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引养生功与长寿之信寿:
信,是指信心。寿,是指长寿。信寿,就是我们要有信心达到长寿,享尽天年。
人到了老年,由于生理上的老化,导致机体各组织器官机能衰退,免疫力下降,从而易犯这样或那样的疾病。心理上必会随之产生孤独感、老朽感,末日感,终日优心忡忡,意气消沉,面对风烛残年悲伤不已,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感叹。这是自我意识衰退的表现,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是老化的一种危险倾向。古人云:“畏老老转迫,优病病弥缚,不畏复不优,是除老病药。”因此,树立长寿的信心,对老年人来讲是非常重要的。生命科学虽然早已揭示,年华不能复反,长生不老是不可能的。但是,衰老是可以推迟的,疾病是可以战胜的,寿命是可以延长的。关键在于我们是不是积极地进行自我生命规划。我不知道,在座的同志们,特别是老同志们,在个人的寿命上有如何打算?是高寿80岁,还是再登百岁,或者是享尽天年,活到190岁?如果还没有这方面的规划,或者还没有意识到这样做的重要性,建议应尽快把自己的生命指标定出来,这是一个人长寿的重要因素之一。
1984年,71岁的马三立同志,他写了“随感,,“富贵寿考,日月摧人老,社会主义制度好,退休享受劳保。昔日药王寿高,今朝却将他超,百岁焉敢称老,齐横亦属寿夭。七十一岁幼童马三立
他在“随感”中提到的“药王”,是指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邀,孙生于公元581年,卒于682{年,括了101岁。提到的“齐珑”,即齐白石。齐生于公元1863年,卒于1957年,现代书画家,篆刻家,原名纯芝,字谓清,后改名磺,字濒生,号白石。
马三立同志,当时年龄已逾古稀,但还称自己为幼童,并表示要超过101岁的孙思邀,视寿高94岁的齐白石为早天,这就表达了他的生命指标起码要活到102岁。
中国老年人体协主席刘建章同志的生命规划是,保活100岁,争取120。
我说,这些老同志们的自我生命规划是有可能实现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在实事求是和积极争取的前提下,您打算活多大年纪就有可能活到多大年纪。这不是唯心论,而是精神反映到人体上的物质作用。马克思曾经说过:“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Till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深刻地告诉人们,好的精神因素是可以转化为获得长寿的物质力里的。
我说,这些老同志们的自我生命规划是有可能实现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在实事求是和积极争取的前提下,您打算活多大年纪就有可能活到多大年纪。这不是唯心论,而是精神反映到人体上的物质作用。马克思曾经说过:“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深刻地告诉人们,好的精神因素是可以转化为获得长寿的物质力里的。
医学家们认为,信念是老年人的精神支柱,是健康长寿的良药。在现代生活中,时间概念增强,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关系纷纭复杂,家庭纠纷此起彼伏,加上那些不可预测或不可抗御的天灾人祸与生离死别,均在不同程度地分散地或集中地对老年人进行着袭击,老年人的精神必然受到这样或那样的不良的影响。对于这些影响,如果没有足够的信念来抵御,必至精神颓废,悲观失望。于是,百病丛生,健康长寿,将化为乌有。
科学家们还认为,人的信念如果十分坚定,而且又能持之以恒,就可以提高他们抵御疾病的能力。这是因为坚定的信念可以使人的精神经常处于比较平静的状态,身体内肾上腺皮质素和催乳素能正常分泌,免疫系统能维持正常功能,便不会因神经化学递质紊乱而生病。正如祖国医学所说:“恬淡虚无,处之泰然”,可使人体“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气顺血和”而“心有所养,神有所安”,外邪和内邪都难以侵害其体,故能“诸疾不生”,“以享天年”。
战国时期,唯物主义的思想家荀况,不相信人的寿命是由“苍天”决定的。他认为,主观的努力,能使人长寿。他说:“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使之病。……养略而动罕,则夭不能使之全”:意思是说,要想不生病,一方面要加强保养多另一方面要注意锻炼。否则就不会有一个健全的身体。因此,他充满信心,勤于锻炼,享年75岁,这在当时可算是长寿之人了。
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公元1877-1968年)老人在祝连璋同志五十六岁寿辰的一首诗中写道:“世有老年少,也有少年老,不落时代后,年老才可宝。”徐老的一生以及他的这首佳作,是革命的老年观的典范,是信寿的具体体现。人的生老病死,是事物发展不可逆转的规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延长寿命是完全可能的,也是完全应该的。因此,只要我们树立科学的老年观,一方面批判那种“长生不老”的封建迷信思想,另一方面采取积极的科学的态度,提高思想情操,坚持锻炼身体,就可以延缓衰老的进程。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坚定长寿信心,属干一种积极肯定的情感,而这种积极肯定的情感,能使人产生愉快轻松的情绪,有益于人体各种激素的正常分泌,有利于调节脑细胞的兴奋性,有助于促进机体中的血液循环,还可以激起人们与疾病和衰老斗争的勇气,从而锻炼意志,陶冶情操,达到长寿的目的。那么,坚定信心长寿的积极肯定的情感从何而来呢?我们说,这种积极肯定的情感来自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事业的追求。宋代(高宗时期)宰相李纲(公元1083-1140年),在他晚年时,曾以《病牛》为题写了一首诗:“耕犁千倾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蔽病卧残阳。”李纲是抗金名将,主战派,对大宋王朝是有贡献的。他在诗中说,使全国的老百姓都能够吃得饱,就是累得我筋疲力尽,骨瘦如柴,身体多病也心甘情愿。这是李纲对生活的热爱,对事业的迫求。李纲的一生,多次被排斥,虽然只活了57岁,但他的这种为民精神是宝贵的。已故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叶剑英同志,在他80岁高龄那年,写了一首《八十抒怀》的诗篇,结尾两句说:“老夫喜作黄昏烦,满目青山夕照明。”也正是这种积极肯定、坚定长寿信心的光辉写照。无数的老前辈,现在虽然已是垂答之年,退居二线,离休退休了,但大家革命意志弥坚,人老心不老,人老不服老,仍然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为实现四化大业余热生辉,都是有信心获得长寿的表现。为了帮助大家树立信心,达到长寿,在这里我将康克清同志抄赠给儿童教育家孙敬修老人的一首诗再抄赠给大家:
春天的后面不是秋,
何必为年龄发愁?
只要在秋霜里结好你的果子,
又何必在春花面前害羞?
人民事业与世长寿,
谁的生命与它结合,
白发就上不了他的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