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剑于承惠

2016-05-09 11:11:05 作者:admin 来源:网络

醉剑于承惠


济南大赛上出现的武术套路多达一千多个,除了竞赛和自选项目,更多的还是各种风格的传统拳术和器械,被统称为“传统项目”或“其他项目”。因为形态各异、特色鲜明,这些武术拳械的表演往往是比赛当中最具看点的部分。
 

《武术规则》中设置“其他项目”,是为了照顾中国武术种类繁多、博大精深的特点。但据专家看法,传统武术一旦进入竞技武术体系,采取体操式打分方式评判,很快就会改变其原有味道,而难以体现其完整内涵。从一个外行人都能发现的现象上,即可反映出这种明显的变化。
 

从1953年开始,国家陆续举办过一些大型的武术观摩活动,有不少老武术家热心参与其中。竞技武术推行后,年轻武术运动员成为赛场上的主力,与之前不同的是,他们的身材越来越趋向于短小精悍。其原因倒不完全是由于单项限制和等级规定,而是因为竞赛的评判关注点发生了改变,传统武术中强调的理、法、术、功不再是受到重视,而倾向于外在形态与观感效果。这样一来,小个子灵活快速、利于翻腾的优势更容易得到发挥并受到青睐。六十年代的王牌冠军山东于海、徐学义、王常凯,辽宁徐其成等个头都不高;吴彬本人以及他所选拔的武术少年也都是小巧身型。

济南赛场上,一个大个子的出现颇为引人注目。此人身高在今天只能算作中等,可在当时已属高大,有一米七八,站在武术运动员当中可谓木秀于林。从他微谢的头顶和满是青茬的面颊上可知,他已经不再年轻,而有三十以上的年龄。但骨骼劲健、线条刚硬、昂扬挺拔,步履矫捷,尤其是那一双锐目,顾盼有神,炯炯生辉,一看便知是有着深厚功力之人。

在大赛结束后的闭幕式上,此人出场表演,舞出的竟是一趟罕见的醉剑功夫,醉态摇曳,身法自然,剑随身行,繁花似锦,引来了满场喝彩。来自各地的武术前辈和教练员中有很多人认识他,都诧异他怎么又出现在赛场上,而且还保持着这么好的身手。原来,此人在六十年代曾是武术劲旅山东队的队员,名叫于承惠。很多其他队里的年轻教练都曾经和他在赛场上相遇过,当时就对他的功夫有着极其深刻的印象。可大伙已有十多年没再见到他的身影了,听说他早就因伤退役,到工厂里当了一名工人。
 

于承惠的精彩表演令当时在场的广东省武术队教练马志斌感到十分震撼,不仅因为他的功夫,也由于他的大胆。马志斌认为武术虽然恢复了,但这次大赛对于传统武术仍然存在轻视和压制,而于承惠竟然敢在这种形势下,表现这种不符合政治标准的武术,实有顶风逆流之嫌。事后,他听说于承惠受到了上级批评,并未感到意外,多年后还将此事写进了他所著的《岭海武林》一书中。

于承惠确实受到了批评。


济南大赛虽然是一次专业的竞技体育赛事,但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仍摆脱不了浓厚的“文革“色彩。在紧张比赛的间隙,大赛组织者经常召开会议,要求各省市队学习文件,了解形势发展和中央指示精神,“抓革命、促竞赛”,同时还要纠正比赛出现的不良倾向。
 

于承惠挨批的理由就是被人看出了不良倾向,但并非因为醉剑,而是他在其他场合里表演的自编套路——赶山鞭。

于承惠,山东青岛人,自幼习武,十九岁那年获得了青岛市武术比赛全能冠军,后被选入山东省武术队,成为专业运动员。在一次训练中,他不慎腿部受伤,又因医生误诊,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影响了运动生涯,无奈退役,到济南黄石机械厂当了一名工人。

在工厂期间,于承惠一边认真工作,一边继续研习他钟爱的武术。别看他是运动员出身,体魄雄健,运动细胞发达,却是个喜爱读书思考,善于琢磨与钻研,又敢于大胆实践的人。据说他在做起重工时,每逢有吊装起运的重大任务,都会进行一番精密构思、巧妙设计,不但能够完成任务,而且还完成得非常漂亮。每次他指挥干活,厂里的人都像看演出一样到场围观。由于坚持锻炼和科学疗养,他的腿伤逐渐好了,于是更将精力和自己的琢磨劲儿集中到武术上,同时寻名师访高友,使功夫不断精进,还编创了不少新颖的套路。套路所用的武术器械往往由他亲自设计,亲手制作,表演那套“赶山鞭”用的牛皮长鞭便是其一,抡起来呼呼有声,啪啪山响,震人心魄。
 

于承惠公开表演过赶山鞭后,不料竟受到了莫须有的指责。有人批评他的表演风格太过凶狂,那股劲头让人想起了“抽向雷锋的鞭子”。于承惠很是气恼,当场反驳:“你们怎么不想是雷锋夺过鞭子抽敌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