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字诀的形成起源以及六字诀养生思想的演变

2018-07-24 13:52:31 作者:admin 来源:古武网

六字诀配图


    六字气法又称六字诀,乃是以鼻作匀缓的深吸,然后按养生与治疗的需要,分别以吹、呼、唏(嘻)、呵、嘘、呬,六字的发声口型,缓缓吐气。气法古称行气,是吐纳法的一种。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曾述:“凡行气,以鼻内气,以口吐气。微而引之名曰长息。内气有一,吐气有六。内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呬,皆出气也。”在先秦时期,行气法本属深呼吸法,其呼吸强度较大,如《行气玉佩铭》所述。六字气法虽属“长息”之法,与《玉佩铭》所述相类,但呼吸形式要缓和的多,主要区别点在于“谓而引之(吸之)”与“微而吐之(呼之)”。实际上,一般并不真正使声带摩擦而发出声音,故说:“不欲令耳闻”。六字中,以“嘘”字与“”字的口型最狭,出气最缓,故《养性延命录》谓“嘘??者,长息之心也。”

    在现存文献中,对六字气法的具体记载,要算《养性延命录》最早,但六字气法的,则要早得多。《老子》二十九章有“或??或吹”之文,虽不能说这就是六字气法,但至少可以证明,在老子的时代,已注意到因字声的不同,吐气有轻重、缓急、粗柔等差别。所谓“或??或吹”,意指“有的轻嘘,有点急吹”。而《庄子·刻意》所述:“吹??呼吸,吐故纳新”之说,则明确地指出,当时的吐纳养生锻炼方法中,有吹与??等呼吸方式。这可说六字气法的滥觞。

    从具体记载六字气法的《养性延命录》开始,历代重要气功文献少有不论述六字气法的。六字气法是历代气功家普遍重视的重要气功功种。即便从《养性延命录》 成书的南北朝时期算起,迄今也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六字气法在广泛流传的过程中,不断地得到充实与发展,特别是其治疗应用方面。六字气法见于《养性延命录》的记载,即突出地显示其应用重点在于临床治疗,因愈病而起养生的作用。如述:“凡人之息,一呼一吸,原有此数。欲为长息吐气之法,时寒可吹,时温可呼。吹以去热,呼以去凤,唏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滞,呬以解极。……心藏病者,体有冷热,吹呼二气出之;肺藏病者,胸膈胀满,嘘出之;脾藏病者,体上游风习习,身痒疼闷,唏气出之。肝藏病者,眼疼愁忧不乐,呵气出之。已上十二种调气法,但常以鼻引气,口中吐气,当令气声逐字吹、呼、嘘、呵、唏、呬吐之。若患者依此法,皆须恭敬,用心为之,无有不差,此即愈病长生要旨也。”

    各类气功方法中,以六字气法与中医理论的结合运用为最早。上文中即运用了脏腑辩证,也有八纲辨证。呼去凤似汗法;唏去烦为和法;呵降气为下法;嘘散滞为消法;吹去热为清法;呵去寒为温法,呬解极为补法。文中奠定了六气配五脏的基础,如心吹与呼、肺嘘、脾唏、肝呵等。大体上,文中所述六字气主治病症,以实症居多。即多于泻实而少于补虚。从“气声逐字吐之”之说来看,《养性延命录》所载六字气法是发声的。

    六字气法虽着重于吐气的运用,但因在吐气前先有“微以引之”的长息,故仍有“服气”的意义。古人对此很重视,《养性延命录》有“天恶凤猛、大寒大热时,勿取气”之文,是告诫不要在天气剧烈变化与气温过高、过低的情况下进行六字气法。书中所述,引录自前人著作,非陶弘景所创,故有“法出于仙经”之说。汉代称养生方术为“神仙术”,《汉书·艺文志》把养生方术(包括导引、按摩)归入“神仙类”,故仙经即养生方书。

    所应用的六字气法,较《养性延命录》所载已有所发展。孙思邈《备急千金药方·养性》在前书“心吹与呼、肺嘘、脾唏、肝呵”四腑与六字气相配的基础上,增加了“肾呬”在方法上也具体的多。并主张在六字气法进行前,先做导引。这一主张对六字气法的发展很有影响,后世气功家多采纳此说,从而促使六字气法与导引术的结合,而形成许多新功种。《备急千金药方》也采用逐字吐气发声的方法。有关叙述如下:

