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丹术源流之早期内丹术的行气和还精与周天

2017-03-10 10:50:49 作者:郝勤 来源:龙虎丹道

内丹术源流之早期内丹术的行气和还精与周天


虽然导引吐纳与内丹有密切的渊源关系,但是种种证据表明,内丹术的直接源头却并非是以肢体及呼吸系统锻炼为特点的导引吐纳术,而是另一类以人体性能量修炼为特点的方法技术,也就是房中术。其最早的记载是《行气玉铭》。

    该铭文以篆书镌刻于一棱柱状、中空、顶端封闭的小玉柱上。郭沫若考其为战国初约公元前380年左右文物。唐兰依据铭文字体近于公元前400年的韩国鹿羌钟铭,断为公元前400年左右文物。据陈邦怀考释,该铭文为:

    “行氮(气),实〔吞)则遥(蓄),道则神(伸),神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明(萌),明则张(长),帐则返(复),返则天。夭兀(其)杳才(在〕上,坠心(地)兀(其)吉在下,巡(顺)·则生,逆则死。”((战国行气玉铭考释》)

    此玉铭是研究先秦行气术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材料,也是原始内丹术的最完整的记载。关于它的具体功法内容气郭沫若曾在《奴隶制时代》一书中对其进行考释后认为:“这是深呼吸的一个回合。吸气深入则多其量,使它往下伸,往下伸则定而固;然后呼出,。.如草木之萌芽,·往上长,与深入时的径路相反而退进,退到绝顶。这样,夭机便上动,地基便朝下动。顺此行之则生,、逆此行之则死。”
 

    郭沫若约结论基本上还是准确的。但细考此玉铭及参考先秦其它文献及行气发展情况,似还可以补充以下几点:

    第一,该铭文所反映的,不仅是‘深呼吸的一个回合”,更是内呼吸的过程。它揭示出早在战国初或更早,吐纳技术不仅已从导引中分化出来,而且从内涵上来说,已开始由注重吐纳的所谓“外呼吸”深化到强调体内气机运行的“内呼吸”。

    第二,从技术特点来说,这种“内呼吸”,或内气运行的功夫有待于意念的高度参与,这对精神和意念有较高的要求。同时,对意念的高要求决定了功法本身由动而静的演化。结合庄子等的“神解”、“坐忘”等功夫,可以认为,行气在当时已具备静功的特征。

    第三,从铭文中内气运行路线分析,先秦行气已初步形成“周沃”的意识和技术。作深呼吸以意念导引精气上下流注运转,这类观念和方法来自于房中术的“还精补脑”一类技术。这类技术在古大“天人合一”思维支配下,被拿来与夭道运动相类比,便逐渐形成了人天宇宙的“周夭”观。
 

    万事万物作周而复始,回环往复,绵绵不断的“圆道”运动,是先秦哲人们根据夭地万物运动规律得出的哲学结论。(易经》可以说是这种哲学思维的产物。所谓“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戈系辞上}).‘旧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伸)也,屈伸相感而利生焉。”((系辞下》)这类思想,显然与《行气铭)中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复,复则天这样一个周天气行理论相合。而这正是后来内丹的主要技术方法之一。
 

    第四,结合湖南长沙马王堆汉简有关早期房中炼气的资料推断,《行气铭》所载行气术并非单纯的炼气方法,而是与性修炼有关的方法技术。该玉柱邹安《艺胺》中命为玉刀50罗振玉(三代古金广成)命为剑泌,而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发展》命为玉佩。陈邦怀则指出:“(该玉柱)过去名之为玉刀秘,或名剑(王必),又名玉佩,似乎都不妥当。究为何物,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实际上,该玉柱的确并非玛或佩,而是由石祖、陶祖演变而来的象征男性生殖器的玉琼或玉匣。其功用是作为生殖崇拜(祖或且崇拜)或祖宗崇拜仪式上的礼器或明器。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在系统论述古良诸文化中玉器的象征意义时说:“这种玉琼为矮方柱体筒形,外方内圆,中有一大圆孔。玉珠改形为矮方柱体,突出表现的是外方,用义是以玉琼之‘方’象征男根,犹如以玉璧之‘圆’象征女阴”。周南泉则指出:“汉代玉琼出土很少,其中有两墓出土的玉琼,发现时已改作它器用。中山靖王刘胜墓中,把玉琼改作‘玉匣’,作为生殖器套。”((文物)1984年10期)刻有(行气铭)的棱形玉柱正是介于早期方形或棱形玉珠与汉代演为“生殖器套”‘的玉匣之间的男根象征物。将“行气”的方法刻于其上,正说明行气与性能力及生殖器之间的关系。
 

    在马王堆汉简《十间》中,《容成之治气传精之道》、《彭祖之养阴治气之道》、《荀老接阴食神气之道》及(师癸治神气之道)等四篇有关行气与性修炼的论述值得注意。其中论述了“治气”与“搏精”之间的关系,认为“治气有经,务在积精”(容成语);又指出行气“必先吐陈,乃乃翁竣(通胶,指男性生殖器)气,与竣(胶)通息,与竣(胶)饮食,饮食完竣(胶),如养赤子。”(彭祖语)不仅要将呼吸与生殖器官相接,而且要“翁气以充胎(脑)”,“群精皆上。”(布老语)这些记载表明,行气与当时的房中性修炼关系十分密切。这也进一步可证《行气铭》所载行气之法是一种性修炼技术,而不是一般单纯的吐纳之术。它与后来内丹的基础理论“炼精”及房中双修术中的“还精补脑”是一脉相通的。
 

    从《行气铭》内容来看,其梢气“定”、“固”、“萌”、“长”已体现出后来内丹聚气丹田,炼精丹田,及气冲丹田上行督脉的特点。而内丹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特点之一—对性能力及生殖系统的修炼,可以说在(行气铭)中已开始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