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掌段落须知注意事项

2016-09-20 10:18 作者:高银鹤 来源:八卦掌秘传拳谱拳法

八卦掌段落须知注意事项


自古以来文长武短,各门派互相贬低,互不服气;闭关自守,不取长补短,交流技艺,实际上是一孔之见,阻碍了武术事业的发展。民间的拳师表现尤为突出。余以为凡能从古流传至今的任何拳法,必有其独到之处,同时也必有其不足之处。八卦掌抛开门户之见,博采众长才形成变幻无穷、浩森无际的独特拳法,八卦掌中可以看到多种拳法的影子。程廷华先生所传的掌法吸收了形意、通背、燕青、戳脚很多动作;尹福先生的牛舌掌是直接从十八罗汉拳演化而来;张兆东先生则吸取了太极拳的腰身功夫、形意拳的技击手法,故而武林中常有形意加八卦、走遍天下不都怕之说。不论什么拳法,只要编进八卦掌中实用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八卦掌就像一个花篮,就是把蒲公英、野山菊装进去也照样鲜艳动人,更不用说放牡丹、玫瑰了。故而凡习武者,绝不可有犷I户之见,自以为天下第一,须知人上有人、天外有天。

 

武侠小说及影视作品中所涉及之武术是艺术的夸张,不是生活中的武术。小说家没有一个是武林高手。青少年习武者绝不可相信甚至去练习文艺作品中虚构的什么神功、绝招之类的东西。武侠文艺作品是成年人的童话。但近两年一些专业武术杂志竟然刊登自称洪七公第几代传人,会教降龙十八掌云云。这些本来是金庸先生为吸引读者杜撰出来的故事,怎么可当真呢?我们的编辑居然就来函照登,实在荒唐可笑!青少年武术爱好者切勿上当。

 

不少习武者都标榜自己是某某门派的正统,或正宗嫡派传人,甚至自视为掌门人。此处说明,所谓掌门人也是小说家演绎出来的,不可能号令全国的本门中人去和所谓的“仇家”拼杀。小说家把旧社会帮会组织的许多规矩,安在武林门派中,是艺术效果需要,读者切不可当真。习武只是师承关系,各门派也确有对学生约束的门规,但和国家的法令是一致的,有些条文比国法还严。例如形意拳就要求弟子不得酗酒、赌博、押妓,等等。每一位武术老师教出的学生风格各自不同,这有个因材施教的问题。学生的身高、体重、性格、思维方式决定了各自不同的风格。每一代人都有承先启后的任务,不要宣扬自己是正宗、嫡传,更不能把别人贬低为左道旁门。功夫好不好,搭手见分晓。骄傲自满、盛气凌人实为武林之大忌也!太极拳有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和式、孙式等等,谁是正宗?余以为练好了就是正宗,练不好就谈不上正宗。练得好不好标准是什么?第一达到了强身健体;第二演练姿势娴熟、流畅、准确;第三能熟练地用于实战并能轻取对手。还有不要追求最原始、最古老的套路,要在继承前辈遗产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进步,文、武、道兼修,练出自己的风格,才有可能成为一代宗师。

 

董海川先生所传弟子众多,知名者不下十余位,然其拳法、步法、身法、打法竟无一雷同者。尹福先生习牛舌掌法,行摆弓步,手法冷脆犀利,如紫电青霜,锐不可当。程廷华先生习龙爪掌,行趟泥步,出手风起云涌,如万胜金刀,铺天盖地。张兆东先生习柳叶掌法,行趟泥兼磨掩步法,掌法严密,如闪电即瞬,无影无形。所有弟子皆相互尊重,取长补短,从无发生正统、嫡传之争。堪为争长论短者做楷模。

 

