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在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作“德道经”,广为气功养生家所引用的导引术,或者用现代气功术语加以解释,今选录于下(见帛书《老子》乙本):
“浴(谷)神不死,是谓玄牡。玄化之门,是胃(谓)天地根,绵绵呵,其若存,用之不茧(勤)。
“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又(有)欲也,以观其所嗽(窍)。”
“各复归于其根,日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明也”。
“传(传)气至柔,能婴儿乎”?(《十章》)。
以上《老子》四节,气功师认为主要是指气功的部位,方法和功效而言。
关子部位:
指脐部。未生以前叫“玄扎,,既生以后叫“命tl,“或窍”。“谷神”系指胎息的动力.脐带断后,胎息中止,为“谷神死”。玄化为胎息出入的门户,称为夭地之根。
关于方法:
“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窍”。观其窍,即观(内视)想(意会)脐部是空的。观其妙,妙指功效。观妙要任其白然,不要想妙的现象。总之,观用眼视,欲用意想。有欲观窍,是古人所说的“武火”,无欲观妙,就是古人所说的“文火万。其主要目的在于空,又要静。
关于功效:
(1)胎息.“绵绵呵,其若存,用之不勤”.是说胎息在脐部往来,要若存若忘,听其自然。“传(传)气至柔,能婴儿乎?”是说专心练气,能使脐部柔通,会有婴儿的胎息出现。
(2)命、精、明。“归其根日静”,根指脐部,胎息归根,必然胎息静止,恢复其先夭之命。先天之命是原有的,是空明的,故日:“是谓复命,复命,曰常也。知常,日明也”。明就是精,也就是性体。工夫到此;性命合一,从而无性命之分了。
(3)无为,无不为。工夫到了精明,尚须竿头进步。
做到空化,空化其精,明之体象,以至于无所空化,即做到 “无为而无不为。”
关于气功原理及练功方法有:
帛书《老子》作‘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门恒又(有)欲也,以观其所。两者同出,异名同胃(谓)。玄之又玄,众吵(妙)之门。
老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用“道”这一概念解释气功Jj理的人。气功理论高深莫测,要练好它首先要无欲,去掉一切杂念是练功的先决条件,“无欲”才能入静,方能进入气功度界。
帛书《老子》乙本:“浴(谷)神不死,是胃(谓)玄扎。玄化之门,是胃(谓)天地之根。绵绵呵,其若存,用之不I(勤)”。
本章是叙述练功的方法。肚脐下一寸三分是练气功意守的丹田,气功的万千效应都由此产生“是天地根”,“吐唯细细,纳唯缩绵。”练功者意念引导外气绵绵不断地进入丹田,进行探长细柔的腹式呼吸.
帛书《老子》乙篇:“载营柏(魄)抱一,能毋离乎?传(传)气至柔,能婴儿乎?俯除玄监,能毋有疵乎
本章叙述了气功三项要钡中最重要的二项。
(1)调心:控制思想,使其入静。
(2)调息:调整呼吸,使胸式呼吸改成腹式呼吸。调心要求精神内守,注意丹田这一点,其他杂念一律排除。调息要求呼汲的气极轻极细极柔,象婴儿在胎中一样,义称胎息:涤除杂念,杂念一旦消除,就能出现一种无念境界,即是气功境界。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日静,是日复命,复命日it,知常日明。”(《老子·十六章》)。
帛书《老子》乙本作:“至虚,极也,守静,督也,万物旁(并)作,吾以观其复也,夫物,耘耘(芸),各复归其根,曰静,静是胃复命,复命,知也,知常,明也。”
本章主要阐述气功中最重要的一个要领,调心,学气功成败的关键就是“调心入静,,,所以老子专章阐述。
帛书《老子》乙本:“道之物,唯望(恍)唯汤(忽)。汤(忽)呵望(恍)呵,中又(有)象呵。望(恍)呵汤(忽)呵,中有物呵,幼(窈)呵冥呵,共中有请(精)呵。其请(精)甚真,其中有信。,,
本章是叙述练功中出现的效应,练功者在忧恍惚惚,窈窈冥冥之中感到丹田气海之中有极微的,真实可信的.} j质,这是练功的初步效应。是物质性的猜气在丹田中运动。
帛书《老子》乙本:“有物昆成,先天地生。.(’寂)呵j(寥)呵,独立而不孩(改),可以为天下一
帛书《老子》:“反者也,道之动也。〔肠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这二章是指练功者已经取得成效,气脉已经“通三关”。即尾间关、夹脊关和玉枕关。气血沿练功者任脉,督脉和奇脉八脉运行,中医的经络就是气功师这样发现的。
帛书《老子》乙本:“天下之至〔柔〕,驰骋乎天下,〔之至坚。‘出于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文。”
本章对气功循经络流遍全身发出会心的赞叹。