    “若患心冷病,气即呼出;若热病,气即吹出;若肺病,即嘘出:若肝病,即呵出;若脾病,即唏出;若肾病,即呬出。夜半后,八十一;鸡鸣,七十二;平旦,六十三;日出,五十四;辰时,四十五;巳时,三十六;欲作此法,先左右导引三百六十遍。”

    “冷病者,用大呼三十遍,细呼十遍。呼法,鼻中引气入,口中吐气出,当令声相逐呼字而吐之。热病者,用大吹五十遍,细吹十遍。吹如吹物之吹,当使字气声似字。肺病者,用大嘘三十遍,细嘘十遍。肝病者,用大呵三十遍,细呵十遍。脾病者,用大唏三十遍,细唏十遍。肾病者,用大呬五十遍,细呬三十遍。”

    也把六字气法看作是与服气有关的方法,故定出从夜半后至巳时这一段所谓“生气之时”进行六字气锻炼。由于日中后为“死气之时”,故愈接近日中,次数愈益减少,入库文中随夜半后、鸡鸣、平旦、日出、辰时、巳时的  序,锻炼次数由八十一、七十二、六十三、、五十四、四十五、三十六递减。

    《备急千金要方》所述六字气法,继承了《养性延命录》所载的方法。但以后,在唐宣宗大中二年(848),胡愔撰《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书中脏腑补泻法以六字气法为主体。但她推翻了《养性延命录》所述六字气与五脏的配合方式,重新整理、建立了一整套新体系,并改逐字发声吐气法为按六字语音口型吐气而不发声的方法,如:

    1、改肺嘘为肺呬:“肺之有疾,当用呬。呬者,肺之气也,……能抽肺之疾,所以人之有怨气填塞胸臆者,则长呬而泻之,盖自然之理也。”“以鼻微长引气,以口呬之,勿令耳闻。皆先调气令和,然后呬之。肺有病,用大呬三十遍,细呬十遍,去劳热上气,咳嗽,皮肤疮疡,四肢劳烦,鼻塞,胸背疼痛。依法呬疾,差止。过度则损。”

    2、改心呼为心呵:“心之有疾,当用呵,呵者,心之气,……呵能静其心,和其神。所以人之昏乱者多呵,盖天然之气也。故心病当用呵泻之也”“以鼻微长引气,以口呵之,皆调气如上,勿令自耳闻之,然后呵之。心有病用大呵三十遍、细呵十遍,去心家劳热、一切烦闷。疾差止,过度损。”  :“肝之有疾当用嘘。嘘者肝之气,……能除毁痛,皆自然之理也。”

    3、改肝呵为肝嘘:“肝之有疾当用嘘。嘘者肝之气,……能除毁痛,皆自然之理也。”“肝病用大嘘三十遍,细嘘十遍,自然去肝家虚热,亦除四肢壮热、眼暗、一切烦热等。数数嘘之,绵绵相次不绝为妙。病差,止。过度则损。”

    4、改脾唏为脾呼:“脾之有疾,当用呼,呼者,脾之气,……能抽脾之疾,故人中热者,则呼以驱其弊也。”“脾病,用大呼三十遍,细呼十遍,能去脾家一切冷气,发热霍乱,宿食不消,偏风麻痹,腹内结块,数数呼之,相次勿绝,疾退则止,过度则损。”

    5、改肾呬为肾吹:“肾之有疾,当用吹,吹者,肾之气,……能抽肾之疾,故人有积气冲臆者,则强吹也,肾气沉滞,重吹则渐通也。”“肾病用大吹三十遍,细吹十遍,能去肾家一切冷腰疼、膝冷、腰脚沉重,久立不得,阳道衰弱。耳中虫鸣,及口中有疮,是肾家诸疾,诸烦热悉皆去之。数数吹之,相次勿绝,疾差则止,过度则损。”

    6、另立胆嘻:“治胆用嘻,嘻为补,吸为泻”“以鼻渐长引气,以口嘻之,去胆家病,并阴脏除一切冷,阴汗,盗汗,面无颜色,小肠胀满,口下冷痛,口干舌涩,数嘻之,疾乃愈。”“治胆用嘻,嘻为补,吸为泻”