通常有“打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之说。乍听起来满有道理,其实把拳与功对立起来了。八卦、形意、太极认为拳与功没有根本的区别。太极拳一辈子就练一趟架子,不打沙袋,不插铁沙,也不击石开砖,你能说那不是功夫吗?形意、八卦除了站桩算是练功外,也是讲究苦练套路和对手。故有“拳打千遍,出手有神”之说。套路练多了,熟能生巧,出手即到位,就是准确而已。八卦转掌、九宫步、走簸箩(是用柳条编制的圆盘形器物,直径1.5米左右,高0.2米左右,用于放粮食晾晒之用。习/L卦掌功夫至纯后可在其沿上转掌,孙禄堂、钱松龄老师皆有此功。余幼时亦练过此功,因早离师,未练成气候),都是为练好正路打基础的,是拳也是功。打沙袋,磕木桩,虽然可以把拳头练得很硬,但会使皮肤粗糙,关节僵硬,反应迟钝,应变能力差。在实战中用不上这些硬功夫。故而凡习内家拳者都不可练这些硬功,更不能把练拳与练功分开理解,追求毫无用处的死功夫。

 

现代体育,大部分是西方的运动模式。中国武术是东方的传统体育项目,由于东西方文化理念的不同,对运动认识的概念很多是相反的。西方运动为了竞技拿名次,对运动员都是超负荷训练,提倡所谓挑战极限。这样就失去了运动强身的意义。生命的本质在于运动,这一点东西方看法是一致的。但是,为竞技而强化训练,使运动员的机体、内脏都超过极限,不但不能强身,反而伤害身体,缩短寿命。球类运动员30岁就退役;拳击手也过不了40岁。中国武术则不然,80岁也能下场演练比赛,而且年龄越老,功夫越深,这是西方体育所不及的。西方的健美拳击、日本的相扑,运动员肌肉成倍地增加,但心脏却增加不了多少!没有考虑内外兼修的内容,所以一过50岁身体急剧地衰老,很少能年过古稀的。中国的内家拳法重养气吐纳之功,如沉肩坠肘、含胸拔背、舌抵上I、气沉丹田、腹式呼吸等练内气的方法,能使练习者神清气爽,五脏健壮。西方的运动方式好比让一个载重只有五吨的汽车,每天都拉七八吨货跑,结果不到使用期限就报废了。中国的武术锻炼由于注重呼吸的调整,不做超负荷锻炼,尽管在活动时也会满头大汗,四肢乏困,但不会心跳,气喘。就像耍狮子的绣球灯,不论怎样舞动,灯内的蜡烛却总是直立不动。只要五脏好,外形瘦些胖些都无关紧耍。因此,西方的运动思维方式不利于健康,东方的武术锻炼,才能使人青春常驻,延年益寿。

 

    世界上没有什么绝招,所谓绝招只是相对的。郭云深先生有半步榆拳打遍天下之称。其实楠拳的动作极为简单,关健在火候的掌握。在郭老用起来是绝招,别人学就不一定是绝招。尚云祥老师是惟一在郭云深先生之后也称半步蹦拳打天下的人,但二者的用法却完全不同。即使郭云深的半步r ,拳和董海川切磋也只对了个平手,可见绝招不绝。习武者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条件练上一个或几个动作,练精练熟,运用自如,便是绝招。但不要迷信绝招,只有博采众长,潜心苦练,与人切磋,才能临敌不乱,从容制胜。

 

投师要投明师,不一定要投名师。有的名师自己有一身好功夫,但没教出来几个像样的学生。这样的名师不是明白的老师。因此名师未必出高徒。当然一般能有论述的名师也必然是明师。所谓明师是本身精通拳理,博学多闻,不论是套路动作还是实战动作都能准确地示范;对学生循循善诱,举一反三,能掌握学生的心理,因材施教,并重视武德教育;还要有较深的文化底蕴,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积累出一定水平的功夫,并希望自己的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不少武术教练,只准学生练自己的功夫,不准到其他老师那里去学别的拳法,否则就是欺师灭祖,就要赶出“山门”。这是武林中的通病,也是门户之见的表现形式之一。试想我们在学校读书,不是一门功课一位老师教吗?一个人的知识毕竟有限,学生到其他老师那里去学,可以有比较,老师也可以从中得到交流,博采众长,师生都可以得到提高。武术界比较重视师承关系。学生在拜其他老师时,应征求现有老师的同意。只要是老师的人室弟子,不论年龄大小都应以师兄弟相称。对于长辈,不论年长与否,都应以师礼待之,不得越之、轻慢。张兆东先生年龄比孙禄堂老师要小很多,但孙老师见张先生立即称师叔行跪拜守礼。这正是孙老师德艺双绝的表现。