帛书《老子》乙本:“为学日益,闻道者日云(损),云(损)之有(又)云(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一为矣。〕
从事于学问,知识一夭比一夭增加,从事于气功练习,杂念一夭比一天减少,减少到无念的境界时,气功的万千效应,特异功能就此产生了。
关于气功效应及特异功能:
帛书《老子》乙本:“不出于户,以知夭下。不规‘(窥)于〔以〕知天道,其出2(弥)远者,其知翁(弥)c妙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
本章真实地描绘了气功师练就特异功能的情况,这里有超感官功能,心灵预感等特异功能,与现代特异功能者类似。·
《老子》虽然是中国的古代哲学著作,但其内涵涉及许多气功理论,其中也包括气功中的纠偏: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帛书有“也”字),及吾无身,吾(帛书无“吾”字)有何患?’’(代老子·第十三章》)
这里指出了绝大部分气功偏差的成因,及其纠正的灵验妙法。意思是说,练气功之所以会出现偏差,是因为识相执着的缘故,如能无念忘形,还会有什么偏差?有练功经验的人邦知道,练功时意念太重,不能忘我,就放松不够,于是轻滞动不发,重则出现偏差。所以“有身,之患不可不防,名师授徒,常以“无念”,“忘我”为要则。对已出偏差的练功者,如所练功法正确无误,只要练功时做到“无.身”、“忘我”等虚空境界,就可以清除偏差,效验甚灵。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ILl于欲得。”(帛书忆老子》甲本)。
“罪..,即过错,“欲”指欲望。“可欲”可解释为引起欲·望的念头。《老子》第三章已有“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之语,意为告诫练气功者不要看可引起欲望念头的东西,这样才能便心思不散乱。所以说练气功的过错莫大于引起邪念,祸莫大于不知足而做过头,过失莫大于抱着希望练功。练功有素的人能做到练功时“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至于意守丹田,意念过甚,以意领气,意气太过;呼吸吐纳,强行加深,诸如此类都属于“不知足”之例。练功时有患于此者,无不出偏差致病。
“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故无失也。”)(帛书《老子》乙本)。
“无为”即无所作为,指练功时应顺自然,无念忘形;
“执”是意念执着,姿态生硬;“失”即过失,指气功中的偏差。意为聪明智慧的人能顺应自然,所以成功,意念不犯执着,姿势不作生硬,所以练功不会发生偏差。《老子》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治,,也是这个道理,
《老子》:“致虚,极也,守静,督(笃)也,万物旁(并)作,吾以观其复也……”
“夫物耘耘〔芸芸〕,各复归其根,日静,静,是胃(谓)复命.”
从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老子教导如何找根,归根,根深蒂固的方法是“虚极、静督(笃)),,“入静归根”。这样才能复其性命,才能找到各人自己的根本。所以“入静”而“坐忘”是((老子》长寿功诀的根本功夫。
根据近代国内外的科学研究,人在“入静”后,生命活动中枢的大脑又回复到人的儿童时代的“波慢,,情况了。这种使人大脑神经中枢恢复到儿童时代生理电波的现象就是“返老还童”现象。也就是人的衰老生化指标得到了“逆转”。这也是从《老子》所说的“各复归其根日静,是日复
命”的科学意义。
《老子》:“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义(有)欲也,以观其唯(窍),此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沙(妙)之门。,
这是说:要经常地用“无沙的修练来观妙,又要经常地用“有”的修练来观窍。这两种修练方法都是属于修道的范畴,而且要经常的多次反复,也就是“玄之又玄,,逐步地进入修道、习妙门了。
如何常无观妙?“无”又是什么?
《老子》说:
“塞其锐(兑)、闭其门,冬(终)身不茧(勤)。”
塞其兑,是指闭住口腔,闭其门是封闭人的对外联络的门户“耳与目,。使人的大脑神经系统各部对外联络达到“无感觉的地步,,,也就是“坐忘”。即“入静”。
如何“观窍”?“窍”是指丹田穴。即“意守丹田”。无论是“恒无欲以观其妙”,或“有欲以观其窍”的修练法,都是为了“归根入静”,使意念活动休止而入于“静,的大脑电波波慢状态.因为“意念专一,了,杂念就停止了。
综上所述,《老子》的长寿秘诀,就是清除杂念,呼吸柔和,大脑归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