    唐代胡愔所建立的六字气法新体系,为后世所普遍遵循,除个别部分(如胆嘻后世有改为三焦嘻的)外,已基本定型。她推翻前人的六字气与脏腑的配合方式,是很有胆识的。在崇古思想支配下的封建社会中,在学术上进行如此大胆的革新,是罕见的。她取得了完全的胜利。她的革新,乃基于“自然之理”。比如,她认为治肺疾的六字气不应是嘘,而是呬。因为每当人们“有怨气填塞胸臆”时,会自然长长地发出呬字声,以发泄胸中的闷气,这是一种“自然之理”,设若“不呬,必至伤败,赖呬而获全乎,故肺疾当用呬泻之。”故呬字气可泻肺郁之气;治心疾的六字气不应是呼而是呵。因为人在昏迷??乱的状态下,会自然地多发呵声,呵能静心和神,故呵字是心疾的“天然之气”。用现代话来说,其意为,人在昏迷状态中,会本能地发出呵声,以力求自我调控,回复到正常清醒状态来;治肝疾的六字气不应是呵,而是嘘。因为人在遭受毁伤疼痛时,会自然地发出“嘘嘘”之声,以求缓解痛势,这也是“自然之理”,故嘘为肝之气;治脾疾的六字气不应是唏,而是呼。因为当人感觉内热时,会自然地发出呼字声,以发散内热,故呼是脾之气,能抽脾之疾;治肾疾的六字气不应是呬,而是吹。当“人有积气冲臆”时(如奔豚),会自发地强发吹字声。这是因为“肾气沉滞,重吹则渐通”,这也是“自然之理”。总起来看,胡愔这些见解都非常新颖,她没像一般人著书立说时那样引经据典,而基于她的气功实践所得,以及临床治疗时的仔细观察,在古代医家中,特别是做为一位女气功家,更是难能可贵。胡愔的六字气法新体系,虽没有直接与导引术结合,有如孙思邈所述(先做导引,后行六字气),但她另有五脏导引以配合六字气的治疗。从上述六字气与脏腑配合的原理,以及六字所主治的病症情况来看,六字气擅长于泄泻气滞热郁,即多做为一种泻法来应用,而少于补虚的应用。可能是基于这种情况,明代·李梃的《医学入门》曾说:“至于六字诀,虽能发散外邪,而中虚有汗者忌。”胡文焕《养生导引法》说:六字气”主治六经本病之邪也。然五脏不足,又在药食气味为补。“《元道经》也说:“鼻引口吐,不可排积元气,而可以去浮寒客热而已。”实际上也不尽然,如上述肾病用吹中,也治“肾家病一切冷腰疼、膝冷、腰脚沉重,久立不得,阳道衰弱。耳中虫鸣”等,均为虚证。而嘻字治胆疾,乃用为补法。只是相对而言,六字气在补虚方面的应用较少而已。

    《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所载的六字气法体系,主要在于治疗上的应用,故书后述:“肺呬、心呵、肝嘘、肾吹、胆嘻。右此六字六脏之气……但为除疾,非胎息也。”《养性延命录》与《备急千金要方》有关论述,也重于治疗,少有养生方面的直接论述。此外,隋代智??的《童蒙止观》有《颂》曰:“心配属呵,肾属吹,脾呼肺呬圣皆知,肝脏热来嘘字至,三焦壅处但言嘻。”此《颂》内容与六字气诀的发展进程不侔。七言绝句体裁也不类似隋初时人所作。且以歌诀形式记述医学内容的作法,在隋时尚未出现。此《颂》当为宋以后人所增入。

    北宋末,南宋初,曾慥在其所撰《道枢》的《众妙篇》中详细地论述了在养生保健方面的六字气锻炼方法,并把六字气与导引动作直接结合起来,如其《众妙篇》述:

    子时趺坐,定息,鼻引腹满,呵三、呼十二。咽津三。

    卯时东向,呼十二,呬七,嘻十二。

    午时南向,呬七,嘻十二,咽三。

    酉时西向,嘘九,吹五,嘻十二,咽三。

    进行六字气时的导引动作:

    嘘:二手握固(握拳也),张目上视,而后嘘。

    呬:二手抱膝,仰面,而后呬。

    呵:交手抱脑后,仰面,而后呵。吹:仰卧握固,而后吹。

    嘻:仰面平坐,而后嘻。

    在治疗上,曾慥对胡愔所建立的六字气法新体系作了重要的补充:与五轮八廓学说相结合,扩充了六字气法在眼科上的应用,如:

    肺应气轮。气轮病,或如云飞翳日,俄复明,与大府风热而秘者,呬。

    脾应肉轮。肉轮病,则肋肿痛与唇焦,呼。喉肿,嘻。

    肾应水轮,水轮病,视一物为二,睹太阳如隔水,与脐之下冷,吹。

    心应血轮。血轮病,胬肉侵睛,与夫膈之热者,呵。

    肝应风轮。风轮病,望风泪出,视则雾烟生者,嘘。

    曾??所述配合六字气法的导引动作,除嘘时张目外,未被后世所广泛采用。后世采用更多的导引动作,出自李奉时《调气法》:“嘘时目瞋睁,呵时项后平叉手,呼时反托前,呬时双手擎,吹时平膝紧抱胸。” 

    比如明代流行的《延年六字总诀》,其中所说六字气的导引动作,多出自李奉时《调气法》,总诀如下:

    肝若嘘时目瞪睛,肺和呬气手双擎;

    心呵顶上连叉手,肾吹抱取膝头平;

    脾病呼时须撮口。三焦客热卧嘻宁。

    诀中,三焦病用嘻字之说,也出自李奉时著作。此说与胡愔六字气法微有不同,胡愔以嘻配胆,但李奉时以嘻配三焦,而包括胆,大概是因为三焦与胆同属少阳而同气相通吧。如述:“嘻(唏)主三焦不和,胆多惊。”

    李奉时还主张按大小月编订六字气锻炼的顺序,即大月顺行,按嘘、呵、呼、  吹、唏的顺序进行;小月逆行,按唏、吹、  呼、呵、嘘的顺序进行。所谓顺行与逆行,乃指五脏五行属性的相生与逆相生而言:相生为顺行:逆相生为逆行。如肝嘘属木,心呵属火,脾呼属土,肺   属金,肾吹属水,三焦唏属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故大月顺行,是按木——火——土——金——水的五行相生顺序;小月逆行,是按木——水——金——土——火——水的五行逆相生顺序。李奉时这种大小月的不同顺序,虽不一定有什么实际意义,胆结合五行学说来运用六字气法,对六字气的治疗运用,却是一种启发。金元医学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在其所撰之《素问玄机原病式》一书中,即曾按五行生克原理,在治疗上运用六字气法,如述:“脏腑之六气,实则行其本化之字泻之,衰则行其胜己之字泻之。”据此,则肺之实症可以??字泻之。也可“实者泻其子”,以吹字泻其子脏(肾)之气;肺之虚证,则以胜己之呵字泻其火脏(心)之气,以衰克金之势。余脏以此类推。结合五行学说,是六字气法的又一发展。

    元代邹应博据《道藏·玉轴经》有关六字气法的记载,结合其师所授,写成《太上玉轴六字气诀》,论述六字气法颇祥,兼及养生与治疗。此文,明代十分流行,《寿世保元》及《夷门广牍》等均有引录。文中所述六字气法,在基本点上与《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完全一致,如心呵、脾呼、肝嘘、胆嘻、肾吹,及吐气不发声等。但在操作方法上有不少发展,如述:   

    “凡天地之气,自子至巳,为六阳时;自午至亥,为六阴时。如阳时则对东方,勿尽闭窗户,然忌风入。乃解带正坐,叩齿三十六以定神;先搅口中浊津,漱炼二三百下,候口中水成清水,即低头向左而咽之,以意送下;候汨汨至腹间,即低头开口,先念呵字,以吐心中毒气,念时耳不得闻呵字声,闻即气粗,乃损心气也;念毕,仰头闭口,以鼻徐徐吸天地之清气,以补心气,吸时耳亦不得闻吸声,闻即气粗,亦损心气也。但呵时令短,吸时令长,即吐少纳多。吸讫,即低头念呵字……,呵讫,又仰头以鼻徐徐吸清气,以补心气,……如此吸者六次,即心之毒气渐散,又以天地之清气补之,心之元气亦渐复矣。再又依此式念呼字,耳亦不得闻呼声,又吸以补脾耳,亦不可闻吸声,如此呼者六,所以散脾毒而补脾元也。次又念呬字,以泻肺毒,以吸而补肺元,亦须六次。次嘘字以泻肝毒,以吸而补肝元。嘻以泻胆毒,吸以补胆元。吹以泻肾毒,吸以补肾元。如此者并各六次,是谓小周。小周者,六六三十六也。三十六而六气遍,脏腑之毒气渐消,病根渐除,祖气气渐完矣。”