 

绝大多数的自然科学都是研究物与物的关系,而医药学是研究人的本身和人与物的关系。武术是研究人的本身和人与人的关系,所以是最复杂难学的科目。武术首先要了解人体五脏六腑的结构和循环状况,用以制订培根固本、强身健体的锻炼方法。在技击之前敌我双方都是未知数,对方的功夫如何?是力量型的还是技巧型的?练的何种拳法?出手是快速型的还是稳健型的?应变能力怎样?对比双方都是一无所知。要想克敌制胜,必须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技击原则。能做到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任你千变万化,我只按原则办事。枢得其环中,以应无穷。这一点只有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做到了,真正想成为承先启后的一代宗师,就要涉及多门自然科学和社二会科学知识。

 

        历代统治者都重文轻武,打起仗来才想到武士们的作用,仗打完了就马放南山,刀枪人库;江山稳固之后,就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了。毕竟太平盛世时期长。汉武帝听董仲舒言罢黝百家,独尊儒术。孔夫子被封为大成至圣先师。直至今日文圣庙香火不断。唐以后才一尊封关夫子为武圣,各地也修建了不少关帝庙,但规模比文庙要小得多。历代统治者年年都要祭孔,却没有一次祭关的庆典。经过历史的洗劫,各地的关庙大部分已荡然无存。善男信女朝拜关圣,也不是为保佑武功精进,而是为驱邪祈福,普降甘霖之类的愿望。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武术已只会表演,不会技击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有了拳击加脚不伦不类的散打。近几年由子有内家拳教练的参与,逐步表现出中国武术技击的风格来,在和国外的武术界进行比赛时,均能占上风,令人欣慰。但离武术精粹的打法尚有距离,运动员的搏击动作仍然多于技击动作,一局五场打下来运动员都累得半死。忧患依然存在!如不趁我们这一代人还健在,将中华武术的技击精华传下来,过一段时间人家就赶上来了。当年韩慕侠老师正处于中国武术兴盛的时代,俄国力士康泰乐来华,在六国饭店,韩老师与他比手,只一个照面就一掌将康泰尔击倒,十分钟都没站起来。外国几位武士在上海摆了个万国竟武场,王子平老师出场,只一个回合,就把德国第一大力士扔到台下去了,又一脚踢翻了擂台一角,那些洋武士第二天就堰旗息鼓离开上海。钱松龄老师在石嘴山遇盗,扬手打出一枚核桃就将持枪劫匪的手腕打折,枪也夺到手中。“七七”事变后,徐州失陷,日寇南下攻取双拼,钱老师与家父自发组织地方武装,为掩护乡亲转移,在房村设伏阻击,激战六七个小时,弹药用尽就展开白刃战,钱老师抽出八卦大刀,一刀一个砍死鬼子七十余人,尔后安全转移。1948年,在徐州云龙山大佛寺,钱老师与人比手,我亦在场,对方一拳打来,只见钱老师用袍袖一抖,对方像一片秋叶似的由寺院内飘到山门外面去了。为庆祝抗战胜利,开封举办擂台赛,除了不准打死人以外,再没有其他的规定,没有护具,也没有体重限制,将对方打下擂台者为胜。其时台上有一参赛者.已连胜五局,如半日之内再无挑战者,即稳夺冠。大师兄张仁普,身材矮小,上台与之竞技,对方连出二十余招竟未击中一下,仁普也不还手只是步走九宫,穿掌旋转,最后对方焦急一拳打空,用力过猛,自己掉到台下去了。以上所述前辈们的技击轶事,是为后学者指明努力的方向和奋斗目标,苦练、巧练为国增光,不要傻练、死练,事倍功半。我们虽比不上前人的功力,但毕竞经历得多,对能成材者教育训练,尚有余力。与前人不同的是,不能墨守陈规,面要依时代的不同,改变教学方法,每传一式先让其知道如何应用,用法知道了,动作怎么练一教就会,这样能缩短学制,快速培训出人才。