,医学家和神仙家分别从治病和养生目的出发,相继将它发展为导引术,使之流传于世。《黄帝内经》中也记载有许多导引的内容。《素问·异法方宜论》指出:“中央者,其地平以湿,故其病多萎、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乔。故导引、按乔者亦从中央出也。”其意是说,当时居住在中原地区的人民,由于地处卑湿,缺乏运动,容易得肌肉痉痹等病症,而当地人用体育锻炼的方法来治疗这类疾病。(灵枢·病传篇》中写道:“或有导引行气、乔摩、灸熨、刺、饮药之一者。”可见,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将导引列为医疗中的一种方法了。
(汉书·艺文志)中就有(黄帝杂子步(导)引)十二卷的记载,又据《汉书·张良传》记载:“良从人关,性多疾,即导引不食谷。”《淮南子·精神训》中记载的导引术式有熊经、鸟伸、鬼浴、援(猿)蹬、鸦视和虎顾等六种名称.表明汉代我国的导引术已有相当发展了。《华阳国志·汉中志》称张誉“以鬼道见信于益州牧刘焉,鲁母有少容,往来焉家”。备母之有“少容”,盖为修炼行气、导引术所致。曹操招致的方士群中,甘始善导引行气。在他的影响卞,曹营“众人无不鹤视狼顾,呼吸吐纳”。此后各派中多有以此术名世者。(魏书·释老志)称,太上老君授寇谦之“服气导引口诀之法,遂得辟谷,气盛体轻,颜色殊丽。弟子十余人,皆得其术”。(续文献通考)谓楼观道士俭“从孙彻学道,授五符真文、断谷服水、行气导引,遂役使万灵,制御群邪”。店代著名茅山道士司马承祯更是研究导引行气术之大家,(旧唐书·隐逸传)称其“事潘师正,传其符篆及辟谷、导引、服饵之术”。其所著《服气精义论》主论行气,又辟专节(导引论)以述导引。直至宋代,导引和行气等术一起,一直为道教各派所共习。此后,内丹术兴起,一些内丹家排斥行气、导引,称之为外道、邪术,导引术方在道教内渐趋衰落,但社会其他各界人士仍继续传习并得发展。现存(正统道藏)中收有不少记载导引术的著作。葛洪《抱朴子·杂应》篇记录过“龙导”、“虎引”、“熊经”、“龟咽”、“燕飞”、“蛇屈”、“鸟伸”、“虎据”、“兔惊”等九种导引术势名称,但未记录具体作法。
梁陶弘景(养性延命录·导引按摩篇)除记录几种按摩术外,对“狼踞鹤顾”、“五禽戏”等几种导引术势作了具体记载,并绘制过(导引养生图)一卷(己佚)。唐孙思邀(千金要方》卷八十二《养性》篇记有“天竺国按摩法”、“老子按摩法”,虽题名按摩,实为导引。唐代又出有导引专书(太清导引养生经),其中收载有.赤松子导引法”“宁封子导引法”“虾蟆行气法”(为行气与导引相结合)、“彭祖卧引法”“王子乔导引法”“道林导引要旨”等。《太清导引养生经》和《通志·艺文略》著录,当出于唐代,皆详载具体作法,或十势,数十势不等。北宋张君房《云岌七签》卷三十六又收“玄鉴导引法”,除具载十三势的作法外,又指明某势治甚病。宋道士蒲虔贯著(保生要录》,分“养神气”、“调肢体”等六门,调肢体门提出“小劳术”导引法,简便易行,为后世所推崇。宋人托名许真君之《灵剑子》,有(导引势第八)载导引十六势,写明每势补益某脏腑,于何季节施行。以上诸书所记导引法,可谓千姿百态,式样繁多。为我国导引术之一大宝库,宋代出现的八段锦、十二段锦、十六段锦及太极拳等,就是在它们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的。在以上众多导引术中,有不少曾对当时社会产生过很大影响,有的还广泛流衍于近现代。其中最早的要数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所记载的华佗“五禽戏”,它模仿虎、熊、鹿、猿、鸟等五种鸟兽活动的形态,编制出一套导引程式,用以健身,确有很好的效果。《正统道藏)所收(太上老君养生诀)亦录此“五禽戏”,署华佗授广陵吴普。这套导引术一直流传下来,明人周展蜻在所著《赤凤做)和(万寿仙书)中,将它加以改进,减少动作难度,并与行气结合,除了文字说明外,还绘制出程式图谱。清人更于五种术势之外,加入向后顾望的“鹗顾势”和摇头摆尾的“狮舞势”,称作“七禽戏”。可见“五禽戏”对后世形响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