    上文是关于养生方面的六字气锻炼法,可补胡??所述之不足。据述,照上法进行锻炼,“当日小验,旬日大验,年后万病不生,延年益寿”云云。所谓“万病不生”,不免夸大。在治疗方面的应用,虽只举眼病一隅

,但论之颇祥,如述:

    “次看是何脏腑受病。如眼病,即又念嘘、嘻二字,各十八遍,仍每次以吸补之,总之,为三十六讫是谓中周。中周者,第二次三十六,通为七十二 也。次又再依前呵、呼、呬、嘘、嘻、吹六字法,各为六次,并须呼以泻之,吸以补之,愈当精虔,不可怠废。此第三次三十六也,是为大周。即总之为一百单八次,是谓百八诀也。午时属阴时,有病即对南方为之,南方属火,所以却阴毒也。然又不若子后巳前,面东之为阳时也。如早起床上面东,将六字各为六次,是为小周,亦可治眼病也。凡眼中诸症,惟此诀能去之。他病亦然。”

    六字气法的发展

    《太上玉轴六字气法》的意义,不仅在于方法上有所发展,还在于它结合定神、扣齿、漱津、存想及坐式行功,把六字气法引向静功的发展方向。从此,六字气法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动功的发展方向。这是从陶弘景、孙思邈等倡导的逐字吐气发声法与导引术的结合开始,以后发展到吐气不发声,而仍与导引术结合进行。二是邹应博等倡导的静功发展方向。明清时期,六字气法的这两种途径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现分述于下:

    1、六字气法向动功方向的发展:结合导引的六字气法,在明清时期非常流行,许多气功文献都有记载,如:胡文焕《类修要诀》,龚居中《红炉点雪》,高濂《尊生八笺》,周履靖《夷门广读》,托名冷谦的《修龄要旨》,傅仁宇《审视瑶函》,罗洪先《万寿仙书》,徐文弼《寿世传真》等等。各家记载,都以歌诀形式(或加注)出现。歌诀有数种,最为流行的一种,是《类修要诀》名为《去病延年六字法》的一种,此套功法,各书辑录时,名称不一,文字也有变动,但基本精神一致。如《红炉点雪》与《审视瑶函》只录其中的“四季却病歌”及“总诀”,而无“分字诀”,而在每句“总诀”下祥为作注,合称《动功六字延寿诀》《夷门广读》所录,名称与内容同《类修要诀》。《修龄要旨》所录无总名,文字较精炼,引录如下:

    延年六字总诀

    肝将嘘时目瞪睛,肺和呬气手双擎,心呵顶上连叉手,

    肾吹抱取膝头平,脾病呼时须撮口,三焦客热卧嘻宁。

    嘘肝气诀  肝主龙涂位号心,病来还觉好酸辛,

    眼中赤色兼多泪,嘘之立去病如神。

    呬肺气诀  呬呬数多作生涎,胸膈烦满上焦痰,

    若有肺病急须呬,用之目下自安然。

    呵心气诀  心源烦躁急须呵,此法通神更莫过,

    喉内口疮并热痛,依之目下便安和。

    吹肾气诀  肾为水病主生门,有疾尪羸气色昏,

    眉蹙耳鸣兼黑瘦,吹之邪妄立逃奔。

    呼脾气诀  脾宫属土号太仓,痰病行之胜药方,

    泻痢肠鸣并吐水,急调呼字免成殃。

    嘻三焦诀  三焦有病急须嘻,古圣留言最上医,

    若或通行去雍塞,不因此法又何知    

    四季却病歌

    春嘘明目木扶肝,夏至呵心火自闲。

    秋呬定收金肺润,肾吹惟要坎中安。

    三焦嘻却除烦热,四季长呼脾化餐。

    切忌出声闻口耳,其功尤胜保神丹。

    上述是六字诀中基本定型的一种,与《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相比,基本精神未变,但主治症则较为充实与规整,并有简易的导引动作相配合。六字诀中胆嘻改成三焦嘻,这是继承李奉时的说法而来,已见上述。胆《红炉点雪》在“三焦客热卧嘻宁”注中,仍以胆立说,如述:“嘻则通胆,去胆中一切客热之气,故卧时常嘻,能去一身之客热。能补泻者,胆气自清。”可见胆与三焦关系之密切,故三焦嘻即胆嘻,仍是胡??的原意。

