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社会和夏商周时期导引养生的历史发展

2016-10-20 19:19:32 作者:张广德 来源:导引养生功

原始社会和夏商周时期导引养生的历史发展


    中华导引养生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同大自然和自身疾病作.斗争的产物。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典籍中保存着很多这方面的资料,促使和丰富v这门科学日趋完善和发展,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中华民族的繁衍做出了巨大贡献。不愧是巍巍华夏文化遗产中的一项珍品。因此,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喜爱、所重视,广为流传。


      “导引”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刻意》:“吹峋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己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具体应用“导引”来治病是记载在我国古代医学的经典
 

《黄帝内经》。如《素问·异法方宜论第十二》说:“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痰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踌。故导引按嘴者,亦从中央出也。”意思是说,中央地区,地势平坦面湿润,自然界出产的物资众多,人们食物品种紧杂,生活比较安逸,少于劳动,易发生疾痹、厥逆一类的疾病,这种疾病适宜用导引按摩法治疗。所以用导引按摩治病的方法是从中央地区传出来的。

      《素问·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说:“……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醛药。”醛:(音劳)作酒讲。这段话的意思是:频受惊恐,则必神志失守,气血紊乱,致经络不通,而生麻木。治以按摩开通闭塞,导气行血,药以养正祛邪,调中理气。醒药,指药酒而言。不仁,指肌肤麻木,不能遂意运动。

      《素问·奇病论第四十七》认为,导引可以治疗“息积”。文中说:“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王冰注:“积为导引,使气流行,久以药攻,内消病稿,则可矣。若独凭其药,而不积为导引,则药亦不能独治也。”“积”,渐次、积累的意思。导引,治疗方法之一,乃是通过调整呼吸、运动肢体等进行保健和治病。

    由此看出,《黄帝内经》已明确地把“导引”作为与按、摩、灸、熨、针、药等并列的一种医疗方法。

    对于导引的解释,古籍中记载不一:

    有的解释为呼吸运动。如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白发候》引《养生方导引法》说:“……令身囊之中满其气,引之者,引此归身内恶邪伏气,随引而出,故名导引。”

    有的解释为肢体运动。如《黄帝内经·素问》唐代王冰注说:“导引,谓摇筋骨,动支(肢)节。,’-

    有人认为导引包括呼吸运动和肢体运动。如《庄子,刻意》李颐注:导引就是“导气令和,引体令柔。,

    从马工堆汉墓《导引图》来看,该图中不仅有幕仿熊经鸟伸等动物形象和其它类型的肢体运动以及多种呼吸运动,而且,还有些图形作眼目存想状。

       瞩目存想”,据《道枢·修真篇》说:“存者,存我之神;想者,溟见其形。收心见其心,目不离身,身不离神,此存想之渐也。”《备急干金要方·调气法》解释:‘存想”除了想自己身体某一个部位外,也可以想自然界某种美好的景象,使自己心情舒畅。也有用“存想”的术式来治病的。如《道枢·枕中篇》引孙思避的话说:u瞬目内视,使心生火,想其疾之所在,以火攻之,疾则愈矣。”

    综合上述解释,可知“导引,,就是呼吸运动、肢体运动和意念活动三者相结合的一种宣导气血、引治疾病的保健功。但是,关于导引的发生、发展,还要从头说起。

 

原始社会

    原始时期,洪水滔滔,天下沉溃,九州们塞,四读塑闭”。于是,人们普遍出现了肌肤重着,关节涩缩的病证。传说,这时人们一边治水,一边采用舞蹈动作,作为疏筋壮骨,畅通气血和防治疾病的手段。如《吕氏春秋·适音》记载:“音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阔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路史》前纪第九卷《阴康氏》说:“阴康氏之时,水茂不疏,江不行其源,阴凝而易闷,人既郁于内,腆理滞著而多重腿,得所以利其关节者,乃制为之舞,教人引舞以利导之,是谓大舞。”这种“舞”、“大舞”,大概就是导引的雏形。除了a作舞”之外,尚有右导引按跷”的方式。如《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说:A巾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0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踌.故导引按m者,亦从中央出也。”由此可知,早在原始社会后期,人们就己经懂得了按摩导引有助于舒松肌肤、杨通气血的道理了。

 

夏商周时期

    到了商周时期,在导引的墓础上,养生知识有了初步的积累。《尚书·洪范》有载:“五福:一曰寿(百二十年),二曰富(财丰富),三曰康宁(无疾病),四曰饮好德(所好者德福之道),五日考终命(不夭折)。六极:一日凶短折(寿命不长),二曰疾(身体有病),三曰优(精神不愉快),四日贫(贫穷),五曰恶(不善良),六日弱(身体衰弱)。这里所说的‘寿”、“康宁”、.4E考终命”、“凶短折”、“疾”、“优”、“弱”等,都是讲的有关人的健康长寿的间题。不过,这个时期有关导引养生资料不多。


    西周时期比殷商时期较为重视养生长寿。这在西周时期的诗歌和一些古籍中都有所反映。例如,《易·序卦》说:“物稚不可不养也,故受之需者饮食之道也。”这是从饮食之道方面涉及了养生问题。

    《周易》是这一时期的占卜书,据说为周文王所演。《周易》分《易经》、《易传》两部分。《易经》包括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辞和三百八十四艾的又辞。《易传》包括《象传》上下、《象传》上下、《文言》、《说卦》、《序卦传》、《杂卦》、《系辞》上下等,合称《十翼》。这部书虽然杂有宗教迷信的内容,但它包含有很多哲学思想和社会、自然现象,是一部具有朴素辩证观点的古典巨著,其中很多观点对我国养生学的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周易·系辞下》说;“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分所以“天地因温,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认为世间万物、人之生命,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

      《周易》还认为,世间万物的发展变化,也是阴阳、刚柔、动静相互作用的结果。即所谓“一阴一阳为之道,”“月了柔相摩、八卦相荡”,“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并认为这种变化是无穷的,即所谓“闹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合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

  此外,《周语。尹逸》记载:“动莫若敬,居莫若俭”之句。这是从动与睁、奢与俭两对矛盾中来寻求养生之法。这种主静尚俭的养生思想,虽然有一定的片面性,但它为我国古代养生理论的形成起了某种开源作用,可以说是主静派养生思想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