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穴术与气血的关系和十二时气血所注穴道歌

2016-10-03 14:42 作者:韩绍武 来源:少林点穴术

点穴术与气血的关系和十二时气血所注穴道歌


    拳家有言;“夫点穴术具闭交通之通,断运输之功。人之一身,外而五官四肢,内而五脏六腑,皆以筋络为线索,血脉为灌溉。筋络断,则缺乏活动之能力;血脉停,则间其知觉之效。”由此可以看出点穴术同气血运行有着紧密的连带关系。没有气血运行,点穴术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因此,练习点穴术必须明了气血的来源、作用、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运行途径。

 

    根据我国中医学理论来说,气的来源一是禀受先天父母之气,称为元气,入藏于肾,另一来源为后天水谷之气,此气得脾胃之输布,充泽于五脏,就成为各脏之气。此两气相合,即成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

 

    人体之气,包括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和五脏之气。元气是先天精气所化生,发源于肾,借三焦之道通达全身,以推动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宗气为水谷之气与自然界之气相合,积留子胸中,出于喉咙而行呼吸,贯心肺以行血。营气亦是生于水谷,源于脾胃,运营于脉中的精气,内注五脏六腑,外营四肢。卫气也是生于水谷,源于脾胃,它与营气不同者,乃运行于脉外,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以温养肌肉皮肤,其主要功能是保卫体表,抗拒外邪的入侵。五脏之气,也就是五脏功能的具体表现。综.上所述,气的活动范围较为广泛。因此,疾病的发生演变,和气的关系也极为密切。如《索向》说:“百病皆生于气。”如劳损过度,则气耗血虚;饮食失节,则胃气失和;一七情无制,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气病与脏腑的关系非常密切,因气来源于脾胃,出入升降治节于肺,升发琉泄于肝,帅血贯脉而周行于心,故脏腑一旦受病,就会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气的病理变化,出现不同的气病证候。如肺气不宣,则为喘咳,肺气不足,则神倦气短;心气逆乱,则心神受扰而昏迷癫狂;气血亏耗,则心气不足而心悸怔忡。

 

    血来源于水谷的精气,通过脾胃的生化输布,注之于脉,化而为血。血的功能主要是充润营养全身。目之视,足之步,掌之握,指之捏,以及皮肤的感觉,五脏六腑功能之协调,无不赖血之营养。

 

    气和血有着密切的关系,气行血则行,气滞血则滞,血随气行,气为血之帅。气和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它既是脏腑功能的反映,又是脏腑活动的产物,人体病理变化无不涉及气血。武术中的点穴术,正是利用了这一原理,堵塞气血,使对方机能失调,出现疼痛、酸软、麻木、昏晕,甚至死亡。由于气血不通,必然损于五脏六腑,脏腑受伤,必然危及生命,所以才会致人于死晕或伤残。何谓五脏,何谓六腑。中医学中的脏腑理论将人体内脏分成脏与腑两大类。五脏为心、肺、脾、肝、肾;六腑为胆、胃、大肠、小肠、膀肤、三焦。

 

    我们在点穴术的基本原理一节中已经讲到,气血运行是有一定途径和时间的。人之一身,好比一个小天地,各穴分布于人体,尤如星辰分布于天空,筋脉贯通于全身,如同山川流行于大地;五脏合子五行之生克,十二经合于十二时之位置;各穴合于周天之数。因此,学习点穴术,不但要掌握穴道分布情况,而且还要研究气血运行的途径和顺序,才能完全掌握点穴术的奥秘。

 

十二时气血所注穴道歌:

子时注人中,丑时注天庭。

寅时注齐空,卯时注大杆。

辰时注太阳,已时注上仓。

午时注脉腕,未时注七坎。

申时注丹田,酉时注白海。

戌时注下阴,亥时注涌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