    《类修要诀》认为,六字气有“引经”的作用,如述:“非此六气,行不到本经。以此导之,若引经耳,不可不知。”但《修龄要旨》认为,要使六字气有“引经的作用,必需加上上述的导引动作,如述:“用此六字以导气,加以行势,方能引经。”   

    同类歌诀尚有数种,如《夷门广读》另有“六气歌诀”;《寿世传真》有“六字行功依式样歌”、“六字行功应时候歌”、六字行功各效验歌“,等等,内容与上述歌诀基本相同。冯曦《颐养诠要》有“朝朝乐歌”,记载一种六字气法与导引、按摩及内丹术相结合的综合气功锻炼方法,原文以录于本书《八段锦系统的形成与发展》一章,可参阅。(蓬蒿人根据原文附录于下)

    朝朝乐歌

    手摩印堂热,口行六字诀:一呵心气宁,二呼脾气彻。三呬肺气清,四吹肾气实,五嘘肝气和,六嘻胆火熄;左右鸣天鼓,挽弓须用力。叩齿盼双肩,闭兑垂帘寂。宽衣就枕初,两足有伸屈。神会黄庭中,升降看日月。先把天门开,随把地户逼。坎离交媾时,春酒甜如蜜。呼吸在丹田,不由口和鼻。如在太虚中,方是真胎息。不知混沌初,不知天地没。真伪自然分,青天看霹雳。子前午后行,朝朝不可缺。五味看四时,生冷厚味绝。妖祟不敢侵,风寒不能入。长生天地间,仙凡原不隔。    ——《颐养诠要》清·冯曦

    2、六字气法向动功方向的发展:自《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倡导吐气不发声的六字气法以来,在功种的归属上,六字气法已是一种较典型的静功方法。《太上玉轴六字气诀》结合定神、扣齿、存想等诱导入静的措施,在方法上又推进了一步。明清时期,静功式的六字气法的文献有多种,如:龚廷贤《寿世保元》,罗洪先《万寿仙书》,尤乘《寿世青编》,汪昂《勿药元诠》,冯曦《颐养诠要》等等。诸书所载,大体上都与邹应博《太上玉轴六字气诀》一脉相承。其中以《寿世青编》发展较多。

    《寿世青编》成书于清·康熙六年(1667)。书中载有“静功六字却病法”。其基本方法出自《玉轴经》,但在静功方法上有不少发展,如述:

    “以六字气诀治五脏六腑之病。其法行时,宜静室中,暖帐厚褥,盘足趺坐。将前动功略行一次。初学静功。恐血脉不利。故先行动功。后及静功。若七日后。不必行动功。行动功毕。即闭固耳目、口齿,存想吾身。要身如冰壶。心如秋月。良久,待其呼吸和。血脉定。然后口中微放浊气一、二口,然后照前节令行之。(即春嘘、夏呵、四季呼、秋??、冬吹)。假如春月,须低声念嘘字。不可令耳闻。闻即气粗。粗恐气泄耳。放嘘字气尽。即以鼻收清气。入于本经,仍及丹田。一收一放,各二十四,或三十六。余仿此。乃时令运行之常道也。假如秋月。患目疾。应乎肝。当行嘘字如春患虚黄。当行呼字。此乃权变病应之法……。凡修此道。须择子日子时起首,二十七日为期。如耳聋、虚劳、臌膈之症。顿然自愈,行之既久,腹中自闻碌碌有声,内视自有一种景象,百病除而精神充矣。”

    上述静功六字诀,虽也兼行动功,但系用作静功前“调和血脉之用,与动功六字诀同时进行导引动作自是不同。从所述方法中可以知道,此种六字诀,在进行之前先有充分的入静的诱导,然后在入静的状态中行六字气法。故“行之既久,内视自有一种景象”,这是一种深度入静状态中的意境。在诱导入静方法上,此书还载有一种颇有特色的“转目法”,如述:“凡病者,每于未行(六字气法)前,平身仰卧,闭目运瞳六十四次。久则不须行转目法。”转目法对诱导入静有良好的效果,有关叙述,请参阅本书《存想的发展——经络导引》一章。。《寿世青编》所述照节令进行六字气法,即前述“四季却病歌”之意。但脏腑病并不一定按时而发,若拘定“四季却病歌”,则非其时而有其病,六字气法将无法施治了。上文“应病不应时”之说,是从实际出发的。书中曾述:“六字出息治病之旨,常道从正,变道从权。”四季却病之说,是所谓“常道从正”;而应病不应时之说,则系“变道从权”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