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养形神除嗜欲”,《洞元经》云:“修养之道,先除嗜欲,内合无神;次当绝粒,心不动,六腑如蚀。长修此道,形神自足。”
“专修静定身如玉”,神与物交,心似太虚,安镇本根,自然静定。夫人心起万端,随物所动。常令静居,不欲与与众混同,内绝所思,歪绝所欲。恒依此道,元气自足。
“但服元气除五谷”,世人常以五谷为肌肤,不知五谷败身之有馀。今取春三月,净理一室,着几案,设以厚暖床席。案上常焚名香。至夜半一气初生之时,乃静心静神,当叩齿三十六通,以两手握固,仰卧瞑目。候常喘息出时,便合口满鼓,咽气,入腹当觉作声,以饱为度,饥则更咽。但当坦然服之,无所畏惧。气入之后,如觉口干,则服两三盏胡麻汤,此物能润肠养气。其汤法:取上好巨胜(胡麻)三大升,去皮,九蒸九曝;取上好茯苓,细研为末。先下巨胜末,煎三两沸,既入少许酥蜜。遇渴时,既饮一两盏,佳,不惟止渴,兼能止思食之念。或服四时枸杞汤,饮时一两盏,亦善,咽气自然得通畅。但觉腹中安和,咽气渐当流滑。一切汤水,尽不要吃,自得渐通妙理但服气攻盘肠粪尽,咽气自然如入汤水,直至脐下。初服气,小便黄赤,勿怪也。心胸燥闷,亦勿惧。但心定不移,自达妙理。若要绝水谷,只在自看任持,亦不量时限远近,亦有一月,或五十日,亦有一百日,但绝其汤水者,三丹田自然相次停满,九十日上丹田满。下丹田气足,脏腑不饥。中丹田气满,体无虚赢。上丹田气凝结,容色殊光,肌肤充盛,三焦平实,永无所思,神凝体轻,方晓是非。下丹田满者,神气不泄。中丹田满者,行步超越。上丹田满者,容色殊丽。既得三步充实,自然身安道泰,乃可栖心圣境,袭息胎仙。此为专气之妙门,求仙之捷径也。若或食或断,令人志败,好食诸味,难遣谷气。此二事者,袭气之所疾,求仙之大病也。经云:“咸美辛酸五脏病,津味入牙昏心境,至令六腑神气浊,百骸九窍不灵圣。”人能坚守禁绝嗜欲诸味者,九十日三丹田凝实,百日内观五脏,三百日鬼怪不藏形,阴神不敢欺,千日名书帝箓,形入太微。
“必获寥天得真箓”,凡飞练上升者,为下天仙官。若存想无为气神,修三一之道者,得上天仙官。若真子服胎息成者,得寥天升真箓,千乘万骑迎子,当获中天真尊之位。
“百日专精食气足”,谓三丹田气足也。凡食气吞霞,言是休粮,盖非旦夕之功。先以德行护身,次以阴贼嗔怒。此学道之志也。阴贼未除,三虫不去,或行非教之事,不复成矣。故《太微玄章》云:“除嗜欲,去贪嗔,安五脏,神足矣。”
〔辟谷术之服元和除五谷法按语〕《太清中黄真经》为气功养生专著,作者名九仙君。《太清中黄真经注》是中黄真君注释九仙君之文而成。九仙君和中黄真君生卒不详,两书成书年代也是个谜。从《道藏》可见,全书有“内养形神”、“食气玄微”、“五牙咸恶”、“烟霞净志”、“百窍关连”、“长存之道”、“咸美辛酸”、“谷实精华”、“三虫宅居”、“九仙真气”、“胎息真仙”、“五脏真气”、“太极真宫”、“九气真仙”、“太微玄宫”、“九行空门”、“六腑万神”、“勿泄天神”等十八章。本文选自第一章“内养形神”,因其侧重于阐述“服元和除五谷”,故特以此为题。
“服元和”,即服气多“除五谷”,即辟谷。其主要观点是,五谷乃坏身之物,切当摒弃,宜服气、进食药饵以养生。
服气的要求是,环境要清静,时间宜选择在夜半,即夜间二十三时至次日一时这段时间,恰当阳气初生的时候。要求静心息虑,安定心神;叩齿,仰卧床上,两目微合,两手轻握,慢慢咽气,咽气时宜泊泊作声,咽之饥饿感消除、腹饱不饥为止。
咽气的同时,要求进食药饵。辟谷药饵,内容非常丰富,本书有专篇介绍。其论中列举的胡麻、获荃、蜜、构祀子,确是古人推崇的辟谷养生良药,有较好的滋养脏腑的作用,今人养生亦多用之。
论中提出的练三丹田的方法,要在强调坚持静卧咽气,不要中断,以内养形神,专修静定,从而达到形体精神的高度协调统一。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分别是指脑、心和气海,《金丹间答》即有“脑为上田,心为中田,气海为下田。若得斗柄之机斡运,则上下循环如天河之流转也”的说法。练三丹田法,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值得参考。
论中有“或食或断,令人志散”的提法,可以理解为辟谷服气要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不能随心所欲,要食就食,要断就断。当然要达到作者所说的“三丹田自然相次停满”L除有思想准备外,还需要相当的修炼工夫和技巧,非一般人所能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